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我所看见的所有病,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虚,一个是瘀。所有病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总结。当然,单纯的虚和瘀很少,都是虚瘀夹杂,久病必虚,久瘀必虚,久虚必瘀就是如此。人要不生病,这两个方面顾到了就行,气血阴阳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艾灸是温热的,温补其虚,温补其不足;艾灸也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让通道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痛,就是如此。所以,艾灸治病,就是靠温通之力,温其虚,通其瘀。抓住了虚瘀,就抓住了产生疾病的根。有句话叫阳化气,阴成形。比如南方的三四月的天气,梅雨绵绵,房间潮湿容易产生细菌,人的关节也容易被湿气侵袭,如果太阳出来了,这些马上烟消云散,环境干爽了,人也舒服了。这叫阳化气。阴成形,就是体内产生的瘤啊,痰啊,都是成形的东西,都算是阴邪。人是禀阳气而生,阳气足,能化掉体内的阴邪。我们所提倡的扶阳,就是加强阳气,加强正气,艾灸的温通之力,正好可以“阳化气”,就像太阳出来一样,这病就好治了。要想艾灸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懂法。艾灸治病的法,目前我比较喜欢的就是下面这四种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用,还可以自己随意发挥。NO1第一个方法,就是以痛为输,以症状为点
相当哪里有问题搞哪里,比如颈椎不舒服,直接艾灸局部,然后,刚开始不宜在最疼的地方施灸(个人体会哈),因为那个位置最堵,你通开那里,周围没有通开,那个地方还是死水,还是不通,所以,我把周边不那么堵的地方先用药艾灸温能,然后,你再灸最痛那个点,那个活水自然就出去了,通了。当然,你灸了一段时间要是效果不好,就可以配合其实方法了,可以在灸一周两周左右,在局部放血,拔罐什么的。但刚开始为什么不用这些,因为就像袋子里的一块冰一样,你直接用针捅那块冰,冰还是冰,冰还在袋子里面,但是,你先用火把冰化成水,再用针,就不一样了,水全会出来。这叫给邪以出路,前提要把这个阴邪化成容易出的气。还是那句话,叫阳化气,阴成形。像肩周炎的问题,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局部不通,虚与瘀并存,在最痛的周围用药艾灸,直接上。一般这些不通的地方,冷风一次,冷水一碰,就不舒服,因为阳不足嘛。在这些痛点附近做药艾灸,一灸上,患者就舒服,夸张的,都想呻吟来,灸个一两周,就能改善很多了,如果比较重,瘀虚的厉害,就配合锋针放血,或者直接拔罐,拍打,给邪以出路。都效果会很好,因为里面气血动了,就容易把邪搞出来。NO2第二个方法,众穴点火火势高,主打任督二脉穴位
任督二脉的穴位可以让全身的阳气充起来,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是一个很好的养生之法,也是调内科的重要方法。第一个就是关元穴,是温阳保健第一要穴,关元对女性效果尤佳,里面是胞宫所在,我用于治妇科杂病,特别是阴有成形的子宫肌瘤,附件囊肿,药艾灸这里,直接把里面的阴邪慢慢化掉,目前应用最让我吃惊的就是,有一个二十岁的患者,让她三根并排关元,原来鸡蛋大的囊肿,停经数年,配合我开的当归生姜益母草附子石英汤,半个月之后,所有症状消除,肚子的肉还小了一圈,囊肿变成小指头大,后续因为去外地了,还持续灸了一个月,跟我打电话,怀上了。(不会取穴?关注“经络技巧”公众号,点击穴位查询或在公众号内输入任意穴位即可查找穴位!)
