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
1.烧山火
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
“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该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原书未提出“透天凉”的概念,但寓含了针刺补泻的思想,如《素问·针解》记载:“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初步阐述了凉泻法的应用与效应。
“透天凉”手法的名称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街杨氏补泻》中曰:“‘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对“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然各有发挥,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透天凉”手法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记载:“‘透天凉’属性,夫用针时,先进入分寸之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进伸,渐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紧出,其针自紧,徐徐举之,得冷气渐至,其热自愈,不效再施。”该书所载“透天凉”手法一改《金针赋》分三层操作的方法,简化为两层操作,为后世“透天凉”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二、17家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
1.《黄帝内经》的烧山火、透天凉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2.《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3.焦勉斋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术手法》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气;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配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4.陆瘦燕的烧山火、透天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5.周树东、周楣声的烧山火、透天凉——《金针梅花诗抄》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关,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
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6.彭静山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秘验》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7.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流注说难》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
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8.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
烧山火
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虚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
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9.罗逸仙、张鹳一的烧山火、透天凉——《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
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
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二要聚精会神,捻转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气,以口吸气。
10.楼百层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行左右捻转手法9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6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11.管正斋的烧山火、透天凉——《管氏针灸经验集》
烧山火
(1)行降阴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内。针分3次渐次的下降,先进至皮下天部,次进至人部,再进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肤外面。此法的要点是先浅后深,使针力着重于深部,徐内疾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下,将针向左方向捻转,每次180-360度,即将针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进、食指后退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热的感觉。
(3)紧按慢提,此“紧”字的涵义作“重”字解。“慢”字的涵义作“轻”字解。进针在天人地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插轻提。
(4)行九阳数:(周易:单数、奇数为阳,九数为老阳,七数为少阳。)进针在天人地部捻转(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为九阳数(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阳数)可少停,反复行之。管老在行九阳数时,强调实效,不泥于古数,注重病人体质、敏感程度等客观情况,所以有时仅用三三得九,有时用三九二十七……灵活运用。
(5)随而济之:随顺其经气的流行而补其气,如手之三阴经及足之三阳经,是从上而下,于刺针后捻插时,使麻酸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去路相顺。管老不仅重视针刺方向顺行经气,更强调针感顺应经气,并且巧妙地应用押手、循经、阻压等辅助手法屡能达到针感顺经之目的。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热的感觉。
(7)乘病人呼气进针,吸气出针。
(8)出针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针孔,以扶正气,使真气存留,不任已入之阳气外逸。
透天凉
(1)行升阳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烧山火。不同之点是,将针直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阶梯状,经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肤外。此法的要点是先深后浅,使针力着重于浅层,疾内徐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上,将针向右方向捻转,每次90-180度,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进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3)紧提慢按,退针在地人天部提插针时,用重提轻插。
