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浦天俊讲《内经》——天地之道解人道

百薇 2023-07-24 05:56:12

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六经如河流一般,输布阳气于四肢百骸,脉随气行,濡养周身! 肠胃如大海一般,为后天补养之源泉! 九窍为水津之气贯注,生养周身,与天地之气交接!

就是生命,这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犹如大美之天地,山川河海,草木花果,四时云雨,昼夜更迭!如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体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好像天空下雨!云行雨施,让天地由燥热转清凉!气血流通,经脉畅通! 人身的阳气,好像天地暴风! 逆上 之气,好像阳热的火! 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肝气亢奋,气血涌动! 让周身得以升发潜降,生机周流不息!

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不懂得取法于天地进行调养,疾病自然就难以避免!

就是传说中的“天人合一”之道!以天地之道解人道,这就是取法,而这个法也是中医立本之根基! 华夏文明也是以此为根,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民族可以生生不息在这个星球生存了几千年的道!外邪侵害人体,快得就像疾风暴雨一样! 大家应该记得小时候的那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吧? 病邪由表及里,六经传病,迁延日久,必会累及脏腑!

善于治病的医生,病邪刚侵入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医术平庸的医生,在病邪侵犯肌肤才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筋脉时才开始治疗;医术更差的,在病邪深至五脏时才治疗! 一但病邪入五脏,由三阳入三阴,治愈系不会超过五成!

连医祖扁都会“望桓公而旋走”,可想治病救人是多难的事情!

今日就讲到这里下课….....

作者:浦天俊(网名:影子的传说)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有什么区别?

天人合一比天人感应的程度更深。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天人感应把天和人看成两个独立而不想干涉的客体,他们作为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虽然能够互相感应,但是互不干涉。

天人合一注重的是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他比天人感应的程度更深。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儒学的最高境界,成为一种终极关怀。

拓展资料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参考资料:天人感应_

天人合一_

从四个方面理解《中庸》之“诚”

关于“诚”

“诚”这个概念,如果仅仅从比较平面化或通俗化的理解,好像就是诚实,是一种品格,就像今天用的“诚”字,说这个人很诚实、有诚信等。

确实,在儒家伦理里面,“诚”是非常重要的德目,是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分寸,当然有这层意思。但“诚”这个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又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所谓“天人合一”的一个枢纽性概念。

关于“天人合一”,今天我们经常挂在嘴上,讲中国文化,讲儒家思想,最高的一个理想就是天人合一,但何为天人合一?这实际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庸》“诚”这个观念来看天人合一如何可能?《中庸》第二十一章以后,有十几章是专门讲“诚”的,从“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以下,整个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诚”这个概念来展开的。它大概讲了这么四层意思:至诚尽性、至诚能化、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1

第一,“至诚尽性”

“至”就是最,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或者“达”,就是得以、达致。“至诚”不是一般的诚,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品行,按照《中庸》的理解,它是天地的最高属性,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东西就是天地的“至诚”,天地的这种精神便可用“至诚”二字来概括。

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假如不是从原始宗教的神灵意识进入,很自然地便要考虑天地运行的节律问题,比如说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晚上太阳下山,月亮出来了,有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年的季节会有变化,气象上有风霜雨雪,有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象,以一种很朴素的理解和认识,就会认为这些是天地最根本的东西,它呈现了出来,我们能够去理解和解释天地自然的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的节律把握好,就能够与天地相和谐,可以合乎它的本性,按照它的节拍得到一种最好的、最佳的结果。农业民族的这种观念是非常强的,它要和天地自然有一种融洽感,有一种亲密感。

今天讲的自然生态,只是对工业社会破坏生态之后的一种修补,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本来就没有这种背离性,可以说是天然的生态主义。人存活在世间,和自然万物打交道,就要考虑如何与环境相融合,不光是索取,而是要有一个交互的关系,这在《中庸》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所谓的“至诚”精神。

“至诚尽性”,就是凭借对天地的理解、对天地的把握,去发挥人能,去尽人之性,把我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说人生天地之间,在天地人三才之道里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有特别的担当,人和自然万物是不一样的,是天地之中最有灵气的存在,是万物的精灵。所以人生天地间,尽管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是非常特殊的角色,需要尽人之性,发挥人能,来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则天地位、万物育,达到“与天地参矣”。这可以说是人的生命意义的最高表现,怎样能够在宇宙自然当中把人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儒家的理想,所以不管是君子人格也好,儒家对社会治理的期望也好,就是要参天地之化育,要“能尽其性”。

2

第二,“至诚能化”

《中庸》讲了“致曲”的概念,就是天地万物很不平常,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想象得那么简单,我们对天地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体会“至诚”的过程,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所以,“致曲”的复杂性,由形著到变化,大概就是说世界不那么简单,人生也不那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充满皱褶的、而不是平面的,所以要以至诚起化。这个“致曲”而化的意识在《中庸》里面有充分的阐述,就是“至诚能化”。

3

第三,“至诚如神”

可以说是儒家对于鬼神的理解,都是沿着这个思路。儒家一开始就是“准无神论”,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太讲鬼神那一套,只是存而不论。《中庸》也讲“前知”、预言这些,但更重“以德配天”,对鬼神的理解,相当于在天地之间或人与天地相合之后的某些神妙的表现,它不是外在的偶像性存在,而是贯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至诚”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与神灵相通,但这均是与人的实存性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有另外的一个世界。这样对鬼神的解释,显然有其宗教性的一面,但非偶像崇拜,实际上表达的是人的精神状态,所谓“至诚如神”,神鬼这些东西都是“至诚”的某种表现、某种状态而已。

