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季节养生

端午过后佩戴香囊有助防病

健康管理师 2024-03-07 03:09:25

端午过后佩戴香囊有助防病

端午节,吃粽子、佩香囊、插艾叶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说起佩香囊,市场上也是品种繁多,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到底怎样选择香囊,佩戴香囊有什么讲究呢?不妨让我们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李湘力医生一起了解。

一、香囊来源

李湘力医生说,佩香囊是民俗,俗话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也是具有科学性的,它属于中医特色疗法里的“衣冠疗法”。这也是有历史记载的。

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雄黄,《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喝了雄黄酒,就露出了原形。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香囊里面装的是江篱、辟芷、秋兰,即现在的香草、白芷、兰花。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也即是今之香囊。可见,香包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

二、常用的香囊

目前市场上香囊种类繁多,功效不一。为此,李湘力医生说,其实,不管有多少种类香囊,功效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采用具有挥发性中药材作成,或直接干燥中草药入袋,或打成粉末入袋,剂型不同,大小有区别,外包装亦不同,但都具有驱虫避秽、防疫气、开窍醒神、除湿、散浊的功效,大家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不一样的香囊。

她说:目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了三种功效的香囊。

一类为通窍香囊,具有醒脑明目,化湿通窍作用。常用木香、白芷、薄荷、益智仁、肉桂、辛夷花等组成。常用于白领一族,精神疲乏、鼻炎、头晕等症。

二类为祛湿香囊,具有辟秽驱虫、利湿开窍作用,由苍术、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兰、艾叶等组成。常用于老人、小孩、户外活动者,用于驱除蚊虫、祛病强身。

三类为行气香囊,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作用,有木香、薄荷、佛手、香附、石菖蒲等中药组成。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失眠、焦虑等症。

三、香囊注意事项

端午节过后,时值夏天,天气潮湿闷热,特别是我们岭南广东地区,气温高、雨水多、蚊虫疫毒,时行感冒也易传播,所以无论成人、小孩均适合佩戴香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中药香囊里中草药多为辛香发散类药物,具有挥发性,对于孕妇,尤其是孕前三个月,不宜佩戴,否则可能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另外,对香囊内中草药过敏的人群,我们也不建议随身佩戴,可悬挂于室内床头或房门。

四、自制香囊处方

鉴于市民对于香囊的认可,很多市民希望在家都可以制作。现李湘力医生给予大家两个香囊处方,可自行在家制作。

驱蚊香囊:藿香10g,佩兰10g,艾叶10g,石菖蒲15g,白芷10g、薄荷10g。

预防感冒香囊:藿香10g,辛夷花10g,紫苏叶15g,菊花10g,薄荷10g,白芷10g

以上各药研末,粗末、细末皆可,混合均匀,装入自制香囊袋内即成。香囊袋可用旧的衣服布料裁剪,可选择颜色艳丽的棉麻布料,或者丝绸布料制作。随身佩戴,连续使用 1月后换药再使用。

过端午,戴香囊—驱蚊防虫,辟疫气,你在家就能做

过端午,戴香囊,是中国延续千年的习俗之一。民间的百姓说天气湿热,蚊虫出没,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香囊,以中草药为香料,有凝神静气、清净身心的作用,同时,特殊的草药气味又可驱蚊防虫,辟疫气。此外,佩戴香囊还有祈福辟秽,寄愿之意。

中药香囊的药材以芳香性药物为主,具有芳香辟秽、开窍醒神、祛邪解毒、安神定志等功效。

芳香性中药之气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漫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不同药物的配制放于香囊中,对于治疗、防疫皆有功效。

日常将香囊戴在身上,挂在随身的包上,或休息时置于枕边,药气可以透达体内,利益身心。

这类人气虚体弱、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还很容易疲劳,因此补气类的香囊最适合他们。

做法:

人参1.5克、黄芪1.5克、藿香1克、苍术1克,配上0.3~0.5克冰片,打磨成粉后混合装填进香囊即可。其中人参、黄芪可以补气,藿香、苍术、冰片能够驱蚊,一举两得。

有些人夏天爱出汗,即使静止不动也会大汗淋漓,这类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选用除湿降燥类香囊。

做法:

苍术1克、茵陈1克、艾叶1克、藿香1克、冰片0.5克,打粉后混用。

小孩子属于纯阳之体,而且呼吸器官还在发育,不能用香气太浓的中药材,可以选择温和的药材。

推荐以下中药材:丁香1克、艾叶1克、桂皮1.5克,打粉后混用即可。

如果小孩子出现尿黄、上火的症状,可以试着用丁香1克、艾叶0.5克、薄荷1.5克,打粉后混用。

建议,7~15天换一次药物,因为这些中药材挥发性强,时间太长就起不到很好的驱蚊驱虫作用了。

1.传统香囊的常用配方

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

2.驱除蚊虫香囊配方

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比例为1 1 1 1即可

3.儿童防感冒配方

1、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

2、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

1、佩戴中药香囊用药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方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建议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辨证后使用。

2、使用香囊时要注意防水、防潮,孕妇、哮喘患者及对配方中的某些药材过敏者禁用。

3、香囊内的中药粉末一至两周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香包的原因

  在端午节的时候,各地都有给小孩挂香包的习俗,那么,在端午节为何要挂香包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为什么要挂香包,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挂香包的缘由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看了端午节为什么要挂香包的人还看

1. 为什么端午节戴香包

2. 端午节挂香囊放什么香料好

3. 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

4. 端午节戴香包优秀作文

5. 端午节门上挂什么

端午节丨“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自制香囊有讲究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囊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是提到“辟疫气,令人不染”。小小香囊真的可以抑制病毒、防病祛病吗?

中药香囊疗法源自中医学“衣冠疗法”,是利用芳香药物“通经走络、开穹透骨”的作用,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穴位吸收,疏通脏腑经络体系,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从而发挥避秽浊、防御疾病的功效。“通过嗅闻,人们能够闻到药物散发出的挥发油,这种挥发油是带有一定功效的,会刺激到人的五脏六腑及经络,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张晋解释道。

中药香囊有芳香醒脾化湿,改善食欲;辛散疏肝行气,改善睡眠;避秽除恶杀虫,药理抗病毒等作用。张晋表示,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一些芳香避秽作用的药物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对抑制病毒、细菌的活力有一定的作用。

佩戴香囊当心过敏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李长萍提醒,使用香囊前应注意使用者是否有过敏性疾病,或者香囊中有没有可能导致使用者过敏的药物;香囊药物不可受潮,受潮后药效会降低或丧失;更不可沾水,否则部分药材会产生性变,遇水后请及时进行更换;香囊遇到高温或可加速药味释放挥发和破坏部分药效。

“香囊可随身、随车携带,或者悬于室内,药效会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建议十天左右一换;严重心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者慎用。”李长萍表示。

六味药材可制香囊

“人们可以使用丁香、苍术、白芷、藿香、桂皮和艾叶等六味药材来自制端午防病小香囊。”张晋解释称,丁香有疏肝降逆化浊的作用;苍术可健脾化湿;白芷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作用;藿香可提神醒脑;桂皮可温脾肾、活血化瘀;而艾叶除散寒祛湿外,更有抗菌的功效。

“端午节制作芳香避秽化浊的香囊,通常就是用这六味药材。在装香囊的过程中,苍术、白芷、藿香、艾叶可相对多些,丁香和肉桂因其味道相对较重,可适量少放。”张晋补充道。

校对 刘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jieys/1946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