(4)行六阴数:(周易:双数、偶数为阴,六数为老阴,八数为少阴。)退针在地人天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针体,每部各捻转(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为六阴数(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阴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5)迎而夺之:与经络循行的来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阳及足之三阴经,是从下向上,于刺针捻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来路相逆。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针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凉的感觉。
(7)乘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
(8)出针时,将针摇动,使针孔扩大,去针后不揉针孔,以泻散其邪气。
12.杜晓山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按或慢按针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13.李世珍、李传岐家传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烧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紧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
透天凉: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
提示:这里的紧压和提针,其实针是没有上下移动多少的,只是用那种动作气势,大家去体会吧!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
14.张缙的烧山火、透天凉操作
张缙教授在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补泻应针对总的机体机能状态而选择,虚者宜补、实者宜泻,但这都需要通过调气解决。医生需要用针激发经气或使气至病所,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具体可以使用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和九六补泻等方法。
14.1 烧山火
张缙教授认为烧山火手法是徐疾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组合,术式全过程简单而言,即速刺进针、行针得气、分层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热,留针。并提出关键注意事项,施术患者如为寒证,选择肌肉丰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内用力为主,针刺时首先要有酸胀的得气感为宜。
(1 )先浅后深、三进三退
进法:是将针由外入内、由浅入深、渐次而进,使针下得气、补气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此之为进也。”该手法具有催气、助气、补气和消积的作用。主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证。
退法:是将针由内出外,由深入浅,出针泄气的一种手法。《针灸大成》云:“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该手法具有清气、泄气、消胀的作用。主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等一切热证。
“三”在古汉语中是多数、反复的意思,如再三,这里不是进退三次的意思,三进三退是指多次反复地进退。
(2) 慢提紧按、紧闭插针
这里提到了三个单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将针上提豆许,以抽气、引气的一种手法。《难经》云:“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将针上提,向上向外,即为伸的泻法。
按法:有两种理解。一是《金针赋》中提到“重沉豆许日按,轻浮豆许日提”。另一个是针刺得气后,用手指按压针前或针后,以控制针感的一种手法。《金针赋》云:“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针刺时将针向下按豆许,以助气、补气的一种手法,与提法相对应。结合原文慢提紧按应该是指重插轻提的意思,或许并无异议。但笔者认为,结合紧闭插针,或许还有一层深意,即重插轻提而重按。在重插轻提的基础上,双手同时操作,刺手采用轻提重插手法同时,押手重按穴旁,其义是在采用提插手法的同时守气、助气、闭气,不使经气外泄。
(3) 细细搓之
搓法是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但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但临床实际情况是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2一3圈,极容易导致肌肉缠针。
为解决此问题,张缙教授提出“实搓”和“虚搓”的概念,实搓是搓针360度,虚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使一种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入到腧穴中。在烧山火手法中要重视搓法的运用,有利于加强针感,促进热感的产生和维持。
14.2 透天凉
张缙教授在研究《针灸大成》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透天凉”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转、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复合应用,操作术式简单而言,即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深、中和浅层行紧提慢按法六阴数,合之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1 - 3度,直至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也提出了关键注意事项,施术主要针对热证患者,选择肌肉丰厚的阳经腧穴为宜,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操作时按、提用力轻重一定要分明,切实做到紧提(用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以泻气,促使内邪外出,达到泻热生凉之效应。他指出要运用好“透天凉”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操作要点。
(1)得气与搓法的运用
补泻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热或取凉。张缙教授在针刺取气手法上,独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针柄上操作,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决定了补泻的不同效应,泻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搓,常易于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在搓针手法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总结出搓针成功的标志: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当针出现气满自摇、穴位内有麻感时,非常有利于凉感的出现,此时再施以飞法多使透天凉手法成功。
(2)基础针感
