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董氏奇穴,曾是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疗效极佳,其效果较“十四经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董门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为造福百姓,后经其传人传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为实用方便,我把“一一部位(手指部位)”、“二二部位(手掌部位)”的穴位综合在一起,并分别绘制成手掌部及手背部董氏奇穴实图发表在博客上,与朋友分享。手掌部的董氏奇穴共为55个穴位(或穴组)。
董氏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易自疗,且疗效显着,是董氏奇穴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穴位结合应用,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
董氏手部穴位的资料多来源于录象资料及杨维杰先生的“董氏奇穴针灸学”。其手图是我经长时间的反复核对相关资料绘制的,但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专家指正。
施术方法:⑴手掌部针刺一般可1—3分,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棱针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按穴位图、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5)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这里的所有的手指宽度均按一寸计。
手掌部董氏穴位详解:55个穴组。
手指部位:39个穴组
1.五虎穴:拇指一节中线之挠侧5分线上,5个穴点。治疗全身骨肿、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脚掌内侧部份肿痛、肝肿大、肝硬化。以三棱针刺出黄水效佳。治疗全身骨肿,或药物性骨肿,可配灵骨穴、大白穴、复原穴效果佳。
治全身骨痛,足踝扭伤。
2.三黄穴:拇指一节中线尺侧3分线上,3个穴点。主治肝炎、肝硬化、肝癌、子宫炎、卵巢炎、胁痛。
3.中间穴: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主治: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酸痛、背痛。
4.大间穴: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挠侧三分处是穴。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
5.小间穴:大间穴上二分半处。主治:支气管喘息,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6.侧间穴:大间穴下二分半处。主治: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喉炙脔、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
7.沉阴穴:小间穴挠侧二分处。主治:睪丸癌、睪丸瘤、疝气痛、前列腺肿大、前列腺肿、阴茎痛、阴门肿痛。
8.木穴:食指一节中央尺侧3分处是穴及上下二分半处的两个穴,共三个穴。主治:肝火旺盛、眼病、口苦耳鸣、脾气暴躁、肩膀酸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胁肋痛、胃胀气。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临床应用上,可任取一~二穴
9、双喘一、二穴:食指第一、二节之间的指横纹桡侧及尺侧尽头处是穴。主治:气喘、支气管炎、肺炎、发高烧。使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10.下间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主治:心悸、疝气、背痛、头晕、膝盖痛、两眼发酸。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
11.浮间穴:食指第二节中央偏挠侧三分上一分半处是穴。主治:疝气、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寒胀。如刺出黄水神效。
12.外间穴:当浮间穴下三分处是穴。主治:疝气、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胀气。如刺出黄水神效。浮间、外间通常两穴一起取用(效果佳)
13.天、人、地阳穴:人阳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二节中央挠侧五分处是穴。天阳穴:当人阳穴直上二分半处是穴。地阳穴:人阳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
14.内阴穴:食指第三节中央偏挠侧四分下二分半处是穴。主治:睪丸炎、睪丸痛、阴茎痛、疝气痛。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为治疗睪丸疾病的特效。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15.火星上穴: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处是穴。火星下穴:中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主治:心悸、头晕、狭心症、心脏性喘息、心脏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发性骨癌、两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治疗肺癌用于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特效主治:打隔
