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简单易行的补泻手法12种,兹分述于下。
1进针候气法
针刺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针刺有无得气,是决定补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就明确指出了一定要得气,才能生效。《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标幽赋》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而不治”。
由此可见,“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必要前提。
笔者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得气快的病人,疗效比较好;得气慢或不得气的,往往收效慢或效不著。
因此,在临床上如遇有针刺不得气的病人,可采取如下的措施来促使得气。
一、留针候气法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获。”
说明留针待气,要全神贯注观察针下感觉,慎守勿失。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大约留针10~20分钟左右,有时不必动针,经气可自来。
二、循摄法
《金针赋》说:“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杨继洲在阐发《金针赋》中以手“循摄”的方法时说:“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血气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这种循摄催气的方法,笔者在临床应用较多。
三、捻转捣动法
陈会在《神应经》中指出:“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这种方法是摇针、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催气法。
笔者也经常采用,以达到针下气至的目的,然后即须抓紧时机施行补泻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标幽赋》指出:“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这样才能达到针刺补泻的目的,而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2控制针感方向法
在远处取穴进行针剌补泻手法时,如能使针感到达病所,疗效一般较好。
《针灸大成》中记载:“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针灸节要》中说:“内捻转使气下行至病所,欲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一二寸”。
这些方法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
笔者在临床上多采用按压法,如《金针赋》所载:“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医学入门》中说:“欲气上行,按之在后,欲气下行,按之在前”。
笔者曾治牙痛患者,取合谷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合谷的下方,同时右手持针,针尖斜向病所,施术后针感沿经上行到达病所,而牙痛即止。
或用接气通经法亦可,如治坐骨神经痛,针环跳穴若针感向下不能过膝时,可在该经阳陵泉再下一针,针感即可到达足趾部。这种方法在临床上较易取效。
3捻转飞旋法
《医学入门》说:“以大指次(食)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临床操作时以捻转补泻为主,泻法一般连续用较大的幅度捻转数下,然后放手,拇、食二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捻时食、中指内收,针体内转,放时食、中指外伸,针体向外转,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
反之,捻转角度小之飞旋手法为补法。
曾治一胁痛患者,剧痛半月未愈,遂取阳陵泉行捻转飞旋泻法,针到病除,取得立竿见影之效。
4提插捻捣法
这种方法是在进针得气后,针在天与地部之间,进行间歇性的捻捣,或持续性较长时间的捻捣。
间歇性一般每隔几分钟捻捣1次,每次根据不同病情捻捣数秒至数分钟,可反复数次。
多用于泻法,适用于一切痛证,能发挥镇痛、镇静和消炎等作用。
5进退震颤法
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作较快速的小幅度进退震颤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颤动,多用于补法,可使血管及肌肉收缩。
笔者多用于小儿麻痹症及颜面神经麻痹属虚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
6三才补泻法
三才补泻法是分天、人、地三部进针、出针的方法。
《金针赋》说:“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凡泻者,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
这说明补法时,进针要由天而人,由人而地,分部而进,是徐进之意;泻法进针由天部直插至地部,是疾进的方法。
笔者在具体操作时,补法是将针刺入天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数次,再将针紧按至人部和地部。
与天部同样捻针法,操作完毕即将针慢提到天部,稍停即可出针并闭其孔。
如病情需要,可反复几次,这叫“三进一退,紧按慢提”,适用于寒证。
泻法是将针缓慢地刺入地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数次,然后将针紧提至人部和天部,稍停即将针拔岀。
如病情需要,可反复进针数次,这叫做“三退一进,紧提慢按”,适用于热证。
笔者曾治一阳痿患者,针关元穴用三进一退补法,病人感觉有热感直达龟头,疗效特别显著,连针7次而愈。
7一针三刺法
先将针对准穴位刺入得气后,捻转几秒钟,将针提至皮下,向左边斜刺一定深度,捻转得气后,再将针提到皮下,向右边斜刺,如法捻转,然后将针恢复到原来针刺方向及深度,留针10~20分钟即可出针。
例如,笔者治疗肩关节炎及三角肌痛,常取肩髃穴得气后,将针提到皮下向右斜刺,如行龙虎交战术,有调和营卫、疏通经气、止痛作用。
又如治不语症,常取上廉泉穴,将针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可使舌根部及喉部发胀,有疏通经气的作用。
8捻转透针法
《玉龙歌》说:“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又说:“口眼喝?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
元时针灸名医窦默常用透穴刺法,对后世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影响。
近代透穴针法有横刺透,如地仓透颊车,太阳透率谷;斜刺透,如耳门透听会,合谷透劳宫;直刺透,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笔者常用捻转进针透穴法,如由悬颅透率谷治偏头痛,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都取得显著疗效。
9留针刮柄法
当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留针后,每隔数分钟刮动针柄1次。
具体操作法是:以右手拇指抵压针柄顶端,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这种方法针感不强不弱,病人感觉舒适,适用于体质衰弱、精神过度疲劳或敏感性强和初诊的患者。