第二个穴就是神阙,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里面是先天之源,也是四关之所在,边上旁开0.5寸,就是肓俞,跟膏肓密切相关,再边上,就是天枢了,大肠之募穴,灸之能通导大肠,加强人体降浊的能力,是升降针法的要穴。这里提醒您用三根艾条一起,这个四关之一区域,三个穴位都能顾虑到,都知道,穴位是一个区域,是在一个范围内随着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在不断的漂移,就像太阳的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漂移一样。第三个穴位就是中脘,这是主脾胃的,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属土 ,五行之中,独土灌溉四旁,无他,土生万物尔。第四个就是骶骨这个范围,这是一个倒三角的形状,这个三角形支撑着整个脊椎,就像洪荒时代的不周天一样,为天柱,可见这个地方的稳定性,余浩老师曾说过,里面是藏精之处,人的精气就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所以,灸之可以加强精气。第五个穴位就是至阳,里面对应的正好是心,心在象,在大自然就是太阳,为君火,五脏之大主。精气从这个地方化而为阳。灸这个穴位,就可以加强上部的阳气供给。然后就是大椎,大椎穴为七阳之会,灸之可以振奋阳气,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教材上此穴的用法,多用泻法,我个人觉得,不管风寒风热,都可以灸补之,您一为振奋阳气,阳气足了,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且,加强了阳气,就加强了人体排邪的动力及能力。第六个穴位极其关键,为会阴穴,这个穴位的应用,在道家一直是不传之秘,他为任督冲三脉相交之处,灸之直接可以沟通调整阴阳,可以说,前面几个穴位,都是在为这个穴位做基础,做铺垫,前面几个位置做到位了,打通了,在这个会阴再灸一下,那不得了,虚寒体质的人,马上全身温热感十足,寒气自然去。无数重患病例都证明此点。第七个穴位就是百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比如,脑窍里浊阴重,清阳缺,借着下面六个穴位的火势,这里再一灸,把这个清阳一下提到头部了,这样七个穴位成了一个局,一个阵。就生生不息了。我用过这个治小孩子的郁病,中药用的是菖蒲郁金牛膝汤,配合艾灸百会,直接化开里面的阴浊,让脑窍得清。症状马上得解。还有很多脑血管病的人,有人认为,像中风这样的患者,本来就肝阳上亢,实在不宜灸。容易风火相煽,加重症状,这个问题嘛,就得看脉啦,对于虚阳亢的,我有后招,但是很多都是痰浊上闭脑窍的,大胆用之。我知道一个老师,对中风的患者,直接重灸百会,就了为了化里面的阴邪,出血产生的脑水肿消的很快。还有清阳不升的失眠,直接百会灸之,神奇无比。在整完这几个穴位之后,还需要用涌泉穴收尾。涌泉穴一灸,艾灸产生的火气,能引下来,把壮火变成少火,取其少火生气之意。用这个穴位使用的直接效果就是,治失眠,无比神效,很多患者,我就提议让他睡觉之前,灸个几分钟。我在当地所在的医院,一个针灸老师就用这个方法,十几年来上班第一次迟到,可见这个涌泉的威力,而且涌泉为肾先天之根,灸之自成升降。这八个穴位,可以拆分,可以组合,可以配合第一种方法。理是这个,但是法无定法,怎么顺手,怎么效果,怎么来。NO3第三个方法,是上病下取,引火归元,引阳归阴,降浊阴
晚上的时候,我们宜静,让阳气入里,归于阴,有句话叫静则全阴。人一静,就像正雨后的水潭,水从混浊开始变清,泥沙开始往下沉,最后水潭里的水是清的。所以要想睡眠好,一个就是静,如果不能静,那么就通过方法,让他阳归于里,归于元,归于阴。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用艾灸灼其涌泉穴,灸之能引火下行,把头部的浊降下来,这样神府得清,不寐自然好转。还有一个原因,你灸哪里,神必专注于哪里,然后气血就会集中在哪里。思虑多也是不寐的一大因素,对付思虑多,就是认真做事,执一而忘我。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艾灸涌泉,我们的意念就会专注在涌泉,然后人的本能气血就会过去。我曾经治过一个失眠,他烦的很,双寸脉溢,关郁实,尺弱,一看就是一个精明人,善于算计,当时我就给他在涌泉扎了一下,然后告诉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再灸一下,然后半夜这个穴位会往外面冒东西,至于什么东西,我就打哑迷了。第二天来找我,精神焕发,一见到我就问,昨天他一直注意,没有发现有什么东西冒出来啊。