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学是我国奉献给世界医学的宝贵文化遗产。道医从延年益寿,仙化不死的目的出发,对养生学格外重视,可以说,养生学是道教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孕育着现代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医学、气功学的萌生,代表着东方智慧,也堪称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道教医学从延年益寿,仙化不死的目的出发,对养生学格外重视,构成了道医的一大特色,或者可以说,道教对中国养生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一再强调:“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因为:“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人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而且医家治病是为其次,养生长寿方为上上:“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中士有志,疾其先人夭死,忿然往求道学寿,勤而竟其天年耳,是其第一坚志士也。其次疾病多而不得常平平,忿然往学,可以止之者,勤能得复其故,已小困于病,病学,想能禁止之,已大病矣。其次大病剧,乃求索道术,可以自救者已死矣。”这里的“道术”当为养生术。等到病入膏肓,再求养生,为时已晚。唯有平日注重养生,体健身强,方能延年祛病。如何养生,道教除宣扬吐纳导引,房中辟谷等方术外,还强调“适劳逸”、“慎饮食”、“顺四时”、“和七情”、“静思虑”、“重修德”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被道教奉为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对上述养生要点阐述得透辟而精当。饮食方面,它要求“食饮有节”,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起居方面,则要“起居有常”,合于四时节令的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春三月养生,当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三月养长,当夜卧早起,“逆之则伤心”;秋三月养收,当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三月养藏,当早卧晚起,“逆之则伤肾”。同时还要“适劳逸”,因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以上皆为养形之论。养神主要是“和七情”、“静思虑”、“重修德”。《黄帝内经》一再告诫人们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并且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甚至“无恚嗔之心”,因为怒伤肝、忧伤肺,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只有不羡虚荣,不慕高下,心平气静,方谓得道。当然,养生的最高境界还应为“淳德全道”,因为“德全不危”。中国养生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也就始于此。的确,有淫邪害人之心的人,不能“虚怀若谷”,而竭其心虑聚敛财富,妒贤害能,终难达到虚静、守一、坐忘的境界。总之,只有“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顺应四时而动,方能长命百寿。《黄帝内经》确可称作一部杰出的养生理论着作,它以“天人一体”、“和于阴阳,法于术数”的观点,从人形、神两方面论及诸多养生原则,较为系统全面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为内丹道派的养生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养生着作汗牛充栋,大都循此原则,有所补充生发,更为详尽具体而已。
除《黄帝内经》外,对内丹养生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书还有不少。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融大易、黄老、炉火为一体,被称为“万古丹经王”;西晋魏华存的《黄庭经》合医学、气功于一炉,是内丹学的重要经典,被奉为“学仙之至律,修道之金科”;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以《老子》、《阴符经》和《参同契》为基础,借用阴阳五行与八卦原理,阐述丹道,为南宋以后道教内丹修炼的“祖书”;以及道教徒对这些内丹宝典的注疏等等。这些着作重在论述守气导引房中之术。而偏重于日常起居、饮食养生之道的论家则还应推陶弘景、孙思邈等医家。
被后世道教徒称之为“玄中之董孤,道家之尼父”的陶弘景,收集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有关健身养气的资料,“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编成《养性延命录》一书。该书将古代“寿考之规”、“长龄之术”的养生方法与老庄以来淡泊自然、虚静抱一的人生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式了系统的养性延命的理论。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有“教诫”、“食诫”、“杂诫忌禳害析善”三篇;下卷包括“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三篇。他继承葛洪的“籍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主张全面养生。他辑录晋人张湛《养生集叙》的话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本文重点谈他论及生活起居,饮食卫生方面的养生之道。陶弘景一贯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一个人能否长生,全靠自己是否善养生。而养生,重在“啬神”,即“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他引用列子话说:“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静神灭想,生之道也。”虽不免矫枉过正之嫌,但确实,殚思竭虑之人难以长寿。他举例说:“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所以他提倡“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由此推断长寿之人当有好德之心:“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羶腥之气,口不欲尝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从而把养生与道德修养连在一起,修德即修性也即养生。
其次,陶弘景认为人应有适度的劳作。他说:“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做舆,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足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症。”长期不劳动也不运动,就易患病。但劳动不可过度超量,他指出:“为力所不任举重,行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就会对身体有害。所以他辩证地总结道:“体欲常劳,食欲常少”,“欲少劳但莫至疲乃强所不能堪胜耳。”
饮食方面,他也有不少精当之论。一方面他要求“食不欲过饱”,“饮不欲过多”,“莫强食饮,莫大沉醉”,另一方面也反对“饮食过差”。同时反对吃夜食、杂食:“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欲少心愈开,年愈益。”饭前不能哭:“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饭后要活动:“人食毕,当行走。”“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而且,“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食冷。”不同季节在饮食方面也应有不同偏重:“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论述得可谓具体而详尽。
房事方面他也认为要有节制不可纵欲,且“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不可行房室之事。”总之是:“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不能终其寿。
起居方面,注意“人卧头边勿安火炉”,“夜卧勿覆头”,“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且“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早深藏”,则“吉利多福,寿考无穷”等等。这些论述有一定科学性,对今天养生健体亦大有裨益。
唐代药王孙思邈同陶弘景一样,强调“治未病”,即治病当以预防为主,从而将养生与预防医学相结合,提出了“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的论断,十分重视养生学。养生重在养性,养性就得注意精神道德的修养:“故养性者,不得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与陶弘景同,他也要实行“十二少”,并要除去“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悦,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认为人要长寿,事事当有节制。人贵在随四时阴阳之变化而动,不可逞强妄为。他说:“人之寿夭,在于樽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本着这一原则,他在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养生上颇多精辟论述。在房事上,他既反对绝欲,认为“久而不泄,致生痈疽”,也反对纵欲,而要顺其生理的自然要求。他重视饮食的作用:“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他要求食不烦恼,不重油,不吃生食、陈食。饭后漱口:“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并且食后要摩腹缓行,以助消化。他还对菜蔬、水果、谷米等150种食物的性质和食疗的作用做过专门研究。《千金翼方》中就辟有“养性服饵”方37首,“养生食疗”方17首。睡眠方面,他强调要“睡心”。他说:“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益足,能息心,自冥目。”足暖易息心,故而睡前应洗脚,睡着防脚凉。他还十分重视散步的意义,要求“在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则已。”特别重要的是,孙思邈对老年人的保健颇有见解。他观察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征、老态表现及情性变化。认为老年人更要息虑寡欲、静思养神。还要有“小劳”式的运动,“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乃强所不能堪耳”。并要讲究饮食卫生,注意营养保健。在《千金翼方》中,他特地开设“养老大例第三”及“养老食疗第四”两节。同时他认为,人随着年龄增长应补充必要的药物“人年三十以上可服石药……四十以上必须服之,五十以上三年可服一剂,六十以上二年可服一剂,七十以上一年可服一剂”等等。这些论述对发展老龄学,确有划时代意义。
