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一场由民间中医集思广益、共同建议,关于成立中医继承和发展委员会(下称中医委)的“美好愿景”,近日终于由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在两会期间,正式提出。
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
朱世增:建议成立中医继承和发展委员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第十九款“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提出:“完善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职能,协调做好中药发展规划、标准制定、质量管理等工作,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有鉴于此,我郑重建议升格中医药管理机构,具体理由如下:
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些论断,科学的概括了中医药理应具有的地位,体现了对创造了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只有在这个理论高度上,才能真正认识中医药地位,确保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更新对中医的认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20年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截止到2月13日24时,湖南省累计报告确诊新冠肺炎病例988例,出院病例352例,治愈率达到约35%。当时在全国治愈率最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疫情发生后,该省第一时间组建了中医救治专家组,严格执行中央确定的“中医主导,西医为辅”的决策部署,让中医药从发病早期到重症救治全程参与,中西医结合抗疫。
再来看湖北省。疫情爆发以来,该省的治愈率全国最低。但是在2月8日元宵节晚会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宣布已有5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为什么会有这样惊人的变化?因为金银潭医院是第一个被中央派出的中医专家组接管的医院,严格执行“中医主导,西医为辅”的治疗方案,所以才有如此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上述事实,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三、中医管理及相关问题的现存状态
最近,在网上见到一篇《七十八位民间中医对中医发展提出的建议》,深有同感。以下援引部分内容,呼吁重视中医管理现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1、多年来,国家对中医多部委交叉管理,造成职责不明,多头无序。特别是许多部委普遍缺乏中医知识和中医管理经验,造成中医管理混乱。后来成立的中医药管理局地位不高,缺乏足够权威,无法担负管理中医的重任。
2、硬性规定本科以上学历才具备中医师的考试资格,人为地中断了延续了千年的中医师承模式,从制度上歧视中医,压缩了中医的生存空间。
3、缺少民族自信,照搬美国西药标准进行中药鉴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延续千年的中药地位,变相否定了中药的药性和疗效,扼杀了中药。
4、盲目取消临床配药这一中医师特有的技术,束缚了中医师治病的手脚,造成中医师被视为非法行医和销售假药的违法者。
5、罔顾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取消民间中医师行医资格,使师承中医成为被打击对象。
6、盲目设定诊所面积和注册资金门槛,变相抬高中医诊所的诊疗费用,倒逼中医诊所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7、盲目限定中医为吃中药,迫使中医纯正的针刺、正骨、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频临失传和边缘化。
四、四点建议
1、升格中医药管理机构,将卫计委中医司和中医药管理局合并,成立中医继承和发展委员会(下称中医委),任用中医药专业人才管理,独立于同级卫健委之外,赋予足够权责,全权管理中医,使之真正有能力担负起实施中医药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2、成立由名老中医组成的中医委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中医委的工作,防止偏离中医正常的发展轨道。
3、废除以西医标准管理中医医师的法规,由中医委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制定相关法规、评定中医医师职称和设置临床机构。
4、废除以美国医药标准为中医药标准的规定,由中医委制定符合中药自身继承和发展的鉴定标准。
百位民间中医多日的疾走和呐喊,有了正式回馈
自去年开始,这篇《百位民间中医对中医发展提出的建议》的文章便开始在网络上广为传阅,之所以这篇文章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转发,是因为这个“建议”的背后是中医人近百年来遭遇的不公及打压的折射。
今天,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老师对上述“建议”正式以“官方身份”在两会期间提出,让民间百位中医多日的“呐喊”和“奔走”也算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回馈”!
对于朱世增委员重提此建议,凤凰中医留意到,网上好评如潮!此外,该建议再次激发广大中医人,尤其是民间中医人内心内心急需很久的“酸楚”和“无奈”,有些留言甚至夹杂着“悲愤”……凤凰中医认为,这种翻江倒海般的心情,正是中医人痛惜中医、拯救中医的那种自发的、源自内心深处的“爱之深、伤之深、痛之深”的真切表达!
笔者节选几段留言:
·此建议接地气!有委员能正式表达出来,说明中医界总有清醒之人!
·国家应让有料的民间中医合法行医!不能赶尽杀绝,一棍子打死!
