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肾气丸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5 00:34:25

本文目录

1 【肾气丸组成】2 【肾气丸方歌】3 【肾气丸方解】4 【肾气丸主治】5 【肾气丸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肾气丸的论述7.1 主证分析7.2 功用7.3 方解7.4 配伍特点7.5 运用7.5.1 辨证要点7.5.2 随证加减7.6 运用7.6.1 使用注意

【肾气丸组成】干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

【肾气丸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肾气丸方解】本方为肾阳不足之证而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主水,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若阳虚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舌质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治宜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辅以化气利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碍湿之虞,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配伍特点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少量温阳补火药与大队滋阴益精药为伍,旨在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二是以补为主,佐用通散渗利,寓泻于补,使补而不滞。

运用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畏寒肢冷较甚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温补肾阳之效;兼痰饮咳喘者,加姜、辛、夏以温肺化饮;夜尿多者,可加巴戟天、益智仁、金樱子、芡实以助温阳固摄之功。

禁忌

虽肾阳亏虚而小便正常者,不宜使用。

【肾气丸主治】肾气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肾气丸医案】周某,男,66 岁,2005年3月10日初诊。2年前因排尿不畅到我院诊治,确诊为前列腺肥大,但未予治疗。3天前因小便困难、点滴不爽、伴小腹胀满不适,查血压16/12 kPa,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腰酸足冷,舌体淡胖,脉弦缓沉取无力。证属肾阳虚损,气化失司。治宜温补下元,以助气化。方用肾气丸加味: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肉桂3g,制附子3g,牛膝12g,车前子15g,肉苁蓉15g,乌药10g,琥珀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10剂后症状缓解,大便已通。上方续服半个月,诸症大减,后改服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医案分析】“小便困难、点滴不爽、伴小腹胀满”,患者确有很多小便,却出不来,为什么呢?“腰酸足冷,舌体淡胖,脉弦缓沉取无力”,原来是肾之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开阖失司所致(本案为失于“开”)。“形体消瘦”,气虚所致者应食少无力,阴虚所致者应该火重,或者天生体质如此。本案可能是最后者。“大便干结”,阳虚亦可便秘(温脾汤、济川煎)。所以综合来看,主要就是肾气虚,而且正在加重为肾阳虚(舌胖、足冷)。治当温肾化气,正可用肾气丸为主,可稍配合右归丸。

作者用肾气丸加味。桂枝改为肉桂,加牛膝、肉苁蓉补肾(后者还略温补肾阳),车前子、琥珀助利小便,乌药暖膀胱、缓小腹胀。25剂起明显效果,后用丸剂巩固疗效,基本痊愈。肾不化气既可能导致小便不利(小便内部产出量仍正常),又可导致小便频数(每次去的量其实很少)。后者还好办一些,前者却往往造成急症。西医先要导尿,并建议前列腺手术。现在前列腺肥大的手术虽然不开刀,直接从尿路进去激光烧灼,但毕竟给患者造成痛苦和损伤,而且以后还很可能复发。本案作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服药把一个年老患者的数年顽疾基本治愈,疗效是很好的。笔者曾反复提醒,同学们不要忘记了“虚证难补”,不要满足于症状消失。本案虚性前列腺肥大要彻底治愈,一般都要一至数月,严重者甚至是一年多,这还是技术较好的。以后碰到虚证日久的患者,治前就要将此点说明。若复诊两次后才告之,患者可能觉得医生有开脱之嫌,不利于其配合坚持。症状消失后还应劝其善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之前也反复提过,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本段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肾气丸的论述肾气丸 一类方 《金匮要略》

主证分析

肾气不足下焦失于温养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脚气,转胞,痰饮固摄无力小便反多舌淡儿胖,苔白,脉沉细弱肾气丸历来的使用当中讨论了很多,临床运用面也很广,你像中药出口,拿到国外去卖,肾气丸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药里面,所以拿来举例子,像到美国,人们食品店里看到的,经常记得的就是肾气丸。很多华人都说这个药好买的,很多店里都当食品那样卖了。说明这是一个从古就有的名方,人们都很熟悉。

肾气不足,重在水液的代谢障碍,具体的病理机制应该说肾阳、肾气不足。肾气丸对肾阳,还是肾气,一直多少年都在讨论这个。说它肾气虚,反应肾阳又不足,因为肾气怎么产生?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气,所以肾阳有亏虚,必然影响肾气的化生,因为肾藏精,阴阳内寓在肾精当中,精直接就化为气,化的过程,在里面的肾阴肾阳,是肾阳蒸化肾阴产生的肾气。所以肾阳有不足,必然引起肾气的不足。

这里这个病里过程是肾阳不足,气化无力,不能蒸腾气化津液,气化无力造成什么呢?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壅滞。所以这肾气丸,从它特点来讲,有些人把肾气丸和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混起来,两个主治差别很大的。专门就肾气丸的话,它就是侧重在涉及水液代谢的一个障碍,所以从临床表现来看,有一定的肾阳不足,下半身常有冷感,肾阳不足,蒸化肾气不足,就说明肾精就有不足。共同的肾虚症状像腰痛脚软,行步无力,腰膝酸软这一类共同的都有。不管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亏虚。都有这个共同肾虚症状。加上下半身常有冷感,比一般人怕冷一些。那这个反映出阳的不足。这是反映肾阳有所不足的一般表现。

