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100条常用经方之方证提炼!!!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4 12:15:35

1、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 面色青灰,痰鸣声、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2、舌苔白水滑 腹泻=苓桂术甘汤。3、心中烦躁、尿黄、苔黄,脉数(黄连) 胃脘满闷(半夏) 食欲不振、面色晦暗无光、疲劳乏力,大便稀溏(干姜)=半夏泻心汤。4、胸腹撑胀满闷,有气塞感,嗳气频繁,反酸严重:半夏厚朴汤。5、心律不齐 水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体水滑腻)=苓桂术甘汤。6、眼底出血,视物模糊不清(眩、冒) 水舌=五苓散。7、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8、急性泪腺炎案:无汗而头痛、无汗而眼痛,脉浮紧(麻黄) 大量眼泪、大便稀溏、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局部灼热感,巩膜充血红赤,心中烦(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9、淋巴结肿大疼痛:连翘。10、生活压力大,经常心情郁闷,胁部塞堵胀满,脉弦(四逆散) 心烦、焦虑、口苦(黄芩、连翘、栀子) 胃脘塞堵胀满,纳呆,时时恶心(半夏厚朴汤)=解郁汤 除烦汤。解忧郁、抗焦虑。11、头蒙、头晕、头痛(冒) 面部浮肿、时出汗(水汗)、水舌=苓桂术甘汤。12、恶寒(风) 发热 汗出=桂枝汤。13、间歇发热2年,时轻时重,体温37.2°,脉弦细(柴胡) 口苦、咽干、心烦、失眠(黄芩) 干呕(半夏、生姜) 精神不振(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14、头昏、头晕(冒) 关节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日2次 水舌=泽泻汤。15、头痛 伤寒史、无汗而头痛、无汗而鼻塞鼻涕、无汗而恶寒(麻黄)=葛根汤或麻黄汤。16、头痛 干呕 水舌=吴茱萸汤。17、汗出而头痛、脉浮=桂枝汤。18、头昏、头蒙(冒) 水舌=泽泻汤。19、头痛 恶心干呕 水舌=吴茱萸汤。20、严重失眠 时感周身寒热交替发作,关脉弦,时有心慌心悸 水舌(焦虑症)=柴龙牡。21、失眠 阵阵烦热、手心发热、阵阵汗出,口干舌燥,时觉心烦焦虑,尿黄,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高血压=黄连解毒汤。22、舌下瘀=桂枝茯苓丸。23、无汗而头痛 伤寒史、脉浮弦紧 血压高=麻黄汤 川芎。24、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发热(麻黄) 喉中痰鸣,舌体淡嫩,舌苔白腻,双肺干湿啰音(半夏、干姜、细辛) 阵阵烦躁哭闹,指纹紫红,大便干(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25、高热(体温39°) 汗出、烦躁、口渴饮水多,指纹紫红,舌苔薄黄(石膏)=白虎加人参汤。26、不完全性肠梗阻 腹胀、腹痛,大便难解数天 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腹胀严重,肛门排出少量气体,但无大便 查体:脐周及脐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按之腹满痛,腹肌紧张、抵抗,充实有力,拒按不甚;无扪及包块、硬结;无腹水征;肠鸣音活跃,一分8次(大黄腹)=大承气汤。27、疾病阵发性发作、脉沉弦(柴胡) 恶心干呕=小柴胡汤。28、眩晕 汗出多(水汗)、双踝关节轻度水肿 水舌=苓桂术甘汤。29、头痛 水舌=吴茱萸汤。30、体格壮实,背肌厚密结实,颈肩背腰僵硬、痉挛、疼痛=葛根汤。31、眩晕 (脉弦 口苦、咽干)=小柴胡汤。