4

第四,“至诚无息”

《中庸》讲了很多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些思想和《周易》是相通的。《易》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说“天地之道,博厚高明”,都强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宇宙千变万化,均是“至诚”的表现,是一个必然的东西。

“至诚”的精神所含范围是非常广的,天地万化、生生不息的状态都是“至诚”的一种表现,所以《中庸》对天的意向的描绘不是把它塑造成一个上帝,而是体现“至诚”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显然与人有直接的关系,是人自身想象的一种投射,是从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天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反过来,又从天的这种“至诚”精神来解释人,寻找人的存在的终极性意义,塑造形而上的意义世界,表达某种宗教性的依赖情感。这里面当然有信仰的成分,因为你面对这样一个“天”的时候,就有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需要保持一种敬畏感,不可随便造次,更不能随心所欲。你的行为要符合它的节律,符合起码的要求,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对大自然的敬畏是相通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形而上”的信仰世界,在冥冥中有这样一个东西制约着我们人类,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天”。但这个“天”,不是西方宗教讲的上帝,它跟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通的关系,所以《中庸》讲了天的“至诚”精神之后,接着就讲人的问题,就是从君子、从圣人,尤其是从孔子的一些道德理想来讲人应该怎么做。而人的理想行为恰恰是和天的“至诚”精神有某种契合性,不违背这一“至诚”性,这样才能达到与天相合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至圣”的追求。所以,“天人合一”不只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那么简单,这个过程是从道德、心灵、意志、情感,然后到知识、教养、行为,我们人类的全部活动,包括社会制度的安排都融汇在里面了,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从“至诚无息”的道理来看,儒家理解的天是什么,人是什么,天人如何相合,这里面的问题和环节非常多,并不是简单说人与自然相处好就可以了。还有就是人在这个动态的结构之中,怎样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参天地之化育,成就一个美好和谐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同时也是一个信仰的世界,不是纯物质意义的,它有某种抽象性,但它又是具体的,天地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鱼虫,我们都看得见,这跟西方的上帝形态是不一样的。但这种信仰又不是一个所谓纯自然状态的,不是万物有灵论,不像原始宗教那么简单,它要经过一个人文化的塑造过程,是按照人的精神想象或者可以理解的精神世界的要求,给自然的意义赋予了某种灵气,这种情况下才能讲所谓的“天人合一”,它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外化和文化创造的结果。

《中庸》起首一句,只说“天命之谓性”,不解释何以为性,更没有阴阳等生生环节夹杂其间,而是直接说人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它也不用生化的逻辑程序来谈论天道,只捻出一个“诚”字来,便打通了天与人,在己性和物性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诚者,天之道”和“天命之谓性”一句,语义上相回环,所以后面讲的性,都是在“诚明之谓性”的意思上立论的,而所谓的天,也是在说“至诚无息”意味上的天道,人与天均归并在“诚”的意义之下,为“诚”的精神所统摄。这样,在至诚之道底下的天与人,实际上就没有了间隔,在“诚”的意境中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像清初大儒陆世仪所说的:“《中庸》一部书,句句言人道,却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在此合一的状态之下,尽己性即是尽物性,体物而不遗,尽物性便是尽己性,周遍而不流,“故至诚如神”,天与人是不可分的。

易经六十四卦中卦辞、爻辞、象辞和 “十翼”讲的什么

《易》在商周之前已经形成轮廓,历经上几千年,融入了无数先贤的智慧,传承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周易。加上各种网络解说五花八门。以至于学易者也是参差不齐。

周易到底分了哪几个部分?周易原文是什么样子的?

前段很多初学周易者问了,到底什么是卦辞、爻辞、象辞、彖辞、系辞、易传等等奇怪的词语。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易经的几部分组成:

周易原文中有卦辞和象辞。

卦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而《彖传》则应该是为卦辞作的“传”,也就是对卦辞的解释。但实际上它也直接解释卦义:统论一卦之义。

象辞,是周文王和周公引用商代《坤乾易》(象辞易)做为佐证的部分辞句。

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学生做了《易传》更升华了易经的高度。《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易经》的论文集。

《易传》由七篇文章构成,其创作时间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约五六百年),它是解释说明是流传至今最原始,最权威的版本。其中有七篇文章:《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

《彖传》,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著。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讲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

《象传》和《彖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辞、象辞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文言传》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一部文笔优美的哲学散文。因为乾坤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经》的关键。

《文言传》从天地之道到人道的思想,从形式上看,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表面上是从天地之道到人道,实际上是用人道淹没了天地之道。但从内容上看,《文言传》所论述的人道原则却是极有价值的,它是对先秦儒家学派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系辞》解释了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序卦传》是说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篇名,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用对立统一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连。

《杂卦传》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也说明了《易经》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和特点,将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卦放在一起解释。因为在顺序上交杂。

看到此,还不懂的同学不妨看看《 周易自测牌 》,希望每一位国学爱好者都是国学正能量传递的继承者。

《 周易自测牌 》为国学经典,图谶系周易典藏研究家秘制绘本提供,是《易经》中六十四卦理论的古典哲学运用牌卡,配有古代手绘插图,创新地融入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元素的牌卡。开辟了以游戏方式传播古典文化的先河。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寓教于乐,并兼具娱乐性和学术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易自测牌》工作室作品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