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加上肾气不足,不能司关门开合,合而不开,小便不利,开而不合,小便反多,这都和肾阳、肾气不足也关。因为肾司二便,往往靠肾气司关门开合,要靠肾阳对水液蒸腾气化,至于教材上和《金匮》所提到的能够治疗脚气、痰饮、消渴、转胞,实际上都和水液有关。脚气这里主要是过去的脚气,寒湿,下焦阳气不足,不能温化,寒湿停滞,甚至于寒湿可以上逆,少腹不仁。这种寒湿也要靠温化和渗利,所以这个方里温化,渗利这个结构都有。

消渴,对下焦来讲,可以偏阴不足,可以偏阳不足。讲到六味丸的时候,它就可以以有口渴,也可用于消渴了。这个肾气丸对消渴,有些看法不同,到清代很多人用肾气丸认为可以治消渴的。下焦阳虚类型的,阳虚水液不化,大多数看法呢,对津液不能很好温化,津不化气上承造成口渴,口渴欲饮。张景岳很喜欢用这个方治消渴,他解释,多喝多尿,消渴,它阳虚不化,津液直趋下出不能化气,从水道直趋下出,尿很多,阳虚不化。喝得多不能化成津液,所以用肾气丸,它有温阳化气的作用。又可以排出湿浊,司关门开合,所以它可以治疗消渴。

痰饮是水湿壅滞,这方有温阳利湿的作用。总体来说,温阳利水这个作用都有。当然对于痰饮内停,治疗是标本兼顾的。

转胞又叫胞系了戾,胞系了戾说穿了就是现在说的输尿管的扭曲。说妊娠小便不利,胎儿压迫输尿管造成小便不利,用肾气丸它有温阳利水作用,帮助温阳化气,用泽泻、茯苓这些又能利水,所以可以用于妊娠小便不利。认为是转胞。这是《金匮》上面用肾气丸的一个情况。虽然临床证候,病种不同,但是异病同治,病机相似,都涉及到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代谢壅滞。

舌像脉像,舌淡而胖,苔白。舌质淡是阳气不足,苔白也是偏虚偏寒。脉沉细弱,这都反映出一种阳虚,水湿壅滞。因为中医这个舌体,辨证舌来讲,舌体胖是一种热毒,热毒兼夹血瘀,舌体可以肿胀了。其它就是水湿壅滞。而且这类舌体胖,一般来说,舌质上,可以舌质淡胖嫩,如果水湿壅滞再严重,淡胖嫩还可以也有齿印。

归纳起来,肾气丸证是一种肾阳不足,气化乏力,水湿壅滞,现在我还说是水液代谢的障碍。

功用

补肾助阳。这个功用怎么来确定名词?确定这个治法,也不统一。有的说温肾阳,补肾气,它为了照顾全面,它叫肾气丸。学生问,究竟补气?还是补阳?实际上这方温阳力量,它跟温肾壮阳是两类。或者我们讲到阴阳双补,比如说像肉苁蓉、巴戟天这类,它都有壮阳作用。临床常用的或者淫羊藿,甚至于杜仲这一类,它真正温阳、温热力量都比较大。这方里的桂附,虽然是温渃药,甚至于大辛大热,但用量极小,要注意这个用量非常小。又作成丸药的,稍微一变,它后来的加味肾气丸,十补丸,这个系统来的,桂附八味,从主治功用,相差很大。要注意这个用量。都在它原来基础上,用量大大改变了。甚至于有的是全方里阴阳的比例,阴阳药比例已经都差不多了。所以不能光从组成来。这个方只能说助阳。

方解

君附子温阳祛内寒桂枝温通,温化水液臣地黄肾肝脾三阴并补

阴阳双补山茱萸山药佐泽泻利水渗湿茯苓利水渗湿丹皮制约温燥附子在其中,我们现在可以看作是附子、桂枝合起来作君药了。附子有温阳、祛内寒的作用。和桂枝结合以后,桂枝温通是它的特点,温通比肉桂好。而且在这种方里用它,它是要温阳化气,还可以温化水液。水液,张仲景温阳化气用桂枝用得很多,所以有些随意把这个就桂枝改为肉桂,它主治方向就变了。再加上桂附用量一大,走向温肾壮阳去了。治疗火不生土这一类。或者是精冷不育、阳萎,这些方面侧重去了。所以肾气嬠里,用于水液代谢障碍应该是桂枝。附子、桂枝联合起来作君药。

地黄、山茱萸、山药,这个相当于后来摘出来的六味丸里的三补部份。从这三味药,合起来主要性味还是偏温的。但是肾肝脾三阴并补的。在这里它能够起到温肾作用。但是又是阴阳双补,体现阴阳双补,补阴、补阳相结合。到后世像张景岳讲的,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这是这三味药作为一个臣药。

