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季节养生

秋季易引发这5种疾病

健康管理师 2024-03-06 10:46:17

秋季易引发这5种疾病

秋季忽冷忽热,气候干燥,为各种疾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大家要多学习一些预防秋天疾病的小知识,不仅仅是自己懂得预防疾病,同时还能将知识带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预防疾病。

秋季易引发哪些疾病?

1、感冒

秋天最容易感冒了,这是由于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人体免疫力下降。预防方法:在秋天来临之际,要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平常要多喝水,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胃病

秋天是胃病高发期,主要原因是气候下降了,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病的发生。预防方法:胃病出现一定要注意三餐准时用餐,要饮食清淡,不吃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暖,加强运动,注意休息。

3、肺炎

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直接影响肺部,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肺炎的出现。预防方法:日常可多做一些肺部运动的活动,如多游泳、多做深呼吸,加强体育锻炼,使身体更加强壮。避免劳累,多休息,多吃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

4、皮肤疾病

秋天要注意皮肤病的“光临”,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秋天蚊虫多,被蚊虫叮咬后发生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等。一个是因为天气干燥,皮肤缺水,导致皮肤疾病的出现。预防方法:减少皮肤在烈日下暴晒,当出现皮肤红肿、骚痒的时候,不要用手去抓皮肤,防止二次感染,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酌情下药。

5、慢性支气管炎

秋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增加,这是因为空气中过敏物较多,上呼吸道保暖措施不及时,从而诱发疾病的出现。预防方法:避免去人流多、不通风的公共场所,减少接触过敏物的机率,以免受到感染。保持室内通风,做好清洁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饮食上多吃清淡的食物,减少油腻、刺激性食物。

无论是哪个季节,都会有一些季节性疾病的高发,不要等到它来了,我们措手不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一些预防方法,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防患未然,把疾病拒之门外。

晚秋到,这5种常见病总“找茬”,5个措施强心健脾、增强体质

由于秋季的自然特点一方面是阳气开始收敛于内,体表阳气偏少,因此,平素体质虚弱之人,常易在此季节反复感冒;另一方面燥邪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会出现燥邪伤人的征象。下面为秋季常见病症。

素体阳虚之人,在秋冬季节最易不断感冒,可见鼻塞、流涕咳嗽等,因阳气不足,即使感受外邪,也常无发热。

预防措施

对这类患者来说,改善体质重于预防外邪。改善体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服用中药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的制作方法:将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按2:2:1的比例共研细粉,成人每次3克,1日2次,小儿每日3克,连服3个月。具有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的作用。

2、常服黄芪粥。

黄芪5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将黄芪切成薄片,入锅加水适量,煮沸后除去药渣,再将粳米与药汁同煮1.5为粥,加红糖调匀再煮沸即可服食。具有 补益元气、健脾养胃、升阳补中、固表止汗 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体弱、倦息乏力、自汗盗汗、脾阳虚弱、大便下血、气短心悸等症。本品尤适于老年人服食,可以强心健脾。

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季节,急性、慢性支气管炎均易在秋季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由于秋季气候开始是温燥,后期是凉燥,二者所致病症有所不同。如是温燥所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有血丝,咽部疼痛,口干口渴等;如是凉燥所伤,则见咳嗽,咳少量白黏痰,恶寒流清涕等。

防治措施

对于温燥所伤导致的咳嗽,可服用百合枇杷茶,或服食贝母蒸梨。

制作方法: 取水晶梨一只挖去梨核,将3克川贝母和冰糖适量放入梨内,隔水蒸30分钟,稍凉服食。每日早晚各一次,七天为个疗程。

严重者,可服用 桑杏汤、养阴清肺丸 等中药。对于凉燥所伤引起的咳嗽,可饮用姜苏茶(生姜、苏叶泡水),橘红茶(橘红、绿茶泡水);严重者,可服用中药 杏苏散

慢性咽炎四季均易发病,因为秋季空气干燥,最易加重。表现为咽部不适,如有物梗,痰黏难咯,咽部发痒,甚或疼痛,可影响发声及语言。

防治措施

对于慢性咽炎,多数患者甚至医生,均喜欢用滋 阴清热 的方法来治疗,包括 西洋参代茶饮 口含薄荷糖、金嗓子喉宝 等清凉之品,但从临床来看,效果并不好。

根据中医的传统方法,应当使用清热与化痰开窍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简单的对策是用桔梗、生草与石菖蒲泡水饮用,严重的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与桔梗合用,组方为:半夏10克,厚朴10克,苏叶10克,生姜3片,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石菖蒲10克。