32、心烦、焦虑、失眠,头昏沉晕,口渴,胸膈烦闷,舌暗红,舌尖红,舌苔黄,脉滑数(焦虑症)=栀子豉汤。33、头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34、头晕、头蒙、头重、耳鸣 水舌=五苓散。35、颈项僵硬疼痛(芍药证)、右胁胀痛、脉沉弦有力(四逆散) 口苦、咽干、心烦、尿黄、便干,舌苔黄,时出汗(黄芩、连翘、栀子) 嗳气多(半夏厚朴汤)=解郁汤 除烦汤。36、头沉重、昏蒙、晕痛 水舌=泽泻汤。37、半身出汗、脉弦细、发热(柴胡) 口苦、咽干、舌尖红、脉数(黄芩) 恶心(半夏、生姜) 精神萎靡(人参、大枣、甘草)=小柴胡汤38、汗出而发热、汗后怕冷=桂枝汤。39、汗出而头痛=桂枝汤。40、汗出而四肢关节困痛=桂枝汤。41、头晕晕沉沉(冒) 水舌=泽泻汤。42、心烦、焦虑、口干、口苦、舌苔黄=黄连、黄芩。43、食后胃中胀满(胃动力障碍):半夏厚朴汤 炒枳壳。44、腹泻 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腹中胀满,肠鸣,食欲不旺 水舌、脉搏沉细=附子理中汤。45、五更泻 精神不旺,食欲不旺,神疲乏力,困倦懒动,畏寒怕冷;脉搏沉弱、尺脉不足;口不干渴 水舌=附子理中汤。46、心律失常,频发心悸、胸闷,严重时卧起不安(龙牡) 大便稀溏、水舌=龙牡 苓桂术甘汤。47、乏困懒动,食欲不旺,时出虚汗,畏寒怕冷,口中和,舌淡暗(附子)=四逆汤。48、五官窍道病(柴胡) 心烦、口苦(黄芩) 时时干呕(半夏、生姜)=小柴胡汤。49、头晕、头蒙、头胀、头重,晕晕乎乎、昏昏沉沉 或耳鸣、耳胀闷感、听力减退(冒)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50、恶风、发热、汗出而身痛、脉浮=桂枝汤。51、发热迁延20天,每日定时发作,脉弦(柴胡) 口苦、咽干、心烦、焦虑、尿黄、脉数(黄芩)=小柴胡汤。52、心慌不适 水舌=苓桂术甘汤。53、疾病呈发作性,时作时止、时好时坏(柴胡) 口苦(黄芩)=小柴胡汤。54、头痛 水舌=吴茱萸汤。55、眩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56、体型肥胖,肌肉松软,食欲旺盛,容易出汗,常常疲劳(黄芪人) 下肢麻木不适如过电,舌暗,舌边瘀斑(血痹病)=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合补阳还五汤。57、腰部怕冷,腰肌酸沉感,腰痛,阴雨天时明显加重,困重乏力 水舌=甘姜苓术汤。58、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房颤) 头晕 大便稀溏,每日4次;容易出汗(水汗) 水舌=龙牡 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59、困乏欲睡,畏寒肢冷,喜厚衣,口不干不渴,食欲不旺,小便频多清白,舌暗(附子)=四逆汤。60、眩晕 水舌 吐水=小半夏加茯苓汤。61、体格健壮,无汗而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尤以腰痛为甚(麻黄) 舌苔白腻(苍术)=麻黄加术汤。62、腰部发凉,舌苔白腻,双踝水肿,大便稀溏=甘姜苓术汤。63、周身乏力,舌暗,苔白,脉沉无力=附子证。64、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困倦(麻黄) 精神萎靡、仅发低热、乏力困顿、不想活动,舌淡,四肢困懒乏力,脉沉(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65、头蒙、头沉、头昏、头重(冒) 水舌=苓桂术甘汤。66、无汗而咳喘、双肺哮鸣音(麻黄) 喉中痰声漉漉,手足冷、大便稀、水舌=小青龙汤。67、恶风、发热、汗出、脉浮=桂枝汤。68、素体虚弱,容易感冒,疲劳无神,四肢困懒,嗜睡,舌淡,关尺沉细(附子)=四逆汤。69、头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70、眩晕、头重脚轻(眩、冒) 小便清长白 水舌=苓桂术甘汤 泽泻汤。时时恶心:加半夏。乏力困顿,动则汗出,脉搏沉细:加附片。