·近代中医自走上“全盘西化”的路径,不仅套用西医教学模式、西医管理模式,甚至沿用西医执业标准来定夺中医执业资格,由此埋下诸多问题的伏笔。
·用西医的模试管理中医,不是发展而是扼杀。
·医术再高,沒证不行!民间绝大部分中医的传承让证给压死了!
·中医药需走出“以西律中”的桎梏,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制定中医药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药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医药,要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思维模式和诊疗疾病上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中医必须独立,才能放开手发展!
·废除以西医标准管理中医医师的法规,中医人才才不会西化严重!看看现在学院派有几个是纯中医思维?
朱世增委员的建议不仅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全文转载,人民政协网也以显目标题报道。
截止目前,以官网报道此建议的,尚且寥寥无几,希望这种“建议之声”能掀起更大的波澜,并且要让这种来自民间中医的呐喊声“响彻整个中医药界”,以便引起更多人重视,让更多决策者听到来自中医人的“肺腑之声”!
可见,网友的力量是巨大的,网友的心声会有人关注。只要有信心和决心,总有一天,想法就会变成现实,提案就会变成方案!
请转发此文!让朱世增委员的建议影响更多委员、代表,进而加速该建议变成可执行性提案,甚至能尽快落地的方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道破天机:针灸为什么能治大病!3.民国大医张锡纯:这1个小方子提高免疫力,所有人都能用!久服不伤人!4.10张图打通经络,简简单单祛病痛!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
◆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
◆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医路漫漫
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
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称“八十五叟”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李振华,身材高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在国医堂的李振华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个初诊的抑郁症病人破涕为笑,围坐着的徒弟、学生在他和缓而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频频颔首。这位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上辛勤劳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药传承的一线。
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
他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23岁悬壶乡里,盛名一方;在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任教中他显露才华;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乡医成为国医大师
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少名贤名医。他父亲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李振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父亲教导李振华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李振华说:“这段学习对我一生至关重要,后来我又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中医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医、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父学医,主要分侍诊、试诊、试方、独立诊病处方几个阶段。”起始,李振华在一旁观看父亲望闻问切,一年后开始试诊,聪颖勤勉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进步很快。一次,李振华为一个妇女诊病,摸脉后断其为浮细而软的濡脉,父亲很高兴。其后,当李振华能准确判断出少见的芤脉以及多种复杂舌象时,其父才开始对其进行试方训练。
23岁的李振华悬壶乡里,开始独立诊病。他经常徒步走山路出诊,或骑小毛驴为急症病人送药。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开业执照。195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为唯一的中医医师。
李振华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54年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他系统学习了生理、解剖等知识,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他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药经验的2个小时发言,由于概念清楚,重点突出,临床实用,引起同学和老师的重视,于是被留下当了专职教师。1956年全国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他被评为河南省唯一的卫生部西学中甲等模范教师。
1957年,河南一些地区发生流脑、乙脑疫情,他大胆运用中医药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还及时总结经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并敢于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就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疗效慷慨直言。这些突出表现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调往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又以对调的方式“换来了”李振华。此后,他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医教部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李振华由一名乡医成长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这基于他勤奋踏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坦诚豁达的性格。 “五字真经”
练成治疗外感内伤“真功”
恪守“学在于勤,知在于行”的座右铭,严守“五字真经”的治学之道,使他在中医药之路上不断攀越一个个高峰
李振华热情、健谈,与他聊天就像翻读一本百科全书,中医经典、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悠悠岁月中的治病故事,随着他和缓的乡音慢慢展现。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阳地区发生流脑。他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去抢救。一个32岁女病人患流脑,高烧昏迷抽搐,病情严重。李振华果断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药的治法,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李振华又治疗了14个病人,全部治愈。之后李振华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患者,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中医药治疗流脑的疗效和李振华的医技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及时召开现场会,介绍李振华的经验。他写的论文发表在《新中医》、《中医杂志》上,还出版了专著,其治疗流脑的经验被大力推广。
1970年夏秋季节,河南禹县流行乙脑。李振华当时随学院备战疏散在此。他带领医疗小组踏进集中收住病人的一个药行的大殿,只听到哭声一片。一个深度昏迷的19岁青年,服了李振华开出清瘟败毒饮和安宫牛黄丸后,第3天后清醒,第5天可以进食,7天后挽扶着能行走。其余病人也在他们的治疗下好转,前几天还哭声一片的大殿中出现了笑容。农民对他千恩万谢,称他是“小神仙!”
