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dì fū z? ]
【原名】地肤子
【别名】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竹帚子;千头子;帚菜子;铁扫把子
【药性】寒
【药味】甘;苦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主治】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禁忌】恶螵蛸。
【现代药理研究】1.地肤子5 %煎剂对伤寒杆菌、多种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传统认为地肤子有利尿作用。现代试验证明此作用不明显。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使人润泽。又地肤子,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
《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毒。
《本草蒙筌》:地肤子一名落寻子味苦,气寒,无毒。专利水道。去热膀胱。多服益精强阴,久服明目聪耳。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盲涩疼。
《本草备要》:通,利水补阴。甘苦气寒。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时珍曰:无阴则阳无以化,亦犹东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肾之意。王节斋曰:小便不通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也。
故老人多频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之邪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山茱、五味之类,不可独用。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便数,小便既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补血泻火,治其本也。收之涩之,治其标也。治疝,散恶疮。煎汤洗疮疥良。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洗眼除雀盲涩痛。恶螵蛸。
《本草崇原》:地肤子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化,故主治膀胱之热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补中而益水精之气。久服则津液滋灌,故耳目聪明,轻身耐老。虞抟。
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 END -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6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五味与煴煴】感冒后遗症
下一篇: 【五味与煴煴】怎么去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