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习中医针灸知识!传承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向老师致敬!
(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帮助大家远离疾病!!!)
黄帝内针针刺进针方法.png" />
——完——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动动手指转发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收获知识与健康喔!
80G中医资料免费领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
1、明辨经络 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 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3、辨别虚实 《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
九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1)、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如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2)、远道刺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3)、经刺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如郁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并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称为经刺。
(4)、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郁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
(5)、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一种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以调其经气。
(6)、大写刺 ——“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的刺法。“写”通“泻”,排队泄出的意思,故称大写刺。
(7)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于”字据《甲乙》补)因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
(8)、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
(9)、焠刺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症。
十二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1)、偶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2)、报刺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病人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病人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3)、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4)、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5)、扬刺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6)、直针刺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先挟持捏起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作沿皮刺或横刺。这种刺法,进针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7)、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乃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以治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指输通,直入直出,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8)、短刺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杨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10)、阴刺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
(11)、傍针刺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
(12)、赞刺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块,是边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
五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是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象拔去毫毛一样。因其刺入极浅,不是全刺,所以称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泄浅表部的邪气。临床上适宜于治疗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
(2)、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这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所以称为豹文刺。此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尾浅刺出血的方法。因为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可治筋痹症。因针刺较深,必须注意不宜伤脉出血。由于肝主筋,所以与肝脏相应。
(4)、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种刺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当进针后,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肉之大会为谷”,故称合谷刺。临床上用于治疗痹证。