张缙教授认为,“透天凉”手法以“紧提”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针下得气(沉紧)状态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凉”手法取凉基础针感,不能脱离“得气”。张缙教授行针过程中尤其注意得气效应中的麻感—一种放射性麻窜的感觉,他行针过程中麻感多见于脊柱和四肢关节附近的穴位,并常有呈循经传导的特征。待针后出现麻感时,再施以适当的手法则易于凉感的产生。
(3 )分层次操作
“透天凉”手法的机制可概括为“引阳(阳邪)出阴”,主治邪气入里化热或内热里实之证,采用针刺疗法引邪气和内热外出,则阴气自复,从而产生凉感。故在操作时多分为三层,从内而外,从阴引阳,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医家简化“透天凉”操作,分为深浅两层操作,即将针刺入应针深度,行针得气,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进退层次者,如李传岐提出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随即紧握针柄向上适度提退,就会逐渐产生凉感的透天凉手法。临床当以获得针刺效应为核心,可不拘泥于操作层次。
15.教科书上的烧山火、透天凉——《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烧山火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16.《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根据建国以来五十多年中,国内专家们对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研究结果,基于古今对这两种手法的一致认识,以及对其长期临床上的观察和教学中的传承效果,经申请报批用以下两种术式作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6.1 烧山火术式
(1)速刺进针
(2)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
(3)用押手在穴旁守气
(4)取胀痠针感
(5)用刺手拇食指紧握针柄,要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
(6)用最慢速度(徐入)
用大力度(九阳数)
用重押手(守气)
插针向内
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针,
或插捻结合
在拟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围内可分上下二层,亦可分天、人、地三层,还可不分层操作(可以反复操作)
16.2 透天凉术式
(1)速刺进针
(2)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应气满针摇)
(3)不用守气
(4)用飞法,或刮法(指甲向上刮),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的捻转法,均可取凉。
16.3 飞法的具体操作
(1)使刺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指端向前(拇指伸直),食指指端向后(食指弯曲),拇指指腹横纹与食指未节桡侧指纹要相对。
(2)由针尾上方一寸许,下向针根部。
(3)下到针根部后,立即捏向针根,然后向上飞旋。
(4)使术者指感有如提针,但要提而不出。
(5)与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时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术者的指感有如捻转,但要捻而不转。
(6)捏向针根时要下紧(紧到不能捏住针根),上松(松到不能离开针尾)使其力呈下紧上松之漏斗型。
(7)在施术过程中,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曰飞。
17.郑毓琳、郑魁山、李志明的简易凉热补泻法——《针灸集锦》
热补法
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速闭针孔。
凉泻法
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一分许,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
三、耳提面命
针灸跟开中药方子不一样,不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那样只看看书本、治治病人就能学好的,针刺是实操很强的一种技术,只有面对面的、手把手的教学才能把其中的关键学到手中,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最后一种方法,寻访明师。
郑氏针灸流派名家辈出,我们熟知的“西北针王”“东北针王”均出自该流派。郑氏针灸流派以针刺手法见长,沿袭了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髓,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享誉国际,为我们针灸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
郑氏针灸流派的针刺手法简洁、实用、取效快、疗效好,实为针灸业者拜师寻友、增进技艺的最好去处。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道破天机:针灸为什么能治大病!3.民国大医张锡纯:这1个小方子提高免疫力,所有人都能用!久服不伤人!4.10张图打通经络,简简单单祛病痛!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针刺手法研究进展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王毅刚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具,施行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过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证配穴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手法便成为了决定的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减少疼痛:古代的爪切进针法,快速进针法,随咳下针法都且为了减少疼痛。这些方法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对初次受针刺的患者。现代针法中,如挟持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进针法更是为减少疼痛而设计的。
(二)准确进针、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肤有厚薄,病邪有深浅,患部经络气血流行汇聚层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针刺。《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具体的手法有属于进针的直刺、横刺、斜刺,属于治疗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关刺、输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络刺等(《灵枢·官针片》),浅刺的方法还能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三)获得气感,维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集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后取得显著感传比不显著感传、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针后得气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大部分行针(行气)、(运针)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针的候气法。维持得气称催气手法。或催针手法。