我说,你先坐下,我给看一下脉,寸溢没有了,关脉也柔和许多,我问他,还胸闷不,他说胸中豁然而空。我说昨天睡的怎么样,他才反应过来。说几年了都没有这样轻松过。其实就是神能驾驭精气的浅应用。值得一提的一个穴位,就是太溪,这个穴位自成升降。灸之,肾水能上济,同时也能降浊,让浊以下行。这个穴位多应用于糖尿病,有很重的阴虚症状的,大家可能认为阴虚不宜灸,如果是真正的阴虚,如果只是灸,确实不妥,但是,真的阴虚,可以汤药配合灸,可以达到阳中求阴的效果。在临床中,真正的阴虚的很少,都是瘀的居多,瘀住了阴周流全身的通道,这个时候,可以大胆灸之,取这个太溪就有如此效果。还有就是承山,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抽筋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小腿抽,为什么呢?因为寒从脚下起,这个地方容易积聚寒气。寒凝之下,筋就短了。
而且,痛经、宫寒的人,多半在这里有结,有积聚,灸这里能把腹部的寒气化掉,不少子宫肌瘤、绝经、囊肿、甚至不孕的,都可以从这里想方法。他跟腰部象是一样的,都是承着上部的重量,而且承山穴本身也归属足太阳,可用来治寒性腰痛。很多时候,这个地方一灸,整个腰腹就热了。承山,承着山的重量,可见这个位置是灸家必争之地。NO4第四个方法,以上治下,让清阳得升,得提
就是上部取穴以治下。尤适合于中气下陷证。脉一般能见,寸不足,关尺脉拉尾的下陷之象。这种方法取穴仅有一个穴,就是百会穴。百会这个穴位,为全身阳气之所聚。正常情况下,很多阳气就从这个位置往外散,所以阳气不足人,把这个百会穴封上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比如,过敏性鼻炎的人,很多都是阳气不足,艾灸这个穴位,阳气得充,症状就能减轻好多。大家也可以试一下,就是戴一个帽子,会捂出一头的汗。戴帽子其实也是一个养阳气的方式,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一戴上,阳气就往外面散的慢,然后越捂阳气越足。一些过敏性鼻炎,哮喘的,或者风寒感冒的,有流清涕,证属阳不足的,捂上百会穴,第二天,症状必然大大减轻。还有,百会穴也是一个回阳要穴。一些晕针严重的,或者大醉吐止不住的,灸百会就是一大招。曾在五七楼研究生宿舍的时候,有一个师兄聚会喝酒,本来就不胜酒力,碍于情面之下,喝了好多,回来的时候,直接就躺地上了,我们端了一个盆,让他吐,吐完稍进水,还吐。后来我们就用这招,灸百会,才止住吐。大家在临床上,对于女性崩漏的,一定会用上一个穴位,隐白,因为他能统血,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有一个穴位效果更好,就是百会,一灸百会穴,会加强阳气的升提之力,把血摄住。以上治下,对于艾灸的应用性,也就这些下陷需要加强升提之力的病证啦,其它的时候用的少,因为,火性炎上,人体的规律是让火潜于下,所以非下陷疾很少用这种取法,这也是为什么我前文说的,灸完百会之后,要用涌泉穴去收他的炎亢之性。小结艾灸要遵行八个字——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很多偏信于艾灸治百病,一味猛灸,灸完之后,发现容易乏力了,身体反不如以前,这样的情况很多。在临床运用上,我也体会过,不是猛灸就好。凡事都有一个度。少火生气,就是你灸的时间合适,身体会很舒服,就像咱们煅练一样,打一下太极,慢跑一下,身体舒服的不得了。壮火食气,就是艾灸猛了,会发现气消耗特别厉害,就像快跑一样,跑到最后,身体没有锻炼到,反而伤气了。所以,艾灸要讲一个度,以舒服为度。而且,每个人的度都不一样,需要自己去尝试。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时候也是阳气始生到壮大的时候,这个时候灸其实是最宜于人体养阳气的。下午阳气开始入里,人体宜静,静以全阴,晚上的时候,气血宜入里深藏,所以说晚上艾灸,其实害大,你把阳气搞出来了,就多余了,气有余,便是火,逆道而行。当然,也不是不能灸,下部的穴位是能灸的。比如涌泉,能引火下行,引阳入阴。但这种取法一样要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度把握不好,就是壮火了。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3.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4.“8个总穴”一打开,百病都逃走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总有人问:艾灸这么好,为什么我灸了一个多月了还没看到效果?这是因为,你没掌握好艾灸要点!