唐以降,道教养生书迭出,然大体不出其要,这里不再一一赘叙。总之,道教将养生作为成仙的必由之路,十分重视养生活动。并在充分肯定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养生健体、祛病延年的各种途径,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国养生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其中不乏迷信和虚妄的学说,但总体看,它对于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养护长寿之身确有重大意义。养生学是道教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孕育着现代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医学、气功学、体育学的萌生,代表着东方智慧,也堪称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道家养生功既能,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恢复健康,而且能,增长智慧。例如,“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宰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为道家著书立说的理论根据。相传老子传道于金母,金母传于白云,白云传于王玄甫。另一说:老子传于王玄甫。
又名王少阳(另一说是李凝阳,即李铁拐),东华帝君,后称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人。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传的功法。遂隐于昆嵛山烟霞洞,修养性命。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道家思想对现代经济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论述,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为政者不能过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让经济体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避免扰乱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人指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一部管理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多企业家都把它奉为管理学经典,对于企业来说,“无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软性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领会,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弊病的防治。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道家哲学对生命健康的启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它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道家将体悟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而道的特性是“朴”,“道常无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乃成为道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朴”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从这一价值目标出发,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术训》),“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郭象:《庄子外物注》)。在道家看来,世俗的尊卑贵贱并不足介怀,每一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尽自己之职分,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乃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黑格尔)。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社会普遍的“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的激烈的竞争中,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争、不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保持一份自信、乐观,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安慰。这无疑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开阔胸襟,拓展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自如,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就不会为荣辱所困扰,被祸福所左右。这样,人们就能潇洒一生,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 (二)道家的养生观和休闲观对当代人们身体健康的启示
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问题面前,中国古代的休闲观和养生观,对健康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拥有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它为中华养生学更为医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所崇尚的养生一是通过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干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净无为”、“反朴归真”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提出“恬淡虚无”、“任其自然”,并编制了“熊经孚申”的导引、吐纳等方法。其流传的导引术,可谓五花八门,现在流传的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与道家的导引之术密切相关。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渊明“置身于田园”,这种走入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对“自我”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人们养生休闲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休闲理论,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以养气守神等健身方法为辅的良好的生理状态三者共同构成的人生哲学,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④。这种人生哲学实则早已成为中国人休闲观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实上,现代“休闲”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情趣和心境,或称之为生存理想境界。应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休闲思想资源和超然脱俗的休闲境界,与道家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道家的休闲哲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养生又称摄生,自古早有专论,并为人们所熟悉。祖国医学很重视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
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概括言之,有以下方面:
我国古代医学早已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应该和谐相处的,提出了适应春夏秋冬四时气候变化的养生原则。要人们春天“早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七情内伤,会引起机体紊乱甚至发生疾病。说明了过度的兴奋和抑制对健康有害。保持生理活动正常,心情舒畅,精神乐观,则有助于延年益寿。
另外,中医强调,饮食要合理调配,忌食肥甘,否则易致肥胖,壅湿生疲,并引起局血脂症、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等。
元《李杲十书》说:“宜谷食多而肉食少,不宜食肉汁。”《千金方.养性论言》说:“不欲多啖生冷。”《千金方.道林养性第二》说:“莫强酒。”饮酒须少量,“勿令生醉”。《滇南本草》等记载:“辛热有大毒”,“卫生者宜远之”。
总之饮食要适量,要多样化,才能相互补充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素向.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过度的疲劳,又能耗气伤形。《素向.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向.宣明五气论》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这些都是说明老年人必须注意劳逸适度,按时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
重视体育锻炼是养生防病的积极方法之一,汉代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和古代导引方法,创造了“五禽之戏”来锻炼身体,以促进体格的强壮,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和保健按摩等均为有效的健身方法。
总之,祖国医学中养生防病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扶正祛邪”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基础上的。实践证明,这对保健防病,抗老延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4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连仲教授五水穴及其临床用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