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国医大师张志远的只有2-3味药的降压用药经验

苍耳子 2023-07-24 13:08:21

国医大师张志远的书里有很多这样的简便实用的小方,益母草降压不是第一次见,山楂就更不用说了,两药皆寒加上桂枝中和一下,看起来很好,各位中医药人不妨在临床中使用一下?桂枝、益母草降压利尿。临床利尿、降血压,有两种药物易被忽视,大都认为桂枝通利血脉,助麻黄解表;益母草化瘀,收缩子宫,属妇科专药。实际不然,临床观察,两药结合有一共同点,降低血压、开通水道,凡原发性高血压、水肿,于对证处方内加入本品,均能发挥有效作用。《伤寒论》五苓散加桂枝,不仅温蒸气化,亦兼着排水;身体浮肿开益母草,并非活血,而是下利膀胱使尿液流出。治疗高血压有一验方,由山楂40克、桂枝15克、益母草20克组成,水煎,分三次,每日一剂。连饮七天,很见功力。去掉山楂仍起效果。提示:本文源于网络,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辩证使用。

蜈蚣:息风止痉要药

蜈蚣为大蜈蚣科昆虫小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性味辛、温,有毒,归肝经,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蜈蚣临床应用范围颇广,疗效确切,惜深知其用者鲜,故搜采诸家之说,结合笔者临床经验,集于此供大家参考学习。

搜风解痉

息风止痉是蜈蚣最主要的功效。因其性善走窜,内通脏腑,外达肢节,玄府经脉,无处不到,故为息风止痉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现代研究发现,本品水煎液具有中枢抑制及抗惊厥作用,可能是其息风止痉功效的现代药理依据之一。

急慢惊风 小儿肝强而脾弱,凡外感时邪,化热入内,或暴受惊恐,常可引动肝风,突发急惊风,症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两目天吊,神志不清;或脾虚肝旺,或脾肾阳衰,土虚木摇,虚风内动,则发慢惊风,症见手足蠕动,神倦瘛疭,四肢不温。由于本品具息风止痉之效,故对于急慢惊风均可配伍其他药物治之。急惊者,多与羚羊角、钩藤、水牛角、牛黄、蝉蜕、僵蚕同用;慢惊者,多与人参、天麻、白芍、炙甘草相伍。如《证治准绳》睡安散,以蜈蚣配伍全蝎、朱砂、乳香、血竭等,治急慢惊风,症见头痛项强、神昏惊厥、手足抽搐、不得安睡者。

癫痫 本病发作时神志不清,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属于肝风内动,本品平息肝风,定痫止抽,所以对此病有效。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中医治疗各类癫痫均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单纯采用中药治疗还可以长时间控制发作,甚至也有停药后数年不发作者。治疗癫痫,蜈蚣是必用药之一,其与全蝎配伍,效果更佳。笔者临床经验,在蜈蚣、全蝎、蝉蜕、僵蚕、天麻、胆南星、磁石、青礞石、粗瓷片、生龙骨、生牡蛎、郁金、白矾等药中,选择五六味配伍,再略加针对病机的药物,治疗本病效果满意。

面肌痉挛 笔者常以白芍、炙甘草、全蝎、蜈蚣、蝉蜕、僵蚕为主药,有热者加双花、连翘;寒重者加麻黄、附子、细辛;血瘀者加川芎、土元;肝旺者加钩藤、桑寄生、菊花。曾治一35岁女士,因工作紧张又受寒邪,导致面肌呈慢节奏但极重之痉挛,一分钟约10次,痉挛时面目狰狞,不可控制,发作3天,深以为苦。笔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加全蝎、蜈蚣、金银花,重剂治之,服药4小时即见效,2剂后痉挛即止,服完3剂,诸症皆除。

通痹止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本品通络止痛,可用于风湿顽痹,偏正头风,以及中风中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镇痛等作用。