16.土兴穴:两个穴。土兴一穴:中指第一节中央的火星上穴下三分处是穴。土兴二穴:在火星上穴上三分处。主治:胃痛、急慢性肠炎、两胁痛、脾脏炎、胃腺癌、牙痛。
17.火龙穴:中指第一节中央挠侧三分线上、包括上下二分半处的穴共三穴。主治:心窝痛、心闷、胸痛、背痛、心脏扩大。特效:心绞痛、心脏麻痹。
特效配穴:火龙穴任取一~二穴配心灵穴、肺灵穴治心绞痛、心脏麻痹奇效。
18.心常穴: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尺侧三分线上、共三穴。主治:心悸、心脏性风湿病、心肌梗塞,狭心症、肺癌、肺结核、胸痛。配穴:心常一穴、二穴、三穴配灵骨穴、大白穴治肺癌、肺气肿特效。
19.双灵一、二穴(系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中指第一、二节横纹正中央两侧各二分半处是穴。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瘠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治小儿疾病,以三棱针刺出水或血效着。
特效主治:肺气肿、肺癌配穴:双灵穴、火海穴、火灵穴、木华穴、灵骨穴、大白穴。胃腺癌配穴:治疗配门金穴、四花上穴、通胃穴、通关穴、土水穴(特效)
20.脾肿一、二穴:可双手取穴。中指第二节中央火星下穴上下各二分半处。主治:脾肿大、脾脏发炎、胃胀、脚趾酸痛、胸痛、肺炎、心脏病、背痛。特效主治:脾肿大。配穴:配三重一穴、二穴、三穴效果显著。
21.木华一、二穴:中指第二节正中央挠尺侧五分处。主治:小腿胀痛、胃肠胀气(肝病引致)、脾脏肿大、腿部抽筋。又治肩痛。特效主治:小腿胀痛,木华一穴、二穴中任取一穴,治疗小腿胀痛有(立解之效。)
22.开脾穴:中指第三节正中央点。主治:食欲不振,胃口不开、呕吐、心闷、头昏。
23.土航一穴: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点处是穴。主治:头昏、呕吐、胃胀、气喘。特效主治:腹痛。
24.土航二穴: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主治:脚麻、小腿外侧痛、腹痛、头昏。特效主治:腹痛
25.三眼穴: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点偏挠侧三分处、共三穴。主治:消化不良、胰脏炎、脾脏炎、下痢、胃病呕吐、失眠症、发烧、功同足三里,本穴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及强壮的作用、相当于足三里。治疗失眠配镇静穴。
26.凤巢穴:无名指第一节中央偏挠侧五分上二分半处、共三穴。主治:子宫癌、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崩漏、输卵管不通、子宫前倾或后屈、不孕症、阴门肿痛、肩凝症、卵巢炎。特效主治:子宫炎、子宫瘤、卵巢炎。特效配穴:以凤巢一穴、二穴、三穴配妇科穴治子宫炎、子宫瘤、卵巢炎特效。主治:妇科百病。
27.复原穴:无名指第一节中央偏尺侧三分及上二分半处,共3穴。主治:骨骼肿大、骨膜炎、筋肿痛、脊椎骨疝板症(骨刺)、坐骨神经痛、腰痛。
28.木灵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无名指第一、二节间之横纹中央内外侧二分半处,共2穴。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两胁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特效主治:肝胆疾病
特效配穴:木灵穴配木海穴、木神穴、三黄穴、木黄穴治疗肝胆疾病(特效)。
29.定喘穴: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挠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支气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特效主治:喘息特效配穴:定喘穴配木炎穴治喘息(效佳)。
30.还巢穴: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挠侧五分是穴、共三穴。主治:子宫癌、子宫瘤、卵巢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赤白带、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安胎、阴道炎、尿道炎。配妇科穴治妇科百病。
31.木炎穴: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尺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两?痛、脚抽筋、气喘。特效主治:B型肝。特效配穴:木炎穴配合耳针肝治疗B型肝。
32.偏肩穴:无名指第二节中央尺侧五分处是穴。主治:肩背痛、五十肩、颈项痛、手背外侧痛、慢性肝炎。偏肩穴配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
33.太阳穴(原名眼黄穴):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处是一穴、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二穴。主治:太阳穴痛、偏头痛、黄胆病、头晕、头昏、低血压高、三叉神经痛、眼病、手指痛、眉棱骨痛。特效主治:偏头痛、太阳头痛、头晕。
特效配穴:太阳一二穴配灵骨穴治偏头痛、太阳头痛、头晕,下针(一分钟立愈)。
34.分水穴:小指第一节正中太阳一穴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处三个穴。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肾炎水肿、耳鸣、耳型、腰脊椎疝板症(骨刺)。
35.水源穴: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尺侧三分三个穴。主治:颈椎骨骨刺、手麻、腹痛。(水源穴配中自穴治颈部骨刺)。特效主治:手麻特效配穴:水源穴配肺灵穴治手麻(卓效)。
36.通骨穴:小指第一、二节横纹中央内外侧三分、二穴。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脊椎炎、脊椎长骨刺。
