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阙穴靠近我们的肚脐附近,在这个地方一般是不主张针灸的,尤其是小孩子,如果神阙穴附近做针灸非常容易导致感染,但是艾灸是可行的。艾灸神阙穴尤其适用于那些身体虚寒或者是胃肠功能弱的人。神阙穴艾灸功效不错,能对过敏性鼻炎加以治疗,可增强免疫能力,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有关艾灸神阙穴的方法。
神阙穴靠近我们的肚脐附近,在这个地方一般是不主张针灸的,尤其是小孩子,如果神阙穴附近做针灸非常容易导致感染,但是艾灸是可行的。艾灸神阙穴尤其适用于那些身体虚寒或者是胃肠功能弱的人。神阙穴艾灸功效不错,能对过敏性鼻炎加以治疗,可增强免疫能力,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有关艾灸神阙穴的方法。
一般来说,灸脐注意事项有三: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禁用;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
第二法:神阙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神阙穴的艾灸方式有隔姜灸、隔葱灸、隔盐灸等多种方法。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要特别注意,神阙穴附近的皮肤比较薄,艾灸的时候要小心谨慎,时间不宜过长,并且两次艾灸之间的时间间隔要适当延长。如果艾灸的过程当中肚子有明显不适,则要停止艾灸。
夏季是阳气盛极之时,尤其是“三伏天”,也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时机。若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最大限度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所谓的“冬病夏治”。那么,具体来说,三伏天艾灸有什么好处?
三伏天艾灸可行气活血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行气活血,气血运行能够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帮助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毒。
三伏天艾灸可促进消化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艾灸可温肾壮阳
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古时医家常用“神奇”来说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三伏天艾灸可治空调病
炎炎夏季,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因为颈部正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散寒。
三伏天艾灸可治暑湿证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保健方法:艾灸祛湿法
夏季多雨多湿季节,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温胃祛湿。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三伏天艾灸可治皮肤问题
夏季湿气重,是微生物等活动频繁的季节,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能力增加,故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杜绝皮肤病的重要点在于:保持居室整洁和自身清洁,天气晴好时,应勤晒衣物、被褥,不给致病生物营造生长环境。
饮食清淡,尽量避免饮酒、吃牛羊肉等发物。对于婴幼儿,应保持其皮肤的干燥,防止湿疹等疾病的诱发。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缓解和治疗(但仅限于寒湿型)。
保健方法:艾灸止痒法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三伏天艾灸可治腹泻拉肚子
夏季腹泻的病因多为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发生。而素来就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则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阳气。
应该吃温热的东西,拒绝吃冰箱取出的冷饮、生冷食物,夜间尽量不持续开空调或调高空调温度,并注意睡眠中裹好腹部。除此之外,您也可以从夏至起每日艾灸,以保护自己的阳气。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三伏天艾灸可治女性宫寒
女性每到经期就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的,或者宫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月经后错、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至阳气旺盛时赶紧艾灸,温一下自己的阳气吧。夏至阳气最旺时,艾灸治疗可是比平时效果提升N倍。
保健方法:艾灸温宫法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三伏天艾灸可治慢性咳喘
对于慢性咳喘患者来说,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时做艾灸来进行治疗。不少患者因在此时治疗而获得明显效果,甚至痊愈。
保健方法:艾灸温肺法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三伏天艾灸可修心养性
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宁静自然。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不是真的。艾灸如果能续命的话,那么都是这个社会都是长寿的人了。艾灸能起到补充能量,补阳促进微循环,起到保健养生的辅助作用。所以,并不能起到续命的作用。
一,什么是艾灸?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化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养生保健的一种保健方式。
