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03

白敛 2023-07-24 09:07:46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8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麻子仁丸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之麻子仁丸 4.1麻子仁丸的别名4.2处方4.3制法4.4功效与主治4.5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4.6方解4.7临床运用 4.7.1加减法4.7.2使用禁忌 4.8现代适应证 4.8.1习惯性便秘4.8.2老年性便秘4.8.3产后便秘4.8.4其他 4.9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 4.9.1对肝胆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4.9.2对心脏、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4.9.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9.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9.5抗炎、抗氧化、抗过敏作用 4.10歌诀4.11出处 5麻子仁丸药品说明书 5.1药品名称5.2分类5.3剂型5.4麻子仁丸的主要成份5.5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5.6麻子仁丸的功能主治5.7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5.8注意事项5.9专家点评 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麻子仁丸 1拼音 má zǐ rén wán

2英文参考 Maziren W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aziren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麻子仁丸记载于《伤寒论》,其组成为麻子仁500g、芍药250g、枳实250g、大黄500g、厚朴250g、杏仁250g,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效,主治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气机受阻所致的脾约证,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药物性便秘、产后肠燥便秘,亦用于 *** 疾病手术后大便干燥引起的疼痛和出血辨证属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

4《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之麻子仁丸 该方剂润肠、泻下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对症治疗方法,使便秘立即好转,但其调节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功能,改善直肠垫静脉循环障碍,抗感染、抗炎,改善产妇产后感染及产道撕伤之炎症,调节免疫功能则是其根本治疗,此即中医所谓既治本又治标。[1]

4.1麻子仁丸的别名

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麻仁滋脾丸[2]、脾约丸[2]。

4.2处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3]。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一斤,厚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炒)一升[2]。

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麻子仁500g、芍药250g、枳实250g、大黄500g、厚朴250g、杏仁250g[4]

麻子仁20g、芍药9g、枳实9g、大黄12g、厚朴9g、杏仁10g[5]

4.3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3]。

6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服3次,渐加量,以软便易排为度。[5]

4.4功效与主治

《伤寒论》之麻子仁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效。主治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气机受阻所致的脾约证,症见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口渴口臭,舌红苔薄黄,脉数[4]。

麻子仁丸功能润肠通便[2]。治脾约,大便硬,小便数,趺阳脉浮而涩[2]。

4.5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

饮服十丸,每日三次,渐加,以知为度[3]

药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4]

4.6方解

麻子仁丸治证为脾约。系由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治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6]

方中重用麻子仁质润多脂,滋脾润肠,润燥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共为臣药。枳实下气破结,厚朴行气除满,以加强降泄通便之力,用以为佐。使以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综观全方,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剂。使腑气通顺,津液充足,下不伤正,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6]

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而成。虽亦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但实际服量较少,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配伍以蜂蜜、白芍,既可益阴润燥以通便,又能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不伤正,而且本方只服10小丸,用量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而属缓下之剂。[6]

麻子仁丸方中麻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大黄、厚朴、枳实(即小承气汤)泄热行滞;蜂蜜润燥滑肠[2]。合而为丸,具有润肠、通便、缓下之功[2]

4.7临床运用

麻子仁丸是治疗胃热肠燥便秘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或脘腹胀满、腹时作痛、口渴口臭、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4.7.1加减法 若肠胃燥热见痔疮出血者,加槐花、地榆;痔疮便秘者,加桃仁、当归;伤津较甚,舌红少苔者,加生地、玄参、麦冬等;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4]

4.7.2使用禁忌 孕妇、年老及血虚津亏便秘者,应慎用麻子仁丸[4]。

4.8现代适应证

麻子仁丸现代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7]。

4.8.1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常见原因是饮食量少,且渣少,消化液被肠道吸收;食物成分搭配不合理,含蛋白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较少,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已呈堿性;或食物中蔬菜少,纤维素太少;另外,营养不良或肠肌张力减低,收缩力减少,蠕动缓慢无力,易致便秘;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无力等亦常因肠壁肌肉无力、功能失调而便秘;肛裂、 *** 狭窄、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也可引起便秘;某些药如抗胆堿能药物、抗酸剂、某些抗惊厥药物、利尿剂、铁剂等也可使肠蠕动减少而诱发便秘;生活不规律、精神 *** 、免疫功能低下、排便不按时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其共同的机理都是肠蠕动功能障碍,肠道水分吸收增多而分泌减少所致。[7]

4.8.2老年性便秘 老年人由于年龄因素、新陈代谢功能减弱,肠蠕动及吸收功能紊乱,心脏及循环功能多有障碍,肠道循环功能不足,蠕动及分泌功能亦可受限,老年人肾虚主要表现在津液亏少和功能衰竭,这些常见于老年病,特别是饮水少,身体虚弱、运动量少的老年人更是如此。[7]