(5)、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是一种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胳的一种刺法。与十二刺中的短刺、输刺相类似。输是内外输通的意思,故称输刺。用刺骨痹(包括深部病症)。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胸口出“虚汗”能不能扎针?出汗就是症啊。我问他,胸口出汗范围多大?一般是啥时候出汗?他说整个胸口都有,一般半夜醒来都是湿的。他用手在鸠尾穴上方比划了一下。腋下有没有?后背没有?我又问。他说那两个地方都没有。
这样识证就很清晰了,三焦定位是上焦,经络为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
上病下治、男左女右,在其左手任脉交会列缺穴、少阴经通里穴、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各刺一针,然后不忘“心胸内关谋”,厥阴经内关穴再入一针。
扎完针,就让他在一边静静感受自己身体,关照他不要看手机、不要聊天。
第二天朋友跟我说,当天晚上一个好觉,“虚汗”没来。
如果后背也有症状怎么办?一样随证治之。后背循行经络是太阳经和督脉,加上焦太阳经支正穴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就行。
中焦也有症状咋办?加对应的中焦同气太阳经小海穴。
不加可不可以?也可以。为何?后溪穴这一针,以掌部来划分三焦,也正好是中焦同气。
下焦同时有症状呢?也好办,肘膝以上禁针,正好倒换到上焦太阳经支正穴。
有没有发现,如果背部上、中、下都有症状,是不是只要太阳经支正穴、后溪穴两针就够了?是的,可以不用再去考虑上、中、下焦的问题,因为下焦倒换到上焦,还在太阳经支正穴附近。
那加不加针的区别在哪里呢?在心。你心中要明白,支正穴这个同气点,那一刻同时对应了上焦和下焦。黄帝内针强调用针少,就是建立在明理的基础之上。
如果用针效果不好,这时可以开始考虑倒换,上下、前后、左右、表里,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阴阳上做文章。对阴阳的理解有多深,对法则的领会有多深,用针的功夫就有多深。
林姐也是因为腰痛过来扎针的,看见一个朋友针治甲状腺结节问题,就问乳房小叶增生是不是可以扎针。
林姐一时说不清具体位置,只是说双乳周围胀得难受,右侧相对严重一些。我说你现在胀吗?她隔着衣服按压了一阵,说有胀痛感,右边乳房外侧尤其明显。
循行乳房的经络,由胸部中间到两边,涉及的主要有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以及厥阴经。林姐说乳房周围胀得难受,那么这几条经络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右侧相对严重,就将其作为主症。
识证上焦,右病左治、上病下治,取其左手下针,由最严重的外侧开始,在相对应的厥阴经内关穴、太阴经经渠穴、阳明经偏历穴、少阴经通里穴各刺一针,然后让林姐再按压看有何变化。
林姐仔细按压了一阵,有点难以置信,右侧乳房周围居然找不到刚才还胀痛的点位。
左边呢?我问。左边还有一点不适。有不适就继续,在肘部厥阴经曲泽穴、太阴经尺泽穴、阳明经曲池穴、少阴经少海穴上下倒换各一针,再让她感受患处时,两边已基本没有不适症状。
小叶增生、乳腺结节等不适之症,识证相对比较容易,根据经络循行区域在阿是穴或直接找对应同气点下针。识证时可以乳头中间为纵轴线,这条线就是阳明经;阳明经向内与胸正中任脉之间就是少阴经,向外侧两寸左右就是太阴经,再向外侧就是厥阴经了。
有的症状会有反复,这不用急,谨守法则连续扎几次,同时引导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我们不要老想着一次就把人家扎好,啥事都有个过程。当然,如果有些症状一次就好,那也正常,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我至今难忘的是一例女孩的假性早熟案例。
朋友的女儿今年9岁,洗澡时发现左胸有一指甲大小不明肿块,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假性早熟。回来服用了一个多月的药,肿块不见明显缩小。朋友忧心忡忡,忽然想到找我扎针。
小姑娘长得黑黑瘦瘦,皮肤有些干燥,看上去还缺少光泽。五岁时开始有鼻炎,平时不是眨眼睛,就是吸鼻子,无锡、上海去了一圈,打针、吃药、艾灸、推拿,中西医都试过,但是见效甚微。还经常便秘,往往3至4天排便一次。最近额上还开始出现痘痘。
小姑娘的主症是胸部肿块,识证为上焦,经络为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
症在左胸,取其右手,在腕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厥阴经内关穴各刺一针。
再在肘部阳明经曲池穴、手三里穴以及太阴经尺泽穴各刺一针,与先前阳明经、太阴经形成上下倒换。这几针,同时对治小姑娘的便秘之症。
便秘的对治思路,一般可直用本经本气,尤其是孩子,阳气本来就足,阳明经、太阴经既可以调理脾胃的阴阳二气,又有调中的大用。
针对她额上的痘痘,在掌部阳明经合谷穴刺入一针,同时表里倒换至太阴经鱼际穴。这两针,还可以与之前的阳明经、太阴经用针形成上下倒换。
长期的就医经历让小姑娘练就了一身“本事”,不怕针,这是我遇到的最乖巧的孩子,省却了好多“忽悠”的套路。然而我心里却是一阵怅然和难过。小姑娘的这身本事,是经历了多少南征北战才换来的?
扎完针,我问小姑娘,胸部的肿块有没有变化?小姑娘点点头,说变小了不少。晚上她妈妈反馈信息,肿块小了近一半左右。
二诊是隔天,因为扎针不怎么痛,小姑娘更加放松,也更加信任我。思路不变,还是以阳明经、太阴经为主,同时加强阴阳倒换。留针结束,小姑娘说肿块又变小了。
第三天,朋友说胸口的肿块已经基本触摸不到,但是忘了跟我说,最近鼻炎又开始发作,鼻子有点堵,这几天还出现耳塞症状。
用针时,我在二诊基础上,针对其鼻子堵塞,加刺了奇经大骨空穴;针对其耳塞不适,加刺了少阳经中渚穴。针入不久,鼻堵耳塞症状就没了。
三诊后,小姑娘肿块散去,鼻堵耳塞等不适全部消失,痘痘也拜拜而去,困扰多年的便便问题,由原本三四天一次,变成有规律的隔日一次。一个多月后,朋友发现女儿皮肤也变白亮了,便便也更加好了。
小姑娘用针后就未再服药,也没有用过其他中西医方法,到现在已将近一年时间,身体状况一切正常。
每每想起这个案例,我都十分感慨。鼻炎、痘痘、便秘、皮肤干燥、假性早熟等貌似不同的病症,从通常的就医经验来看,可能要看好几个专科。但在黄帝内针的体系里,因为有症这个路标,全部指向了阳明经、太阴经两个经络体系。
胸部肿块、耳塞虽然在用针时涉及到厥阴经内关穴、少阳经中渚穴,其实也是阳明经、太阴经之症的延伸,或者是用针时的方便所需。
这么多年来,小姑娘被爸妈领着四处求医,吃了多少药?受了多少苦?心里又承受了多少压力?每每念及,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疼惜。
稍稍留意,周围有类似这些症状和现象的孩子还不少。除了一些确实是因为体质原因,细细想来,跟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是不是有一定关系呢?
