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炙甘草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道医 2023-06-24 17:48:34

【炙甘草汤原文】

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2. 《千金翼方》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第六篇附方)

3.《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金匮要略》第七篇附方)

【炙甘草汤组成】

炙甘草12g 人参6g 生地48g 桂枝10g 阿胶6g 麦冬24g 麻仁15g 生姜10g 红枣30枚

【煎服方法】

水加黄酒250ml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入阿胶溶化,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加减】

1. 便塘者,去麻仁。

2. 卧寐不安,加枣仁、朱砂。

3. 服后浮肿、便溏者,加茯苓、白术。

4.早搏频繁者,加五味子。

5.唇舌紫绀者,加桃仁、红花。

【禁忌】

1.脉结代,心动悸,兼水肿,小便不利属水饮为患者, 忌之。

2.脉结代,心动悸兼胸满心痛,舌紫脉涩属气滞血瘀者, 忌之。

【类方】

1. 桂枝甘草汤:同可治心动悸。不同者,桂枝甘草汤证系汗出过多,心阳虚损,以心悸不宁,喜叉手按压为特点。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同可治心动悸。不同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肝胆火盛,具有胸满烦惊、生气受惊之症状及病史。

【炙甘草汤临床运用】 

1.肺痿。咳嗽吐痰甚多,面红烦躁,脉虚大无力,舌绛苔白。(《余听鸿医案》)

2.治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曰危急者。(《千金翼方》)

3.骨蒸劳嗽,抬肩喘息,多梦不寐,自汗盗汗,痰中血丝,寒热交发,两颊红赤,虚里动甚,恶心愦愦而欲吐者。(《类聚方广义》)

4.月经淋漓不止者,足肿脊膂酸痛者,失眠者,两臂筋挛者。(《经方实验录》)

5.心脏瓣膜病、脉结代,神经性心脏病、心悸亢进,肺结核、衰弱者,产后及大病后汗多心弱者,萎缩性脚气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6.凡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脏期前收缩,心绞痛,心房纤颤,或全身性水肿属气血两亏、心阳不振、血行不畅者,都可以本方加减投治。此外,肾病性尿蛋白,甲亢,贫血等病亦可辨证应用。(《伤寒论方运用法》)

7.治痫症;又治老人、虚人津液枯,大便秘者。(《皇汉医学·餐英馆治疗杂话》)

8.干燥综合征。症见眼、口、阴部干燥,心悸失眠,脉细弱。(《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4:33)

9. 怔忡。症见少食神疲,夜烦不能卧,寐则汗出,舌润尖红,脉细数无力,中有歇止。(《治验回忆录》)

10. 外感病所致的心律不齐,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当代医家论经方》)

【炙甘草汤方歌】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炙甘草汤方解】

此滋阴养血、温阳复脉之方也,临床使用以心动悸,脉结代为目标。

人生以来,心脏搏跳片刻未停,兢兢业业,从不偷闲,是以为诸脏之冠、君主之官。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血液总量为体重之百分之七,血液每分钟循环一周,心脏一昼夜射出血约五吨左右,可见其工作量之巨。故心脏自身必须有充足之阳气阴血以温煦、以濡养,方能行其令、运其血,胜任其职。炙甘草汤证病机为伤寒后,阳气虚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则无力鼓动,阴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脉结代、心动悸。先哲谓身有多大,心有多大,显然指循环系统而言。炙甘草汤所治,条文叙述甚简,临床所见,除脉结代、心动悸外,循环功能低下、供血不足产生之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头晕自汗,胸憋短气,虚烦少寐,咽干舌燥,二目干涩,视物模糊,便秘不畅,不堪繁劳之动,不胜意外之惊,稍事活动即心跳气短,微有惊恐便汗出不宁,舌质淡嫩少苔,或舌红无苔,脉细无力皆在应有之列。

结、代脉为两种脉。结脉者,缓中一止,古人有“徐行而怠,偶羁一步”之喻,见于早搏偶发。代脉为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见于早搏频发,甚者二联律、三联律等。李士材云:“结脉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张景岳亦云:“平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数,或断而复起,均名为代。”古有结为病脉,代为危候之说,为心脏传导系统病症之

象。结代脉并见,多为现代医学之二联律、三联律、心房纤颤等病症。仲景云:“得此脉者,必难治。”《千金翼》亦云:“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可见病之危重,故需与病家讲明,既要重视防治,又要明白有猝死之可能。余见一房颤患者,饮食起居,一如常人,自视病微,不予防治,未几突然死亡。

临床观察,脉促、心动悸,较脉结代、心动悸为多。促脉者,数脉中有间歇也。成无己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为阳盛”,非炙甘草汤所宜也。李时珍:“一有留滞,脉必见止”,谓邪气阻遏亦可见结、代、促。故临证必须详加辨识,属气滞、血瘀?抑或痰食、火热?分别选方治之。

涩脉主瘀,可见于心脏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频湖脉学》谓:“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如此形容,使学者向难领悟把握。刘绍武先生云:“涩脉者,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似此则较易掌握。学会评涩脉,即会评结脉、促脉,以结脉为涩脉加迟缓脉,促脉为涩脉加数疾脉也。

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既滋阴,何以用辛温大热之品?曰:此宗阳生阴长、阴阳互根之理而伍。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用辛温之桂枝、生姜、白酒,以益阳化阴,所谓辛可润之是也。是方炙甘草为君,甘草既可建中气、资脉源,又能通经脉、利血气(《名医别录》),与大枣益脾土、建中州。以土为万物之母,脾为气血之源,脾土健旺,自能化生气血,盈畅经脉。更伍生地、麦冬、阿胶滋阴养血,气血共调,阴阳双补,是以心液复,悸动止。