口唇紫暗、舌暗:合桂枝茯苓丸。71、脑梗塞。偏身瘫痪,肌力不足(麻黄)=古今录验续命汤 黄芪。瘀舌:当归、川芎。心烦、尿黄、汗出、口干渴:生石膏。畏寒肢冷,水舌:四逆汤。72、面瘫。患侧骨骼肌肌力下降(麻黄)=葛根汤。心烦、口干、焦虑:加生石膏。舌紫暗,有瘀斑:加当归、川芎、芍药。乏力身疲:加党参、黄芪、附片。头晕晕沉沉,如扣帽子 水舌:合泽泻汤。73、右胁疼痛、胸中闷滞、胆囊炎病史、脉弦(柴胡) 心烦焦虑失眠,时时出汗,咽干、口渴,舌暗红(黄芩) 胁腹胀满,饭后加重;大便干,体格壮实,腹肌充实有力(大黄)=大柴胡汤。74、头蒙(冒) 大便后半部分稀溏 水舌=泽泻汤。75、极度乏力不欲动,偏头痛,胁胀痛,乳腺胀痛,右下腹阵痛;情绪压抑,不欲饮食,脉弦细(抑郁,柴胡)=解郁汤。76、心烦、焦虑、失眠,夜汗,口苦、咽干;小便频热,舌尖红,脉搏数(焦虑):黄芩、连翘、栀子。77、心悸、头晕 水舌=苓桂术甘汤。78、偏侧头痛、半身出汗、脉搏弦紧(柴胡)=四逆散 川芎。79、心烦、焦虑、失眠,越睡不着觉越心烦;口苦、咽干、口渴、尿黄;舌边尖暗红,头面轰热感(栀子)=栀子豉汤。80、食欲不旺 水舌=干姜证。81、偏侧头痛、半身出汗、脉弦(柴胡) 心烦、焦虑、失眠,口苦、咽干,口渴,尿黄,舌边尖红,头面轰热(黄芩) 食欲不旺、水舌(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汤。82、外阴溃疡 小便灼热疼痛、口干、心烦失眠 月经提前10天,颜色深红,淋漓10余天方净(宫热) 大便臭秽,苔黄=黄连解毒汤。83、饭后肠鸣、腹泻 水舌=五苓散。84、便秘 大便时干时稀或前干后稀、排便困难、便前腹胀满 腹肌挛急有力 脉弦滑(柴胡)=四逆散。85、心烦、焦虑、口苦、苔黄(栀子,心有火) 舌淡暗、舌体胖大、舌体白腻(干姜,脾有寒)=栀子干姜汤。86、颈项僵硬疼痛 出汗多=桂枝加葛根汤。87、嗜睡 水舌=泽泻汤。88、眩晕 水舌=小半夏加茯苓汤。89、失眠,入睡困难,只能浅睡2-3小时,易早醒,有时彻夜不睡,脉弦滑=柴龙牡,重用半夏。90、心烦、口干、口苦、口大渴、饮水多,时时汗出,脉洪大有力(石膏)=白虎汤。91、头昏蒙(冒) 水舌=泽泻汤。92、前列腺炎或肥大,见排尿不畅,小腹胀痛=四逆散。93、体格健壮,心烦易怒,焦虑,口渴,身有热感,手心热,脉滑数(黄连)=黄连解毒汤。94、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尿道灼热疼痛;尿常规有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栀子柏皮汤 猪苓汤。95、枕部、颈部、背部、腰部肌肉僵硬、疼痛 出汗多=桂枝汤 葛根、细辛、附片、羌活、防风。96、腰肌沉重、酸困 水舌=甘姜苓术汤。97、奔豚病:阵发性气冲至胸,憋闷难受;阵发性头蒙眼昏心中烦;阵发性双下肢震颤;阵发性出汗多(气上冲综合征,桂枝)=桂枝加桂汤。98、头蒙(冒) 水舌=泽泻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99、过用空调受寒,头痛、流涕、喷嚏、咳喘(麻黄) 挂水三天、手足凉、大便稀、水舌(半夏、干姜、细辛) 口干渴而饮水多,痰液粘稠黄绿,苔黄、尿黄(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咳喘严重:加杏仁。心下胀满:加厚朴。100、无汗而鼻塞;无汗而咳嗽;无汗而哮喘(麻黄) 面色青灰,水舌、水涕、水痰、水泪(半夏、干姜、细辛)=小青龙汤。提示:本文源于网络,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经方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方剂学名词·经方4医药学体系·经方 4.1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4.2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 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经方 1拼音 jīng fāng