以下这些,可针对自己的情况一一比对,看自己是否做到!
灸者一定要懂的艾灸要点
1.施灸时间有讲究
每次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时间。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艾灸的时间灵活,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需避忌。
但是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15-20钟左右。如果有伤风感冒等病痛,或身体寒症较重,可以艾灸相应的穴位,时间可以长一点,每个穴位20-30分钟都可以。无病痛的情况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2.施灸顺序莫乱来
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
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3.注意灸量
(1)儿童、妇女、瘦人、体弱者、初次灸者、功能减退之疾患:宜艾炷小、艾条细、壮数少。
(2)成人、肥胖者、体壮者、感觉迟钝者、功能充进之疾患:宜艾炷大、艾条粗、壮数多。
(3) 体弱或年老:不耐多灸,可用小炷分次施灸。
(4) 敏感者:宜艾炷小、艾条细、反复更换、不可燃近皮肤。
另外腰背腹部、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阳气欲脱,必须大炷多壮;可大可多。
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不宜过度;宜小宜少。
4.配穴的准确性
(1)单一病症或有明显的病灶反应点的病症:主要选择阿是穴(也就是病灶的位置或对应的反应点),如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皮炎或湿疹、网球肘、关节炎等。
(2)判断是否全身性疾病: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一般都会和提高免疫机能的穴位搭配,如:大椎、曲池、气海、关元、足三里等,若和血液有关的疾病还需要加灸膈腧、血海等,以达到断根的效果。如荨麻疹,除了灸调疹子发作明显的局部阿是穴,还要配合大椎、曲池、膈腧、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等穴位。
(3)判断是不是慢性病:慢性疾病由于病程较长,往往会造成身体元气受损,脏腑失调,所以往往加灸扶阳保元的关元和调理脏腑的足三里。
(4) 判断是不是跟脏腑有关的疾病:如果和脏腑有关,除了在相应脏腑的附近取穴,再搭配背上的相应俞穴,另外配合下肢的足三里。如胃炎,可以选取附近的上脘、中脘或下脘(根据病症反应的位置选取),再配上背后的胃俞穴,然后加上足三里。同样如果是肝病,就可以选择肝部附近的期门,加背上的肝腧,配合下肢的足三里。
(5) 有没有经验穴:如疝气用大墩,眼病加曲池;痔疮用孔最;便秘泄泻取天枢;牙疼合谷;崩漏隐白;神经系统或下陷病症选百会等。
5.艾灸的火候
艾灸的火候极其重要,有的时候直接影响艾灸疗效。
通常,虚、寒之症需要“补”,“补”是受纳,常用手法是悬灸、艾盒温灸,小火慢攻,功到自然成。
而实、热之症要用“泻”法,常用手法是雀啄灸,将体内多余的湿气、寒气、内热等引出体外,从而达到排疾去病的目的。
然而,实症易治,虚症难调。因此,久虚之人一定要做好长期艾灸的准备。
6.善用隔物灸,功效加倍
(1)隔姜灸可用于虚寒病症。具体来说,隔姜灸适合调理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两大类疾病: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孩冬天感冒;另一类是与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病、关节炎、虚寒头痛、结肠炎。
(2)用隔葱灸调理腹部术后腹胀和产后癃闭非常有效,前者取天枢、上巨虚两穴,后者取神阙,一般每次须灸7~10炷。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就能见到很好的效果,如需巩固,还可以施灸一个疗程。
(3)在现代中医上,隔盐灸可以用于调理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如痢疾、淋病、脱症等。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初识艾灸的人都担心艾灸有没有副作用,可以确切地说,艾灸是一种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方法,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可是,艾灸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发热、牙痛、耳鸣、流鼻血、咽喉发干发痒,有的女性出现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其实这是正常的,中医称之为“瞑眩反应”,是疾病将愈的前兆,疾病如果想治愈,必须要有瞑眩反应!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句话是不是让您也想着试试艾灸呢?