习惯性便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亦可发于任何季节,但鉴于秋季的气候特点,素有习惯性便秘的人,在秋季往往会加重。

对于习惯性便秘,一般而言增加运动,多食用水果、粗纤维食物,晨起饮一杯 凉白开蜂蜜水 等方法都有预防或改善症状的作用。

忌长期使用清热泻下药,如牛黄上清丸、芦荟胶囊等,因这些药物长期使用,极易伤及人体的阳气,日久再损及阴液,只会使便秘加重,并且再引发其他病症。对严重的便秘,需要分清阴虚还是阳虚,服用些药物来调养, 阴虚者可使用麻仁润肠丸,阳虚的可用肉苁蓉丸

秋季天气转凉,素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很容易在秋季寒凉、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诱发,老弱患者更是如此。这类病症在秋季发病,多数带有秋操的特点,如燥咳无痰或少痰,圆喉干痛,口舌干燥,大便移结等。

此类患者,进入秋季就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饮食注意不食用鱼、虾、蟹等易于诱发喘息发作的食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诱发喘息发作。

同时,对于慢性、虚弱型思者,还可以配合一定的药膳来预防,如 蛤蚧人参粥 (制作方法:蛤蚧、人参粉各3克,粳米80克,合于一起熬粥服用), 山药核桃粥 (制作方法:山药30克,核桃15克,粳米80克,合于一起熬粥服用)。

秋冬季容易诱发哪些疾病或传染病?

秋冬季容易诱发的疾病:

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秋冬季天气突然从三十几度降到十几度,温差较大,老年人自身血管就比较硬,并且许多老年人不喜欢运动,导致血液循环速度较慢,极易由心脑血管硬化导致众多疾病。应对方法:平时多运动,勤健身,,不要突然去很冷的地方,及时保暖,如果有心脑血管硬化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二是皮肤瘙痒或季节性过敏。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并且多风干燥,导致很多人感觉皮肤变粗,甚至瘙痒。这种疾病根据诱因分为三类:风热型、湿热型、湿气型。应对方法:秋冬季多喝水,多吃萝卜、梨等润肺食物,少吃会上火的食物,如火锅、麻辣烫等,养肺来调理身体,严重时及时就医。

三是风湿性心脏病。秋冬季天气气温骤降,温差较大,容易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诱发风湿性心脏病。应对方法:平时多运动,增强免疫力,定期体检,防范于未然。

四是胃病。秋天是胃病高发期,主要原因是气候下降了,早晚温差较大,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病的发生。 应对方法:平时三餐按时按量,多运动,选择好吸收的食物。

五是痔疮。秋冬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体内水分流失加大,同时由于气温较低所以人们喜欢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且不愿去户外锻炼,导致体内干燥食物的残渣堆积,易形成便秘,进而导致长痔疮。应对方法:预防的话,多吃粗粮和蔬菜,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吃太多油炸类、高热量、精加工的食物,增加运动,多喝水,已经形成的尽量去医院及时处理。

秋季常见病有哪些

记得好评!秋季常见病、多发病有感冒、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伤寒 、支气管哮喘、急性肠炎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炎 、慢性咽炎 、疟疾 、婴幼儿秋季腹泻 。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急性肠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该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

  慢性咽炎,咽粘膜慢性炎症。以咽部不适,发干、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干咳、恶心,咽[1]部充血呈暗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咽炎患者,因咽分泌物增多,故常有清噪动作,吐白色痰液。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一种轮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肠炎。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以1岁半以下的婴儿多见。病程一般4-7天,长的可达3周。如及时治疗后大多数较快治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jieys/1925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