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学习中医针灸知识!传承中医文化!
窦汉卿(1196—1280),金元时期理学家、针灸医家,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 等,其“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开始,此时兵连祸结,百姓背井离乡,转徙南北,寒饥路隅。窦汉卿的家乡在河北邯郸,在逃难的路上,他看到很多患病的难民因为没有医药救治而死去,萌生了学医的念头。窦汉卿历尽艰辛,来到了河南清流河畔的外祖父家,随即病倒在床,舅父请了当地一位姓王的名医给他诊治,窦汉卿渐渐康复。在感恩王医生的同时,窦汉卿也领略到了中医药的神奇。
那时跟人学医是要交很多学费的,舅父家并不宽裕,无法满足窦汉卿拜师学医的心愿。于是窦汉卿经常跑到王家诊室观看王医生诊病。
一日,窦汉卿在王家诊室观诊,正赶上王医生的爱女读书有疑问想询问父亲,因为王医生患者多,一时难以脱身解答,窦汉卿便在一旁悉心给予解释。王医生父女十分敬佩窦汉卿的才华,每逢窦汉卿去观诊,王医生均以先生称呼,他的女儿也积攒了一些问题前去请教,久而久之变得熟络起来。后来,王医生把女儿许配给窦汉卿,窦汉卿亦三拜九叩,从此跟王翁学医。
王医生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医德医术受人尊重,他细心地传授给窦汉卿诊脉和方药等。窦汉卿谦虚好学,颇具悟性,加上他的儒学根基又好,不久便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医书了然于心。窦汉卿夜间秉烛攻读,白日里跟着王医生侍诊,就这样三年过去了。有一天,王翁对他说:“世方多难,能业医术,则可以济人而善身”,使其业医,并嘱其求师学习针法。
公元1232年,窦汉卿37岁。这一年,蒙军占河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家中亲人都已故去,于是窦汉卿逃难到汝南。他在汝南县遇到同来避难的山东藤县儒医李浩及其子李元。李浩喜医方术,擅长针灸治疗疾病,元初经常往来于东平间,为百姓治病,医术高超。窦汉卿想起岳父曾嘱其学习针法,随即跟随李氏父子学习“铜人针法”及43穴。
次年6月,金朝国势已积重难返,哀宗虽竭尽全力,终究无力回天,形势恶化,哀宗又逃往蔡州。金哀帝迁蔡,窦汉卿认为大兵将至,不迅速离去,祸在旦夕,于是又南渡淮河,至湖北德安府孝感县。窦汉卿与孝感县令谢宪子一见如故,互相了解后,谢宪子安排窦汉卿在自己家中居住,并且教授窦汉卿《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窦汉卿朝益暮习,颇有所得,丰富了自己的学识,所学更加精切。窦汉卿通过跟谢宪子学习理学,为后来与同时期的另一位大儒赵复共同将理学传播到北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公元1253年冬天,寒风呼啸。驻扎在北方爪忽都一带的蒙古兵,刚刚从南方征战归来。宣威将军孛兰系突然身体壮热,昏迷不醒。军医罗天益看了脉象,用了药。三天过去了,病情没有起色,罗天益很着急,蒙古人更有责言。另一位军医给罗天益支招,让他去请教窦汉卿。
罗天益几经寻找,终于找到了窦汉卿居住的帐篷。在火炉旁,两位医学家共聚一起畅谈。罗天益将孛兰系的症状和治疗过程详细陈述一遍,窦汉卿听后笑着说:“罗先生可以试试针刺大椎穴,用泻法,然后再针刺他的太溪穴,用补法。病人应当热退神清。”罗天益听了窦汉卿的一番指导,马上回到孛兰系的军帐,按窦汉卿所说的方法予以针刺。随着银针的刺入,孛兰系立即苏醒,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身体的壮热开始消退。
罗天益非常惊喜,“为什么要用这两个穴位呢?”罗天益不解地问。“大椎穴在颈椎后侧高骨下,是督脉的奇穴,人身上的阳气凝聚于此,经络郁闭,所以要发热,督脉上通于脑,主神志。采用泻法,正是为了疏散经络,通达阳气。试问,当身体壮热时,病人是否手脚冰凉呢?”窦汉卿一边解释,一边发问。“是啊,孛兰系的四肢就像冰一样寒凉。”“那为什么要用太溪穴呢?”罗天益继续问。窦汉卿认真回答说:“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肾是水源,补太溪穴,正是为了弥补病人的阴精损伤。”罗天益听着窦汉卿的解释,如醍醐灌顶,高兴得不知所措。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完——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点个赞和在看,一起为健康加油!80G中医资料免费领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2008-11-11 22:35窦 婴:西汉大臣。字王孙(公元前?-公元前131),观津(今河北省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
窦 融: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时封建武男,后因参加镇压绿林、赤眉农民军,拜渡水将军。新朝灭亡,降更始政权,求任张掖属国都尉。更始覆灭,被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长吏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据境自保。他先奉隗嚣正朔,后见光武帝号令严明,有意投靠。时光武帝闻河西殷富,士卒精壮,也遣使与他联络。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东汉政权凉州牧的官职。八年,光武帝征隗嚣,融率部来会合,击破隗嚣后,封安丰侯。陇蜀平定,融奉召入京,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窦氏贵宠,一门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融子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明帝令融就第养病。岁余,融上卫尉印绶。五年卒,年七十八岁。