10弹努针柄法
《针灸大成》说:“弹而努力,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其操作是:以拇、中指轻弹针柄,激发针感,当气至之后,再行由浅入深的插针,是属于补的方法。在留针时亦可每隔3~5分钟轻弹针柄一次。
《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之速行”。这也适用于得气迟缓的病人。
11平补平泻法
杨继洲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是曰补,阴上之是曰泻。但是内外之气调则已”。
所谓平补平泻是较轻柔的补泻手法,其目的是使阴阳重新趋于调和。
笔者在临床遇有不虚不实或虚实难辨之证,常应用此法。
其操作方法简单,即将针刺入穴内,然后来回均匀地捻针,或采用其他各种基本手法,借以激发经气,留针至病人有一定的感觉后,即可将针拔出。
12拔针按摩法
拔针用轻捻出针法,在将针拔出体外后,在扎针处周围加用按摩手法,此法有帮助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及滑利关节等作用。
实践证明,针后再加按摩,确实可以增强疗效、缩短病程、清除针刺后遗感。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
转发到朋友圈吧完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以下介绍几种肠胃病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中脘、太冲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胃俞穴。
[做法]脾胃虚弱者用补法,章门、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气犯胃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十二指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气滞者,加太冲;水湿停留,加丰隆。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7日。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门;胁痛,加期门、阳陵泉;吐酸,加公孙、太冲;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内关、太冲、公孙。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横、支沟;呕吐,加内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欲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补法,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l~2次,5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以后,对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温熨,借灸火温热刺激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艾叶性温,气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还可以温补脾肾,回阳固脱。常用的艾灸法有温和灸和隔姜灸。
肠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命门、身柱、脾俞、气海、关元、水泉、脊中、华盖、梁门、神阙、大椎、肝俞、三阴交、行间、中极。可选择3~4个穴位,并根据个人不同体质,辨证配穴。
艾灸疗法应注意: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绒条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根据不同的部位、皮肤厚薄、病情轻重、年龄和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灸法和炷数。颜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发生长部位不宜灸。皮肤有溃疡、伤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凡高热、急病、实证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用灸法。灸时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温度过高。轻者可以自行修复,数日后吸收结痂。重者须找医务人员进行消毒、包扎,以防感染。
腰痛的针灸治疗穴位 1、奇穴:奇穴位于足三里下一寸,距胫骨外一寸处,毫升2-4寸直刺,针刺手法以泻为主。适用于腰肌紧张,前屈受限,屈髋试验阳性者。
2、人中、委中、阳陵泉:人中行泻法,委中刺血。后刺阳陵泉适用于翻身困难者,下肢伸屈疼痛,腰肌间歇性掣痛者,动则腰痛者,憋气活动。
3、国老穴(三四跖骨之间,本节上约半寸左右):刺之结节处、压痛处,治疗扭伤、风湿、腰肌劳损,针后腰部发热,头部出汗为佳。
4、养老穴治疗扭伤性脊柱病,病变在太阳经损伤处。
5、腰宁穴:患者手掌横贴于胸前,拇指尖压在天突穴上,肘部向上抬起,肘关节上方前缘凹内(相当于曲池、五里、侠白三穴间)寻找压痛点,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豌豆,局部消毒直刺0.5-1.5寸,得气捻转20秒,留针间活动腰椎,叩打腰痛区,适用于局部疼痛、不能俯卧、转侧、咳嗽、深呼吸及稍微活动即剧痛不已者。适应于寒湿性腰背痛,膀胱经第二线外,软组织损伤、肋横突关节半脱位者。
6、鸠尾:注射安痛定(针尖向剑突方向)适用于腰椎前屈后左右活动伸受限者,横突关节疼痛者。
7、后溪通督,适用于督脉病变,例如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轻度中央性椎间盘突出者者,配束骨效更佳。
8、精灵、威灵(腰痛点)精灵穴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后方);威灵位于第二三掌骨间隙后缘左右手各两穴。
主治:猝死、痰壅,气促、气攻、耳鸣、目眩、头痛、手背红肿、腕关节炎。
备考:《针灸孔穴便览》:精灵、威灵,奇穴,外劳宫穴,两骨缝处,左名精灵,右名威灵,针5分,耳鸣、目眩、头痛、手背红肿、腕关节痛。
9、上都:定位:位于食指与中指指蹼缘,左右各一穴,主治肩背腰扭伤。
10、脊柱点:小指尺侧掌指关节赤白肉际。左右各一穴。
主治:急性棘间韧带损伤,椎间盘脱出,手术后腰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出自《针灸大辞典》。
11、腰腿点:位于手背,腕背横纹前一寸五分,第二伸指肌腱桡侧一穴,第四伸指肌腱尺侧一穴,左右各2穴 主治:腰腿痛、腰扭伤。
备考: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向肌腱下斜刺3-5分,针感麻酸至指尖。灸7壮。
12、坐骨神经点:位于无名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左右各一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疼痛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坐骨神经点,与经络关系位于三焦经?中渚?穴之前方,紧靠骨膜直刺3-5分,不进骨膜,针感局部痛,无放射感。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董氏奇穴丨第三集
下一篇: 10个动作教你打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