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针灸临床实用配方:先认穴再下针,针灸各穴配位方法

佩兰 2023-07-25 18:55:54

免费学习中医针灸知识!传承中医文化!

临床实用针灸配方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

腧穴的名称,在《内经》中大约有160个,针灸处方约有240余方,其中大部分为1~3个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占1/2以上,强调辨证取穴,用穴少而精。个人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针灸配方。

现简要介绍如下。

1大椎 曲池 合谷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会穴,纯阳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阳从阳,可以助大椎调营卫,清里以达表。如感冒无汗恶寒可补大椎以发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钟亦可达到解表退热的作用。如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大椎穴

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热散风、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疗肩臂疼痛、中风上肢不利以及面瘫和面肌痉挛的主要配方。

▲曲池穴

▲合谷穴

2肩髃 曲池大肠为肺之府,此两穴相配,有调理肺气的特效。肩髃卧针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搜风逐邪。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调和之。

曲池又是预防皮肤病化脓和治疗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视力模糊等症有效。

3合谷 太冲此两穴皆为原穴,位于两歧骨之间,谓之“四关”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可以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化瘀。配丰隆、阳陵泉以坠痰泻火而治癫狂;配百会、神门以镇静安神而疗五痫;配大椎清里达表治疗痹证、全身关节痛或游走性疼痛。

▲太冲穴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身尽痛,尤以手足小关节为甚者,可泻大椎,用《内经》“合谷刺”法,使针感向两臂和脊柱方向传导。泻合谷、太冲,则能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

此两穴是经脉的“本”部(肘膝关节以下)所在,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和“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

4足三里 三阴交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为脾胃虚寒气血亏损之主法,虚损门所不可少。如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者,则补阴之中势必兼行清导,则应补三阴交,泻足三里。如因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胻麻木者,针此两穴,一以振阳,一以和阴,血和而舒筋理痹,麻木自除。

5丰隆 阳陵泉是通大便的主穴,丰隆是足阳明的络穴,别走足太阴,其性通降从阳明下行,又得太阴湿土以润下。阳陵泉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里,是从木以疏土,则大便自下(此为治疗实热性的便秘,如老年人气虚性便秘应慎用)。

▲丰隆穴

▲阳陵泉穴

6气海 天枢气海为肓之原,元气之海,补之可以回阳益气,灸之可以蒸发膀胱之液,化气上升而布于周身。天枢乃大肠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导浊滞之功。两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阳,分利清浊和调理肠胃。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肠炎下痢等症有著效。

▲气海穴

▲天枢穴

7内关 三阴交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阴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能清心胸之闷热,使从水道下行。三阴交是足三阴之会穴,有滋阴养血之功。两穴上下相配,内关清上和阳,三阴交清下固阴,是阴虚劳损证之主方。可以治疗妇女脏躁和神经官能症之失眠、胸闷等症。

▲内关穴

▲三阴交穴

8气海 关元 中极 子宫男子之阳不和者,取气海以振阳气,取关元以滋阴精,气海为升气之海,关元为三阴任脉之会,藏精之所,阴阳和故能有子。其与女子之阴不和者,则取中极以调经,取子宫以开胞。中极亦为任脉三阴之会穴,胞宫之门户也,子宫补之正所以暖胞开宫,俾其直接受孕。

9水沟 风府肾脉夹舌本,脾脉络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别络亦系舌本,凡风邪中于此三经则令人舌强难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诸阳为风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开。补水沟(人中)以开关解噤、通阳安神,泻风府搜舌本之风,舒三阳之经,以上两穴相配是治疗中风昏迷口噤不开的有效配方。

▲水沟穴(人中穴)

▲风府穴

10鱼际 太溪鱼际是手太阴荥火穴,太溪为足少阴原穴亦为输土穴。此方君太溪补水中之土,润燥而生金,臣鱼际泻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疗肾虚咳嗽,慢性气管炎的有效配方。

▲鱼际穴

▲太溪穴

11风池 合谷 上巨虚风池是手足少阳和阳维之会。泻之能清头颈眼目的风热,对凡因风邪而引起的头痛、头眩有效。配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其穴性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总穴之一,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作用。再配以手阳明下合穴上巨虚,与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处方。

▲风池穴

12合谷 复溜复溜为肾经经穴。补之能温肾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能卫外。合谷为大肠原穴,泻之可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若欲发汗则补合谷。该穴清轻走表,能发表托邪,使邪随汗出而解,泻复溜,以疏卫外之阳,而达到开皮毛的作用。此两穴相配对更年期自汗和阴虚盗汗皆有效,但应同用补法,因复溜亦能滋肾中之阴。