基本的催气手法的弹法、刮法、飞法、摇法、震颤法、按法、搓法。催气要使针刺感向一定部位扩散传导,如《针灸大成》所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汇集病处”。为达此 目的 的手法有循法、摇法及飞经走气诸法,如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通关交经等。
(四)补泻。调整机体寒热虚实各种机能状态。补泻手法一般都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行的。以补泻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单式补泻手法一般是由1~2个操作因素构成,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平补平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常由2个以上的操作因素构成。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影阴、阴中隐阳等。
针刺手法基本都是围绕者这四个基本目的在发生、发展。其中得气,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问题。补泻虽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复式手法,它即不单为行气,也不单为补泻,而直接以治疗某种疾患为目的。如龙虎交战手法治疗痛症,子午捣臼以治水蛊,龙虎升降以调和营卫,它如流气、运气、提气、纳气等等。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内经》时代,针刺手法比较简单,多数是单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记载于《灵枢·官针篇》、《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针解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基于补泻手法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大多源于此时。提出了针刺得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如“刺之气不至者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点是:
1.针刺与配穴相结合。如输刺、远道刺、巨刺、偶刺等。
2.针刺与主治疾病相结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针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具体操作,如多针刺的齐刺、杨刺、榜针刺;单针刺的挟刺、五刺中的输刺。
金元时代,针刺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进针、得气、行气,补泻的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的针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论》。
金元·窦汉卿及其《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幽赋即出于此。
明·刘瑾及其《神应经》。
明·徐凤及其《针灸大全》。著名的《金针赋》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针灸聚英》。
明·汪机及其《针灸问对》。其学术见解与高氏相同。
明·杨继卅及其《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历史上第三次总结。在手法方面亦继承和发扬了先前诸家的特色。杨氏集了诸家之大成,而针刺术方面却又更加的发杂化起来。
清代的针灸是萎缩的。针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进展。
三、近代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临床应用方面,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古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的问题。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点还是朴素的。在此基础上,一些人直接将强刺激作为泻法,弱刺激作为补法,中等刺激作为平补平泻运用。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对针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针刺穴位肌电研究表明,针刺肌肉组织较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时,医生出现手下得气感,大多引出肌电幅度增高。手下得气感与患者得气感成平行关系。认为医者手下得气感主要来源于穴区肌肉痉挛。
2.对针感产生基础的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针感点分布在穴区皮下至骨膜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胀、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兴奋不同数目、不同类型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从而形成不同空间构成的针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透天凉、凤展翅,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河北新医大学董承统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了800余次的实验观察,表明补法针下出现温热感,同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上升,脉搏传播速度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泻法则相反。实验中,同一过程先不后泻或先泻后补,结果也与前相符。实验表明补泻效应出现与机体状况有关,显著虚症效应不明显,显著实证则泻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三医院刘绍安氏以测温液晶膜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行皮肤温度观察。实验56例发热效应达94.7%,凉效应83.33%,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明显差异(P<0.001)。
甘肃郑魁山氏等对41例受试者观察,针刺合谷、测南阳,少商皮肤温度,发现热补升高1.4~1.9度(摄氏),凉泻下降1.1~1.7度。针刺对侧无名指端血容积波上升53~73%,下降达41.5~58.5%。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极差异(<0.01)。
徐疾补泻。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克彦氏用WX——75型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改变,补法有一定扩张作用,泻法使肢端毛细血管收缩。对111例发热病人观察,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退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化疗后乳癌病人观察补泻均有治疗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补平泻,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转观察105人,585穴,发现升温308穴,降温163穴,无变化114穴,升降温幅度均在1℃,其出现时间大多在留针20分钟时出现,以四肢特定穴为明显。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陈乃明氏作凤凰展翅手法,发现降温效应0.1~3.1℃间,平均降温0.79℃。降温效应以金针最佳1.17℃、银针1.11℃,不锈钢针0.64℃,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针刺手法理论方面。天津张存生氏等提出捻转手法量学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作用等。认为捻转方向不以拇指向前为补,应以任督脉为中心,向心为补,泻法反之。江西黄其波氏提出九六补泻应以针身旋转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时也包括运气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应随补泻,迎是乘刚来之经气,随为已失之经气。