二,艾灸有哪些作用?艾灸在最近几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具有疏通经络和活血化瘀,且能清热解毒以及消肿止痛的辅助作用。
1,能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保持经络畅通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让各个组织和器官得到充足营养和氧气供应。当寒湿气入侵时会堵塞经络,诱发多种疾病。艾灸是借助湿热肌肤作用,能让肌肤经脉得到温暖,达到活血通络作用,能辅助改善寒凝血滞和经络阻滞所导致的各种亚健康问题。
2,祛湿散寒。
气血在体内运行时,当遇到寒冷刺激时会凝固。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血遇热能畅通,遇寒会凝固。所有气血凝滞疾病都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辅助改善。艾灸能通过对经络穴位温热刺激,可达到温经通络和散寒的作用,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帮助辅助改善。
3,可行气活血。
中医认为气是生命之源,血是人们的基本物质,只有气血充足才能气血调达,维持生命活动正常。通过艾灸可达到补气养血,同时能梳理气机,帮助提升中气,让气血调和,达到艾灸保健的作用。
4,能调节阴阳平衡。
保持阴阳平衡能维持身体健康,阴阳失衡时会诱发多种疾病。艾灸能调节阴阳补益作用,让失去平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5,能养生保健。
通过艾灸能加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各种抗体产生,提高免疫效应,增强免疫功能。除此之外,通过艾灸也能调节亚健康状态,减轻疲劳感。
6,补阳。
艾灸具有补阳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关元穴和神阙穴艾灸,当阳气虚弱不国时,轻者下陷,重者出现虚脱,可使用艾灸来辅助改善。
7,注意事项。
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集中精力,且不可分散注意力,以免让艾条移动的时候伤害到皮肤。艾灸时需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冬季要做好保暖工作。若艾灸的穴位多且分散的话,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注意艾灸的时间,饭前空腹及饭后不能艾灸。第一次艾灸时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循序渐进的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辅助养生的效果。
什么是对身体最重要的能量?我们如何运用神奇的艾草?为什么艾灸疗法如此神奇?艾灸,一种无毒副作用的古原生态疗法,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一种效用特殊的草。有一种草,样貌非常普通,在中国南北方的农村、田头野地随处可见。端午前后,这种草从地里被采进信守传统习俗的人家,默默为人辟邪祈福。在中国南方,广东客家人喜欢用它的根煲汤,祛风暖胃。安徽农村地区,产妇们依老人言,懂得用它泡的水洗澡或熏蒸,达到理气血、逐寒湿的作用。而在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夜晚,焚烧这种草驱赶蚊蝇,是常见的景致。
这种草神奇而又普遍,它就是“艾”。中国古代医学书籍,提到艾灸这种治疗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是说很多针药无愈的病症,艾灸能够治愈。“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是说艾能续命,艾能补肾。
艾灸,是中国古代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不用服药、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绿色原生态疗法。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去调整人体已经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灸”成为常规常法而载诸典籍,经历了漫长的试验、研究、发扬,沿用至今。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中国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故而养生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
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物质所能比拟。“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
古法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脉的功能。艾火连续的燃烧、传递,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用。中医研究机构用其他药材和其他各种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方法等等与艾做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艾。
中文的“艾”字,“乂”本意为治理恢复如初的意思。古代又称年轻美丽的少女为少艾,正是艾的医疗之用的理想外延。
古法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奇邪何来?疾病何来?人体本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整体。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某种病理产物的积滞,这种积滞的病理产物,如果能及时找到出路,病势则必然受到顿挫而走向痊愈。
中医工作者了解到,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种经络现象,就像在一台运转的发电机身上,在金属导线上有电压和电流,十二经络与三百六十五穴是人体脏腑各官能、官与官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驿站和通路。健康的生命状态,内脏器官通过经络体系与身体表面的穴位气孔息息相通,在病理状态下穴位气孔又是宣泄病理产物的天然渠道和缺口。