小贴士:胸部不适之症,识证为上焦,经络主要为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
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法则求同气。若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若症在中间或两侧症状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三焦经络(同气)”之“上焦经络(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
?6.感而遂通
? 黄帝内针在理法方针上的同气相求已如前述,可以说最后我们的针要落在何处?千落万落,就要落在同气上。落在同气,才能相求,才能相应,才会效如桴鼓。因为中医除了讲经还要识络,经为主干,络为网辅。或曰经为经,络为纬,共同经营脏腑内外、四肢百骸。针法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口诀,大意是“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在黄帝内针的体系里,我们需要改一改: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如果同气不失,即便离经离穴,它亦在经在穴;若是同气丢失,即便在经在穴,亦如离经离穴一般。
? ?
除了同气相求,我们还需注意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气的问题,异气的问题。异气之间的作用是怎样的呢?比如天与地、男与女,归结起来就是阴与阳。
? ? 《周易·系辞传》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即用了“氤氲”和“媾精”来描绘异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氤氲与媾精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是那么直白,我们用《周易》咸卦彖辞的一段话,也许大家就清楚了。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由彖辞的这段文字,我们看到异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感”来实现的。而这段文字更是告诉了我们感情之所由来。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勉强不得的就是“感情”呢?因为情必由感而发,由感乃能生情。
? ? 感在《周易》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易”的造字有一种说法,即日月为易,即上为日下为月,日月即阴阳,故而《庄子洧“易以道阴阳”之说。日月以上下论, 则为易;以左右论,则为明。是否可以说,易这门学问就是借助阴阳来明了天下呢?这实在是很值得参究的问题。那么,如何能够以易这门学问或者借助阴阳的方便来明了天下呢?在孔子《系辞传》对易的另一个精辟的定义中,似乎对此作了回答:“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此我们看到,至少在孔子眼里,这是通过“感”来实现的。
? ?
二气,或者天地,或者日月,或者男女,或者天下,切的一切,只有通过“感”才能相与,才能万物化醇才能万物化生,才能明白通达。中国文化很多含义甚深的词语,都是由感而生,比如感恩,比如感动,比如感化,比如感情,比如感知,比如感觉,比如感通,比如感悟!而《周易》下经开首的第一卦咸卦,就是专门讨论感的卦象。
? ? 刘力红博士是前年冬天开始跟我学针,学针后不久,他便将针道的口诀用之于导引,并由此体悟出甚深的导引要领。对此,我是十分地赞许,并且认定他所谈及的导引才是《内经》导引|的心法所在。汉以后谈导引,尤其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以肢体的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只能算是外导引。
? ? 刘力红博土去年以来,在很多场合介绍他的导引心得,我认为这个导引应属于内导引的范畴,是更接近于《内经》的导引。《内经》的导引为五术之一,前面介绍五术的时候曾提到过,它出自《素问》的第十二篇“异法方宣论”中。原文:“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鞒,故导引按骄者,亦从中央出也。”从字面上看,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位各出一术,只是界别的差异,但是,我们仔细思量,导引这一术却有它根本的不同。砭石、毒药也好,九针、灸焫也罢,这些都必须取自身外,是外来附加到身体的一种作用。或者说是必须通过外来途径才能产生的作用和治疗。但是,导引却不同,它是完全在自身上发生的,它不需要通过外来的途径。因此,从自我养疗,从自主健康的角度,五术中唯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有导引一术。所以,导引从中央出,就不仅仅是因为中央食杂而不劳,易患痿厥寒热的问题了。它更深的意义在于,通过感而实现机体阴阳的自和,通过感而促进自身阴阳的互生、互化、互通、互用,从而达成上以养心、中以养身、下以疗疾,三医和合的境界。
? ?
导从心入,所以必须透过感来实现。引的造字很有意思,左为弓,弓之用乃射,射左身右寸,寸者心也。所以,射有什么意思呢?射讲的是身与心!引之左为身心,引之右这一“”是什么呢?是贯通!因此, 实际上导引就是透过感来实现身心的贯通,身心能够贯通,自然就形与神俱了。导引从中央出,那么,感从何处入呢?亦是从中央入,从任脉所在的这个前正中人。从此处入,而后透过感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实在地讲,感的过程也就是阴阳相引的过程,为什么能引出和?引出生?引出化?引出通?引出万般的作用?更实在地说,是因为逶过感引出了“中”!
