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别名
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图片
产地
生长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于庭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此外,辽宁、青海、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亦产。
形状鉴别
干燥果实呈扁圆形五角星状,直径1~3毫米,厚约1毫米。外面为宿存花被,膜质,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土灰绿色或浅棕色;有的具三角形小翅5枚,排列如五角星状。顶面中央有柱头残痕,基部有圆点状果柄痕,及10条左右放射状的棱线。花被易剥离,内有1粒小坚果,横生,果皮半透明膜质,有点状花纹,亦易剥离,种子褐棕色,扁平,形似芝麻,在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点状花纹,中部稍凹,边缘稍隆起,内有马蹄状的胚,淡黄色,油质,胚乳白色。气微,味微苦。以色灰绿。饱满、无枝叶杂质者为佳。
炮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①卢复:入膀胱。
②《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①《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②《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③《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⑦《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事项
内无湿热,小便过多者忌服。
相关配伍
①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②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怀熟地一两,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③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子母秘录》)
④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上药拇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⑤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注目中。(《僧深集方》)
⑥治雀目: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广济方》地肤子丸)
⑦治肝虚目昏:地肤子一斤(阴干,捣罗为末),生地黄五斤(净汤捣,绞取汁)。上药相拌,日中曝干,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夜临卧,以温水调再服之。(《圣惠方》地肤子散)
⑧治胁痛,积年久痛,有时发动: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补缺肘后方》)
⑨治跳跃举重,卒得阴颓: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三分。上三物,捣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后方》)
⑩治疝气: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钱,酒下。(《简便单方》)
⑾治痔疾: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⑿治吹乳:地肤子为末。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经验广集》地肤酒)
⒀治雷头风肿: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取汗愈。(《圣济总录》)
⒁治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寿域神方》)
⒂治痈:地肤子、莱菔子各一两。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相关论述
1.卢复: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2.《本草述》:地肤之味,始微甘而后纯苦,且其气寒,应属清热之剂。每见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须酒。愚谓清热则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阴达阳,则宜以火酒浸一日夜,于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其寒性,乃为得之。
3.《本草求真》: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疝,并煎汤以治疮疥。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真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
4.《本草求原》:地肤子,清利膀胱邪热,补膀胱阴血,热去则小便利,中焦之阴气自受益,而耳目聪明矣。故有阴火而小便不禁,尿数或淋疝,客热丹毒并治,为末酒服治白带,同白蔹为丸治白浊。
5.《本草正义》:地肤子,苦寒泄热,止有清导湿热,通泄小便之用。《本经》又谓其补中益精气,《别录》称其强阴者,乃湿热不扰而阴精自安之意,断不可拘泥字面,认为补益之品。
6.《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7.《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8.《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9.《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10.《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11.《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12.《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 END -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苦参
【英文名】: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苦参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圆柱形,长可达1米,外皮黄色。单数羽状复叶,长20一25厘米;小叶l5—36,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很少椭圆形,长3—4厘米,宽1.2—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背面有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荚果长5—8厘米,种子间微溢缩,呈不显明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有种子1—5颗。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和山麓、郊野、路边、溪沟边;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根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湿热、黄疽、痢疾、肠炎、皮肤瘙痒等症;茎皮纤维可织麻袋。
【功 效】:清热,燥湿,杀虫。
【主 治】: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无毒。”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入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①张元素:“少阴肾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忌服。《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配荆芥,祛风燥湿;配木香,行气止痛、清热燥湿;配黄柏,清热燥湿;配黄连,清热湿热;配茯苓,清热利尿。
【别 名】: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苦参,又名:苦识、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故名苦参。
【处方名】:苦参、炒苦参、苦参炭
处方中写苦参指生苦参。为原药材去杂质及芦头和须根,洗净晒干,切片入药者。
炒苦参为苦参片用麸炒至微黄入药者。
苦参炭为苦参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里面焦黄,存性,而后入药者。
【商品名】:苦参。以根条均匀、不带疙瘩头、干燥、皮细无须根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种子(苦参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我国各地皆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拉丁名】:药材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原植物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土,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雷公炮炙论》: “凡使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 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散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射线较宽而明显,几达至木栓层形成不成环。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木纤维束也为晶纤维。粉末:淡黄色。①淀粉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22μm,脐点裂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2分粒组成。②纤维细长,平直或稍弯曲,直径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增均匀木化增厚;草酸钙方晶类双锥形、菱形或多面形。③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7-126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有的数个纹孔口连接成线状。也有网纹导管。④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匀连珠状,非木化,纹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纹孔域,有的胞腔含细小针晶。⑤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有纹孔呈断续状,表面有不规则细裂纹。另偶见石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1%-2.5%),以d-苦参碱(d-matrine)及d-氧化苦参碱(d-oxyma-trine) 为主,两者含量之比,因产地不同差别很大,我国东北产苦参中氧化苦参碱含量较多。另含微量d-苦参醇碱(d-sophoranole)、l-臭豆碱(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碱(l- methylcytisine)、l-野靛叶碱(l-baptifoline)、l-槐果碱(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碱(N-oxysophocarpine)、l-乙基槐明碱(l-ethylsophoramine)、槐定碱(sophoridine)、粉防己碱等。黄酮类化合物有苦参(kurarinone)、异苦参素(isokurarinone)、去甲苦参素 (norkurarinoe)、次苦参素(kuraridin)、苦参醇素(kutstinol)、次苦参醇素(kuraridinol)、新苦参醇素(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素(norkurarinol)、去甲脱水淫羊霍素 (noranhydroicaritin)、异脱水淫羊霍素(isoanhydroicaritin)、蛇麻素(xanthohumol)、异蛇麻素(isoxanthohumol)及三叶豆高丽槐甙(trifolirhizin,l-maackiain-β-D- glucoside)等。
【中药化学鉴定】:(1)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部即显橙红色,久置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少量与盐酸 3-4滴,加热,显红色。另取滤液5μl,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3)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盐酸的乙醇20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加氨试液使呈中性,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钾试液,生成黄白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碘化钾碘试液,生成棕褐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4)薄层层析:到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及浓氨试液0.3ml,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液。另取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加乙醇制成每ml 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展开8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丙酮-乙醇-浓氨试液(20:20:3:1)展开,展距与第一次相同,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8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03
下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石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