艾灸和针灸一样,都是在人体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人工激发感传作用,使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使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防病与治病的效果。
针灸和艾灸都有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只不过从补穴意义上讲、艾灸的作用是补多泄少,针灸的作用是泄多补少。针灸主通经脉,不能补元阳;艾灸法是先补而后泄,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让邪气自除。
“以溢其邪,以行营卫”“有余可泄,不足可补”是艾灸疗法对这些中医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古人强调养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至少在日常习惯上,“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我们现代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已太难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的环境,加上不恰当地大量使用含量药物、激素,贪食生冷食物,经常身体保温不当、熬夜等等,人体健康所倚赖的阳气,容易被加速损耗。增加炉膛中的生命之火,变得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需要。
古法艾灸能治哪些病
艾灸适应范围广泛,既适宜体弱病久的慢性病人,也适于体壮病轻的急性患者。对热性病患者也可以灸治。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差,服药治疗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很多药物还必须耗用元气才能发挥作用。长期服药而不及时恢复和补充元气又必然更损伤元气。古法艾灸,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培补能量、提高正气、通调经脉、祛病除邪。
像肾虚、失眠、虚胖、贫血、各种慢性妇科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通过重灸关元等穴位,都可以治愈。灸关元是以后天补先天为道理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固定规律的,令元气逐渐充足,阴阳就必定按照规律运行,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不必人为再去调整。人体内自有大药!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俞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募穴12个。艾灸募穴可以治疗本脏腑的病症,像用一股强气流去疏通经脉,同时,总闸开闸放水去冲刷病灶,效果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冒的时候,可以取灸大椎穴,效果非常快。把大椎穴灸到皮肤发红、发潮为佳,每次操作做到微微出汗效果最好。预防经常性感冒,艾灸也很有效果,可以用温和灸的方式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现代人胃肠不适的挺多,一般性肠胃有问题可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不论胃热胃寒,都可以灸中脘。
一般人无法记住太多的穴位,但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长期温灸之,就能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这四大养生要穴是: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门穴。
不知道穴位怎么办?哪里不舒服灸哪里。用艾灸直接作用不舒服的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者天应穴,也可以在患处附近或者离患处不远处取穴,我们称之为“就近取穴”。
古法艾灸养生有什么讲究
人体随时在消耗,虽说我们随时可灸,艾灸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值得大家注意。
▌艾灸后都需要注意什么?
艾灸后至少一小时内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比平时多喝一些温开水,以协助排毒,但绝对不能喝冷水冰水。
▌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古法艾灸?
孕妇、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以及极度衰竭、无自制能力者不适宜做艾灸,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为什么有些人艾灸后会出现疾病加重的反应?
比如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些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这时候免不了会有各种反应,逐步艾灸体内慢慢累积了足够的正气,病邪就会逐渐地出离体外了。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胃脘部会有不适,这有可能因为肝有隐患或胃脘部有疾病,艾灸会主动帮助我们去调整。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妇科方面的隐患、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
艾灸的通窜功能就是在告诉我们,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得好,相关部分就会齐心协力一起工作。每个人有经络不同的敏感度,所以灸感的个体差异非常大,青壮年人的灸感往往较老年人强和快,女性的感传也容易比男性高。
《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所以施灸需用陈年艾,这是历代医家反复强调的。
▌如何分辨艾绒和艾条的优劣保证疗效呢?
