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有的时候需要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学习中医途中的奖励和小惊喜,这样才能启迪灵思,开发智慧,建立自信。使用经方就是获得这么一种小赏赐的最佳途径,因为经方有的时候让人得到“出乎意料”的疗效,因其药简力专,四两拨千斤。因家庭出身原因,我从小就观摩父辈诊病,对摸脉断病、开方治疾的过程甚是向往。从上大学以来,开始钻研医学,慢慢跟诊、学脉,观看开方,但始终不敢自己开方。2009年第一次独立开方,开出的是《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不仅将一个五十多岁的妇人的失眠治疗痊愈,还将其30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治愈了。第一次用甘草泻心汤女患者从20多岁开始就失眠,但是一直没有治愈。患者找笔者治疗的时候,主诉是胃痛。印象深刻的是,患者舌苔白,略黄,所以考虑患者有时会有心烦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可能经常有吃完饭胃胀的感觉。把脉时右关脉有点浮滑之象,考虑其经常有口腔溃疡。根据望闻问切的综合判断,第一印象即是《伤寒论》的条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本想用三黄泻心汤,但是考虑三黄泻心汤寒凉太过,对于老年人、体质虚弱的人来说不太合适。后来就想到了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这一系列方剂。此类方剂主症有心下痞,且方中人参、甘草都是补虚的药物,对于一个老年妇人来说,用这种方更加保险。开完方之后,我就去上学了,寒假回家才得知,老妇人服用这个方剂后,胃痛、失眠都好了,连伴随着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好了一大半,还对我这个小中医的医术赞不绝口。如何理解甘草泻心汤?自从这个患者被治愈后,我便开始关注身边的白塞氏综合征患者,后来发现这些皮肤病患者都有或多或少的脾胃疾病。这些患者的问题是皮肤问题,但是从一个专业的中医角度来说,本质是脾胃的问题。《金匮要略》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对于这种既有神经问题,又有口腔、阴道等地方问题的疾病,中医称之为狐惑病,治疗用甘草泻心汤。后世医家注解《金匮要略》时指出其关键在“此证因伤寒而变斯疾,故初得犹状伤寒,病后犹肠胃空虚,而有热则虫上下作”,一语中的指出,这种病症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肠胃空虚。甘草泻心汤治疗的主症是人体肠胃虚,概因“大下”所致,故以甘草作君药补益脾胃。另一方面,甘草对人体的黏膜有很强的修复作用,在这首方剂中也可以得到相对好的体现。方中人参作为补胃气之药,也是至关重要的。干姜、半夏、黄连、黄芩等药合用辛开苦降,将蕴结于中焦的湿热之气扫除干净,是打开中焦脾胃郁结的钥匙。而历来被忽视的大枣,其实也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矫正气味,如果在药中不加入大枣,苦味是难以入口的,但是加入大枣之后,苦味会相对减轻,另外大枣也是补脾胃好药。众所周知的甘麦大枣汤就有大枣,大枣对于很多脾胃虚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证贵有所得中医典籍汗牛充栋,每一个要成为中医医生的人,大都有“读书破万卷”的经历。但是,光读书是很难有深刻见解的。唯有通过临床不断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渐明白书中文字的深意。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临证经验,又能加深理解经典书籍的条文,日后总结提炼成为指导临床的理论。《程氏遗书》曰:“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对中医经典的研习是入学着力处,而临证所得则是得力处,这两处并有才能终有所得,有所悟。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辩证使用。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4.1组成4.2功效主治4.3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4.4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4.5各家论述4.6附注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5.4摘录 6《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甘草泻心汤 1拼音 gān cǎo xiè xīn tāng
2英文参考 Glycyrrhiz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甘草泻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4《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甘草4两(炙),黄芩3两,干姜3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黄连1两。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以水1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 ***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 *** 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 *** 。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6《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
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伙伴们注意哦,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哦。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小伙伴们是不是对这三味药很熟悉呢。
对了,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又不缺银子的可以加入人参6克。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主嘛。
上面有虚火又咋办?不怕,咱有干姜、黄连、黄芩呢,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