泽泻、茯苓、丹皮,佐药,一个是在这肾气丸里有利水渗湿作用,考虑阳不化气,湿浊内停,排除病理产物了。丹皮能起到一定制约温燥作用。适合于服用时间较长。也可以看作三泻里面的。

配伍特点

补阳药配伍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大量补阴药配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火生气”,鼓舞肾气。(并不是一种温肾壮阳)上次讨论到肾气丸的主治证候分析,病机分析,以及配伍意义,方解。在运用中辨证要点反应出一定肾虚,和水液代谢的紊乱。

运用

辨证要点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来尺脉沉弱。

一定肾虚和水液代谢的紊乱,水湿壅滞主要这几个方面反应。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这里,临床上我个人体会,舌质很重要,反应出水湿壅滞,舌体淡胖嫩,这个是使用的一个基本依据。至今畏寒,他身半以下常有冷感,有一定的畏寒体现阳气一定的不足,这个也常有的。

因为这个方使用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我指的是肾气丸的原方。因为它用桂附量较小,也适合久服。化生阳气,以息相吹,微微生火。体现《内经》的少火生气,而这类的阳虚水湿壅滞,往往病程较长,不可能速效。所以这样一个配伍,适合于服用时间较长,可以减少它的温燥。后来这个多用丸剂,丸剂的生产当中,过去全国统计过,那是八十年代以前,十五家大的药厂生产,包括像同仁堂这些。这里边有的是用肾气丸原方的附子、桂枝,本身量也小,遵照肾气丸原方来配。也有很多桂枝改肉桂,用量增大。当时统一是这样的。单叫肾气丸,你必须要看它的组成。用的是桂枝还是肉桂。当时这十五家药厂生产出来的,应该说名实相符上比较混乱。到现在你要看肾气丸,还是要注意这个。它用的是桂枝还是肉桂。它不写用量。凡是写桂枝附子的,往往它的阴阳两组药的比例,不是说像现在这样,像肾气丸本方里这样悬殊。所以像那类,你要按肾气丸主治来使用,来吃,容易很快产生咽干口燥,容易化热。所以过去在华人地区,都很喜欢吃肾气丸,肾气丸很好销。但有些也说,首先东南亚华人地区反映说现在肾气丸,怎么会这么助热呢?它就光看肾气丸三个字,当时有个约定俗成,你按金匮肾气丸这个配,它用的桂枝,而且用量小,原方这种配法,名称一定要叫金匮肾气丸。如果不是按这个配,用肉桂,或这用量为了增加温阳力量,甚至于壮阳,那桂枝附子增加,就不能够叫做金匮肾气丸。有的就叫肾气丸。用这个来区别再看它组成。后来像济生肾气丸,那很少有厂家就写济生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治疗水肿的。温阳利水力量增大的。那济生肾气丸,实际上桂附量还是增大了。又加了牛膝、车前,它有的时候只写一个肾气丸,不写成济生肾气丸。而且有的桂枝、肉桂同用的。这个肾气丸,也有写桂附八味丸,也有写肾气丸。所以这个就造成一些混乱。应该分清的用肉桂的这是桂附八味,桂附八味它用量上已经和肾气丸不同了。桂枝肉桂的用量比例增大了。几乎和这一组阴药的用量差不多了。所以它走向温肾又壮阳;脾肾同治,针对火不生土长期泄泻,或者温肾壮阳治疗阳痿,这一类它不是水液代谢,不是温阳化气为主的。所以在运用当中这是应该要注意的。

随证加减腰酸冷痛,遇劳加剧,卧则减轻,脚底心痛:+补骨脂、杜仲、牛膝、狗脊遗尿、尿频:+桑螵蛸、益智仁、乌药、菟丝子遗精、滑精:+芡实、金樱子、沙苑子小便不利:+利尿药(济生肾气丸)面色黧黑:+五味子、鹿茸(十补丸)+调肝药:柴胡、白芍如果肾阳不足较重,也就畏寒突出,应该增加温肾阳,温肾补精,像补骨脂、杜仲、牛膝、狗脊(枸杞?)。经常用来针对由于肾精不足,肾阳不足造成的阳气不足,腰酸冷痛,遇劳加重,卧则减轻,脚心痛,这类认为是精不足。而且它这种不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寒冷加重,增加温阳力量。由于它能够调节水液代谢的障碍,所以用于尿频、遗尿这方面。可以结合桑螵蛸、益智仁,就包括像缩泉丸,或桑螵蛸散。

