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歌方解,病机分析

道医 2023-06-24 21:50:03

【方剂组成】麻黄9克,杏仁6克,薏苡仁18克,炙甘草6克

【用法】同麻黄汤。

【方歌】麻杏苡甘四味药,麻黄加术有同效,薏苡性寒治湿热,不用桂术温药疗。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神农本草经》谓:“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本方与麻黄加术汤都治风湿,且都是发汗利湿而治湿痹,但麻黄加术汤偏于治寒,故用温性的白术;而本方偏于治热,故用性寒的薏苡仁,并且去桂枝。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解析:一身尽疼,是说一身关节无处不疼。病在表故发热。日晡所剧者,是说这种身疼和发热在日晡所时尤剧烈。这种证候叫作风湿。风湿的成因,大都是由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这种风湿用麻杏苡甘汤治疗。

按:汗出当风,则欲出之汗被风寒所却,瘀滞体表,久而成湿,流注关节因致炎症之变。久伤取冷,指天热汗出乘荫取凉、或用风扇空调、或突入凉水中,其致病道理与汗出当风同。

【临证思考】本方证所指风湿,颇似今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症。但要审证属于表里湿者,可选用本方。

【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验案】白某,男,45岁,初诊日期1967年9月3日。腰膝酸痛,右臂酸胀,背拘急1年多,经检查为“胸腰椎骨质增生,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近1月来身热身重,午后加重,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细。此证为太阳表实挟湿,与麻杏苡甘汤:麻黄10克,杏仁6克,薏苡仁18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热身重减轻,又服三剂,身热已,腰膝酸痛减。近又经检查诊断为“肾盂肾炎”,改服猪苓汤加防己、苍术等加减,治疗1月余,诸症皆消。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冯世纶临证实录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 例
李某,男,4岁。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
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2010年3月10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西药即能控制。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舌苔转黄,脉浮弦数。辨六经属三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2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12克,生山药10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1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1日四诊:昨晚服药后汗出,热退。今日已无发热,精神好,纳食尚好,大便调。仍有鼻塞、口干。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处方:生麻黄10克,生薏苡仁3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败酱草30克。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退,痊愈。
体 会
本案患儿反复高烧4年,实属罕见。用经方短期能治愈,体现了经方六经辨证及辨方证的科学性。四诊而愈,实属不易。
治病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发热本属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每每应手而效。但临证不乏难治者,常使医者恨无良方、效方可用。从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出,本案患儿确属难治者。从辨六经来看,本案始终以阳明病为主,外合太阳、少阳。在冯世纶的六经辨证思维中,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属「太阳阳明病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白虎汤证属「正阳阳明病方证」。本案首方用大青龙汤「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清热、排脓、消肿(鼻流浊涕)」。二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桔梗。据冯世纶经验,「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三方用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因里热重,生石膏「若不大量用则无效」,故用至100克。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调和营卫之方」,「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驱邪不伤人的。」面对连续病理性发热、药物性发汗后的患儿,这种用药法是弥足可贵的。四方所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败酱草取其发越湿气,清利阳明为治。
方证对应要重视煎服法
本患儿高烧反复发作近4年,造成的原因与治疗不当不无关系。滥用抗生素甚至激素自是原因之一,而中药药不对证,过用清热解毒及发汗退热,也是原因之一。
冯世纶临证非常强调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指出对方证对应的认识,不但要仔细品读《伤寒论》的条文,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伤寒论》「随证治之」即教导后学者要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不但是证与方对应,更强调证与药对应;不但是药味的对应,更重要的是药量的对应。本患儿所用大青龙汤,麻黄用18克,本是成人用量,为了便于掌握,嘱其服四分之一,见汗即「止后服」。但该患儿服了四分之三仍不能汗出热退,直至服下全剂,方见汗出。也就是说,麻黄18克是他的适应量,18克才达到方证对应。不是每个人、甚至成人都用到18克,是要看到具体的证。这一用药规律法则,不但见于《伤寒论》各方证,更详见于每方后药物的煎服法。患儿来北京后,也曾找过不少名医治疗,开始亦见效,后来就不见效。其中原因之一,一次门诊开7剂药,服1剂药,证已变,再服是药,药已不对证,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冯世纶遵照经方用药原则,每诊处一方一剂,方随证转,随证治之,务在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这是使病愈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患儿年仅4岁,久病,连续发热,在用大剂汗法、清法的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饮食异常和精神异常,热退后身体状况同步复原,这与方证相合、组方合理是分不开的。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

麻黄石膏互伍,麻黄辛温,石膏大寒,重用石膏,轻用麻黄,寒热对消,麻黄只用其辛,而不用其温,合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治。这与麻黄配桂枝,麻黄杏仁治风寒咳嗽者,则有寒热之不同。《本草经疏》曰: ‘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

配附子

治素体阳虚,复外伤风寒,仅用麻黄开腠,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有大汗亡阳之虞,唯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本草纲目》曰:“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热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配细辛

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用麻黄发太阳之表热,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一汗而解。《本草思辨录》曰:“细辛佐麻黄而在行,是为一专一普。麻黄驱阴邪,发阳气,不仅入少阴而用甚普细辛则色黑入肾,赤入心(或云赤黑,或云深紫,紫即赤黑相兼之色也),一茎直上,气味辛烈,故其破少阴之寒凝,锐而能专。”

配熟地

熟地滋肾,温补营血,麻黄辛温,善于发表。熟地与麻黄同用,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熟地与麻黄相伍,则麻黄随熟地而走,麻黄之辛,辛能通滞麻黄之温,温能散寒。主治阴疽寒凝之证。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眼风等,一以温补营血不足;一以解散阴凝寒痰,使其阴破阳回,寒消痰化。《王化医存》曰:“麻黄少同熟地多,但开腠理而不滞不汗。”

麻黄致病验方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150克(去节),桂枝100克(去皮),甘草50克(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汤)

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100克(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一升。(《伤寒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250克(去根节了,秤),桂心100克。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150克,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25克,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本草衍义》)[3]

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发汗散寒、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麻黄方剂制剂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用治因感受风寒之邪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的伤寒表实。《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杏仁、甘草。用治感受风邪,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三方用于外受风寒之邪,内有郁热的表寒里热证。证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论》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本方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的表寒里饮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本方用治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火,壅遏于肺的喘咳症。证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烦渴,面赤唇红,有汗或无汗,舌苔白或黄,脉滑而数者。《伤寒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 [内容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