2英文参考 classical pre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方剂学名词·经方 经方(classical preions[1])为方剂学名词。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1]。大多数方组方严谨,疗效确实,经长期临床实践沿用至今。其说有三。

①经方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2]。《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②经方指经典医著中的方剂。即《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的方剂[2]。

③经方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所记载的方剂[2]。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一般所说的经方,多为此指[2]。

4医药学体系·经方 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3]方证理论,是指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说《伤寒论》的主要组成是诸多方证,其理论是八纲、六经。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

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而更强调了用六经。凡提经方,不仅只指《伤寒论》等书中的方剂,而且包涵方证的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所谓经方者、经方家,不只是治病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方药、方剂,更重要的是用其方证理论。即严格来说,只用其方剂,不用其理论称谓经方者、经方家欠妥;反之经方者、经方家用方证理论治病,所用方药、方剂不仅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书所记载的原方药、方剂,据证用其方剂加减、或用时方或自拟方,方证对应治愈疾病亦属经方者、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桑杏汤治疗太阳阳明咳嗽者即是其例。这里很明确,凡提经方,不只指处方用药,而是指医学体系。

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医经和经方,这两大体系在汉代已经明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即是说其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的医学体系,显然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理论的体系不同。

4.1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

经方起源于上古用药经验总结: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于2008年11月1日至3日连续报道了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95年在河北省蔚县、阳原县等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些考古资料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概念,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其基础理论即用八纲。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最初人们总结的治病经验是单味药治愈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的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药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4.2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

方证治病经验代代相传,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

历经几代几十代单复方证经验的积累,促使对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经方发展至汉代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病位只有表和里(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而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须要说明的是,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未在民间流传,至西晋王叔和整理部分内容,改名为《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

?准确辨方证 活用经方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有句名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并特别强调,「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这充分说明了用《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的重要性。
刘渡舟教授曾指出:「《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所谓「辨证知机」,实际上就是识病机,辨方证。刘老在谈到辨方证时,深有体会地说:「《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所以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刘老的这番话,道出了辨方证的精义。
方证相应: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
实际上,辨方证和方证相应的观点,始于仲景,《伤寒论》在第317条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条文中说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已经点出了「方证相应」的主旨,那就是所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后世不少医家在学习应用《伤寒论》时,对于经方辨治的方证相应多有体悟,如清代医家陈修园特别重视病证与方药相应,如其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毫厘千里之判,无一不了然于心,而后从心变化而不穷。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读者弗悟也。然而可以谓之方者,非圣人不能作,非明者不能达。」说明其对经方方证相应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在辨方证上,胡希恕的研究最为透彻。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经络、八纲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开创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实施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也就是说,《伤寒论》虽然有辨六经八纲的方法,但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其中最根本的辨证方法,才能真正掌握经方活用的精髓。所以说,辨方证而论治是一种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
吉林经方医家刘志杰长期研读《伤寒论》,深喑辨方证的内涵和奥妙,创六纲(经)与五证病机相结合而辨治的全新方证、药症辨治法。其在《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中深有体会地说:「《伤寒》学术又叫经方学术,它不是乱治乱辨乱开方。10位经方医生看一个病,只要辨证准确,开的方子都会是一个,绝不会出现大的分歧,最终辨的是『方证』,把中医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体现得淋漓尽致……经方辨证理论,是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的中医学术。」
应用经方要点:以病机统病,不拘病名,见病知源,方证对应
不少中医不明白《伤寒论》的至理,不懂得六经辨证的真机,不会辨方证,不会应用或活用经方,总认为《伤寒论》只治外感,不治杂病,其经方,方药过简,用之效否,心中没底。孰不知《伤寒论》是「以六经钤百病」,不仅可辨治外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超出伤寒的范围,以病机而统百病,一切杂病皆可辨治。六经辨证的精髓在于辨方证,而不在于具体的病名,六经的病名概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名称,而是对具有不同属性症状的分类法,应用经方的要点实际上就是以病机统病,不拘病名,见病知源,方证对应。
中医并非慢郎中,辨准方证,疗效很快。如辨治一例消渴患者:王某某,女,70岁,2010年3月23日初诊。严重口干渴半月余,半月前感冒后,每天晨起即感口渴,上午重,下午轻,自诉有一种从心窝处向上干渴的感觉,每日都须大量饮水,饮后仍不解渴,渴时心烦,莫可名状,不时畏冷,有汗,无发热,无口苦,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嫩,舌体胖大、苔白腻水滑,脉滑细。辨证为太阳表邪未解,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治宜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予以五苓散原方:泽泻30g,猪苓、茯苓、生白术各20g,桂枝15g,日1剂,水煎分3次服。3剂而愈。
又辨治一例痞满患者:李某某,女,75岁,纳差伴上腹部满闷不舒3月余,2010年3月9日初诊。3个月来,没有食欲,食量极小,整日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嗝气不断,乏力,心烦异常,焦虑不安,去医院诊为胆囊炎、胃炎,服不少药无效,无口苦,口中无味,口干不欲饮,眠差,大便稍稀,日1次,小便调,舌暗、苔白微黄滑腻,脉细数。辨证为太阴、厥阴合病,中焦不运,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治宜温运中焦,和中消痞。予以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化裁:法半夏、干姜、党参各30g,黄芩、炙甘草、制苍术、生白术、厚朴、白蔻仁各15g,黄连12g,红枣10枚(掰开),日1剂,水煎分3次服。3剂见效,又加减服药12剂,诸症悉除。从上述二个病例不难看出,应用经方中方证相应可见奇效。
笔者体会,要想达到辨证准确的目的,就要学好《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法,辨方证,抓主证,活用经方,方证对应。遣方用药要精当,重在解决主要矛盾,切不可与大撒网一般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则一面也顾不到。不少中医喜欢开大方,动辄十七八味、二三十味,此乃「广络原野,希冀一二」之拙法。俗话说:「药过十三,医生不沾」,确是一针见血。开大方、杂方,或按照西医的思路开中药,见一个症状就加一味药,处方成了药物的堆砌,如此开方,脱离了仲景经方学术独特而严谨的理论和思辨体系。方无章法,药无定见,缘于不明经典,不懂经方,不会辨方证,这样的疗效就只能靠碰运气,疗效是会大打折扣的。中医的生命,在于有疗效,要有疗效,在于会用经方辨证。