4.8.3产后便秘 产后便秘大部分是由于生产时 *** 及会阴撕裂伤,若达Ⅲ度撕裂伤则损及 *** 外括约肌,Ⅳ度则损及直肠 *** 隔、直肠壁黏膜处,亦可由于产褥感染,特别是盆腔炎和盆腔内血栓静脉炎使直肠下静脉瘀血,回流受阻,以及产后疲惫,肠蠕动功能障碍,肠吸收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便秘。[7]

4.8.4其他 常用于治疗 *** 疾病手术后大便干燥引起的疼痛和出血辨证属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7]

4.9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

[8]

4.9.1对肝胆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君药麻仁含脂肪油,有润滑肠道的作用,同时在肠道遇堿性肠液后产生脂肪酸, *** 肠壁,使肠蠕动增强,其醇提取物有促进胆汁分泌、抗溃疡作用。臣药芍药水提液及芍药总苷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降低ALT;白芍对习惯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能使大肠黏液分泌增加,促进大小肠的推进运动,使大小肠含水量增多。大黄主要致泻成分为番泻苷、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番泻苷经肠道细菌作用转为大黄酸蒽酮,作用于结肠中段和远端,使张力增加,运动加强,并抑制Na+和水的吸收,同时上述大黄的3种成分还抑制葡萄糖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并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从而促进肠蠕动,使肠容积增大,排出稀便,且大黄素对肠管的这些作用呈双相调节作用而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大黄对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细胞肿胀、坏死、变性,降低ALT,大黄能促进肝细胞R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肝血液循环,疏通毛细胆管,松弛胆管括约肌,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同时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PGE生成,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从而具有抗溃疡作用。厚朴煎剂对肠管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苦杏仁苷对肝细胞增生有促进作用,杏仁水溶部分能抑制ALT、AST升高,具有润滑性通便作用。佐药枳实使肠道收缩节律增加,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强,又能,降低肠平滑肌张力而具有解痉作用;枳实在高浓度时抑制肠平滑肌,低浓度时则在短暂抑制后出现兴奋作用;在病理性机能亢进如肠痉挛、泄泻时表现为抑制,可解痉、止泻、止痛;而在机能低下如胃扩张、胃下垂、胃肠无力、肠梗阻时则表现为兴奋作用,这种双相调节作用对胃肠道功能失调进行可有效调节,使胃肠运动恢复正常;同时枳实热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可显著减少胃液分泌量及胃蛋白酶活性,具有抗溃疡作用。佐药厚朴所含厚朴酚有抗肝炎病毒作用,可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等实质性病理损害,可降低ALT,能明显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并能提高免疫性肝纤维化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厚朴煎剂可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具有抗溃疡作用;厚朴挥发油能反射性增加消化腺分泌;厚朴煎剂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蜂蜜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溃疡作用,能明显促进肠推进运动,反射性抑制胃的分泌功能。

由此可见该方剂具有保肝、抗肝硬化、抗溃疡作用,特别是对胃肠运动有推进作用,有利于排便。

4.9.2对心脏、循环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麻仁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能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臣药芍药提取物及芍药总苷对心脏缺血有保护作用,芍药可使血管扩张,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增加心肌收缩力,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所致血小板聚集,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具有抗血栓作用。大黄通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而有一过性降血压作用,且对高胆固醇血症有降血脂/磷脂比值和胆固醇作用;对内出血及外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使凝血时间缩短,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并促进血小板生成;但大黄又可抑制Ca2+内流而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大黄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大黄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血液稀释,从而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障碍;大黄还具有强心作用。杏仁中含微量元素铬可减轻胆固醇沉积,抑制动脉硬化,杏仁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亦有降血脂作用。佐药枳实注射液可兴奋心脏,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同时有升高血压、抗休克作用。厚朴中所含的木兰箭毒或厚朴堿均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厚朴酚则通过抑制血栓烷素A2(TXA2)的生成及抑制细胞内钙转运而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蜂蜜可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增加心肌收缩力,具有强心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既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冠脉供血,又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止血栓形成,其对血压的影响多数呈降压作用,仅枳实呈升压作用,这样也防止血压下降太过,有利于老年人及产妇因循环障碍所致便秘的好转。