37.水清穴:小指第二节正中央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处、三穴。主治:偏头痛、腰痛、腿痛、睪丸炎、肾炎水肿、尿道炎、膀胱炎。特效主治:偏头痛、腰痛、腿痛、睪丸炎、肾炎水肿、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水清穴任取一~二穴配中白穴。
38.水海穴:小指第二节正中央点尺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共三穴。主治:项紧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特效主治:腰背酸痛。特效配穴:配腕顺一、二穴治腰背酸痛有(卓效)。
39.失枕穴: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尺侧二分上二分处是穴。主治:颈项痛特效,失枕、用脑过度致头昏脑胀。特效主治:失枕穴治疗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针下立除)。
手掌部位:16个穴组
40.土水穴:手掌的拇指第一掌骨之挠侧骨下、大鱼际的上方、共三个穴。剂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主治:全身骨肿痛、骨膜炎、坐骨神经痛、腰痛、两腿内侧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气喘、扁桃腺炎。
41.重仙穴:手掌向上,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骨缝下是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剂量:直刺一~二寸。三棱针刺出血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膝盖痛、退烧、喉炎。
特效主治:治疗背痛、胸痛。配穴:重子穴配重仙穴治疗背痛、胸痛(特效)。
42.重子穴: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剂量:直刺一~二寸。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膝盖痛、退烧、喉炎。特效:小儿疾患,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43.金星上穴:在掌面食指第二掌骨中央挠侧。金星下穴:在金星上穴尺侧的三分。剂量:针2-4分或使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肺病、肺结核、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金星上下穴配灵骨,大白两穴使用效佳)
44.三风穴:手掌朝上,食指与中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处共三穴。
剂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头风痛、项紧痛、偏头痛、两肩痛。
45.三齿穴:手掌朝上,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处共三穴。
剂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牙齿痛、齿龈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胃炎、胃痛。
46.三河穴:手掌朝上,当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处共三穴。
剂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坐骨神经痛、子宫痛、下腹痛、两腿痛、胆疾、脊椎骨长骨刺。特效主治: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
47.三毛穴:手掌朝上,当食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
剂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腺癌、肺结核、肺癌、鼻癌、支气管炎、气喘、扁桃腺炎、肺病。
48.三火穴:掌面朝上,当中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剂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主治:心律不整、心脏性风湿病、狭心症、心脏扩大、胸痛、背痛、耳鸣、偏头痛、前额头痛、头晕。选颜色青紫之穴位下针奇效。
49。三星穴:掌面朝上,当无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剂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主治:两胁痛、肋膜炎、黄疸病、肝炎、口苦、耳聋、两腿内侧筋痛、胃胀、脾脏肿大。
50.手解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是手解一穴,距一穴上五分“向手腕方向”是手解二穴。剂量:直刺二~八分。针下立解或用三棱针扎出血即解。主治:解晕针,或下针以后引起之麻木、针口痛、气血错乱之刺痛、坐骨神经痛、(下针立解)腰痛、三叉神经痛、全身痛、开刀后伤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拔牙时麻醉止痛、子宫手术之麻醉止痛(当麻醉使用,需配心灵穴)。二穴兼能治胆疾、胆石症、胆囊炎、神经麻痹。针下立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手解穴为最佳之止痛穴,故治疗肺癌、鼻癌时必须加针本穴。)
51.上高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处(手解一穴上一寸“向手腕方向”或手解二穴上五分为上高穴。直刺2-8分。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肠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肠炎、增高。特效主治:腹膜炎。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为治疗腹膜炎之特效穴。