主要从绒、色、味、烟四个方面入手。我们到市场上挑选艾条、艾绒,可以看到,新艾的颜色发青、暗,点着以后火力强烈,燃烧时烟气发青、发黑,比较呛人。好的陈艾,则颜色土黄或金黄,烟的颜色是淡白不浓烈,燃烧后烟雾由下而上缭绕,气味温和有艾香,不刺鼻,渗透力强,灸治效果比较好。
现代的温和灸疗法
由于对古法艾灸养生的重视,现代条件下已开发出许多艾灸器械,使用艾叶加工而成的艾条和各种温灸器具,因为一般都不会破损皮肤,安全稳妥,被称之“温和灸”。
▌常用的大致有两种方法:
1)手持移动法。点燃艾条、手持艾条对准穴位或患痛处移动熏烤,用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之诸多手法,病人可长期自灸。
2)工具支持法。目前已有各种各样的现代温灸器,有手持的,有绑缚式的,目的均是为了缓解直接灸的烧灼痛与手持法的疲劳,哪怕隔着衣服灸疗,也能使得渗透力源源不断地发生作用。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法艾灸不仅仅在我国深受重视,而且被多个国家追捧应用。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染病肆虐日本,一位名叫原志免太郎的人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国民三里灸运动”,大大提高国民免疫力。
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有一个关于艾灸的片段,长今的养父严重晕船陷入昏迷,长今考虑再三选用了古法艾灸为其治疗,养父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可见那时艾灸疗法已相当普遍,且以一种简单、安全的方式造福人民。
不仅如此,17世纪左右艾灸疗法传播到了欧洲,德国人甘弗在其著作《海外珍闻录》中明确主张用艾绒施灸,且附注了一幅图,标明了施灸的穴位和适应证等。将古法艾灸运用较为出色的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拉兰。自此,神奇的古法艾灸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但愿每一个现代人,都能从我们祖先的医学智慧里汲取营养,通过实践艾灸这种古法、让自己、家人和朋友都真阳充足,脏腑功能强健,最大限度减少疾病。愿每个人都能尽享自然寿命,能够更健康、更好地体验生命的真义,广行利济群生的事业。
1.灸法治疗小儿腹泻,既方便又安全。
腹泻是宝宝最容易患的“小儿四病”之一,几乎每个宝宝都发生过腹泻。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从心底里恨不得能让宝宝立即好起来,于是立即给宝宝服用各种药物。殊不知,宝宝体质纤弱,根本承受不住这些药物的作用,病情不见好转甚至会拖的更久。使宝宝的生长发育收到很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试试艾灸疗法。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与腹痛并发,病因大多与暑热、湿滞、伤食、虚寒损伤脾胃等致气机失调有关,临床上分为寒症与热症,所以,艾灸也要分别对待。
寒症腹泻,小儿寒泻多是由脾胃虚寒,肾火不足,不能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停聚而引起起的。主要症状有泻下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如鸭粪一般,气不甚臭,腹部冷软,小便清白,汗出作呕,面唇蛋白或蛋黄,精神疲倦,舌质淡,苔薄白。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肠腧、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热症腹泻,小儿热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暑湿内扰,或冬春风温,热移大肠。主要症状有肠鸣腹痛,痛泻阵作,卸下如注或夹肠垢粘稠,便色深黄,气秽臭,唇面微红,烦躁啼哭,口渴喜冷,腹部涨满,四肢温或手心热,肛门四周发红,舌质红少津。可以采取艾灸穴位有大肠俞,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上巨虚,曲池和阳陵泉。
如果家长觉得选取多个穴位进行灸治比较麻烦的话,可以采取只灸神阙穴,神阙穴是个神奇的穴位,只灸神阙穴也能达到止泻的效果。可以等孩子睡着以后进行,灸10-15分钟即可,上午下午各一次。
2. 小儿百日咳,艾灸辩证治疗更有效
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症,夜间严重,咳嗽时面红目赤,弯腰屈体,涕泪交流,咳尾有鸡鸣样的回声,或伴呕吐,颜面浮肿,口、鼻、眼结膜出血等症。多发于冬春两季,以五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虽然国内目前对百日咳的免疫计划已经广泛展开,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中医通常将百日咳分为初期、痉咳期、恢复期三个阶段。灸法治疗本病时,主要以宣肺止咳、理气化痰为主。
百日咳初期,百日咳在初咳期的症状类似于感冒,宝宝在夜间咳嗽加剧,并伴有发热和流鼻涕的症状。治疗的时候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主要选用大椎,风门,肺腧,列缺,合谷等穴位。大椎穴可解表清热;风门、肺腧具有疏表肃肺的作用;列缺、合谷多用于解表清热、化痰止咳。
百日咳痉咳期,宝宝的痉挛性咳嗽间歇发作,白天症状较轻,晚上加重,咳嗽时会出现面红憋气,涕泪俱出症状,咳出或呕吐大量痰液后症状才能暂时缓解。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化痰,降逆镇咳为主,选用大椎、身柱、尺泽、丰隆等穴位。大椎有通阳泄热的作用,身柱可理气平喘,尺泽止咳止血,丰隆有祛痰的功效。
百日咳恢复期,宝宝咳嗽减少,咳嗽声低无力,痰量减少或者干咳,精神疲倦。此时应以健中扶正,温养肺脾为主。灸治时选用益气健脾的肺腧、脾腧,足三里、太渊、太白等穴。
在施灸时应该注意,小儿皮肤娇嫩,避免过灸,每个穴位20分钟左右,如果出现水疱,注意护理,谨防感染。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3.艾灸治恶食,让孩子吃饭香身体棒