如果阳虚造成一种精关不固,肾气不能固摄,也可以增加收涩,芡实、金樱子、沙苑子,都有涩精作用。

小便不利突出,那原方肾气丸里边的利水力量小一些,济生肾气丸的利水力量大一些。

面色黧黑是阳虚水湿、水气上泛,后来十补丸,根据金匮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的十补丸,也是临床常用的。为什么加柴胡、芍药呢?这是我们一个课题,我们临床发现,用十补丸基础上,补肾调肝结合,当时搞了一个药叫保元神,从十补丸思路来的。当时认为光治肾,要结合调肝,光是面色发黑,面色黧黑,黑斑,加上有肾虚的特点,一般多中年妇女,当时发现,使用也是中年妇女。用十补丸试一试,后来临床有些效,那结合了柴胡、芍药这类调肝的以后,能够使得你温阳补精的方法,通过调肝疏肝药力能够布散。是考虑到肾精肝血濡养头面,是靠肝的升发。肝的升发,能够是肾精肝血濡养头面,所以十补丸基础上配调肝的药。用这个方的确效果不错,先吃汤药,后来作丸药,以后又做成口服液。一般来说,它这个黑斑,最多的脸上,开始是小块,后来是整个脸非常黑。

第一次就从这样一个病例,以后就多了。有一个弹钢琴的,成都歌舞团员,黑到不能上街,而且我也的确没有看过那么黑的。当时我的老大要学钢琴,有人介绍她能够教钢琴,但是她不在学校教,在她家里教。所以陪小孩到那里去,因为人家介绍,也是可以给她看一下病。就因为脸越来越黑,不能参加表演。开始据她说是一些黑斑,以后就是整个脸色黑。仔细看原来黑的地方更黑点而已,所以整个用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没有生产保元神这些,吃了汤药,以后来就配丸药,隔一段时间吃一点汤药。明显的颜色变淡。但这个病人虽然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是由于太黑了,不可能恢复到她过去那样。能够戴个帽子上街。当时五十岁上下,后来由于她这个有改善,所以有一个,也是自己开一个公司,一个经理的太太,那不是满脸,而是产生了两块黑斑,慢慢在蔓延,所以也用这个方法。她断断续续的吃,明显可以缩小,但是最后额头这里那块黑斑缩小到最后剩一点,怎么也消不下去,但是认为效果很明显。嘴唇旁边的那块基本上消掉了。所以过去说十补丸治面色黧黑,肾水上泛头面,这个临床看是有根据的。

后来结合中医生理教研室的一位教授,做实验,后来作为研究生课题,从实验指标各方面看,抗氧化这个作用是很好的。对皮肤SOD(活性的)影响,比较确实的。所以当时也一直在这个方面在使用。也配了口服液,作为医院制剂一类的运用。这是结合它比较有名的附方,十补丸。

运用

肾气丸证阳虚加重:畏寒肢冷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生殖功能下降:阳痿、遗精、不孕火不生土:完谷不化它以水液代谢的障碍作为主要的,但后世做为这个方的演化方,包括我们刚才讲的桂附八味,十补顽,济生肾气丸证等,这些结合起来,除了水液代谢障碍,阳虚加重,畏寒肢冷,这个方调整用量也能用。阳痿、遗精、不孕方面,这个报导也不少,仔细看它很多实际用药的用量,都经过调整。完谷不化,火不生土,这个方也能用。这个大多数用肉桂。这是后世运用的一个发展。原书肾气丸主要用于肾阳不足,肾气不足,气化乏力,这是水液代谢障碍。从《金匮》所用的出现五处来说,都围绕这个,后世用法上扩大了。同时用的药也变化了,量也变化了。这个扩大治疗范围。

使用注意如果阴虚,虚热,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当然不能用。因为里面有桂附。

肾阳不足,小便正常,这是指的原方,如果一般的肾阳不足,小便正常说明水液代谢正常,这是一种纯虚无邪,有水湿壅滞既使肾阳不足,造成气化乏力,水湿壅滞,那水湿壅滞还是因虚致郁呀,还是个属于相对来说一种实邪。如果纯虚无邪,这个方不适合使用。那用右归丸或者右归饮这类,采取直补的方法。即使是纯虚无邪,肾阳虚是属于较轻的。用左归饮这类都可以。后面要说到右归饮。

相关文章:

金匮肾气丸合三七温肾散寒治疗寒邪成痹07月30日金匮肾气丸加黄芪治疗肾阳虚06月25日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衰,心阳不足,阳虚水泛06月16日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浮肿,头昏眩晕医案12月15日肾气丸的临床新用12月15日肾气丸的化裁应用11月22日金匮肾气丸的功效与作用,肾气丸的临床应用

肾阴阳两虚吃什么药好?肾宝片和六味地黄丸怎么吃?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为了婚姻的美满、家庭的幸福,肾虚了补一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么要怎么判断自己是哪种类型的肾虚呢?

