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下面分两部份介绍。一、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见图2)。图2明堂藩壁图图中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为首面,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肝部左右为胆:肝下(准头)为脾;方上(脾两旁)为胃;中 央(颧下)为大肠;挟大肠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处 。此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灵枢·五色篇》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 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本段说明 五色侯病的道理.五色是青赤黄白黑.病侯是寒热痛..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本段说明病情进退的诊断法.病进为病情恶化,由外至内:病退为由里出表....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 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于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 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二、脏腑疾病的诊断法【临床经验介绍】1 、小儿面部望诊经验小儿面部望诊始于钱乙,刘老吸取钱乙和历代儿科医家关于小儿面部望诊的精华,经过50余年临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编成歌诀。现介绍如下:1.1 毛发的望诊 发为血之余,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头发的望诊主要观察体内血与气的状况。气血充盈毛发润,若见虚衰发不华,亦有双虚毛作穗,血枯毛发似焦巴。1.2 囟门的望诊 头为诸阳之会,囟门为头颅之门窗。通过观察囟门的变化可直接观察人体阳气的盛衰。气虚囟门如坑陷,气盛囟门凸可见,囟门晚闭精气亏,精气夺时难闭敛。1.3 目睛的望诊《秘传眼科龙木论》提出五轮学说。将胞睑属脾,两眦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孔属肾。刘老将其引入儿科并予以发挥。瞳仁明亮肾气充,肾气亏虚瞳似蒙。黑睛明亮肝血足,黑睛晦暗血虚空。白睛明亮肺气盛,外邪难侵体自康。白睛蓝斑多虫疾,肝火灼肺白睛红。白睛黄染肝湿热,两眦红丝心火攻。上睑下垂脾气陷,下睑虚浮水上冲。1.4 口唇的望诊口唇为脾之外窍,脾气的虚实寒热可从口唇望之。口唇淡白,脾气虚寒。脾火上炎,口唇红干。脾有积热,唇若涂丹。唇淡而润,脾失健运。脾阴受伤,唇干少津。唇裂干痒,脾受风侵。1.5 望舌(苔)舌诊明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兼顾表里,是望诊的一项重要内容。刘老对此颇有研究,认为:舌尖红赤,心火独熊。边尖红赤,肝胆火冲。舌色淡白,气血不充。苔若积粉,积滞在中。苔黄而润,湿热困中。苔黄而燥,津伤热重。1.6 望面色面部望诊,古以五色、五部配五脏。刘老以五色为主进行观察,认识多切中病机。火光炎炎,外感风寒。紫生内热,红主伤寒。红而发紫,内热伤元。面色萎黄,脾虚之愆。金气浮浮,积滞为殃。面色惨白,寒邪所伤。面色(白光)白,气血虚彰。天庭青暗,惊风必将。鼻准青色,肝犯中阳。山根泛青,灾异须防。口角青气,腹痛绵长。肾气充足,方广生光。方广晦暗,肾气不强。注:“方广”指面部两侧下颌部位,刘老认为该处为肾气之所主,此不同于既往以下颏属肾之论。他认为肾气盛衰的变化在方广处比下额处更明显易见。1.7 小儿突然“面如妆”的辨治所谓“面如妆”,是指小儿面色如同化了妆一样鲜艳美丽。小儿面色原来并不好而突然出现“面如妆”的现象,往往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就能起到防患未然的效果。1.7.1 原是单眼皮突然变成双眼皮 临床上见到有的小儿原是单眼皮而突然变成双眼皮,常预示小儿素有积滞,郁而化热。上下眼睑属“肉轮”,若脾胃积热日久,热邪上蒸于眼睑,则眼睑气血充盈,眼皮由单变双。治宜消食导滞,清胃泻脾。可用保和丸加减。常用:焦三仙、炒莱菔子、鸡内金、茯苓、连翘、升麻各10克,陈皮5克,半夏3克,黄连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热去脾胃自安,眼睑恢复正常。1.7.2 面若搽粉过度 原来面色润泽的小儿突然出现若搽粉过度的面色,提示体内湿热熏蒸于面,面色晦暗如施粉过度状。治宜通利三焦,清热利湿。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麦冬、知母、竹叶、石斛、荷梗各10克,黄连1.5克,栀子3克,灯心草1克。使湿化热解,面色如常。1.7.3 腮若涂脂 小儿原本并不红润的面颊突然如涂了胭脂一样娇艳。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右腮如涂脂:为肺经蕴热。右腮属肺,热循经上冲则右腮发红状如涂脂。治宜清肺泻火。方用泻白散加减。常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杏仁、前胡各10克,桔梗3克,痰多可加半夏,天竺黄各3克。②左腮如涂脂:为肝经郁热。左腮属肝,肝经郁热上攻显于面则左腮发红状如涂脂。治宜清肝泻火。方以泻青丸加减。常用:当归、白芍、黄芩各10克,川芎5克,栀子、柴胡、龙胆草、生甘草各3克。③两腮虽娇艳状如涂脂,但干燥欠润,多为阴虚于内,阳亢于上所致,即阴虚面红。但是此种阴虚面红往往出现较缓慢,且不易消退,常可持续较长时间。治宜育阴清热。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地、知母各10克,贝母6克。④两腮表现为乍红、乍黄、乍白、乍青、乍黑,五色互见,片刻即消,片刻又起。为惊恐胆寒,因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若惊恐伤胆,胆气虚寒,则十一脏气机逆乱,五脏之色互见于面。方用温胆汤加减。常用:半夏、炙甘草各3克,陈皮、枳壳各5克,茯神、竹茹、远志、钩藤、柴胡、黄芩各10克。⑤久病、重病患儿突然面红如妆,常表示为危重之象,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阳气将绝之危症。治当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人参10克(单煎),附子6克(先煎),煅龙牡各30克(先煎),麦冬10克,炮姜6克。1.7.4 唇若涂丹 小儿唇口突见鲜红娇艳,状若涂丹,提示脾热内积上炎于唇。治宜清脾泻火。方用泻黄散加减。常用:藿香、白芷、升麻各10克,防风、生甘草、栀子各3克。若兼有胃热之象,则参以清胃散加减治之。1.7.5 两耳红赤状若涂脂 小儿双耳原本淡红润泽,突然红赤状如涂脂,多表示胆经蕴热。胆经绕耳而过,胆经蕴热,肝火上炎则双耳红赤。治亦清胆泻火。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常用:青蒿15克,黄芩、竹茹、赤茯苓各10克,碧玉散10克(包煎),半夏3克,陈皮、枳壳各5克。若兼有神志不宁加远志、钩藤各10克。另外,临床常见的由于心情激动,出现一过性面红耳赤则不在此范围内。
