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使用“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人体上一对重要的穴位。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个穴位的神奇所在——
膏肓穴是人体膀胱经上的一个大穴,在后背肩胛骨旁。取穴时,病人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将肩胛骨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艾灸膏肓穴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
艾灸膏肓穴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气很足;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自我锻炼
1)双肩旋转法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2)扇子开合法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
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3)反拳捶脊法
“反拳捶脊”也是一个开膏肓的好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久坐后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明天精彩继续……
穴位查询手册在这里↓↓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一条最大的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完听宫穴后,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
足太阳膀胱经取于眼内角的睛明穴处,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叉于头顶部百会穴处。
分支: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的位置,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成左右沿肩胛骨的内侧,脊柱旁开1寸5分,一直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的位置,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另一条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处。
最后一条分支:从颈项分出下行,通过肩甲内侧,从附分穴下行至腰部,沿大腿后外侧至腘窝处与前一支脉汇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足外裸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治至阴穴处,进入足少阴肾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储尿的器官,膀胱主要的功能就是储尿和排尿。
膀胱以肾直接相通,两者之间又有经脉,相互络属,因此,膀胱与肾为表里关系。
膀胱的水从两个方面能进入膀胱,第一是从三焦渗透入膀胱,第二是从肾脏通过输尿管之后进入膀胱。
做酒可以蒸馏两次,第一次呢是最好的酒,第二次呢是较差一点的酒,我们人体也会蒸溜两次水分,身体是不会浪费每一滴水的。
膀胱会储尿和排尿,全赖以肾的气化功能。
肾为什么能气化水呢?
是因为小肠的火在下面烧,因此当小肠的火不够时,膀胱的水就不能正常的气化会,变成冷水,此时的水呢停留在最底部,只要有一点的尿,就会感觉到胀,变成了尿频。
怎么办呢?
答:把小肠的温度加起来。
用灸法:关元穴+中极穴。
当膀胱出现问题的时候,主要的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者是小便不利,甚至闭尿或者是遗尿还有小便失禁。
小肠有温度又跟心脏有关系,所以咱们的五脏六腑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此中医治病要治整个人,而不是只治疗一个病症。
一个正常的人,每次的气化,膀胱就会慢慢的膨胀,膀胱尿液储量达到400CC的时候,就会感到胀,此时就会去小便。
膀胱经的虚症:小便清水,后背胀痛寒冷,腰痛无力、肥胖。
面色不华,皮肤干燥,早衰皱纹。
膀胱经的实症:小便短赤、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头痛头晕。
面部皮肤油腻、易过敏,黄褐斑、痤疮。
膀胱经一共67个穴,气血循行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
攒竹穴:除了治疗眼睛的问题外,还可以治疗打嗝,方法用力掐出痛感。
睛明+眉尾+瞳子髎+攒竹
这四个穴在一起可以用放血疗法,或者艾灸,治疗视力不好,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眼睛红肿。
眉冲穴:神庭,上星一样治疗鼻子的问题。
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这些是头部的穴位。
我们大概知道它的位置就行了。
每天梳理头皮,我们就可以梳理了头上的全部穴位。早上起床用手指梳理头皮一百下,脱发也得到了改善,脱发少了头发也开始慢慢的长着。
天柱穴:取穴治疗后项强痛。
奇穴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晚上睡不好,睡不香,可以按压安眠穴,注意不要揉到天柱穴哦,因为膀胱经的气血会很旺。
大杼穴:骨会大杼,骨头有病,通通可以在大杼穴上治疗。
风门穴:我们的后脑有好几个带风的穴位,它们容易进风,同时也是人体的冷却系统。
风门还可治疗后背的痈,后背痈身为三种:
一,痈里面已经是红色,外面的头是白的,脓块就在里面。
二,白色的没有头。
三,凹陷进去的。