总之,近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特点,一是重视针感客观指标,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应,从上所述资料,表明不同手法确有不同效应。古典手法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提高针刺疗效如上所述,在针刺的临床实践中,常困操作手法的不同,而致取效每有佳逊之差异。现今针灸界对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以及“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均较常用。对于这些针刺操作手法,我是这样理解与运用的: 按照机体的内外,深浅分阴阳,即以外部的皮肤为阳,内部的肌肉为阴。《针灸大成》云:“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从这段阐述可以看出,调整荣卫内外阴阳之气,即为提插补泻的主要目的。此外,在《问针灸补泻如何》中有:“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I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从阳生于外故入,阴生于内故出。”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提插补泻”中,补法的先浅后深,紧按慢提,其目的是为了把体表的阳气“从外推内而入之”;泻法的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则是为了把体内的阴气“从内引持而出之”。根据这个原理,我在临床取用躯干部脏器体表的穴位时,多用此种操作手法。这不仅符合上述观点,而且运针时不会同捻转补泻手法那样,易使患者产生针下牵引性难忍或疼痛的感应。即使将针误触及脏器时,也不致造成破坏性的实质损伤(如同进行肝穿刺操作不带有捻转动作)。至于补、泻法的具体应用,则应按照中医辨症。凡是属于虚症的,概用提插补法,如用治阳痿病,疗效堪称满意;属于实症的,则用提插泻法,如对便秘症的治疗,虽按中医辨症有虚实之分,但无论属虚、属实,总以通润大便为治则,这就含有泻的意义,故我概用提插泻法,效果亦颇理想。
若结合现代的针下感应强度(刺激量)来分析,则在针刺得气基础上,凡将针重插轻提的(补法),其针下感应就强(但未超过患者的耐受程度),反之,用轻插重提的(泻法),针下感应则相对的较轻。这样就不符合现代的轻刺激是古代的补法、强刺激是泻法之说,且对泻便的作用也难以理解。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便秘的原因(不论属虚属实),主要是由于大肠运动的减弱,因此只有运用轻刺激的提插泻法以促使肠蠕动增强,方能使大便通行。反之,若施以所谓强刺激即泻法,则会起到肠运动更加抑制的作用。 在历代文献中,方法各殊,繁简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针灸界对捻转补泻的操作“以捻转较重,角度较大者为泻法”,“捻转较轻,角度较小者为补法”。这是根据高武氏在《针灸聚英》中对以捻转方向分补泻提出“捻针左右,已非《素问》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谬之甚也”的尖锐批判后,而以高氏建立的“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揲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撩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的手法演化而来的。
关于捻转补泻法的应用,古代文献中虽无明确规定,但从《针灸大成》“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的文字来理解,前者是言提插补泻法调和荣卫之气的内外出入,而后者是指捻转补泻法调和经脉之气的上下往来。也就是说,捻转补弼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凋经脉气阻。据此,我在临床上对于运动系统的疾病,在取用四肢部位的穴位时,多用捻转补泻手法为治。凡经辨证属邪盛有余而呈疼痛或痉挛的,概用泻法;反之,属正虚不足而现麻术或痿软的,概用补法。
临床疗效表明,以上病症施行捻转补泻法较提插补泻者为佳。
再就针刺感应强度来看,本法虽然符合“轻刺激为兴奋法,即古代的补法;强刺激称抑制法,即古代的泻法”之说。但从其适应范围来说,本法似以运动系疾病较为适宜,不同于兴奋、抑制法那样不分系统地适用,此系立法观点不同所致。由此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古代补泻法的内容,并不能仅以“刺激量”来理解、阐述或包括。这也是有待予今后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课题之一。 现今应用的平补平泻法,是以强调手法运用中的一个“平”字命名的。它与《神应经》及《针灸大成·问刺有大小》中所说的“阻同一穴位,既施有补法,又施有泻法”而名的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完全不同。它立法于《灵枢·五乱》中“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的记载,仅以不快不慢,均匀地提插捻针,为其具体操作手法。虽然这种“徐入徐出”(不快不慢均匀提插捻针)的导气法,并不像其它补泻法那样有一定的操作形式(如针刺的浅深、捻动的快慢、幅度的大小、指力的轻重等),但对诱导邪气外出,导引正气恢复,同样有泻邪补正的作用,都是以保护精气为最终目的,这种治法叫做“同精”。由于这种操作手法强调徐入徐出的提插捻针,为针对“乱气之相逆”,亦即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呈现的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而设,所以目前针灸界就将这种导气法称为“平补平泻”。
从针刺感应强度来衡量这种以导气法为立法依据的“平补平泻”手法,其针下感应则最多只能达到中等度的刺激量,当属于兴奋法的范畴。若以兴奋法就是古代的补法,抑制法就是古代的泻法的观点来联系对照,那么,这种平补平泻的操作,只能起到平补的作用,而没有平泻的作用。 以针刺时针下有无热感或冷感作为手法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志,它由上述提插补羁法的基础上发展繁复起来。其针刺感应强度,在使用补法时,烧山火显比提插法强,施行泻法时则二者基本相同。这样又与轻刺激——兴奋法——补法,强刺激——抑制法——泻法之说,适得其反。关于临床应用,亦与其它补泻法一样,阻经络学说为依据,结合症候的寒热辨型,并在手法上掌握针下热补寒泻的原则。
至于适应病症,《金针赋》中有“烧山火,治顽麻冷痹……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退热之可凭”的记载。因冷痹是寒气之胜所致,故当用烧山火手法以“温阳祛寒”,此又以《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者内热”等为依据。透天凉所治的肌热骨蒸,则由虚火燔灼,骨髓内热所致,多见于一些虚损病人。故循“寒热正冶”的原则,用透天凉泻法以退虚热。现代的兴奋、抑制的针感不仅与烧IlI火、透天凉无法雷同,且不能达到针下的热感与冷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0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