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传统经典诵读
大道家园
传统典籍
综合浏览区
羲黄大学
文始法脉
道德经集释
药食同源
饮食营养
春季食疗
夏季食疗
秋季食疗
冬季食疗
能不能吃
推拿艾灸
推拿
艾灸
拔罐
药浴
药酒
健康综合
刮痧
诸子百家
儒家
历史探究
宗祠传统
道家
诗词歌赋
古玩字画
国学文化
生肖星座
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
黄道吉日
搬家吉日
开业吉日
装修吉日
嫁娶吉日
道德经集释
实修打卡圈
每日小打卡
登录
中医基础
怕冷症状的鉴别诊断
怕冷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外感则因感受六淫之邪而致,恶寒常伴有身热,此恶寒为邪气在表,卫阳阻遏之故;内伤以阴寒内盛或阳虚生寒所致,表现为但寒不热;邪居半表半里,则表现为寒热交替出现。(一)恶寒发热【概述】恶寒发热是指自觉怕冷,同时又觉
中医辩证
2023-11-12
藏象辨证体系提供新认知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从《伤寒杂病论》到历代医家的探索,再到当代中医诊断学大家朱文锋创立证素辨证学,其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承玉潜心研究40余年,在参阅大量中医理论文献并调查古今医案及临床21206份病案的基础上,
中医辩证
2023-11-12
中医诊断关键在五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选择了病、证、症的不同角度。在这三者中辨证是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即证是治疗的依据,据证立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近年来有关证的研究开展甚多,但由于思维的偏差和技术方法的缺陷使某些研究走向了误区,这也是
中医辩证
2023-11-12
不寐症状的鉴别诊断
【概述】失眠的病因很多,张景岳概括为“有邪”、“无邪”二类,认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李中梓认为:“不寐之故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
中医辩证
2023-11-12
便秘症状的鉴别诊断
【概述】便秘多由脏腑失调,或热结津枯,或阴血不足,肠内失于濡润而致便秘。若阴寒内盛,肠道气机滞寒,或气虚也可使肠道传导迟缓以致便秘。便秘的发生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与脾胃、肾、肺的功能失调也有密切关系。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敷津以濡
中医辩证
2023-11-12
泄泻症状的鉴别诊断
【概述】泄泻又称腹泄、溏泄。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多以泄泻症情和大便性质分类而有飧泻、洞泻、溏泻、水泻、濡泻等名。《难经》则从脏腑主论,有胃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汉唐方书多称泄泻为下利,包括痢疾,如《伤寒论》、《金匿要略》
中医辩证
2023-11-12
呕吐症状的鉴别诊断
【概述】呕、吐、干呕均为胃气上逆所致。其因有外感内伤多端,多因胃寒、胃热、伤食、阴虚、停饮、肝脾不和以及外邪入胃等所致。临床上可以通过闻声音,观呕吐物的形色质量,问伴随症状,并结合舌脉以鉴别诊断。本症应与恶心、呃逆相鉴别。恶心者,欲吐不吐,
中医辩证
2023-11-12
疼痛症状的鉴别诊断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感受外邪或内伤情志,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或食滞虫积,或精气耗损,阴血亏少等。本文根据临床常见之疼痛,按部位划分,分述如下:(一)头痛【概述】“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头痛。外感者多挟风,即“高
中医辩证
2023-11-12
出汗症状的鉴别诊断
出汗为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如外邪侵袭,营卫失调,阳热亢盛,迫津外泄,阴阳亏虚,汗失统摄;或津血不足,化源匿乏等,皆可引起异常出汗。(一)无汗【概述】无汗指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正常人春夏阳气疏泄,气血趋向于表,故有汗;秋冬阳气
中医辩证
2023-11-12
异常汗出有三类-正确辩证来调整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时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剌激性食物时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
中医辩证
2023-11-12
散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滑而浮散,摊缓风。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瘕。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浸淫痛。”《四言举要》:“浮散虚剧。”《古今医统》:“浮洪兼散,夏月本体。”《脉如》:“代散必死。”《脉简补义》:“滑而浮散摊缓风,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