头痛 肝阳化风、瘀血阻络所致的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为当今中青年脑力劳动者的常见病。本病缠绵难愈,遇压力过大、睡眠不佳、情绪激动或经期则易发,疼时影响工作,痛苦难耐。由于蜈蚣走窜之力速,善于搜剔血络,又可息风止痉,故适用于血瘀、肝阳化风所致头痛者。治疗此类头痛,笔者常用蜈蚣与全蝎配伍,在天麻、钩藤、僵蚕、川芎、白芷、白芍、炙甘草、细辛、菊花等药中,根据辨证选择其中五六味配伍。如血瘀为重,以川芎、白芷为主;如肝阳上亢为重,以钩藤、白芍、甘草、菊花为主;如痰浊阻络为重,以僵蚕、细辛为主。笔者临床治疗此病颇多,经以上加减,鲜有不效者。

痹病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此病邪气久羁,注于经络,流于关节,气血痹阻不通,症见肢体麻木疼痛,重着不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影响活动。蜈蚣性善走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故为本病之有效药物,常与散风除湿通痹药物配伍而获效。现代临床用本品治疗痹病的报道不胜枚举。如飞马丹,以本品与马钱子配伍研末为丸,治关节痹痛,有很好的止痛之效;以本品配伍独活、桂枝、黄芩等清热祛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可除湿止痛;以加减乌头汤(本品配伍乌头、桂枝、川芎等)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效;天麻蜈蚣汤(以本品配伍天麻、川芎、威灵仙、秦艽、制首乌、独活),治疗风寒湿热导致的颈椎骨质增生性疼痛有效。笔者在临床上对于风寒湿邪侵入经络,症见疼痛较重、四肢屈伸不利者,用本品与制草乌、制川乌、穿山龙、细辛、麻黄、熟地、徐长卿、乳香、没药等配伍,收效满意。使用马钱子、乌头等药物时需严格控制用量,合理利用炮制法减毒增效。

中风后遗症 本品对于中风中脏腑或中经络所致后遗症,均可配伍应用。治中风左瘫右痪,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筋脉拘挛,遍身麻木,可以本品配伍全蝎、僵蚕、乳香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乳香应痛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有记载逐风汤,以蜈蚣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全蝎等治疗中风抽掣。现代用本品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很多案例,如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本品与土鳖虫,治疗脑出血症见神昏、失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有良效。

起痿兴阳

阳痿与肝郁肾虚有关,阴茎乃肝所主之宗筋。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除与心理因素有关外,与阴茎海绵体的充血不足也有直接关系。从中医角度论,蜈蚣疏达肝脉,通达肝之筋络,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看,本品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有利于提升阴茎海绵体充血,故近年来多用蜈蚣治疗阳痿,取得很好疗效。如有研究报道称,以当归、白芍、炙甘草配伍本品,用量较大,药专力宏,治疗阳痿有效。亦有研究报道称,以助阳散(海马、蛤蚧、蜈蚣、细辛)治疗阳痿患者65例,总有效率96.92%。笔者在辨证方中加入本品,每天2~3条打粉冲服,效果可靠。

定痉止咳

中医之风咳,多见于百日咳、咳嗽变异性哮喘,其症为平时咳少,但咽中痒甚,咳发则数十声连续而不止,咳痰少而黏稠,呈透明胶状,夜间为重,一般止咳药服之效不佳。由于其呈痉挛性咳嗽,加之咽中痒,有中医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且符合无风不作痒之说,故当以息风止痉药治之。蜈蚣性善息风止痉,故对此症有效。如有报道称以蜈蚣、甘草等分为末,每日3次,每次1.5~2克,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500例百日咳患儿,有效率90%。笔者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药用旋复花、麻黄、白芍、甘草、荆芥、蝉蜕、僵蚕、桔梗、细辛、蜈蚣、全蝎,效果满意。多在1~2天见效,7~10天痊愈。

解毒疗疮

蜈蚣虽有小毒,但善于以毒攻毒,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痰核等有效。

治疗疮疡 热毒凝聚之疮疖痈肿,用蜈蚣攻毒拔毒,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者,如《疡医大全》之小蟾酥丸(蟾酥、雄黄、蜈蚣),内服可以治疗多种疮疡疔疖初起,红肿热痛,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者。其外用者,如《药蔹启秘》之八将丹,以本品配伍牛黄、冰片、麝香等为末,掺膏药贴患处,治痈疽大毒,未溃者可消,已溃者拔毒。