这三种痈可以用灸的方法,在痈上面灸完之后再在风门穴上灸。
肺俞穴:后面的背俞穴都可以用俞募治疗法,治疗内科病。
厥阴俞:第四椎旁开1.5寸又称心包,可以治疗心脏病。
注意:膀胱经在背部分两条一条是督脉外开1.5寸,另一条是督脉外开3寸。
现在分享十八个背输穴,治症大多是俞募治疗法。
都在督脉旁开1.5寸。
心俞:第五椎旁开,如果按压痛,一般就是心脏供血不足,有心脏病的人,这里会有压痛点。
如果痛点按之闷痛,就是心虚,虚症。
如果是刺痛就是堵到了。
督俞:第六椎穴旁开,督脉是诸阳之会,临床上有血癌时,会在这里找到压痛点。
膈俞穴:第七椎旁开,血会膈俞,膈俞穴的上面是心,下面是肝,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穴统领全身的血。
血病有:贫血,瘀血大便出血或者小便血。
有人说我口很渴,可是不想喝水,表示身体里面有瘀血。
消渴穴:第八椎下旁开属于一个经外奇穴,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诊断糖尿病。
肝俞:在肝脏的后方,如果有肝病可以在第九椎找到压痛点,肝病,肝痛都可在肝俞治疗。
胆俞:胆有问题在第十椎找到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的话会很痛。
四花灸治疗肺结核:双穴的膈俞胆俞
脾俞:第十一椎旁开,脾主四肢,四肢的问题,肌肉无力,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用上。
胃俞:第十二椎旁开胃病治此。
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用胃俞+中脘。
胃疼用中脘穴跟梁丘穴(会郄治疗法)
三焦俞:第十三椎旁开,三焦是水道,
治疗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肾俞:第十四椎(命门)旁开,肾病在此治疗。
肾俞还治腰痛。
气海俞:第十五椎旁开,近取穴可以治疗腰痛,痔疮等。
大肠俞:第十六椎旁开,治疗大肠问题。近取穴治腰痛,可以治便秘及下利。
关元俞:第十七椎旁开治疗妇科的问题,男人腰痛的问题。
小肠俞:第十八椎旁开,治疗小肠问题,腰疼腹泻。
中膂俞:第二十椎旁开,治疗肾虚,消渴病,腰痛,大小便问题与妇科赤带白带问题。
白环俞:第二十一椎旁开,接近尾椎骨,治疗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妇科白带。
会阳:在尾椎骨上,很少用。
膀胱经在此穴后往下走,等会讲腿上的穴。
现在再回到背部,开始另一条分支。这条经络的穴位大多数都是辅助督脉旁开1.5寸的穴来加强疗效的。
附分: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与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起治疗颈项肩背的问题。
魄户:肺藏魄,辅助肺俞穴治疗肺部问题。
膏肓穴:膏肓穴无所不疗,膏肓是起死回生的妙穴,症病患者可以灸膏肓灸足三里。
膏肓穴不太好找,它会躲在肩胛骨里,找的时候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手抱着枕头就能打开。
灸膏肓会感觉燥渴,嘴唇干裂这个时候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灸足三里把热气往下导,导到脚上。
神堂穴:心俞旁开1.5寸是,跟心俞治疗心脏问题。
肺藏魄心藏神所以神堂穴是心脏大穴。
譩譆穴:督俞外开1.5寸,辅助督俞穴。
膈关穴:膈俞外开1.5寸。
魂门穴:肝俞外开1.5寸,肝藏魂,加强肝俞的疗效。
阳纲穴:胆俞外开1.5寸。
意舍穴:脾俞外开1.5寸,脾藏意,人的意念是脾在管,同样的辅助穴。
胃仓穴:胃俞外开1.5寸。
肓门穴:三焦俞旁开,乳房属于三焦系统,所以乳疾可以用三焦俞肓门石门上灸。
志室穴:肾俞旁开,帮助肾俞治疗。
经外奇穴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
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像韭菜有根,韭菜割了,根还在,它还会继续长。
这个穴可以帮助诊断有没有肿瘤和治没治好,同时可以用此穴把根除掉。
胞肓穴:第十九椎外开三寸,也是膀胱俞外开1.5寸。近取穴治疗大小便。
秩边穴:第二十椎外开三寸。进取穴治疗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我们知道痔疮可以用孔最,承山,长强,秩边,温溜穴。
八髎穴:有八个点,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它们是全身最小的穴位。
八髎是治疗妇科常用的穴位,可以用大金条盒灸,很舒服的。
膀胱经背部穴了解完了,开始腿上的。
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殷门穴:承山到委中的正中点处,很少用。
浮郄穴:很少用。
委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比如像淋巴肿大可以用委阳。
委中穴:膀胱经的合穴,有名的大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委中可以治疗腰痛背痛,痛在腰背的两侧用委中穴,督脉痛用后溪穴。
委中穴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血郄。也就是血的郄穴,血里有毒可以在委中穴放血。比如各种皮肤病,麻风病还有倪师说的一种叫波西肉瘤的都可以放血。
没事也可以经常拍拍它,保健拍四窝就拍了。
合阳穴:辅助委中
承筋穴:抽筋可以治,脚不能动,痉挛霍乱抽筋都可以用。
治疗痔疮出血,用承山,孔最,长强,在天应上放血把脓血放掉。
委中和承山可以用于中风。
走路摔倒时伤到尾椎骨,新伤时在承山的位置可以看到青筋,可以放血。
飞扬穴:膀胱经的络穴,主治腿没有力,飞扬,承山都是让脚有力道的穴道。
腿没力气了就不能飞扬跋扈了[呲牙]
跗阳穴:阳跷脉的郄穴,也治疗脚无力。
昆仑穴:膀胱经经穴,专治项背痛。
仆参穴:治足跟痛或者脚后跟痛,脚后跟的问题是肾脏在管,下半身水肿是肾脏问题。
申脉:主管阳跷脉。阴跷脉跟阳跷脉管我们走路平衡。
癫痫发在白天灸申脉,晚上发作灸照海,白天晚上都发作就两个都灸。