4.9.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该方剂除麻子仁外均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芍药煎剂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抗菌力强,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以及某些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并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大黄同样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有抑制作用,除上述部分细菌外,对溶血性链球菌、淋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均较为敏感,对厌氧脆弱拟杆菌、大多数真菌、幽门螺旋杆菌、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阿米巴原虫、 *** 滴虫及大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杏仁油对蛔虫、钩虫、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佐药枳实所含柚皮苷元和橙皮素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对HIV有抑制作用。厚朴煎剂以及所含厚朴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除对上述绝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革兰氏阳性菌、耐酸性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龋齿菌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并有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蜂蜜对上述绝大部分细菌均有抑杀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此外对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这对产妇、产褥热所致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便秘尤为重要。对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下降所致感染性疾病也有防治作用。

4.9.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臣药芍药对各种免疫应答均具双相调节作用,首先芍药总苷通过对TH、TS的调节而对体液免疫起到双相调节作用,从而使体内抗体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通过促使巨噬细胞释放PGE2而对B细胞起到负调节作用;芍药总苷对T细胞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芍药总苷对巨噬细胞也发挥双相调节作用,能诱生干扰素和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大黄可保护骨髓细胞免受免疫抑制剂的破坏,大黄素通过协调植物血凝素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及IFNγ,因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大黄对肠黏膜细胞、脑细胞均能发挥多种免疫调节作用。苦杏仁苷对肝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苦杏仁苷能明显促进有丝分裂原对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同时促进PHA *** 的T淋巴细胞的转化。枳实水提取物及所含橙皮苷、陈皮素均能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橙皮苷能抑制Ⅰ型变态反应。厚朴也能有力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有抗过敏作用。蜂蜜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作用,使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增加。由此可见该方剂通过免疫促进和双相调节可使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正常,这对老年人、产妇尤为重要。

4.9.5抗炎、抗氧化、抗过敏作用 君药麻子仁醇提取物有抑制炎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消除水肿作用,同时有镇痛作用。芍药所含芍药总苷、牡丹酚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渗出、水肿及增生好转;同时芍药总苷、丹皮总苷对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增强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NO、TNF水平,抑制IL1、PGE2过度分泌,因而具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大黄中分离的lindleyin对多发性关节炎具有抗炎活性,其抗炎活性与阿司匹林相同,大黄素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B4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合成和释放减少,能激活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1、IL6、IL8,同时还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的上述因子的分泌,亦能协调PHA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INFγ;大黄还能清除氧自由基、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而表现为抗炎作用;大黄素对炎症的早期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游走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大黄煎剂对急性炎症的渗出水肿有显著抑制作用。杏仁同样具有抗炎作用,苦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对炎性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枳实中所含橙皮苷和柚皮昔具有维生素P样活性,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因而可减少炎性渗出,柚皮苷元、橙皮素对非酶性过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MDA产生,橙皮苷还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厚朴则对Ⅰ型及Ⅳ型变态反应都有抑制作用。这些作用对于产妇,特别是有 *** 撕裂伤及盆腔炎症的产妇有治疗作用,从而消除这些病因而使便秘缓解。

4.10歌诀

麻子仁丸脾约治,大黄芍杏与朴枳;[4]

4.11出处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麻子仁丸药品说明书

5.1药品名称

麻子仁丸

5.2分类

消化系统药物 > 中成药

5.3剂型

蜜丸,每丸重约9克。每盒10丸装。

5.4麻子仁丸的主要成份

火麻仁、白芍、苦杏仁、枳实、厚朴、大黄。

5.5麻子仁丸的药理作用

火麻仁、杏仁含脂肪油类活性物质,能加强肠管的蠕动作用,润肠作用明显。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白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静、镇痛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等作用。厚朴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亦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有力。

5.6麻子仁丸的功能主治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适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 *** 手术后便秘、蛔虫性肠梗阻等。

5.7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1~2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

5.8注意事项

实证病人慎用。

5.9专家点评

1.火麻仁、杏仁含脂肪油类活性物质,能加强肠管的蠕动作用,润肠作用明显。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白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静、镇痛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等作用。厚朴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亦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有力。故临床主要用来治疗肠燥有积滞的便秘。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及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2.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 *** 手术后便秘、蛔虫性肠梗阻等。(1)临床疗效研究观察,用麻子仁丸加乌梅、槟榔、陈皮治疗47例蛔虫性肠梗阻,有效率为100%:(2)用麻子仁丸治疗 *** 疾病手术后大便困难,观察500例,有效率达95.8%;(3)治疗74岁老妇长达20年的顽固性便秘获得痊愈。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扶阳反本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扶阳反本汤的用法用量5摘录附:1古籍中的扶阳反本汤 1拼音 fú yáng fǎn běn tāng