中医切诊
2023-11-12
散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诊家枢要》:“散为气血耗散,腑脏气绝,在病脉主虚阳不敛,又主心气不足。”《濒湖脉学》:“左寸怔忡右寸扦,微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肿胕,散居两R魂应断。”《诊家正眼》:“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
中医切诊
2023-11-12
促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学阐微》:“促而洪实,热盛。促而滑数,肺热痰瓶,促而沉涩,血气郁滞。促而小损,虚脱。”促脉主病,本为阳热亢盛或气血痰食郁滞致气血受阻,阴不和阳,脉气不续,故时一止。若兼洪实则更为热盛而邪滞气血。促兼滑数见于三部,为痰热之象,如疮疡、肠痈
中医切诊
2023-11-12
结脉之单脉介绍
《脉诀》:“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三因方》:“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诊家枢要》:“结阴脉也,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症结,为积聚、为七情所部,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
中医切诊
2023-11-12
结脉之相兼脉介绍
《诊家枢要》:“浮结为寒邪滞经,沉结为积气在内。”《医学人门》:“结浮寒邪滞经结,结沉痰饮瘀血基。”《古今医统》:“浮结四肢浮肿,沉结大便下红,一结一升,再结二升,浮沉结而侵内,多阴步阴为蛊,伤寒结代心悸虚故。”《景岳全书》:“缓而结者阳虚
中医切诊
2023-11-12
伏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伏者霍乱。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关上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尺脉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脉诀》:“伏者阴也,主毒气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时冷。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胸癖常瞑目,尺部见之食不消,
中医切诊
2023-11-12
伏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三郁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医学人门》:“伏涩吐逆神思多。”《医宗金鉴》:“沉伏闭郁。”伏脉之相兼脉较少,《脉经》谓:“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周学海解释说:“言长病正气受损,脉既伏而兼微,是元阳表而脉气鼓动无力,久伏致
中医切诊
2023-11-12
促脉之单脉介绍
《脉诀》:“促者阳也,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或加时命在天。”《三因方》:“以气血瘀饮留滞不行,则止促。与人迎相应,则瘀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腑。”《诊家枢要》:“促,阳脉之极也,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也,或怒气
中医切诊
2023-11-12
代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热病七八月,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于黑者死。病疮,寒热,瘛瘲,其脉代绝者死。老人脉,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脉诀》:“代者阴也,主形容赢瘦,口不能言。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
中医切诊
2023-11-12
季节脉详细介绍
所谓季节脉,即古人所称的时脉。时脉是指一年四季之中脉搏随之演变的相应脉象。时脉是正常人体随季节气候应变的正常脉象。只有识得季节性正常脉象才能正确掌握病理情况下所产生的病理性脉象。所以元·滑伯仁《诊家枢要》说:“凡诊脉需要先识时脉……然后及于
中医切诊
2023-11-12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中医基础热门文章
1
道医中医基础理论下册全文在线阅读
2
道医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3
道医中医论血:血是怎么形成的,血的主要来源和功能是什么?
4
妊娠恶阻道医中医治疗经验谈,妊娠恶阻可服半夏
5
道医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什么是辨证论治,四诊八纲?
6
道医中医经络病机及其病理变化分类
7
什么是道医中医学,它有哪些主要分科
8
哪些中药有毒,10种好听的毒草药名字
9
广陈皮炮制方法
10
苍耳子外用会中毒吗,用量多少会中毒(超10克危险)
站长推荐
大道家园免费送书啦!!!
为你揭开神秘的修行之路!
道家“丹道密授”
点击获取免费学习方式
万法之王-无为法真传
适合高端人士学习
张三丰《无根树》
道家大成净土法
改命、养性有免费学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