“一针二灸三用药”,艾灸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多种疾病具有其他医疗方法难以替代的效果。几千年来,艾灸为中华民族的 健康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1000多年前,艾灸就传到了日本,以后陆续传到东南亚、南亚、欧美,如今已在世界各地普及,成为了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灸法是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人体体表的穴位上进行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度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通过长期实践发现“以艾承之得火为妙”,艾叶不但具有宣通气血、温中逐冷等多种药效,而且气味芳香、燃烧充分、易燃易灭、热力适中,成为最为常用的灸法媒介,所以灸法也被习惯称为艾灸。
艾灸“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医学入门》中提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的范围很广,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无论虚实寒热表里,均有灸法的适应症。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使用艾灸,有可能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艾灸既可以起到局部刺激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经络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据研究显示:艾灸能够激发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均有积极的调整作用;长期使用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
所以艾灸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艾灸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等几种。
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法(疤痕灸和着肤灸)和间接灸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
艾条灸分为悬起温和灸、实按温热灸。
最为常见的艾灸方式为悬起温和灸法。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手持,或者应用艾灸盒等器具,对准腧穴或病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刺激性小,更易被人接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中医药的调理方式,而艾灸因其安全性高、简单易学被广泛使用。不过,艾灸虽然看似简单,但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还是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知识。
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除了具有区别于其他中医疗法的显著特色外,并没有脱离传统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思想。同样需要在辩证、辨经的基础上,分清标本缓急,重视虚实补泻和三因制宜。
清代医学大家王孟英曾说: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
所以,灸法也是有很多禁忌症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凡属实热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时,不应使用灸法,如高热(发烧)、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黏腻、精神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危象、肺结核晚期、严重贫血、呕吐、急性传染疾病等。
二、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不建议使用灸法。
三、艾灸对于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妊娠呕吐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于施灸。
四、面部、颈部、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影响艾灸效果主要有六个要素。
1、艾。
无论是采用哪种施灸方法,也无论是使用艾绒、艾柱、艾条,艾的质量,以及艾柱艾条的治疗,对于艾灸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用生,灸火则易伤人肌肤。”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
此外,艾柱或艾条的加工工艺也会影响艾灸的效果,比如,有些艾柱或艾条很松散,燃烧迅速,热力迅猛,影响施灸效果。
2、灼。
灼是指艾灸的刺激强度。
《千金要方》记载:凡如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
大意为如要到西南、东南等潮湿的区域,一定要灸几处穴位,而且一定要做到有灸疮的程度方可。
从历代医学文献来看,有灸疮的艾灸治疗疗效极佳(当然,灸疮是正常治疗导致),所以也有“不得疮发,其病不愈”的说法。
较强程度的艾灸刺激性才能加强艾灸效果、延长疗效。
艾灸虽看似简单易行,但既需要专业,也需要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又怕灼伤,时间和力度都达不到,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了。
3、穴。
灸不离穴,效由穴生。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配穴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穴位的正确选择,需要依据经络、腧穴理论,并结合一定的临床实践方可。虽然艾灸相对安全,但不定穴位,不知经络,随便施行,就极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
4、久。
久指治疗的时间和疗程。
灸从久,对于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数月。
如果是急性病或偶发病,只灸一两次,病症消失也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是用于健身,则可以每月灸三四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
5、传。
传,指感传。 通过连续均匀的刺激可使刺激量逐渐积累,在达到一定作用量后,就能出现感传。感传是影响并判断疗效的重要因素。
艾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
《医宗金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所以,艾灸在选择正确的经络穴位的同时,也需要一定时间的、一定程度的温热刺激。
6、均。
施灸的顺序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
连续的、均匀的、有次序的艾灸刺激是获得疗效的关键,也是艾灸的要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9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看西医要有钱,看中医要有缘
下一篇: 按一个穴位,躺下就睡着,今晚就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