书中记载,代脉尚可见于霍乱吐泻后,妊娠期,小儿蛔虫证,余虽未亲睹,然皆无心悸,故非炙甘草汤所治也。

【炙甘草汤医案】

1.心悸

连某,女,66岁。心悸、失眠二十余载,近因犬吠受惊,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心悸以早晚、活动、食多后明显,悸时胸满短气,心烦面热,懊侬不宁,甚则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症可得减。胃纳可,嗳逆多,大便日三行。面肿于晨,神疲乏力,眩晕耳聋,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思冷。望其面颊微红,舌质老红,少津无苔。诊其脉,沉弦结。触其腹,松软不痛,当脐悸动。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审证察脉,此阴血虚弱,心失所养证也。盖虚劳之病,化源不足,脉道失充,是以脉结、心悸也。心为君主之官,一虚俱虚,肝虚则眩晕心烦,目视疏硫;脾虚则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肿;肾虚则耳聋,易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见气乱之症。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其便次多减麻子仁,复以脉弦而加用柴胡。拟:

炙甘草60g 生地125g 党参30g 桂枝45g 麦冬45g 阿胶30g 红枣30枚 柴胡15g 黄酒500毫升 三剂

二诊:心悸、水肿减,精神振奋,睡寐仍差。

守方加牡蛎30g 五剂

三诊:水肿消失,心悸晨止,傍晚仍悸。失眠、眩晕皆有好转,结脉偶见。

守方五剂

四诊:诸症大好,结脉不见。做心电图检查,呈正常。为巩固疗效,原方续服五剂。

按:本患者余早年亦用此方,然疗效不著,后读柯雪帆先生书,始知其故在于量也。

2.心悸

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心悸二十余年,初为“文革”武斗受惊而起,时轻时重,未予认真医治。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胃纳尚可,大便稀溏。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视其皓首苍颜,色黯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诊其脉,沉细结。触其腹,无压痛。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早搏。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倶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运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炙甘草15g 生地24g 阿胶15g 桂枝10g 麦冬15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红枣30枚 饮时加入白酒10ml 三剂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

——本段摘自《经方躬行录》

炙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作为一种较为十分常见的中药材,每种食材都有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食物的功效和作用都是有迹可循的,不适量食用药材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以下是炙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1 炙甘草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运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炙甘草汤的禁忌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炙甘草汤的文献摘要

1. 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 方论选录 《伤寒溯源集》卷2:“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断脉复 续,故又名复脉汤。甘草生能泻心下之痞,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滞,桂枝以畅达其卫阳,入大枣而为去芍药之桂枝汤,可解邪气之留结。麦冬生津润燥,麻仁油滑润泽,生地黄养血滋阴,通血脉而益肾气。阿胶补血走阴,乃济水之伏流所成,济为十二经水中之阴水,犹人身之血脉也,故用之以导血脉。所以寇氏《本草》云,麦冬、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人参补元气之虚,同麦冬又为生脉散之半;更以清酒为使,令其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矣。”

炙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2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主要的`功用是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目前临床第一用于气虚血弱出现的脉结代,也就是心律失常、室早、房早、房颤等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疾病,表现为心跳不规律、心悸、气短、舌红或者舌光、色淡、少津。

第二也可以用于虚劳肺萎出现的干咳无痰或咳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体消瘦、气短、虚烦、睡眠差、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者时有虚弱、虚热、脉比较虚数。

炙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加减: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在广东煲汤也会经常采用这种食材,在中药中它当属清热降火的翘楚,否则中医也不会沿用这种药材多年,就要多深入学习一下了,下面我带你了解炙甘草功效和作用。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1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补血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补阴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

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炙甘草功效和作用2

甘草含糖量等多种多样成分,具备抗感染及抗超敏反应功效,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疼功效。因而生甘草的关键作用是与立轻重缓急,润肺止咳,祛毒,调合诸药。常见于脾胃虚寒,怠倦困乏,动心悸,脉结代,能解禄特科技毒。

生甘草临床医学运用多见炙甘草汤,是以生甘草为关键原材料做成的.汤。因而生甘草的作用与功效能够从炙甘草汤中剖析。综合性各代中医观点,觉得炙甘草汤关键作用与功效有下列四点:

1、滋阴主导的作用,清朝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强调“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生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起来学之补阴一路也。”清朝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觉得己方是“补阴之祖方”。

2、补血补气主导的作用,以清朝唐容川为意味着的一派中医觉得炙甘草汤是“补血补气之大剂”。

3、益气补血的作用和功效,以《注解伤寒论》为意味着,觉得炙甘草汤的作用当以益气补血,“益虚补血补气气而复脉”。

4、阳阴并调,主冶伤寒病后或病重手术恢复期阴血不够,血不荣心,虚羸少气,胸闷心慌,虚烦少眠,排便发干,舌色略红少苔,脉诊结代不齐。

综上所述,甘草的传统式运用有:

1、用以心气不足,脉结代,心悸动。2、用以性子虚证。3、用以咳嗽。4、用以脘腹、四肢挛急疼痛。5。用以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品、食物中毒。6、用以调合药效。

甘草的当代运用:

1、心律失常。2、低血压。3、肝炎。4、静脉炎。5、荨麻疹。6、溃疡。

生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若长期性很多服食,可造成水肿,血压上升及血钾降低等病症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化吸收阻碍。因而,有时候泡一泡水喝能够,不适合长期性很多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