其后,李振华及其医疗小组共治疗了132个乙脑患者,治愈率达92.7%。对于25个患儿的偏瘫等后遗症状,他又针药并用全部治愈。此项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末,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奖。
李振华“出名”了!他除了讲课效果好,治病的名声更响亮。谈起这些往事,他淡淡地说:“我没有读过大学,起点低,所以就应该比别人勤奋。从年轻时期,多少年来我都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想多看点书。”
除家传外,李振华学医主要靠他半个多世纪的自学。“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中青年时期在洛阳任教时,李振华虚心向针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学习,这使他以后能用针灸配合方药治愈大量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他曾陪名老中医秦伯未在河南看病讲学,学得秦伯未运用仲景炙甘草汤治疗心脏早搏时用桂枝之妙;他向病人求方,学到施今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珍贵经验。他重视民间单验方,不耻下问,虚心收集并组合成效验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婚宴上有姑嫂二人误服烧碱,引起食道黏膜溃破、狭窄。医院要手术,姑嫂二人死活不肯。李振华选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法治之,二人分别服用13、21服后,钡餐检查食道黏膜和收缩功能正常。
说起这些典型验案,李振华的学生、徒弟和传承人都由衷地佩服。他们不但从病案中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学术经验、用药规律,还从中牢记老师治学的“五字真经”:勤、行、精、博、悟。老师就是靠着“五字真经”,在中医药之路上不断攀越一个个高峰。 仁心仁术感动患者无数
他治外感热病,见解深刻,用药准确;他重视脾胃,理论系统,疗效显著;他满腔热情,扶危救困,是一个苍生大医
“大医必大儒”。李振华出身医门,一生勤学不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后来虽然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但从未脱离临床。其临证四诊详细,辨证确切,用药灵活,屡起沉疴。
外感热病如流脑、乙脑、流感、麻疹等发病急、病情凶险,李振华分期辨治,常力挽狂澜,救人于鬼门关口。在2003年非典流行,他不顾八旬高龄,关注疾病流行情况,依据自己一生治疗温热病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2004年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专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预案,提出重要建议。
他继承诸家脾胃学思想,力倡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临床注重保护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他主编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多次承担国家及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步奖。在其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中,他辨治脾胃病强调肝脾胃的关系,提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据此创立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此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对近20余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疗随访中发现,凡坚持服药者,未有一例转为胃癌,纠正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
他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这种脾胃病学术思想,师古不泥古,多有创新,指导临床颇有效验。
温阳扶正法是他临床常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如重视心阳救病人于垂危之际,重视脾阳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医理论分析和治疗疑难杂症,如罕见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脑震荡后遗症等常取拨云见日之效。
“大医必有大德”。李振华平时为人平易和善,笑颜常开,加上他对学生、病人有一颗至爱之心,多年来,慕名来找李振华治疗的患者众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华与老伴张竹琴总是满面春风地接待。 辛勤耕耘迎来桃李芬芳
“要学好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较深的文理和哲理,才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名医。”他的这一中医教育观点,影响了一代代学生
李振华是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从教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
他任院长时亲自讲授《中医内科学》,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学生们喜爱听他讲课,不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且在引经据典同时,还穿插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他临床带教,要求严格,学生们既敬畏又钦佩。李振华的第二个硕士生郭淑云教授现已是“河南省名中医”,她说恩师喜欢学生提问题,在学业上非常严格,而在生活方面则关心备至。
他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益气健脾止血方药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这些独到的用药经验和体会,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的学生说,跟老师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路,还升华了人格。记者在采访李振华的列车上,收到他远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徒弟华荣的短信,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和感谢。师徒之情,至深至真。
他1979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指导了10届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有2名学术继承人和10余名高徒等。他们传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有的成为新一代名医,有的成为优秀中医领导干部,有的在国外行医任教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1980年后,李振华担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期间,管理有思路,落实有措施,展露了领导才干。他强调教学一定要突出中医特色,当年听他讲课的79级学生至今清楚记得老院长的一句话:“背10个英语单词不如背一个五苓汤”,他们当时不解其意甚至抵触,后领会到其深刻含义。他邀请名医名家如董建华、邓铁涛等人来校作学术报告,开阔师生眼界,促进人才培养。他为中医教材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1982年担任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合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教参。1986年担任中南五省协编的八种中医教材副主编。