厌食,古代称为恶食,是指小孩儿在较长时期内,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病症。厌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及精神因素有关。主要因内在胃气薄弱,外在乳食失调,如暴饮暴食,偏食挑食;食物品种单调,影响食欲;喜欢零食,讨厌粥饭;大病之后调护不当导致脾胃不和等。
当今孩子厌食现象猛增,小儿厌食较严重者,可出现消瘦疲乏,面色萎黄,毛发无光泽等症状。厌食时间较长的患儿可病发中度以上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抗病力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低下。
厌食初期厌食患儿的正气尚未受伤,厌食症状较轻,一般只见食欲不振。厌食中期,可能由于积食,或脾胃受损而痰湿滋生,或感染了各类虫病,从而引起了脾胃功能。厌食后期,脾胃已伤,正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身体虚弱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主要作用是和脾助运,养胃滋阴。可采取穴位有大椎、脾腧、胃腧、肾腧、中脘、神阙、足三里等。每穴10-15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到食物增进为止。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挑食和偏食,则孩子多半也是厌食者,所以,父母应当为孩子做出榜样。尝试引导孩子吃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在吃饭时创造好的气氛,使孩子心情愉悦的进餐。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尽量不使用补药或者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
4. 小儿惊厥不用慌,艾灸疗法来帮忙。
有的家长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前一秒还是好好的,后一秒就开始两眼凝视,不省人事,紧接着手脚抽动起来,继而面色转青紫,口吐白珠,样子十分吓人。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不知所措,结果就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事实上,这种状况属于惊厥,俗称惊风或抽风,是孩子常见的一种症状。惊厥可以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在使用艾灸疗法治疗时也要区别对待。
急惊风急惊风可见于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高热惊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性疾患,如乙脑、流脑等。简单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步建全,一般不会再发生高热惊厥。此外,上呼吸道感染、菌痢等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性休克前驱期亦可按急惊风施治。诸如慢性脑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可按慢惊风灸治。
急惊风发病骤急,多出现意识不清、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唇青紫等症状。艾灸疗法治疗本证时,应采用清热化痰,开窍熄风的方法。
艾条灸可取穴手足阳明、督脉。曲池、大椎、丰隆。随症加穴:①牙关紧闭者,加颊车、下关;②角弓反张加风池、身柱;③痰多者,加丰隆;④口噤者,加合谷。每穴灸10-20分钟。
慢惊风,慢惊风多出现于病中虚和大病之后,以抽风、形瘦、腹泻等为主要症候,多见于三周岁以内的小儿。本证原因多因饮食积滞,或服用寒性药物,使宝宝体内的正气受到损害,致使脾胃损伤,中气匮乏所致。也有由急惊风失治转变为慢惊风的情况。
慢惊风发病缓慢,患儿往往会出现精神委靡,形神疲惫,便糖游甚至完谷不化,四肢冰冷,手足震颤,唇青舌淡的症状。采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时,可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灸治本病具有温补脾胃,培元熄风之作用。可取穴百会、关元、水沟、神阙、脾腧、肾腧。随症加穴:①泄泻者,加天枢;②体弱者,加足三里;③四肢不温者,加命门。每穴灸10-15分钟,可隔天灸一次,灸一个月。
补充
1.当患儿抽搐之时,切勿强制牵拉,扭伤筋骨,导致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2.惊风伴高热者应采取多种方法降温。
3.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使其向侧偏卧,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促使呼吸通畅,痰涎流出,以免咬伤舌头,或发生窒息。
4.抽搐停止后,往往患儿会非常疲乏,嗜睡懒言,应给予足够休息,避免一切噪音,不要呼叫,使正气得到恢复。
5.抽搐缓解之后脾胃亦会受到一定损伤。因此,要注意调理小儿脾胃。先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富于营养又易消化的食品,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但应注意避免给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之品来补。
5.止住小儿遗尿,艾灸疗法可轻松搞定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小便经常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俗称“尿床”。轻者隔数日遗尿1次,重者一夜可遗尿数次。