瘰疬痰核 即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病,当今比较少见,但古书中以本品治疗此症者不乏记载。既可外用,也可内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对于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臁疮 即小腿前侧的慢性溃疡。《外科正宗》以本品配伍独活、白芷、甘草,入桐油煎开,外搽患处,有拔毒去腐生肌之功。有研究报道称,用蜈蚣配轻粉、冰片、血竭,等研细末,外敷疮面,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压疮等,效果满意。

毒蛇咬伤 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冲服可以毒攻毒,治毒蛇咬伤。亦可以本品配伍白芷、雄黄、樟脑研细,油调搽患处。不过如果遇到毒蛇咬伤,此只能作为权宜之法,应尽快去医院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本品治慢性骨髓炎也有效验。

抗癌消症

近年来,以蜈蚣配伍其他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报道日渐增多。例如国医大师张志远将其与全蝎、黄药子、半枝莲、石见穿、干蟾衣、山慈菇、白屈菜、菝葜、木鳖子、白花蛇舌草等分别配伍,治疗肿瘤。笔者也常用本品与全蝎、干蟾衣、雄黄、麝香、人工牛黄、白花蛇舌草、守宫按一定比例配伍,装胶囊内服,配合辨证汤剂治疗多种癌症,可以起到带病延年的效果,少数患者可以达到肿瘤消失或缩小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据张锡纯记载,本品对于噎膈,即食管癌效佳,可以在临床上观察使用。

外用诸法

蜈蚣内服、外用均可,外用有时可以收到内服不能取得的疗效,故对本品的外用之法不能忽视。现择其临床常用者介绍如下。

乳头风(乳头皲裂) 以乳风散(蜈蚣、制乳香、煨乌梅、制马勃、三七为末研细),敷患处有效。

银屑病 以蜈蚣、乌梢蛇、乌梅、黄柏入砂锅,菜油浸泡2小时后,以文火煎至发黄微黑,滤过,每天于皮损处涂1~2次,涂药后摩擦5~10分钟。

口疮 以整条蜈蚣大者一条,烘干至焦黄带香,研碎后加入10毫升香油中,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蜈蚣油涂口疮处,疗效佳。

带状疱疹 蜈蚣、全蝎等分为末,香油调成糊状,每日3~4次涂于患处,内服0.5克。

鸡眼 治疗时以温水泡脚,去除鸡眼表层的角质层,使鸡眼露出,撒上蜈蚣粉少许,再抹上凡士林油,外用胶布盖贴,7天后撕去胶布,用热水浸足泡洗,一般即可脱落,如不脱落则再用上法治疗一次。

蜈蚣与全蝎常配伍应用,二者均属节肢动物,功效基本一致,且均属味辛、有毒之药,俱归肝经,皆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三大功效。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全蝎性平,毒力较弱,息风止痉作用稍弱,解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温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作用较强,毒力亦较大,攻毒疗疮,通痹止痛之力亦优。从息风止痉作用来看,全蝎偏于频频抽搐,手足震颤者;蜈蚣对于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者效果较好。而且,内科一般多用全蝎,外科则用蜈蚣。

需要注意的是,蜈蚣含有类似于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可引起溶血效应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可致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个别患者可出现肝肾损害或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应用蜈蚣时,即便是在常用量的范围,有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头昏、头胀、头面潮红等症状。如用量达到15~30克,则可引起中毒。其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至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及血压下降等。重者引起溶血,可出现酱油色血尿及溶血性贫血等。出现过敏反应者可见皮疹、身痒,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当出现蜈蚣毒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对症治疗,重者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

蜈蚣内服常用量为每日3~5克,最好研末吞服,或装入胶囊内吞服,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应严格控制用量,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龙胆草:治肝胆湿热郁火第一要药

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与根茎。性寒,味苦,归肝、胆经,有泻肝胆实火、除三焦湿热之效。

清肝胆湿热

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主入肝、胆经,故对于肝胆湿热郁火所致诸病为第一要药。凡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疮,用之均有良效。