金门穴:膀胱经的郄穴,主治身站不能久立,可以止痛,消炎,镇痛。
京骨:膀胱经原穴,膀胱经头痛就可以用京骨。虚实都可以用。
束骨穴:膀胱经俞穴专治足太阳经络上的病,膀胱经的实证就是痛了三五天,用束骨。
通谷穴:膀胱经的荣穴五脏气乱时用天柱,大杼,还不行就用通谷,束骨。
最后一个穴至阴:膀胱经的井穴,治症就是胎位不正,用灸法。
膏肓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很多人都出现了此部位的疼痛现象,那代表身体的某些部位可能出现了问题,同时平时也可以按摩膏肓穴达到养生的效果,以下我们就来看膏肓的准确位置图。
膏肓的准确位置图
【膏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穴位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膏肓穴】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含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注】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穴。
按摩膏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健忘、遗精、完谷不化。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等。
【作用功效】膏肓穴,散热排脂、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配伍】膏肓穴配尺泽穴、肺俞穴治疗喘咳;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穴治疗肩背痛;配白劳穴治疗虚劳。
每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中医里一对重要的穴位。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膏肓穴痛跟什么有关
陈先生膏肓痛持续已有半年以上,每天总觉得背部酸痛不舒服,也有服用肌肉松弛剂、做复健、针灸一直好好停停。胸部X-ray也显示正常。陈先生觉得很纳闷?为何膏肓痛一直好不了?
问诊之后就知道陈先生膏肓痛不是因肌肉拉伤所造成的,而是因为胆囊疾患所造成的疼痛。平时陈先生叁餐不定时,嗜吃油腻炸物,压力大,常加班熬夜喝酒,导致经常胃胀不舒,泛酸水,口苦口乾,膏肓闷痛不适。仔细询问之后,陈先生有胆囊发炎病史。后来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膏肓现已不痛。
其实胆囊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只是国人多疏忽,误以为膏肓痛只要去推拿复健即可恢复,殊不知没对症下药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覆发作。
胆囊疾病用中医配合针灸治疗效果良好,基本上可分以下几型:
1. 肝胆湿热型:症见胁痛剧烈,脘腹胀满痛,口苦口臭严重,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洪数。治宜清泻肝胆、清热利湿。
-选用:龙胆草、柴胡、生地、栀子、黄芩、泽泻、土茯苓。
2. 肝郁气滞型:症见心下痞硬,脘胁胀满,时有疼痛,口苦嗳气,肠鸣漉漉,纳谷呆滞,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选用清胆理气汤。
-药用:虎杖、木香、白芍、郁金、柴胡、半夏、白术、鸡内金、玫瑰花、代代花、川芎、山楂。
3. 肝胆瘀滞型:症见肤色暗晦,皮肤搔痒,右上腹刺痛,纳呆恶心,肌肤消瘦,倦怠乏力,饱闷腹胀,便溏尿少,脉细涩。治宜活血通络、健脾利气。选用通络活血汤。
-药用:桃仁、丹参、夏枯草、红花、赤芍、延胡索、鳖甲、地龙、香附、姜黄。
膏肓穴位保健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
1、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2、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3、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经常做这些动作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预防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按摩膏肓穴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手法:按摩膏肓穴位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揉膏肓穴6秒钟,反复重复10次,就可以治肩膀僵硬、酸痛等。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膏肓穴位的作用: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健忘、遗精、完谷不化。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等。
作用功效:膏肓穴,散热排脂、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临床运用: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配伍:膏肓穴配尺泽穴、肺俞穴治疗喘咳;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穴治疗肩背痛;配白劳穴治疗虚劳。
中医并没有艾灸膏肓穴位通治百病的说法,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7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2分钟让颈椎不再僵硬,马上见效!
下一篇: 黄帝内经75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