首先,肾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等。

先来说说肾阳虚,肾阳虚的人多表现为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尤其是下肢更为明显,面色?白,容易神疲乏力,男子多有性欲冷淡、阳痿、早泄、滑精的表现,女子多表现为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等,此外肾阳虚的人还多伴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症状;而肾阴虚的人则多表现为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一般较为瘦削,容易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的表现,男子多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则多经少经闭,或是崩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单纯的阳虚或者阴虚的人并不多见,最常见的其实是阴阳俱虚的人,毕竟中医基本理论中就有“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说法,阴阳互补,相生相克,一方势弱势必会影响到另一方,从而造成一损俱损的情况,所以说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属于肾阴阳两虚这一类型的。

那么肾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我们先来说说几种常用的中成药:治疗肾阳虚,一般常用的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主要由一些温肾阳的药物组成;而治疗肾阴不足,常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主要用来滋补肾阴,此外如果在肾阴虚的基础上还伴有热像,譬如口干、易上火,还可以选用知柏地黄丸来滋阴清热,双管齐下。而肾宝片,根据它的药物组成来看,基本算是兼顾肾阴与肾阳,也就是说肾宝片更适合于肾阴阳两虚的朋友们服用。至于如何服用及服用剂量,参考各个药品说明书的指导意见就可以了。

但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上述药物都是非处方药,自己就可以在药店买到,但为了您的身体 健康 ,还是建议先去正规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再考虑自行调理,毕竟中医博大精深,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讲得透彻明白。如果真的打算自行服用药物进行调理,那么最好不要长期大量服用,免得补肾未成却伤了肝。最后当然还是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好身体,想要就要不费力!

文:济南市中心医院西院区马文君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王传航主任医师

肾阴阳两虚的治疗原则,是看更偏重阴虚或阳虚,哪个重,便以其为主。相对平衡者,可微火助阳,少火生气,也可阴阳同补。

对于阴阳两虚的治疗,就是阴阳双补,也就是补阴的药和补阳的药同时用。阴阳两虚也是复合证候,有的人阴虚和阳虚相对均衡,补阴和补阳的药也要相对均等;阳虚偏重的,则补阳多一些,或者量大一些;阴虚偏重的,补阴多一些。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互根互用。

如果阴虚和阳虚相对均衡的,可以早上服中成药龟龄集,晚上服六味地黄丸。阴虚偏重的,可以用金匮肾气丸。阳虚偏重的,可以用参茸固本片。

肾宝主要针对的是肾虚并有炎症的患者,它的作用其实跟金匮肾气丸差不多,只是能消炎,对肾功能下降的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但一般肾宝并不单用,通常还合用地黄饮子;脾气虚弱,还合可用防己黄芪丸;阳虚偏重,合用济生肾气丸;兼湿热,合用八正散;兼湿浊者,合藿香正气丸;兼血瘀者,合桃红四物丹;兼水气者,合实脾饮;兼风动者,合天麻钩藤饮。

当然,有些患者可以直接用十全大补丸或肾气丸,但一般都是大量补益药,配伍少量活血药,这就像《叶天士医案》里说的,久恙血络必伤,所以不能单一用药,而具体用什么药,则要咨询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肾阴阳两虚用药:

1.右归丸,六味地黄丸搭配间服。

2.大补元煎加减。(用于肾气不固。)

肾宝片,用于肾阳虚。

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虚。

肾宝片和六味地黄丸搭配间服。

注意:吃药期间,要观察和体会吃药后的身体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补肾阴和补肾阳药物的用量。最好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则出现小便清长等表现,故肾阳虚证存在着肾脏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1,腰痛而且发凉。2,手脚冰凉、尿频

肾阴虚,是指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症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肾阴虚的临床表现:1,腰酸腿软。2,口干、烦躁。3,手心发热。4,爱出汗

阴阳两虚属于中医辨证的名词,意思是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表现为:既怕热又怕冷,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就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补阳等方法,可以吃些调养的中成药调理。

1,芝盛虫草菌

芝盛虫草菌是采用灵芝和虫草为原料,灵芝和虫草本是扶正固本的佳品,长期服用也没有任何副作用。芝盛虫草菌集合了虫草和灵芝的功效,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加速血液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活动趋于正常,并迅速清除乳酸和新陈代谢的产物,使各项血清酶的指标迅速恢复正常,达到迅速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

2,何首乌

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均用之于肾虚之人,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3,肉苁蓉

肉苁蓉是目前中国发现60多种补益的所有中药里边品味最好的,主要功能就是激活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可以促进垂体性腺激素的分泌,加快疲劳修复,提高运动能力。

4,黄芪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之功效,可以用于气虚乏力、血虚萎黄、慢性肾炎等,有补气固表的功效。

除以上中成药材外,也可以服用肾宝片和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食疗加上运动,效果才是显著的,平时也可以多做下深蹲运动,可以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强身体免疫力。

首先你不要给自己设定误区,肾虚吃药是用来调理身体的,如果想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 健康 ,首先要少做一些对身体有害的事,控烟酒,多运动,让自己充满活力,心态心情好。再配合药物一起调理,相信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好,加油,祝你身体健 健康 康,开心生活。

肾阴阳两虚治疗方法

对于肾宝片和六味地黄丸这两种药,第一种我就不惜地说了就是“智商税”,第二种六味地黄丸这个只是治疗肾阴虚,并不能治疗肾阳虚。

如果出现阴阳两虚怎么办?

