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四十多种疾病与湿邪有关,故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对抗湿邪。
湿邪有什么症状?
1、湿为阴邪
易损伤人体内的阳气,伤及脾胃,脾受损,体内湿气会停聚在体内,侵入五脏六腑及经络中。
2、湿性重浊
“重”指容易让人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浊”指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女性白带过多;湿浸肌肤,则可见湿疹、痘痘等。
3、湿性黏滞
黏指排泄物和分泌物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滞指病的**性。湿邪入体的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难愈。
4、湿性趋下
湿邪为阴,同类相求,容易侵害人的**。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多为见。
防湿邪需注意饮食
湿气是随着身体代谢不断生成的,湿的原材料就是每天日常的饮食。身体器官正常的人可以将营养物质利用,多余的利用汗液或尿便排泄掉。而身体不正常的人却代谢不出去,留下了很大一部分垃圾在身体里,成为湿邪。现代人由于长期处在空调房内,饮食作息不规律,抽烟喝酒、大口吃肉常喝冷饮喜吃凉菜,极易患上湿邪,10个人中就有八九个有湿邪潜伏。
祛湿吃些什么好
1、竹叶茅根茶
做法:竹叶5克,白茅根5克,荷叶两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
功效:竹叶甘淡而寒,功善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荷叶味苦微咸,性辛凉,能够清暑利湿,祛瘀止血。本方尤其适用于夏季皮肤、鼻子容易出血的人。
2、陈皮茯苓茶
做法:茯苓5克,陈皮2克。茯苓、陈皮洗净,放人保温杯中,在杯中冲入热水,等待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3、枸杞薏米茶
做法: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将买来的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欢甜味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
4、二花蜜茶
做法: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适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锅,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钟,去渣留汁,调入蜂蜜即成。
功效:具有清热祛湿,凉血止痢的功效。
5、薏米茶
做法:将薏米挑选洗净、沥干水分,放入平底锅内,开小火,慢慢焙出薏米的香味。再把枸杞洗净,放入焙熟的薏米、冲入开水,浸泡5~10分钟。根据个人爱好,可以在煮好的茶内加入熟红豆之类的热性食材。
功效:薏米性凉,味甘,淡。《本草纲目》谓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6、西瓜皮凉茶
做法:将西瓜皮洗净、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这款凉茶有祛暑利尿的功效,尤其适合热性体质人群及水肿患者适量饮用。不过,寒性体质及胃寒的人忌用。
湿气过盛 ,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 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 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水湿 很可怕的一点在于 具有潜伏性 ,它 前期人体 根本 感知不到 ,等到人体能 发现它的时候 ,它就 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 湿邪 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 缠人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 湿邪从不单独作战 ,它很 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 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 。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 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 苓桂术甘汤 ,成为后世 祛湿的鼻祖方 。
这个 方子始于东汉末年 ,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 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
张仲景认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 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
因为 脾主中州 ,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 痰饮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 ;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 ; 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
这个方子中, 君药是茯苓 , 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 桂枝 在该方中 为臣药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 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 ,“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 白术 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 为佐药 ,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 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
炙甘草作为使药, 主要功效是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 收敛津液 ,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 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 ;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 ;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 ; 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 。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 。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 。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 。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 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
显著特点就是 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 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来综合判断和分析, 辨证用药 。此类药方 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 这两类型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湿气较重的人身体上会有明显的症状包括早上起来之后觉得自己像是没有休息过一样,也就是说经过一夜的睡眠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较好的恢复状态,并且早上起来大便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大便非常粘稠,不容易冲下去,经常有排便不干净的感觉,每天都保持着一种昏昏沉沉的状态,经常感觉浑身乏力等等,如果长期有以上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可能说明我们的身体当中会包含很多的湿气,这些湿气如果不快速去除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身体发生某些类型的疾病,因此我建议大家尽快的去除身体的湿气,日常生活当中想要很好的排出湿气的话,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多吃薏米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薏米是排出体内湿气最好的食物之一,经常吃薏米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让我们身体慢慢的恢复到健康的状态,因此我建议大家可以用薏米加上红小豆和赤小豆煮成红豆薏米粥来喝,一般情况下连续服用半年左右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2、远离潮湿的环境
经常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是导致我们体内湿气较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建议大家应该尽量远离潮湿的环境,如果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工作的话,也尽量应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湿气的入侵,比如说穿上一些防护服等等。
3、保持合理的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加速心跳,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人体新陈代谢的频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能力,对于排出体内的湿气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个运动计划,并且长期的坚持下去。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中医上,一般将湿毒的程度分为5级:
一级湿毒:在 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头脸油腻、长痘。
二级湿毒:在 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三级湿毒:在 骨骼 ,即是骨寒湿,俗称风湿。症状: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四级湿毒:在 脏腑 (如子宫、卵巢、脾胃、肺)。症状:脾胃虚弱,便秘,多痰,妇科炎症。
五级湿毒:在 身上(肿瘤) 切了又长,长了又切。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因为环境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每个人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湿气。湿气不除,睡再久也睡不够,而且会引发各种疾病。
随着季节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夏季之后,湿气会更大,湿毒也随之入侵身体。祛除湿气西医可能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因为各项检查都不会出现异常,这时候祖国医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这说明寒湿变化极大,病变亦多,合于人身,除少阳经外,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均易病湿。 脾胃居中,为湿土,湿邪侵入人体后,极易与脾胃土气相合。湿从寒化,则多病寒湿。 湿从热化,则病湿热或湿温,不属本病范围。
所以,如何祛湿好呢?