湿热黄疸 治肝胆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的阳黄,常与茵陈、栀子、大黄、凤尾草等药同用,亦可配伍他药治疗阴黄。然龙胆草苦重寒胜,故应注意不宜过用以免凉遏冰伏。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所致的各类阳黄,喜用刘渡舟先生所创制的柴胡解毒汤,如果热重于湿,多加入此药,常用量10~15克即可。如嫌其药性过凉,在方中少佐3~5克桂枝即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龙胆草水提物、醇提物均有很好的利胆作用,而本品所含的龙胆苷有直接的保肝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黄疸的现代药效机制,临床可以参考。

阴肿阴痒 本品性沉重,易走下焦,清利湿热之功较强,故对于湿热下注所致的阴囊红肿,甚则肿大如瓜,亮如水晶,坠胀疼痛,小便赤热者,乃为必用之品,临床常与栀子、木通、生地等药同用,如龙胆泻肝丸。《本草汇言》记载,治疗阴囊发痒,搔之湿润而不干,可以本品加五味子、刘寄奴同煎取汁,加入樟脑末,浸洗外用。笔者曾治疗阴囊湿疹患者,内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开本方配合外用后治愈。对于妇科检查无滴虫、无感染的阴中瘙痒,以本品为主药的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也有良效,有资料报道,治疗39例,总有效率达93.75%。

带下淋证 湿热下注可致妇人带下之疾,而男女均可致淋证,本品由于善清下焦湿热,故亦为常用之药。如对于妇女带下病,可与苦参、蛇床子、黄柏、苍术等配伍,加入仙鹤草、鸡冠花效果更为理想;对于湿热淋证出现尿频尿痛,甚则尿血,尿道涩滞,单用本品煎服即可,也可配伍瞿麦、栀子、滑石、扁蓄等,以提高疗效。

湿疹湿疮 湿热内蕴导致湿疹、湿疮,症见皮肤瘙痒难耐,甚则破溃出黄水,由于本品为清利湿热之佳品,故亦每为要药。笔者常将其与黄柏、苍术、牛膝、薏米、地肤子、徐长卿、赤芍、苦参、生地等配伍而取效。曾有一老干部,由于工作紧张劳累,精神压力大,患下肢湿疹甚重,经京城很多皮肤科医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后听他人介绍,求治于余。即以此方,重用龙胆草、黄柏、生石膏、水牛角,配合凉血药,治疗1周取效,月余皮疹消失,2月痊愈,至今数年未发。

泻肝胆实火

龙胆草苦寒而入肝、胆经,为清泻肝胆实火第一药,如泻青丸、龙胆泻肝丸均以本品为主药。故肝胆火盛者,恒用本品主之。《名医别录》有本品“益肝胆气”之说,《本草纲目》释义云:“相火寄于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此言诚不虚也。

肝火胁痛 张景岳《本草正》云:“龙胆草,乃足厥阴、少阳之药,大能泻火。”肝胆实火逆于肝胆经脉,导致胁肋疼痛,攻冲胀闷,伴口苦、耳聋耳鸣等,常与栀子、黄芩、柴胡同用,如《医方集解》之龙胆泻肝汤。

肝火头痛 肝火循经上冲于头,出现头痛、头晕、目眩等症,中老年人常伴血压上升,大便秘结,此时用本品泻肝火,可与栀子、大黄等同用,如《丹溪心法》当归龙荟丸。刘渡舟先生对于肝火上冲之高血压,头晕头痛如坐舟车者,曾创制一方治之,名曰三草芍甘汤,方由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白芍、甘草组成,临床每收桴鼓之效。经笔者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证实,对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其降压效应与尼莫地平相当,且降压时长在尼莫地平之上,远优于其他中药降压药。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有镇静作用,大剂量有降压作用,这两个效应也有利于其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头晕以及血压升高。

肝火目赤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循经上冲则易发目赤肿痛。本品通过泻肝经实火,能治肝胆实火上冲所致的目赤目肿甚则目中生翳,故张元素称其为“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临床上可单用煎水洗眼,或与清肝药菊花、栀子、夏枯草、青葙子、决明子等同用内服。