? ? 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导引是黄帝内针的入门,我们不能稀里糊涂地学习这门针法,虽然这也会有作用。但是,若想深入它,进而真实体会它的神奇之处,那就必须进入导引,必须去切身感受这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过程。如此我们方能领会为什么要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上取下以下取上。
? ?
? ?
? ?
? ?
?
前阵子,阿姨在表妹陪同下来找我。说是右边耳鸣,挺严重的,白天夜里都嗡嗡响,问我有没有办法治一下。
识证是上焦,症在右耳,右病左治,我拉过阿姨左手,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区域寻找敏感点,果然,少阳经、太阳经区域有明显痛点。
随即在其左手太阳经后溪穴、 少阳经中渚穴 两针下去,我问阿姨有没有变化?
她有点不信,问,马上就会有变化?我说是啊,你感觉一下。她凝神体会了一下,说好像有点松了。
我微微一笑,马上又将少阳经中渚穴上下倒换至外关穴;太阳经后溪穴表里倒换至少阴经 少府穴 ,再将少府穴上下倒换至通里穴。
同时加上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调中。
然后嘱其在一边静静休息,不时体会一下耳朵的变化。
大约二十分钟不到,阿姨突然对女儿说,啊呀,我能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啦!表妹有点不信,然后又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阿姨说真的听得见了。表妹也是十分惊喜。
原来,跟我说的是耳鸣,其实阿姨右边耳朵已经基本失去了听力。
留针结束,阿姨的听力已经恢复三四成。后来又来针了两次,阿姨就出去旅游了,之后正好我也忙,扎针这事就搁下了。再后来就一直没来。
我问表妹,你妈怎么不来了?
表妹说,老妈怕针,原来也是她拉过来的。现在耳朵听力恢复了五六成,老人家已经很满足了。
循行耳部的经络,主要有:
手少阳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太阳经,“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耳部的不适之症,一般考虑这些循行经络就差不多了。
还有一个老同学,也是耳鸣,左边的耳朵症状明显一点,平时劳累了就加重,休息好了就轻一些。中医西医也看了不少,时好时坏,就是断不了根。
两边的耳朵都有症状,那就以症状较重的一侧作为主症,按左病右治、上病下治法则,取右手进针。
思路还是一样,在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区域找阿是穴或同气点。
这个老同学对针很敏感,针入就能感受到症状变化,几次施针就可以消除不适症状。但是一喝酒或者工作辛苦、劳累过度,就容易出现反复。
每次反复,症的表现也不一样,有时左边,有时右边,有时又偏向后侧或头顶。给他用针,也像打游击一样,跟着症在崇山峻岭里玩穿越,有时扎右手,有时扎左手,有时扎脚上,他耐心不错,我也沉得住气,就这样你来我去,倒也别有一番风趣。
慢慢的,老同学七七八八也学会了黄帝内针,家人有何不适,都是他自己动手解决。
他对自己的耳鸣痼疾也这样,不舒服时就掏出针来,按照法则下几针。不过,这个老同学的耳鸣要彻底恢复,除了给自己用针,少喝酒、早睡觉,劳逸结合、适度锻炼,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健康元素。
健康不是医院、也不是医生的事,只有自己真心知道并坚持去爱护和珍惜,才能实现身心和谐的长治久安。
从针法层面来看,除了严格按照规则规范用针,导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次在我朋友的诊所,看着他给一个左侧耳朵失聪的患者用针,按照法则刷刷刷扎好以后,就把患者放一边了。
足足过了好几分钟,还看不出我这个朋友有半点导引的意思。我在一边忍不住了,哎,你怎么不问问人家有没有变化哪?
他反应过来,就问患者好点没?患者说没有。然后又没动静了。
他扎针的思路没错,一般不会一点没有反应啊?
我忍不住拿过一根针,在患者的少阳经外关穴加了一针,然后让我的朋友继续导引,到外面打电话给这个患者。
患者说能听见一点点,但还是不够清晰。
我继续在他手部少阳经中渚穴、太阳经后溪穴调了下针,然后让朋友继续跟他互动。
不到十分钟,他已经能够比较清晰地听清电话语音。
针还是那几根针,只因为多了一份导引,内针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后来加的外关穴那一针,其实也是导引的一部分,不一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贴士:耳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经络主要是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
一般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求同气。如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如两侧症状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头手足经络(同气)”“手(掌)头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针灸穴位定位方法
下一篇: 中医治疗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