?辨方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金钥匙

方证是经方的主要内容之一,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以八纲为基础理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渐渐发展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即《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国内外皆知经方神效,其魅力所在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而效如桴鼓。
跟随经方家冯世纶教授学习经方的临床运用后,深刻体会到临床辨方证的重要性,中医门诊常可见到各种各样的病情,有些患者来了就说自己遍访名医,属于疑难杂症,观其病历则不乏名家手笔。那我们对于这么多的疑难杂症患者该如何去治疗?很可能其中有些疑难病例也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如何才能够治疗中取得疗效,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呢?这就需要掌握中医临床的金钥匙——辨方证,不管其如何疑难,通过四诊合参,细心辨方证,剥去「疑难杂病」的外衣,最终会落实到六经八纲上面,进而辨出方证,则处方用药豁然开朗。因此,临床需要掌握辨方证论治这把金钥匙。
笔者临床曾见一例患者,老年男性,诉既往丝虫病病史,近30年来,每年都于8月份左右发热恶寒,服用西药均可控制,今年再次发作,服西药无效。刻诊,发热恶寒,无汗,身酸困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麻黄加术汤证,给予麻黄18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苍术12克。3剂,水煎服。并嘱患者服药汗出后电话告知。
患者对处方将信将疑,问生石膏可以清热,处方中是否要加入生石膏?告知中医经方讲究辨方证,生石膏用于阳明里热,这里的发热是表热,是因为表证未解所致的发热,是麻黄加术汤方证,故不需要加入生石膏。
3日后电话随访得知,其病汗出后已愈,患者甚为感谢。初诊之时,说实话,笔者对丝虫病知之甚少,无病可辨,但抓住中医辨方证这把金钥匙,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应手而愈,充分说明了辨方证这把金钥匙的临床重要性,所以中医临床需要辨方证。
麻黄加术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0条:「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冯世纶在《金匮要略传真》中解读到:「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而对于本方的方解,冯世纶于《解读张仲景医学》中写到:「本方由麻黄汤加术而成,白术(苍术同)苦温,主风寒湿痹,且有止汗作用。麻黄汤虽为强有力的发汗药,但加入白术,则湿从下走,从尿出,因此原有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减弱,而增加了利湿除痹作用。」本案发烧反复发作,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夹湿,辨方证为麻黄加术汤方证,因方证对应,故很快治愈。
已故的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说,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还曾言道,疗效的有无就在于方证的是否准确。的确,辨方证的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疗效的有无多寡,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去读经典、做临床,踏踏实实地在临床中去体悟辨方证的重要性。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9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