52.下高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处,手解一穴上二寸,手解二穴上一寸处(向手腕方向)。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肠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肠炎、增高。
特效主治:增高。特效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同时具有促进脑神经皮质素分泌之作用,故又可以增高,下针二十次约可增高五~十公分,超过二十岁以后,效果较小。
53.三海穴:手掌朝上,当小指掌骨上正中央是二穴,下五分(向手指方向)是一穴、上五分处(向手腕方向)是三穴。剂量:直刺二分~五分。主治:急慢性肾盂炎、膀胱炎、子宫瘤、卵巢瘤、子宫炎、卵巢炎、坐骨神经痛、腰痛、脊椎炎、肾亏阳萎、早泄、增高、项紧痛、后脑疼痛、胆汁分泌不足。
54.骨关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手掌朝上,当腕横纹正中央下(向手指方向)五分偏挠侧五分或食指与中指叉口直上腕横纹处下五分。剂量:直刺三~五分。主治:坐骨神经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压迫神经痛(骨刺)十二指肠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
特效主治:坐骨神经痛(奇效)
55.穴道名称:木关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手掌朝上,当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尺侧五分处是穴。亦即中指与无名指叉口处直上至腕横纹下五分偏尺五分处。剂量:直刺二~五分。主治:腰痛(特效)心闷、两胁痛、黄疸病、坐骨神经痛、腿痛、腹膜炎、全身关节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特效主治:全身关节痛、尿酸性关节炎。
配穴:骨关穴,木关穴治疗尿酸性关节炎。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3.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4.“8个总穴”一打开,百病都逃走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1 针通三焦: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因利用三根针同时治疗,其疗效可通三焦,治疗范围可达所有脏腑,不像传统针法,只对某一脏腑下一、两针,因此倒马针法较其他针法,针效来得强的原因。
2 整体疗法:很多疾病的发生,并非单纯只是一脏一腑的病变,乃是诸脏腑间皆有整体性的关连,故倒马针法便具有整体治疗的特点,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常做整体性的治疗与调整,使治病的疗效发挥达到最高的针效。
3 疗效特强:董氏倒马针法乃利用三根针达到治病的效果,而其治疗的方法亦非只针对某一脏腑,只做局部的治疗,乃是针对全身整体脏腑间做协调,其疗效当然比传统一针或两针或多针的疗效较佳,而且根据实际的临床经验,若只下一、两针的效果有限且较慢,若利用倒马针法三根针,其效果常较迅速,针感较强,且疗效亦较佳。
4 特重区段:倒马针法不重经络,特别重视区段的取穴方法,亦是异于传统针法的一大特点。其穴位区分为一一~十十部位,每个部分的区段,皆可独立成一系统,由局部代表人的整体,其各区段内,皆有倒马针法的穴位,例如一一手指部位的大间、侧间、小间,二二手掌部位的土水一、二、三穴,三三下臂部位的土胃一、二、三穴,四四部位的天宗、地宗、人宗,五五部位的妇灵穴,六六部位的火连、火菊、火散,七七部位的三重一、二、三穴,八八部位的上三黄,九九部位的神耳上、中、下穴,十十部位的正会、前会、后会等。
5 手法简明:董氏针灸不讲古传各种,弹、啄、飞、掏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与传统大谈补泻、手法,使整体针灸治疗繁杂,而且众说纷芸,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于临床施治上常有实际与理论未能结合不易掌握的情况,故董氏针灸不用任何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各种得气手法,而其倒马针法亦是如此,简单明确,易于操作,针效不错。
6 危险性低:董氏倒马针剌治疗法,取穴位置大都以四肢、头部、耳部为主,不在腹部、胸部取穴,避开了人体的一些危险脏器,其身上的穴位,在董氏针灸上大量采取所谓放血针刺,不用豪针直剌,故取穴容易且方便,而且危险性极低。 在董公所传七百多位穴位中,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穴位皆为成组的穴位,其观念的来源乃在于,董公认为久病痹症,若只用一、两针来治疗,效用不高,且疗效较为有限,故发展出董氏针灸特有的倒马针法。倒马针法即用三根针来治疗,以直三针最常用,横三针较少用,视临床所需而灵活运用。例如董氏奇穴中的大间、侧间、小间,天阳、人阳、地阳,土水一、二、三穴,心灵一、二、三穴,以及上三黄、下三皇、三重穴等,皆为倒马针法的穴位,而在董公所传的穴位中,便有百分之六十为倒马针法成组的穴位,可见董公十分重视此针法的运用,且其具有极佳的疗效。
手掌上有一个 “ 董氏奇穴 ” 中很关键的穴道,可消除五脏六腑浊气,疏通中焦积滞,祛瘀通络,活血化瘀养血,加速创口痊愈,在临床医学上屡创奇迹。
一、制污穴,它的好处,可能你还不知道?
制污穴属经外奇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
因其在清理机体垃圾,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有独特的效果,故也被称之为“治污”穴。
从地理位置上看,制污穴又在我们的手太阴肺经上,肺主皮毛,说明此穴对于皮肤毛发问题有很的大作用。
制污穴,可清除脏腑浊气,疏导中焦积滞,祛瘀通络,活血益气,加快创面愈合,在临床上屡创奇迹。
制污穴多采取点刺放血,除此之外也能艾灸,同时也非常适合棍针按揉,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刺血时,通过艾灸点按制污穴,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制污穴的绝技——治愈伤口!