窦 威:字文蔚,汉代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初为汉高祖丞相府司录参军,博物多识,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终内史令。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窦 宪:字伯度。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 武:字游平(?-168),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死,无子,与其女窦太后迎立灵帝,任大将军辅政,封闻喜侯。他引用陈蕃、李膺、杜密等党人参政,合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反为曹节等所杀。
窦 巩: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风平陵人。窦庠弟。宪宗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工五言诗。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
窦 苹:字之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酒谱》杂取有关酒的故事、掌故、传闻计十四题,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称、酒的历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饮器、传说、饮酒的礼仪,关于酒的诗文等,内容丰实,多采“旧闻”,且分类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对北宋以前中国酒文化的汇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成书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仪《说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颂》、《醉乡记》、《清河先生传》三篇前人关于酒的文章。
窦 默:字子声(1196-1280),初名杰,又字汉卿,元代广平府肥乡县兴教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窦默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窦默自幼熟读诗书,广结朋友,和许衡、姚枢等当时的理学家共同探讨程朱理学,“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无所不学。广泛涉猎,无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学知识更为丰富和系统化,特别是朱熹思想的渗透,形成自己一套观点,为他日后出仕元廷,辅佐世祖,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窦太后: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后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享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帮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窦叔向: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唐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代宗时,常衮为相,引为左拾遗、内供奉。衮贬,出为溧水令,复迁工部尚书。诗法谨严,有诗传世。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著有《联珠集》行于时。窦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有集七卷,今存诗九首。
窦汉卿:金代有医学家。名默。广平肥乡人,曾官居太师,故世称窦太师,,精针灸八脉穴法,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为是书主体内容,因行文典雅,论理精湛,元明诸名家皆宗之。论其体用,《标幽赋》之于针灸实如《烟波钓叟歌》之于遁甲也。
窦默(公元1196~1280年),字子声,早年名杰,字汉卿,河北广平肥水乡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日召文馆大学士,卒后赠大师,追封魏国公,谥文正。擅长针灸,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学家,元兵伐金时,南走渡河。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在蔡州时,得李浩之铜人针法,遂以针术救人。一说曾得道人丘长生之传。元代王开,季传其术。撰有《针经指南》、《疮疡经验全书》、《铜人针经密语》、《指迷赋》等著作。窦氏强调针灸与经络、脏腑、阴阳与治病的关系,对取穴宜忌,补泻《标幽赋》手法深有研究,创治病八法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窦氏在重点地发挥了《针经》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治验和心得,将针灸理论与实践中较为幽微、深奥、隐晦的意义,用歌赋的体裁,综合阐述,通俗易懂,便于习诵,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其时,有一同姓同字(汉卿)医家,亦以医业,故元代学者多称窦默为北窦。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1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