建议是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先吃一个月的金匮肾气丸,之后再加上六味地黄丸。

好肾不是补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很多人一肾虚就想吃点东西补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个人认为要以养为主,补为辅,因为肾虚多半是因为不良的生活造成的,这就像水桶,这时候水桶有个窟窿漏水,补就像往里加水,只是短时间的缓解,但是养确实堵住了窟窿,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对于市面上的药千万不要乱吃

大部分市面的药多是烈性药,就是火,有些人吃了突然觉得欲望变强了,觉得是药管用,但是你也不想想你这边补着那边泄着,你吃这药是真的对你好么?中医有句话叫做“精足不思欲”,肾精充足的人往往会把重心放在工作上,生活上,而不是那点“欲望”上,所以如果真的想调理,我建议还是去医院找医生进一步问诊对症下药。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朱大夫提示您一般的病证表现不存在肾阴阳两虚,只有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肾者,身之本”。肾储藏着人体的阴精阳气,这被认为是禀赋于父母的先天物质,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脏腑功能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阴阳也在相对的运动中保持平衡且不断的消耗。 如中年后牙齿松动,头发变白,运动变缓,记忆减退均属生理性的肾气衰退,在年老体衰,劳倦过度,体弱多病等病因刺激下肾气消耗过快,就会出现相对的肾中阴或阳不足的表现,此时加以扶正调和就能得到改善。由于阴阳互根互用, 严重的肾阴,肾阳不足导致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发展为肾阴阳两虚,这种问题多是严重的病证表现,多见于危及生命的重症,一般情况是不可以诊断为肾阴阳两虚的。《伤寒论》中曾描述了“阴阳俱虚”的表现仲景描述的阴虚是身体枯瘦干燥,头部出汗,口干咽喉溃烂,便秘,神志不清,可能伴有临终前的手摸衣服和床被的边缘。以及阳虚的小便难,手足躁动神昏胡言乱语。不难发现,阴阳俱虚的问题很复杂,很严重,肾宝和六味根本无法解决。那么,肾宝片和六味地黄丸是做什么的呢?六味地黄是调补肾阴不足的中成药,与其说调补不如说是维护,维护肾阴过度消耗引起的阴虚表现。而肾宝片是调和肾中阴阳的,对于肾精气不足引起的虚弱表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肾宝片的作用原理维护肾阴的六味地黄 总结分析上述情况后可以得知,无论是肾宝片和六味地黄均是维护肾阴和肾阳的药物,可一定的改善阴阳不足的状态,一般指亚 健康 状态,无法用于古人讲的阴阳俱虚的虚劳证候,复杂情况应当咨询医师或药师,不可自行滥用药物。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尽量少吃药,是药三分毒 ,可以通过营养来调理身体

首先,提问者是怎样肯定自己肾阴阳两虚的?年龄?症状如何?估计是自己胡猜的!如果想治病,找正规的医师,不要自己乱吃药。其次,不要以为补肾的中成药可以乱吃,既然肾阴肾阳都不足,当然有很多症状,如失眠当从肾阴入手,如怕冷当从肾阳入手,如有杂症不一而足,这些都要医师诊察,世上没有一方到底的中医,病变方变,最后,劝喻大家,病向浅中医,有病找医生,不要看了几篇网文就来自己治病,这样医院早就关门了!

八仙都气治相殊什么意思

(1)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即金匮肾气丸再加车前子、牛膝而成。

功效:补肾助阳,利水消肿。

主治:肾阳虚损而水肿较明显者。

临床案例:周某,约30岁。患水肿半年,医药遍试而日剧。延诊时,头面、四肢、腰腹、胸背皆肿如瓜形,僵卧床席,不能转侧,皮肤胀痛异常,即被褥亦不能胜受,气喘,小便不利,脉沉而微。诊毕,告主人曰:“古人言水肿死证,见一即危,如缺盆平、掌无纹、脐突、足底平皆是,今皆兼之,况皮肤痛不可支,有立刻破裂之势,须防外溃,喘满又恐内脱,虽有妙方必无幸矣。”辞不举方。主人曰:“疾不可疗,命也,但愿得尊方入口,死亦甘休。”余闻而怜之,即疏济生肾气丸而去。越数日,来告曰:“药完二剂,小溲如泉,肿消大半矣。可否再服?”嘱其更进二剂,其病如失。嗣以六君、八味丸汤并进而痊。(《逊园医案》)(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即金匮肾气丸去掉附子、桂枝而成,由原来的温补肾阳之方变为滋补肾阴主方。

功效: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

临床案例:安徽名医戴星甫精于脉学,诊脉时合目凝神,不容旁人插嘴,三部九候,一丝不苟,每诊一人,费时约20分钟。在天长县行医时,遇到松柏堂药店女主人得一怪症,自成年以来,每当撒尿时牙齿必痛,溺已则痛止,久治不效,已拖延20余年,耻于求医。戴氏诊脉察色,开出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3钱,服5剂痛减,再5剂而病除。有弟子请教,戴氏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痛者,肾虚也。六味地黄丸乃补肾祖方,故而取效。此症医书中无记载,推理得之耳。”

(3)都气丸(《医方集解》):即六味地黄丸再加五味子而成。

功效:滋阴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久病咳喘,肾气已虚,虚喘气短,腰膝酸软等症。

(4)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即六味地黄丸再加麦冬、五味子而成,又称“八仙长寿丸”。

