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附子粳米汤方歌方解,附子粳米汤医案

道医 2023-06-24 23:25:26

【方剂组成】炮附子5克,粳米15克,半夏12克,炙甘草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歌】腹中切痛作雷鸣,胸胁皆膨呕吐成,附子一枚枣十个,半升粳夏一甘烹。

【方解】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甘草安中止痛,故此治里有寒饮、呕吐、逆满而腹中痛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解析:腹中寒气,是说腹中寒,并有水气。雷鸣,是说水声如雷,言其声之大。切痛,是说痛如切,言其痛之剧。寒气自下以上迫,故胸胁逆满而且呕吐,宜以附子粳米汤主之。

【临证思考】本方腹痛、呕吐,有似大建中汤方证,不过大建中汤证痛在上腹而上及于心胸,本方证痛在下腹,则不及于心胸。若寒疝痛剧上及心胸者,以此二方合用有奇效。

【辨证要点】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

【验案】周某,男性,20岁,病历号6319,1965年4月9曰初诊。2年腹痛,多于受凉而激发,此次已痛作3天,左腹痛明显,呈持续性,上下移动,肠鸣时作,每见腹疼则大便秘结,手足常凉,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迟。证属沉寒在里,治以温里安中,与附子粳米汤:

半夏12克,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腹疼大减,便秘已改善,两手已转温,仍怕冷,继服六剂,腹痛已无发作,纳也增。

消胀饮子简介

目录1拼音2《古今医鉴》卷六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消胀饮子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消胀饮子 1拼音 xiāo zhàng yǐn zǐ

2《古今医鉴》卷六

2.1方名

消胀饮子

2.2组成

猪苓、泽泻、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青皮、厚朴、紫苏、香附、砂仁、木香、槟榔、大腹皮、木通、莱菔子、甘草各等分。

2.3主治

胀蛊,单腹胀。

2.4消胀饮子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2.5制备方法

上锉。

古籍中的消胀饮子 《古今医鉴》:[卷之六]胀满 退,惟面目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消胀饮子(彭大参传)〔批〕(按此方治胀满消补兼施之剂)...

《世医得效方》:[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胀满 方见五膈类。)木香流气饮调荣卫,利三焦,行痞滞,消胀满。(方见诸气类。)附子粳米汤治忧怒相乘,神志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胀满门]药方 。(《局方》)木香流气饮调荣卫,利三焦,行痞气,消胀满。(三方并见诸气门。)(《拔萃》)木香顺气汤治...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通用古方诗括]杂病 香顺气散青陈,智泽归吴姜半苓,升柴草蔻苍朴类,能消胀浊气生。木香、草豆蔻、苍术各三分,浓朴四分,青皮...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一妊娠诸疾门]小便不通

中医中药

半夏、附子同用的机会很多,但历来有不同意见。近代习惯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盖其源起于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之说,为古代"十八反"之一。但并没说半夏、栝楼等反附子。川乌系附子的母头,但这是两味药,说附子也反半夏、栝楼等,便是"株连"了。何况乌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例。《金匮》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半、附同用。当代名医姜春华、朱良春、颜德磬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另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米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米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米汤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的功效与作用,适于营养不良、病后体弱者服用,具体如下。

1.均衡营养:米汤含有游离氨基酸,粗纤维,维生素,以及钙、磷、钾、锰、铁、锌等矿物质,可补充人体营养。

2.止泻:米汤加盐可治疗急性腹泻引起的脱水,也可用于预防腹泻后的脱水。

3.治疗婴儿便秘:米汤具有润肠的作用,婴儿发生便秘时可少量喂食。

4.养胃:将粳米炒黄后煮成汤水饮用,可益胃去湿,对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

5.治疗妇科病:附子粳米汤可治产后腹泻、习惯性流产、少女带下、经行腹泻等。

6.镇静安眠:米汤含有的色氨酸,能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分泌血清素,使人快速入睡。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王文青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回阳救逆。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温经逐湿止痛。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
通阳止痛。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
温补肾阳。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
温中散寒。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
助阳固表。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
附子的配伍运用
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
附子配人参。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
附子配干姜。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
附子配麻黄。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
附子配桂枝。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
附子配细辛。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附子配白术。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地黄。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
附子配黄连。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7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