刘弼臣教授(1925—2008)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儿科专家。是我国中医儿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师带徒名老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授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顾问。曾任原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东直门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老中医经验研究室主任,儿科研究室主任,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副主任、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儿科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长,兼任江苏省扬州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及全国多家省级以上医学杂志的编委和顾问。他师出名门,江南朱冠臣当代被誉为“小儿神医”业师孙谨臣名震大江南北,并经上海复兴中医专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师资班(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调入北京后先执教于方剂教研室,继即调到儿科教研室工作,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于中医儿科事业,为中医儿科事业和学术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当代儿科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劳动人事部确定为配备继承人的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他在继承师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了历代前贤医学之长,潜心钻研,刻意进取。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表研细读,体会颇深,医理得到了精湛修养,为学术的发扬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钱乙万密斋,吴谦,叶天士等诸家学术思想,也非常重视,进行了深入研讨和阐发,对钱乙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根据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其五脏证治,作出了突出的发展和创新。他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育、科研工作达60余年之久,培育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桃李满天下,先后出版10余部著作,多次赴欧美各国、东南亚等地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医学期刊杂志上发表具有一定价值论文百余篇。医德医术高超,善治儿科各种病证,为海内外儿童服务,特别对于某些疑难重症辗转治疗不愈者往往独辟跨径,不循常规,突发奇思,化生新意,从常人意想不到之处入手,异军突起,常多巧发而奇中,每起沉疴于俄顷,拘救生命于危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誉为“东方小儿王”、“中医儿科之父”;亚太地区尊为“一代宗师”、“世界名医”;美国柯尔比科技情报中心,医学部授予为数极少的“国际著名替代医学专家”证书,ABI评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500名人之一”。
立志从医 刻苦学医
刘弼臣原名刘世仁,医名“弼臣”。他自幼体弱多病,每次患病皆得益于其姑父的治疗而速愈。其姑父孙谨臣,是当地著名中医儿科医生,是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小儿神医”朱冠臣创立的“臣字门”第三代传人。刘弼臣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争和动乱中渡过的,他从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古训中受到启发,决心学医济世活人,以增强民族素质。遂于14岁中学辍学后拜孙谨臣先生为师,取医名“弼臣”,寓意“治世以文,弼亮之臣攸赖”,成为“臣字门”的第四代传人,从此走上了从事中医之路。
名医刘弼臣他白天侍诊于桌前,抄方诊病,倾听老师教诲。夜晚则勤于书斋,整理笔记,攻读医书,苦心钻研。孙谨臣则毫无保留地把师门经验及特色传授给他,并常常教导他要不拘一门,广学博采。在他3年满师后,还推荐他到名医时逸人创办的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当时学校有数十位上海的名中医授课,其中有外科的张赞臣、中药的陈存仁、内科的程门雪、儿科的钱今阳等。授课的老师中有的是相互对立的学术派别。在讲课时各执己见,旁征博引以证其正。刘弼臣像块海绵,尽量吮吸着各家名派的精华,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初露锋芒 再次深造