功效:滋补肺肾。

主治:阴虚劳损,咳嗽吐血,潮热盗汗,夜梦遗精等症。

(5)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即六味地黄丸再加知母、黄柏而成。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劳热,盗汗,口干舌燥,尺脉独大等症。

(6)杞菊地黄丸(《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再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功效:滋养肝肾,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眼花干涩,视力减退等症。

(7)归芍地黄丸(《症因脉治》):即六味地黄丸再加当归、白芍而成。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

主治:肝肾阴血亏虚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心悸怔忡等症。

(8)参麦地黄丸(验方):即六味地黄丸再加人参、麦冬而成。

功效:滋补肺肾,益气。

主治:肺肾阴虚,咳嗽气喘,身倦乏力等。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以另设专科。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由于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它的起源亦像中医学一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如在《山海经》一书中,就可以看到“风”、“疟”、“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而扁鹊被人们视为分科的先师。由于内科疾病的普遍存在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被视为战国以前医学知识的总结。

一、奠基时期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迄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①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②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摸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③重视脏腑、经络,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④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叙述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六气、经络的病理变化。⑤论述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⑥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治疗法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雏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渊源。另外,《黄帝内经》还记叙了二百多种内科病证,从病因、病理、病性转化及预后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有些病证还专篇加以讨论,如“热论”、“咳论”、“痿论”、“疟论”、“痹论”等,从而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言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分别讨论各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此外,还阐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坏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通过六经辨证,又可以认识证候变化方面的表里之分、寒热之异、虚实之别,再以阴阳加以总概括,从而为后世的八纲辨证打下了基础。《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病证设专题、专篇加以论述,如肺痈、肺痿、痰饮、黄疸、痢疾、水肿等病证的辨证与治疗。.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临证时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按方遣药,而且注意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书中共制375首方剂,有不少功效卓著的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很高的疗效。因此,《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术及内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继承发展时期

经隋至唐,由于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医学教育也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宫廷医学校的课程规定,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学习包括内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以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亦可以看出内科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规模。隋唐时代,对内科中的多种疾病已有详细的论述,如对伤寒、中风、天行、温病、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都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对绦虫病、麻风、恙虫病、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亦具有较高的水平。《外台秘要》已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对黄疸病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出“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可验。”孙思邈进一步总结了消渴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药物、食治等疗法,并规定了饮食、起居的某些禁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一反过去之统称而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宋代对于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比较重视,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元丰备对》记载,宋神宗时“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分科中属内科的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可见当时对内科之器重。从宋代起,金、元、明三代均设有大方脉科,为治疗成人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促进了内科的进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的出现,他们各自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体状况及发病特点,总结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刘完素对《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他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照《内经》病机十九条精神,认为“火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力倡火热致病的机理,创立“火热论”。在治疗上,他极善于使用寒凉药物,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张子和受刘完素的学术影响并加以发挥,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祛邪外出,不能让其滞留体内为患。他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他为“攻下派”。李杲生活于金元混战、社会动荡之年,人们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体质虚弱,从而使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他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时则多用补气升阳的药物。由于他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研究了先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著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独树“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两论。在治疗上,竭力主张滋阴降火之法,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

金元时代的成就不仅限于金元四大家。与此同时,《圣济总录》有18卷专论诸风,反映当时对“风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水平。张锐著《鸡峰普济方》,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起始部位的特征区别不同性质的水肿,施以不同治法。另外,还有一些内科病的专著问世,如宋代董汲著《脚气治法总要》,对脚气病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并订出64方,是一部现存较全面的脚气病专书。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著,书中所拟10首药方,分别具有止血、止嗽、祛痰、补养等作用,对肺痨全过程的分型和治疗总结了一套可以遵循的经验。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伤寒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内经》理论,创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此说概括性强,适于临证应用,沿用至今。

三、系统完善时期

自金元四大家掀起学术争鸣之风,后世历代诸家,各抒己见,使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日趋系统和完整,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创新的风气。如历代对中风之争,或言真中,或言类中,或言“非风”,越辩越明。又如对补脾、补肾及脾肾双补的推敲,使脾肾的生理、病理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明确。再如对鼓胀的病机认识,从东垣与丹溪的“湿热论”,到赵养葵、孙一奎的“火衰论”,再至喻昌的“水裹气结血凝论”,也是越分析越透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了治疗效果。明代继承了金元的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如薛己的《内科摘要》在学术上受李杲善于温补的影响,而有所发展,是我国最早用内科病名的医书。虞抟的《医学正传》则发展了朱丹溪的学说。王纶明确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总结。另外,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先基础,后临床,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取材丰富,立论精详,选方切用,适于内科临床参考。《景岳全书》为纠正金元刘、张嗜用寒凉攻伐之偏,倡导人之生气以阳为主,指出人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力主温补之法,是书论内科杂病部分计28卷,记述70余种病证的证治,每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张景岳对内科许多病证病理之分析与归纳极为精辟,治则方药也多有心得,在这部分内容中,张氏结合病证对温补学说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明清时代,在医学史上具有特别突出地位的要算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它使内科学之外感病的实践与理论进入更高、更完善的境界。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我国传染病学中较早的专门论著,他认为瘟疫有别于其他热性病,它不因感受“六气”所致,而以感染“戾气”和机体机能状况不良为发病主因。并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人,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这一认识,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见解。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痦的方法。这就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吴鞠通在叶氏学说基础上著成《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风温、温热、瘟疫等9种温病的证治,并提出清络、清营、育阴等各种治法,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后,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深入研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也都对温病学说作了发挥和补充,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