制污穴最大的妙用之一,在于处理各种内外伤口不愈的问题。
比如现代人常见的反复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反复口腔溃疡多为正虚邪实,属于自身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的表现。
这类人一旦饮食不节,脾胃积热,很容易导致排泄废物积累难以祛除,经脉瘀阻,溃疡经久不愈,通过刺激制污穴可有效干预。
除了口腔溃疡,还能调理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难以愈合、疮疡、烫伤、青春痘、带状疱疹、化脓性中耳炎、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各种刀伤不收口,烫伤、擦伤等。
当然,制污穴并非万能,对于比较顽固难愈的溃疡,独取制污穴可能效果不足 ,针灸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搭配其他穴位及或药物,兼顾食疗,纠正生活习惯,就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制污穴第2大妙用——催经!
制污穴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奇效,尤其是经期推迟,刺激制污穴往往立竿见影。下面都是一些女性网友对制污穴的反馈:
月经推迟的人,多数伴有手脚凉、小腹凉、容易疲乏,情绪低落等,和节食减肥、精神紧张、压力大、运动不足有关。
按揉制污穴,每天2-3分钟,大约100=200次即可。
四、制污穴为什么这么厉害,原因在这!
为什么制污穴对伤口愈合有奇效?
中医认为,人体伤口难以愈合,主要跟脾虚有关。
宋代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中指出:“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
明代汪机在《外科理例》中指出:“肌肉、脾之所主,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使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自生。”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创口愈合延缓,而制污穴位于肺经,肺主一身之气,恰可促进脾气血生化的功能,脾又主肌,对气血肌肉的恢复很有好处。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创口难愈合,很多也都是脾虚的现象,另外脾统血,也起到了维持经期平衡的作用。
所以刺激制污穴,表面是加速了伤口愈合,促进了经期,根源上看是健脾益气,补足了脾气。
董氏奇穴与传统经络系统不同,董氏奇穴系董氏家传绝学,由于它具有用穴少、见效快的特点,现已广泛流传,本节继续给大家分享肠门、肝门、心门穴三个奇穴。
1、肠门穴
【定位】: 尺骨内侧中部,距腕横纹3寸是穴。
【主治】: 急慢性肠炎、头晕眼花、胆囊炎、呕吐。
【针刺】: 直刺3-5分。
【按摩】: 手拇指指腹揉按3-5分钟,每晚睡前一次。
【应用】: 本穴治疗急性腹泻效果堪佳,在腹痛里急后重或急欲入厕腹泻时,以手按压,即能缓和肛门及大肠的紧张状态,右侧肠门穴较左侧为佳。
2、肝门穴
【定位】: 在尺骨内侧中部,距腕横纹6寸,即肠门穴直上3寸处。
【主治】: 急性肝炎(特效)、急慢性胃肠炎、胸闷、胸痛、两胁痛、腿内侧痛(立除)。
【针刺】: 直刺3-5分,局部酸麻胀痛。
【按摩】: 手拇指揉按或压按3-5分钟,每晚一次。
【配伍】: 本穴配合肠门穴可以治疗急性肝炎引起的腹泻效果甚佳,单用左手穴,禁止双手同时取穴;本穴配合上三黄治疗慢性肝炎亦有特效。
3、心门穴
【定位】: 在尺骨鹰嘴突起内侧凹陷处,肘尖下1.5寸凹陷中,下尺骨内侧凹陷中,距肘尖1.5寸处是穴。
【主治】: 心悸、胸闷、心脏病、呕吐、霍乱。
【针刺】: 直刺3-5分,局部酸麻胀痛为宜,本穴不可针刺太深,针刺太深容易伤筋。本穴禁忌双手取穴。
【配伍】: 心门、肠门、肝门倒马针法、并配合行气针法治疗腿内侧痛,速效;本穴配合地宗穴治疗心悸;本穴配合心灵穴长期下针治疗心脏病。
【扩展】: 本穴能强心且近肘尖与膝对应,故治膝盖痛甚效,贴骨直刺尤治膝部骨刺及退行性关节炎;另贴骨直刺对治疗尾椎疼痛效果极好。
穴位 :天士穴、地士穴、人士穴
定位 : 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 人士穴 ;人士穴上三寸是 地士穴 ;地士穴上三寸是 天士穴
主治 :1、哮喘特效穴+ 灵骨穴 2、气喘、感冒、咳嗽、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3、心悸、心脏病4、肾亏、腰痛
针刺 : 此穴深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浅刺通肺经,中层入心经,深层入肾经。浅刺五分到八分治气喘、感冒;针刺1寸到1.2寸治心悸、心脏病;深刺入1.5寸治肾亏、腰痛。
操作手法:后期待发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一针治疗胆绞痛
下一篇: 天星十二穴针法——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