2004年12月,李振华带领课题组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医大师的医德医风、学术思想、临证精华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
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发展出谋划策,奔走呐喊。他重视人文修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1982年,在衡阳会议上,李振华倡议中南五省五所中医学院每年轮流主持召开教学和管理经验交流会。他还开创性地与这些院校联合开展了中南五省中医院校毕业生统考和交换学生毕业实习,这在当年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振华在各种场合为中医药事业奔走呐喊。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科技代表大会上,他呼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并写了内参报告,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之后,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养中医药队伍,如招收中医师子女为中医学徒,在全省“赤脚医生”中选拔培养中医等,如今,这些人都成了中医药骨干力量。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代会时,在中医界代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他首先提议对其中的“中西医工作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进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集体写出提案。后来《政府工作报告》将这句话改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来,李振华与邓铁涛等多位老中医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发展中医药事业。他就是这样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李振华是名医大家,他重视人文修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拉的二胡悠扬婉转,回肠荡气;他的书法上苍劲古朴,深厚有力,索要者众多。
李振华虽年事已高,除谈经论学、整理资料、笔耕不辍外,还坚持每周二三次边门诊边授课。他一谈起中医,仍然很兴奋很自信,他心中激荡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热切期望涌现出更多的中医大家名家。
李振华的在《八十抒怀》中写到“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这是一代大师的自我写照,也是他的胸怀和愿望。
2012年10月27日,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90寿诞庆典暨从医从教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郑州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现场,每位到会嘉宾拿到了一本《国医大师李振华医学生涯70年》和一盒御酒茶。到会嘉宾纷纷表示,李振华教授从医从教70年,今天能来为他祝寿,实属荣幸。通过《国医大师李振华医学生涯70年》可以更好地了解李振华教授从医从教的精神,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向李振华教授学习;御酒茶更是李振华教授从医从教70年的结晶,可以更好地让大家学会养生。 有人说李振华是个工作狂,没有一点生活乐趣。而李振华却说:“一个人活着啥也不干,光吃傻睡,不成废物了?如果喜欢自己的选择,工作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爱自己的选择,更爱医生这个工作。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不会停下来。
1986年,身为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的李振华,担任了中南五省合编的中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副主编。2003年非典流行,已是八旬高龄的他关注疾病流行情况,依据自己大半生治疗温病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他选送的药方得以推广,为防控疫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4年,他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专家防治禽流感预案筛选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李振华带领的课题组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了解李振华的人不光敬佩他的医德医术,更欣赏他乐观阳光的心态和业余爱好,李振华的书法写得苍劲有力,二胡拉得婉转悠扬。他还把中医药方编成快板教学生说唱,在一片笑声里,学生们记得牢,用得上。
有人问他,你大半辈子与病人、学生打交道,睁眼就有一群愁眉苦脸,哼哼叽叽的病人等着你,你烦不烦呀?还有,隔三差五带一帮学生解剖尸体,多影响情绪呀。他说,在医院工作,每天都有新生命来到尘世,也有人离开这个世界,看惯了生生死死,悲悲喜喜,反而更冷静乐观了。你再有钱,每天也是吃三顿饭,睡三尺床铺,死了什么也带不走。何不趁活着时做些有意义的事儿,开心过好每一天呢!也有人说李振华是个老顽童,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好像有好事儿似的。他说我很知足呀,活到90岁了,身体还好,精神还好,重要的是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爱的人在一起,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治病救人的良方。想想,每天醒来就有一群人等着让你看病,等着听你讲课,看着他们,心里就充满自信。被人需要、被人包围着,不仅不会寂寞,反而有种幸福感。
2022年中医师承新政策如下:
1、可以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为病人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可以开县中药处方,进行诊疗操作。
2、可以根据中医诊疗操作指南,用中医药方剂对病人进行治疗。
3、可以根据中医诊疗规范,运用中医推拿、针灸、中药等,治疗病人。
4、可以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进行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为病人提供调养保健服务。
5、可以根据病情,进行指导病人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6、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及相关法规,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7、可以参加中医学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8、可以参加中医药的技术和业务培训,发展和推广中医药事业。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三部委局共同成立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负责研究制定四个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共性政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和维医三类,其他民族医医师暂不开考。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