在内科杂症方面,明清也有一定发展。喻昌《寓意草》中提出疾病发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连的观点,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本质的认识,故而提高了疾病诊疗和理论水平。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极为实用,熊笱著的《中风论》及尤在泾著的《金匮翼》对中风病的叙述,胡慎柔著的《慎柔五书》、绮石著的《理虚元鉴》对虚劳病的分析,卢之颐著的《痃疟论疏》对劳疾的认识,都可称之为内科专篇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时,对血症的认识也有新的突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创立了活血化瘀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制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更属创举,直到今日,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症的专著,对血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提出治血证四大要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传人我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西汇通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导向错误,不能正确引导中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反而企图扼杀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建立,使内科学同其他各学科一样,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的几次修订和使用,一些中医名家整理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著书立说,如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的《医案》、《医话》,任应秋的《论医集》都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1983年的“衡阳会议”和1985年的“合肥会议”对振兴中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各类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中医药队伍不断成长,造就出一大批内科专业人才,既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内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疾病,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历代医家的积累和疾病谱的变化而与日俱增。为了方便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探讨内科疾病分类的方法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金匮要略》一书中,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痉、湿、喝三者皆是从太阳经开始,为来自外感的病证,故合为一篇利于鉴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均属小便异常症状,故列为一篇论述;呕、吐、哕、下利又都是胃肠疾病,合在一起讨论,易于辨证施治等。这种分类尽管粗糙,但在疾病分类方面的探索却是有益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其以“候”类述,共1739则,可见书中证候分类之细,该书把风病、虚劳病、伤寒、温病、热病、时气病等作为全身性疾病,然后再按证候特征或脏腑生理系统进行分类。此种分类,实有过繁之感。《千金方》则由博返约,初步进行归纳。将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等作为全身性疾病,其他疾病则归入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等脏腑门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是宋代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但此书按病分类,在疾病分类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将内科病分为诸风、伤风、诸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杂病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试图按三因将疾病分类,但就某些病证之中,又包含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不同证治,所以也说明此法分类尚未达到尽善之地。《明医杂著》将当时常见内科病证分题讨论,如对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的证治加以论述,重点突出。

《三法六门》把疾病按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共十门,这对后世《医门法律》影响颇大,是书将前六者及诸杂证分门别类,著成一书。《医学纲目》则按脏腑分部加以分类。如肝胆部,论述中风、癫痫、痉厥等病;小肠部,论述心痛、胸痛、谵妄等病;脾胃部,论述内伤饮食、诸痰、诸痞等病;肺大肠部,论述咳嗽、喘急等病;肾膀胱部,论述耳鸣、耳聋、骨病、牙痛等;伤寒部,论述伤寒病为主,兼及温病、暑病、瘟疫等,也可以看出著者在分类学上所下的苦心。《证因脉治》将所论病证又以外感、内伤分类,可以说是以外感、内伤对疾病进行分类的雏形。《证治汇补》将内科杂病分为八门,提纲门列中风、伤风、中寒、暑、湿、燥、火等证,内因门列气、血、痰、郁证及虚损劳倦等,外体门列发热、恶寒、汗病、疟等,上窍门列眩晕、头痛、五官等病,胸膈门列咳嗽、喘、哮、呕吐、反胃等,腹胁门列心病、腹痛、霍乱等,腰膝门列痿蹙、疝、脚气等,下窍门列泄泻、痢、便血、淋、遗精等,探讨了按部位分类的方法。《医学实在易》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分类讨论疾病的证治。

纵观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尚未统一看法。为了指导临床,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以病因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淫等邪气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生之痰浊、瘀血等引发。诚然,这两类疾病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外感疾病可变为内伤疾病,内伤疾病使正气亏虚也易感受外邪,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以变为外感疾病。以病理变化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热病包括一切外感热证,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为传变特点的病症;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病因分类,突出了病因的特殊性,便于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病理分类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为病理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故可以进一步按五脏六腑进行分类。

病理分类法是在病因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病因分类的补充。因此,临床上可把这两类分类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

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可分为伤寒与温病,温病又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温热病包括了风温、春温、冬温、秋燥、温毒、温疫等;湿热病包括了湿温、伏暑、暑温等。按发病特点,温病又可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如风温、冬温、暑温、秋燥属新感温病,春温、伏暑则属伏气温病。

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外联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路。因此,内伤杂病虽多,但其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故内伤杂病的分类,则按照不同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而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命名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命名方法已具有确定的含义,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