遗尿的儿童晚上都睡得很沉,叫也叫不醒,即使叫醒了,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尿了床也不知道。由于睡得太沉,以致大脑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因而发生遗尿。亲人突发死亡或受伤、父母吵架或离异、母子长期分离、黑夜恐惧受惊等原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孩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从而引起遗尿。过度疲劳、初换环境,病后体虚等精神及体质因素也可引起遗尿。少数患儿进尿可能是由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良等器质性疾病引起。
肾阳虚的患儿,进尿量多,每夜1次或数次,兼见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四肢冰冷;脾肺气虚的患儿,多发生于病后或向来体质较弱,遗尿量少而次数多,兼见神疲体倦,面色萎黄。艾灸疗法只适用于功能性遗尿,且以益肾补气固摄为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多取在肽、足太阳经及足三阴经的穴位。
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神阙、关元穴、百会、大椎、三阴交。可以艾条悬灸、温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腹部视孩子的大小,一般10-20分钟,百会5-10分钟,大椎5-10分钟,三阴交5-10分钟。
用艾灸就是温肾驱寒止遗。用艾灸来激发神经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起到了与针灸疗法相类似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病的目的。治疗期间,家长应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让患儿晚餐少喝水,临睡前嘱咐患儿排空小便,夜里定时叫醒患儿排尿。此外还要避免患儿过度疲劳,避免受惊吓刺激。对已患遗尿的小儿,不要羞辱斥责和惩罚,解除患儿精神负担和引起情绪不安的因素。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就要从健脾胃做起。多吃一些养胃健脾的食物,让孩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6.艾灸健脾消食除疳积,让孩子健康成长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症。疽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指积,多由营养不良而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的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所以现在的疳积多有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容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上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多就能长的越好。殊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的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生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症。
家长们都知道喂孩子吃药是一件麻烦的事,如果用药不当也会给孩子健康造成影响。艾灸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可以健脾消食除积,不但可以免去孩子吃药的痛苦,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可以将艾条点燃后,在脾腧、足三里、中脘、天枢、四缝这几个穴位处温和灸,如果孩子腹部胀痛,加公孙;小儿虫积者,加百虫窝。脾腧、中脘、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以健脾养胃,消化积食,天枢具有行气导滞的作用,四缝穴可以健脾消痞,公孙穴能健脾行气,百虫窝可消虫除积。每天施灸2次,每次每穴15分钟左右。
此外,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进行按摩和捏脊,来强健孩子的脾胃。足三里是全身性强壮穴。父母每天给孩子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使面黄肌瘦状况得到好转。中院属于任脉穴,经常按摩能行气活血,清热化滞,健脾和胃,对于孩子食积、疳积、腹痛胀满等症状有较好的作用。父母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右侧,让孩子俯卧,用双手握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每天2次,这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孩子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7.小儿疝气是大事,可用按摩加艾灸治疗
疝气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人另一部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在大腿根或者肚脐鼓出来一个包,躺着或者用手揉揉可以回去,一般发生在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的时候,发育不良的婴幼儿和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多见。
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类。小儿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的“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完全,婴幼儿啼哭、咳嗽、便秘等原因使腹压过大,导致腹腔内的小肠、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而形成腹股沟疝,小儿脐疝的形成多因脐带脱落后,脐部闭锁薄弱,加之腹压过大而成。中医认为小儿疝气是气血下陷或寒凝肝脉所致。