肝火耳聋 肝火上冲所致的耳聋耳鸣也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对人体听力损害甚大,而中西医均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尤其是突发性耳聋,发病突然,若治疗不及时往往致人失聪,如能及时用大剂量龙胆草治疗,大多数可取得远胜于西药及常规中药治疗的佳效。一围绝经期耳聋的患者,发病后半月内完全失聪,经他医用平肝潜阳法不效,求治于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用龙胆草30克,丹皮10克,菖蒲10克,苦参10克,山栀子15克,大黄3克,连用10天,即有听觉恢复,后龙胆草增至40克,再服2周,基本恢复正常。笔者学习张老经验,治疗此病近10人,均获佳效。其中一患者,原右耳失聪,3月前因生气着急而突发左侧耳聋,对面说话须大声喊才能听到少许,平时音声完全无反应,经三甲医院五官科诊断为突发神经性耳聋,经高压氧、输液、服用营养神经药等治疗3月无效,求余诊治。辨证为肝火上扰之耳聋,与龙胆草40克,菖蒲15克,全虫5克,蝉蜕10克,大黄5克,栀子12克,白芍20克,夏枯草30克,14剂。药后听力明显好转,继服14剂后,听力检查明显改善,能听到正常说话声,加减后继服3月,左耳听力恢复正常,失聪多年的右耳也可以听到少许声音。

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多由于肝火上炎或挟湿热所致。对此病龙胆草也有佳效。据笔者经验,此病初起之时,疱疹焮红,疼痛难耐,多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口苦等,此时最重要的治法就是重剂清泄肝胆火热之邪,用大剂龙胆草、大黄、栀子、连翘,加用当归、赤芍、元胡等,令人痛快泄利数次,则疼减而疱疹变淡变浅,再配合外治,可很快痊愈,且不留后遗疼痛。如治疗不及时,往往病情迁延,数月疼痛不解,余临床上遇此者多矣,甚者有数年而仍时发疼痛者。笔者萱堂老母,86岁时患此病,疱疹明亮焮红,疼痛难忍,即用此法治愈,龙胆草用至20克,大黄用至10克,泄利3次即疼减疹平,配合外用涂药,月余后即安,未留任何后遗症。

除肝热生风

肝经蕴热,易化火生风。本品为肝胆两经泻火之品,对于肝胆实热导致的热盛惊风有效。如肝热极而生风,症见高热惊厥,手足抽搐,常与黄连、牛黄、钩藤、青黛、麝香等配伍,如《小儿药证直诀》之凉惊丸。若见小儿急惊,热盛抽搐,或肝经郁火,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者,常与栀子、大黄、防风、当归、川芎、龙脑同用,以泻火清热,通腑定惊,如同书中的泻青丸。

龙胆草内服入汤剂,根据治疗目的不同而决定剂量,小剂量3克左右可以刺激胃液分泌有健胃之功;对于肝火亢盛者,可以用至30~40克,尤其是肝火耳聋与缠腰火丹时,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必为苦寒伤胃所囿。由于本品苦寒伤胃,故不可长期大量服用;脾虚,平素大便偏溏者慎用;阴虚津伤者用本品时也要注意,以免苦寒燥津。

张志远三味妙药治崩漏

? ?【药物组成】

白头翁、贯众各35g,生地榆40g(剂量为笔者所习用)。

【治疗方法】

方中各药用量视人与病两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用15~30g,最大量可用至50g,每日1剂,连服5剂。出血停止后,用量减半,再服3~5剂以巩固之。然后改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养肝益肾调理冲任之品以恢复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涩以固脱、祛瘀生新。主治血热妄行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验证举例】

段某,女,40岁,1998年4月5日初诊。诉不规则阴道出血已5天,有时量多,有块,色鲜红,经妇产科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3天无效。视其舌红无苔,脉之弦数。处以上方3剂而愈。

【运用体会】

本方曾在门诊中验证过多例,并把其作为治疗崩漏的首选方。

考虑本方特点有四:

一是药简量大;

二是不用炭类止血药,防其留瘀;

三是均为未经炮制的原质生药;

四是地榆味酸偏于收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贯众确有收缩子宫而止血的作用,侧重清热解毒,白头翁祛瘀生新,兼消积聚。

三者配伍一起,对血热妄行之崩漏,不仅能清热泻火以治本,尚有“涩以固脱”以治标和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特殊功能。

本文选自《杏林40年临证手记》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0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