2处方麻黄1钱半,秦艽1钱半,陈皮1钱半,槟榔1钱半,厚朴1钱半,白术1钱,姜炭1钱,桂枝1钱,川羌1钱,苏叶1钱,桂心1钱,甘草3分。

3功能主治周身寒冷,大汗不休,六脉迟细沉滑,并呕不止,胸膈胀闷,吐酸。

4扶阳反本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

5摘录《点点经》卷三

古籍中的扶阳反本汤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此重在虚阳上泛。寒极发躁。故用直捣之师。而无取扶中为治耳。柯氏曰。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干姜附子...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津液少为阴弱,故脉涩。用麻仁丸者,以泻胃中之阳而扶脾之阴也。麻仁丸方麻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

《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辛甘和也,姜枣...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五]至真要大论 水混浊,寒则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又如清水为汤,则自然浊也,此所谓皆属于热,宜用寒者是也。然其...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栀子柏皮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栀子柏皮汤的别名3处方4功能主治5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6摘录7《寒温条辨》卷五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8《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8.1方名8.2组成8.3主治8.4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9《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9.5加减9.6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栀子柏皮汤 1拼音 zhī zǐ bǎi pí tāng

2栀子柏皮汤的别名柏皮汤(《鸡峰普济方》卷十)。

3处方栀子10克(劈)甘草3克(炙)黄柏6克

4功能主治治伤寒身黄发热。

5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6摘录《伤寒论》

7《寒温条辨》卷五

7.1方名

栀子柏皮汤

7.2组成

栀子3钱,甘草3钱,茵陈3钱,黄柏3钱。

7.3主治

伤寒,湿热郁于肌表,身热发黄者。

7.4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8《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8.1方名

栀子柏皮汤

8.2组成

栀子、柏皮、黄连各等分。

8.3主治

身热不去,大便利而烦热身黄者。

8.4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煎服。

9《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9.1方名

栀子柏皮汤

9.2组成

大黄2两,柏皮2两,栀子15个。

9.3主治

燥热发黄。

9.4栀子柏皮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3盏,煎服。

9.5加减

发黄,大便自利不止者,加黄连,黄柏皮各3两(生),减大黄。

9.6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古籍中的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辑义》:[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发黄。〔柯〕口不渴。腹不满。非茵陈汤所宜。与栀子柏皮汤。黄自解矣。案金鉴云。心中懊。湿瘀热郁于里也...

《伤寒论注》:[卷三]栀子豉汤证 之义。旧本两方后概云得吐止后服,岂不谬哉?观栀子柏皮汤与茵陈汤中俱有栀子,俱不言吐,又病患旧微溏者...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黄 服茵陈蒿大黄汤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宜服茵陈蒿山栀仁柴胡黄柏(蜜涂炙)龙胆草(各半两)黄芩(去黑心...

《伤寒证治准绳》:[卷四太阴病]黄 服茵陈蒿大黄汤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宜服茵陈蒿山栀仁柴胡黄柏(蜜涂炙)龙胆草(各半两)黄芩(去黑心...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转矢气简介

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转矢气的方剂2古籍中的转矢气 1拼音 zhuǎn shǐ qì

2注解

转矢气 证名。肠中有气转动,时时放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肠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集注》卷五:“矢与屎同。矢气者,屁乃矢之气也。”参见失气条。

治疗转矢气的方剂 荡胸汤 0毫升。若胸中之结已开,而大便犹未通下,且不觉转矢气者,仍可温服100毫升。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

新加黄龙汤 0毫升,姜汁10毫升,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三至四小时不便,再如前法服20...

润燥攻下汤 燥,热绪在腑,昏谵妄笑,斑色紫黑,便闭腹胀,频转矢气,舌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首乌、生...

木香顺气汤 。功能主治:《镐京直指》卷二方之木香顺气汤主治气滞泄泻,肠鸣而转矢气,利多小渤。用法用量:水煎服。...

小承气汤 法当下之,毋以高年为虑也。与小承气汤,服后大便转矢气,兼有心烦不宁之象,与一剂,临晚下黑屎数枚,二...

更多治疗转矢气的方剂
古籍中的转矢气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以大承气汤下之。【集注】方有执曰∶可攻以上,以转矢气言。懊,悔痛恨之意。盖药力不足以胜病,燥硬欲行...

《伤寒溯源集》:[卷之六阳明中篇]正阳阳明证治第十二 。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

《伤寒论注》:[卷三]承气汤证 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

《伤寒大白》:[卷四]大便秘结 不胀满,未欲大便,即大便闭结,俟之有热无结,不转矢气者,宜俟之。津液不足,大便干结,血枯热微者,宜...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伤寒部伤寒通论]续伤寒通论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8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