很多家长对孩子“疝气”并不放在心上,认为“疝气”进进出出,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疝气”可以自行进出,但是偶尔也会发生嵌顿、上不去的情况,这就麻烦了,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会影响消化系统,造成吸收功能差、体质下降等症状;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疝气的挤压可能会影响小儿的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容易因受到挤压或碰撞而肿胀发炎,时间一长会造成疝内肠段的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小儿疝气可不是小问题。艾灸疗法具有益气升陷、疏肝理气的作用,是治疗小儿疝气的理想选择,可避免小儿手术的风险和痛苦。
可以选取穴位归来、三阴交、太冲、大墩这四个穴位,小儿疝气且中气不足者,加气海穴。还可以取小儿患部对侧的三阴交和患侧的归来穴。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平时按揉宝宝的气冲穴和大墩穴来治疗小儿疝气。大敦穴是治疗疝气的持效穴,配合太冲、气海、地机这三个穴位一起按摩,疗效更好。气冲穴的气强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就如长街一样,此穴位外传之气也聚实饱满,长期按压此穴,对小儿腹痛、疝气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8.治疗小儿鹅口疮,艾灸疗法是良方
口疮谁都会得,但孩子的口疮和大人的不太一样。对于小孩子来说,口疮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口颊、舌边、上腭腮、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如果发于嘴唇两侧称为鹅口疮,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性病变,多发生于新生儿,尤其以早产儿和体弱多病的婴儿多见。
白色念珠菌多寄生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和阴道,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婴幼儿感染白色念珠菌多由于患儿母亲乳头不洁或在喂奶时通过手指传播所致,也可能是婴儿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所致。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也可感染白色念珠菌。
鹅口疮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与口疮基本相同,其病变特点是在口腔黏膜处出现白屑或雪白色凸起,迅速蔓延至牙龈、口唇甚至咽、喉、食道、鼻道等处,白屑周围有红晕甚至出血,严重者可导致吮乳困难和呼吸不利。营养不良及口腔不洁是其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中医则认为本病是先天胎毒蓄积心脾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祖国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若脾经郁热,则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形成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有虚实之分。属于实证者,大多数是由于外感风热或胎中有热,以致心脾积热上攻到口腔,引起口疮的发生。得病的孩子嘴唇、脸颊、上颗黏膜、齿龈、舌面等处有溃疡,溃疡周围鲜红、肿痛、口臭、流口水,还可能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指纹深紫等。属于虚证者,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发育不良,身体虚弱,或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身体内部阴液亏耗,以致阴液不能制约火气,虚火上升,而引起口疮。这时得病的孩子嘴唇、脸颊、上颗黏膜、齿龈、舌面等处有溃疡,溃疡面较小,溃疡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一般较轻,多会伴有口干口渴的症状,舌质淡红,苔少等症状。
用艾灸疗法治疗小儿鹅口疮时,可采用清心健脾的治疗方法。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清泄心脾之火,合谷穴具有疏调阳明经气,祛风散邪的作用,地仓可用于调节局部经气,三阴交则是足三阴之会,可以滋阴清热。如果患儿有发热的症状,则在以上4穴的基础上加曲池,以清泄阳明之热。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患儿皮肤2~3厘米处施温和灸,每次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如果孩子口疮暂时好了,家长也要坚持使用艾灸疗法一段时间巩固疗效。
此外,如果孩子经常长口疮,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硬及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持孩子口腔清洁,饭后要漱口,防止口腔黏膜破损。餐具应该经常煮沸消毒,避免感染。注意调节孩子的饮食营养。还在哺乳的妈妈平时不宜食过于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通过乳汁把热邪传给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68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艾灸三阴交功效是什么,
下一篇: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