一、 若是太阳寒证的话,应当有经腑不同之分。
1、经证:
太阳经证多因露卧卑湿,衣裹冷湿,汗出入水中浴等感受天地雨露之湿。
主症:发病急骤,恶寒发热,头身重痛,甚则筋痛拘急。舌白,脉浮缓。
原则:温经散寒。
方法:十神汤(《医宗金鉴》)。
2、腑证:
太阳经气未罢,寒邪随太阳经气下入膀胱,致膀胱寒水之气不化,发为膀胱寒湿。
主症:头晕恶寒,少腹冷痛而胀,小便不利,口渴饮热。苔白厚,脉沉缓。
原则:温阳化气。
方法:附子五苓散(《医宗金鉴》)。
二、 若是阳明寒湿,就应有经、腑之分,且系表里之别。
1、经证
经证的病因亦多外邪,以阳明主肌肉,在肤表之邪未尽,而传于阳明之表。
主症:头额胀痛,遍体肌肉酸胀,关节疼痛,不饥。舌白,脉缓。
原则:除湿解肌。
方法:杏苡汤(《温病条辨》)。
2、腑证
既有口食寒物,又有鼻吸寒气,更有过用寒凉阴润之药物,皆入胃中化生寒湿。
主症:胃脘冷痛,痞闷不适,甚则呕吐清水,不喜食。苔白滑,脉缓。
原则:温中散寒。
方法:理中汤。
三、太阴寒湿。 三阴寒湿均无腑证,只有虚实之分,所谓虚,是指正气虚;所谓实,是指邪气实。故辨证用药各有不同。
1、实证
主症:痞结胸满,不饥不食,苔白厚,便不爽,脉缓。
原则:苦辛通降,温脾除湿,轻则半苓汤,重则厚朴草果汤。
方法:半苓汤(《温病条辨》)、厚朴草果汤(《温病条辨》)。
2、虚证
主症: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舌白滑甚则灰,脉迟。
原则:散寒通阳。
方法:椒附白通汤(《温病条辨》)。
四、 少阴寒湿
1、实证
主症:头晕眩欲倒,身体肌肉跳动,心悸畏寒,骨节疼痛,二便调和。舌白,脉沉细缓或迟。
原则:温阳散寒。
方法:真武汤。
2、虚证
足少阴肾经为元阳之根,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肾阳虚衰,脾阳亦因之而衰。
主症:头晕畏寒,手足不温,骨节酸痛,脚跗浮肿,懒言少气。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原则:温阳补虚;元阳虚甚,体寒骨痛者,宜温补元阳;久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者,宜温阳补虚。
方法:四逆汤;附子汤;参茸汤。
五、 厥阴寒湿
主症: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此寒湿入于任脉发为疝者)。
治法:温阳散寒湿;寒湿久郁厥阴经脉,入于血分,手足厥寒,脉微细欲绝,宜加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
方药:椒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总而言之,寒湿虽然被分为5级,但是,既不要因为你才1级,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你已经到了4级,就自怨自艾。而对于寒湿的调理,也不应该一概而论,应有经、腑之分,且系表里之别,这也正是很多人湿气久调不愈的原因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jieys/194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防中暑应该吃些什么药?
下一篇: 夏季解暑有五误区-这些食谱可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