毕业后,刘弼臣回到故里,将自家的两间街面房改为诊所,踏上了漫漫的行医之路。他把治病救人当作己任,治病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收低廉的诊费,无钱则义务诊治。他服务热情,审因详细,认真辨证,合理遣方,果敢用药,常获良效,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十余年间,经其治者何止万人,深受乡亲们的爱戴,也被家乡同仁所器重。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选为中医联合诊所所长,他还被推选为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
1954年他到泰州参加扬州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195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学校成立,刘弼臣被选拔到首个师资班中培训。在师资班里,他接触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名医,聆听他们的授课,不但学到了各家名医的专长,而且接受了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并阅读了大量中医经典著作,同时学习和掌握了中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段经历,为他以后步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乃至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医知名专家和中医儿科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名震京都 誉“小儿王”
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初创时期,急需师资人材,刘弼臣奉调进京,先执教于方剂教研室,后转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个春秋。
1959年,北京地区小儿腺病毒肺炎流行,病死率较高,而西药疗效欠佳,于是刘弼臣参与协作,发挥中医优势进行治疗。他与466空军医院协作攻关,治疗35例肺炎患儿,无1例死亡。其中1例危重患儿,曾3次呼吸暂停,他积极配合抢救,在人工呼吸、输血、吸氧的同时,用大剂量人参煎汤鼻饲,以益气固脱,从而使病情得到控制。后患儿又现肢体抽搐,二目失明不能视物。他分析辨证,遂以缓肝理脾汤加减治之,叠进28剂而愈,无任何后遗疾患。
刘弼臣著名作家刘绍棠之孙,在市某大医院住院治疗,高烧20余日不退,请刘弼臣诊治,仅服药2天,体温即降为正常。1987年7月,河南新乡驻军某部一普通干部,带着患重症肌无力的4岁儿子,到过许多大医院治疗均未效。最后来到北京请刘弼臣诊治,仅诊3次便痊愈。1992年夏,天津一李姓患者患重症肌无力病情垂危,住在某大医院里,各种西药全都用上了仍无效。后辗转驱车请刘教授出诊2次,病情明显好转,其后可自行乘车来京诊治了。
类似上述例子不胜枚举。他除对重症肌无力有深入研究外,对病毒性心肌炎、哮喘、脑积水、肾炎肾病等许多疑难疾病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每起沉疴而获奇效,活人无数,由是名声大振,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小儿王”。
教书育人 硕果累累
刘弼臣自从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年过古稀,仍执教登台。认真二字是他讲课的法宝,他认为“不认真是讲不好课的。不认真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他反对照本宣科的灌注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每次授课,都引古喻今,旁引佐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说理透彻,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善于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因此,深受同学欢迎。他提倡立式授课法,虽年事已高,仍身体力行。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作为硕士生导师,他总是亲自拟订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认真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开题以及进行临床能力的训练。1先后来培养出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10名。
1990年刘弼臣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劳动人事部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承担起带徒的任务。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他亲笔为两位继承人题写医名,一为“济臣”,一为“洪臣”,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同时,他还谆谆告诫:“继承是为了发展,光学是不行的,必须有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中医之所以有生命力,名家辈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他还强调:“学习不能只学一家,不能闭关自大,要广泛吸取别人的好经验,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医才能发展。”他倾注心血,圆满完成了继承带教工作。他从事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近60年,聆听过他的教诲,经他带教的学生,遍及祖国四面八方及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0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儿鼻梁青筋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