▲复溜穴

13中脘 足三里中脘为胃经募穴,亦为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总穴之一,是专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补中脘壮胃气散寒邪,泻足三里降浊导滞引胃气下行。如上焦有热加泻梁门;下焦有寒加补气海;脾气虚补脾募章门;肠中滞则加泻大肠募天枢。

▲中脘穴

14隐白 十七椎隐白为足太阴之“根”,补之大益脾气,脾主运化需阳气之推动。如脾阳不振失其统摄,血不归经,可致妇女崩漏之疾。补隐白(或灸),则能升举下陷之阳,配灸十七椎(经外奇穴)温阳益肾则崩漏自止。

▲十七椎

15肾俞 俞府 膻中君肾俞、俞府降冲气之上逆,兼理肾气之源,佐膻中宽胸理气,化滞导痰,对慢性气管炎、老年性肾虚咳喘有特效。

▲肾俞穴

16中脘 天枢 气海 上巨虚 神阙此方有清泻里热、调气止痢的作用,与芍药汤相似。君中脘、天枢,是胃与大肠的募穴,臣气海,理气行滞缓解腹痛,气调则后重自除。佐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有调理肠胃之功,协同中脘、天枢能清泄肠胃中湿热,上穴皆用泻法。神阙穴加灸,取其温热之性,功同芍药汤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疗,则“便脓”、“后重”等症状相应而解。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动动手指转发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收获知识与健康喔!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法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操作方法:

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①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 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③ 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④ 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2019-03-13奇穴针灸每日分享一穴---《妇科穴》

定位手背大指第一节之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共五穴。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肠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针法与应用五分针,针深二至三分。妇科穴为治疗妇科诸疾之主要用穴。

【妇科五穴】

穴位:手背大拇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子宫神经、六腑神经。

取穴:手背,当大拇指第一节外侧,距中央二分半处,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止,合计五穴。

归经:入任督二经。

穴性:调经理带,宜通下焦。

主治:子癌瘤、子宫癌、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经痛、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闪风症)。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针浅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妇科五穴为妇人百病之特效穴。临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针,有立竿见影之效。

说明:(一)妇科五穴为主治妇科百病的主穴,为妇科治病必取之要穴,可再配合其他如凤巢、木妇等妇科穴,本穴配门金穴治经痛特效。

(二)妇科穴,在董公书中有二穴,胡师增三穴,计五穴,笔者认为,在此区域取三穴倒马即可。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很多的养生馆都有针灸这个项目并且非常受欢迎,针灸就是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那么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什么呢?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1 1 、立法选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如同方剂一样,一首针灸处方中也应蕴含“君”“臣”“佐”“使”穴。其中,“君、臣”穴起主导治疗作用,治疗主要症状,“佐、使”穴起辅助作用,治疗次要症状。

“用针如用兵”,在针刺处方中,可通过先行针刺主穴体现主穴的主导地位,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然后再针刺配穴,辅助主穴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

在一首针灸处方中,制定针灸处方的同时也确定了针刺顺序。林智源等总结针灸处方中针刺顺序原则为:

①穴有主次之别,治有先后之分,即应先针“君穴、臣穴”起主导作用,再针“佐穴、使穴”起辅助作用;

②先针病所从生者,即治病求本为主,治标为辅,针刺顺序宜先本后标;③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先针所主治急性病的穴位对症处理治标,后针所主治慢性病的穴位,治病求本;

④根据既病防变原则,先安未受邪之地,应取可能传变之经穴为君穴,并且先针;

⑤根据“先升清,后降浊”原则,升清是降浊的前提,故应先取升提气机之经穴,后取降浊之经穴。

法因证立,序随法出,故笔者认为,针灸处方可由主穴、主穴配穴、从症配穴、病机配穴、特殊配穴5部分组成,蕴含君、臣、佐、使的规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处方中主穴,针对主症或者主病而选用,决定着处方的治疗方向。

除主穴必不可少之外,其余配穴则可多可少。处方中的君、臣、佐、使穴的地位不容颠倒,针刺顺序也同样不容颠倒,否则就会改变处方的治疗能力和主治方向。

2 、从引阴阳之先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阴阳不顺接则引起多种疾病。因手足阴阳经分别交接在四肢末端的井穴,故十二井穴具有阴阳交替作用,笔者在临床中常用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阴阳失调

即从阳引阴法和从阴引阳法,分别适用于阴病在阳证和阳病在阴证。“阴病”“阳病”主要针对病因属性而言,包括诱因、病理因素、舌脉方面等;“在阳”“在阴”则针对病位而言,即疾病表现的部位阴阳属性,如左侧为阳,右侧为阴,上身为阳,下身为阴等。