啥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角炎、牙龈炎等也可以治疗,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附: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古代狐惑病的专方。具有黏膜修复功效,适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推荐处方】姜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20g,黄连5g,红枣2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口腔、咽喉、直肠、阴道黏膜糜烂者。
【适用人群】青壮年人多见。营养状况较好,唇舌黯红,脉滑或数;大多有焦虑、紧张、心悸、睡眠障碍等,月经期溃疡多发或加重;容易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腹泻等。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口腔溃疡为表现的疾病,如白塞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手足口病、宫颈糜烂、痔疮出血等。
(2)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溃疡、直肠炎、胃溃疡、艾滋病等。
(3)以失眠、烦躁为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4)以渗出较多的皮肤黏膜疾病,如湿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等。
【加减与合方】
(1)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压病、衄血者,加大黄10g。
(2)糖尿病伴有头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30g。
【注意事项】方中甘草用量较大,可能有反酸、腹胀及浮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三黄泻心汤证
三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跟甘草泻心汤。这个三黄泻心汤呢,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
【15.5】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心气不足,吐血或者是流鼻血的人是泻心汤主之。
因为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心气不足的状态,那个人他的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因此呢,在这里他稍微煮过一下的二黄或者三黄泻心汤,本身就是很强的,不是很强,是有相当威力的破瘀药。
但是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不是寒而润的药。寒而燥的药其实就有破阴的效果。所以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没有错,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那如果吃素的人不要吃虫虫大餐的话,那他的化瘀法就是比如说先吃六味丸滋阴哦,把这个人,好像这个人要洗东西以前要先冲水,冲得这个脏东西有一点软了,然后再吃三黄泻心去破那个血,这样也行。
当然这个三黄泻心你说,如果是肠胃道的发炎有没有用哦?那还是有用哦。三黄泻心这个因为上焦过热所以吐血、衄血的时候,效果非常好的。
如果是冬天吐血的话常常是理中汤证。你必须要用那个干姜之类的药哦把那个因为寒的人在消化道那边瘀住的血打通,然后这个肠胃道才能不出血。不然的话你用这个泻心汤什么是不对路的哦。
【8.3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大便有一点偏硬、偏干哦,比较黄一点的哦,所以大便偏干、小便黄、心烦,这些东西都加进来的时候后,比较容易来鉴别哦这个三黄泻心汤可以开药的时机。
然后呢心烦失眠的,如果是热气郁结在上焦的,可不可以用啊,那也有机会啊。她可能她因为这样子月经就下不来了,所以月经经闭的时候,也有可能用三黄泻心,所以这个可用的地方太多了哦。当然后面还有一条是附子泻心,就是比较标准的上热而下寒的体质哦。那么讲到这个退瘀血哦的方子呢,其实《辅行诀》的那个大泻心汤也是非常漂亮的方子。因为《辅行诀》它的大泻心汤,它说治的是心慌、心乱,然后胸口啊,这些地方很痞闷,然后嘴巴发苦,舌头脱,然后脸发红,它说面赤如新妆,好像你刚画,涂了腮红一样,然后吐血、衄血、下血,各种因为热所以血被逼出来的状况。那《辅行诀》的这个大泻心汤你看哦,它有黄芩、黄连、大黄对不对,三黄在里面。而他有芍药,你知道中间有芍药那个收血的力道又加强了。然后,甘草的话,让药性温和一点,估计且不论。炮姜,里面有一味炮姜,有了炮姜止血效果又更好。所以其实《辅行诀》大泻心汤在治疗吐衄来讲的话,效果可能是得胜过三黄泻心的哦。
附子泻心汤证
【8.34】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他说: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呃,宋本在恶寒后面还有两个字是“汗出”。我想,又恶寒又汗出,这个主症是比较完整的哦。
上半身呐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干,哦,这样子的感觉。可是呢他的脚哦是要裹棉被的,是觉得脚很怕冷的。就是上热和下寒不得交通的时候,这个三黄跟附子的这个药物是有用的。
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17-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三个泻心汤都有可能会有肚子咕噜咕噜响或者拉肚子的现象,然后心下痞那也是都差不多。那我一般说这个人胃的机能不好对不对,我们会觉得,你要抓主症的话,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那要吃饱了之后,会有一个气嗝出来的,那个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那另一种的心下痞的那个胃痛哦,那就偏到理中汤证去。我想我们今天这种长期吃生冷哦,每天,像我要制造一个寒证的胃痛是很容易的,我光是喝什么高山茶什么多喝两杯哦,就会隐隐有点痛了,因为它寒了就冲起来了。所以你要知道一下这个人的饮食习惯,你才能决定他是不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就是体质本来就比较偏虚寒的人,吃泻心汤脾胃很容易倒。所以这种情况的话,一呢就是做一些加减味,然后二呢就是你可能要换到虚劳药。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9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村里老人的偏方“水葱”治好了肝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