临床中十二井穴从阳引阴法取穴顺序为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从阳引阴适用阴病在阳证的各种疾病,从足太阳井穴开始,一则太阳为阳气之长,分布最广,太阳为藩篱,能助正阳祛阴邪;

再则阴气渐长,太阳阳气渐消,能助正阴祛邪阳。从阴引阳法取穴顺序为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

从阴引阳可调整阴阳平衡,从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开始,一则储太阴之正阴祛阳邪,再则阳气渐长,太阴之阴气渐消,是阴阳转换之关键。

3 、辨脏腑之先后

背为阳,腹为阴;俞在阳,募在阴;脏属阴,腑属阳。笔者认为临床治疗脏病时针刺顺序应先针俞穴后针募穴,腑病时则应先针募穴后针俞穴。

如临床治疗咳嗽病时,若辨证后选用肺俞、中府俞募相配,应先针刺肺俞,后针刺中府;而临床选用俞募相配治疗腑病胃痛时,当先取募穴中脘,后针俞穴胃俞。

4、 辨原络表里之先后

原络相配法可分为同名经原络相配、表里经原络相配、本经原络相配。谢天琪提出表里经原络相配法临床较为常用,认为原穴应取自先病之经,络穴取自与其相表里经脉(后病之经),二穴相配起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

故临床针刺时多先针刺先病之经的原穴,后取与其相表里经脉(后病之经)的络穴。崔增骅等根据原络配穴法治疗胃痛患者,先针刺脾经原穴,后针刺相表里的胃经络穴,取得满意疗效。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2 一、确定体位

针灸之前应确定好体位,针灸前身部的腧穴应采取仰卧位,后身部的腧穴可采取俯卧位,而侧身部的腧穴则应采取侧卧位。头顶、枕项部的腧穴采取俯伏坐位。

二、定点、定穴

主要是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按压要针灸的部位,以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三、消毒

将针灸所使用的针具器械进行消毒。在针灸之前,医生的手指也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使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手指直接接触到针身。另外,患者的针刺部位也应使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

四、针具选择

根据针灸部位的不同,争取相应的针具。对针具的基本要求是在针刺入人体之后,露在体外的针根以1-2CM左右为宜。

五、进针

在进行针刺时,应尽量做到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施针者还要注意确定针刺的方向、角度及深度。

六、行针

在针进入体内后,使用提插、捻转等操作方式的.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感受来采取不同的操作强度。

七、留针

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留针时间。一般体针的留置时间在30-40分钟左右,头皮针的留置时间可适当延长,大约在6小时左右。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间歇行针,并交代好患者在留针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施针的部位。

八、出针

出针之前应稍稍捻转针柄,待感觉针下有轻松、滑利的感觉时即可出针。出针时应根据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消毒棉球将穴位按压住,右手持针柄捻针退出,动作要轻柔,在出针之后应按压针孔片刻,避免出血,特别是头部及面部等较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3 针灸、拔罐能不能搭配使用?

事实上,拔罐配合针灸治疗在中医上一直都有,这两者的作用在医师的合理作用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也有更好的效果。

拔罐的治疗原理是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吸引拔出,可以有效的拔出患者体内的湿寒气,从而治疗相关疾病,是一种把疾病根源从患者体内向外拉的治疗方式。

而针灸的治疗就是通过外物介入人体内部进行治疗,以人体为战场将病魔杀死。这二者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反而相辅相成的,搭配使用可以使医疗效果更好。

先针灸还是先拔罐?

如果需要针灸和拔罐搭配一起进行疾病治疗的话,一般都是会将拔罐放在前,将针灸放在后。

先进行拔罐,可以是患者的经络受到良性的刺激,甚至是将各种疾病的根源吸引到拔罐位置,并且将毛孔进一步打开,为接下来的针灸治疗进一步创造条件。

拔罐之后,因而患者的穴位经脉已经被打开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在针灸时就可以更好更有效率的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治疗,其疏通患者经脉的效率都会大大提高,能够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而如果先进行针灸再进行拔罐的话,虽然对于某些有上火症状的患者来说有非常不错的去火功效,但是这种顺序可能会对某些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为针灸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皮肤伤害,而拔罐是一种压强疗法,可能会加大针灸的副作用。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欢迎各位中医留意讨论!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

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

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

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与四白,面痛治亦同;

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

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

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

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

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

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

胁痛找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

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

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

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

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

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

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

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

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

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

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

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

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腨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腨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

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百会头顶凹中悬,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内关掌后二寸绕。

腹痛三里留。腰痛委中求,

头颈取列缺,面口合谷收。

急救人中穴,踝痛找悬钟,

疲劳华佗留。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