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针后之手法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编对于以前之针法,概不论列,只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诱导之针法。
1.兴奋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轻缓的刺激,约数秒钟或半分钟的捻转,病者略感酸胀,即予出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2.抑制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持久的的强刺激,约1至2分钟的强烈捻转,并作5到20(甚至30)分钟的留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3.反射作用之针法:视其证候如何而手法不同。如须使之兴奋以加强其机能作用时,可选用28号或30号针,予以短时期的中度刺激(捻转不轻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匀等);如须使之起抑制以减低其亢奋作用时,可选用28号针,作稍长时间的中度刺激。
4.诱导作用之针法:选用26号或28号针,作较长时间的强刺激,约1~2分钟,并作留针法。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1.单刺术:系刺达肌肉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的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躯体极度衰弱者。
2.旋捻术:在针刺入时,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际,右手的拇、食指将针左右撚旋,是一种稍强刺激的手法,适用于抑制(强烈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之针法。
3.雀啄术:在针刺到达其一定深度后,将针体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专用于刺激为目的。在提插之缓急强弱中,不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应用于兴奋为目的者。
4.屋漏术:怀雀啄术之运用稍有不同。即针体之1/3刺入,微行雀啄术,再行1/3,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退1/3,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法,适用于抑制、诱导。
5.置针术(即留针):一针到数针刺入身体穴位,静留不动,放置5~10分钟,然后拔针,适用于抑制、镇静为目的者。对身体衰弱或畏针者,须用强刺激作抑制、镇静手法时,此法最好。留针时间由5分钟至1、2小时皆可,视其证候缓解情况而出针。
6.间歇术:针刺入一定深度之后,时而捻转提插数次,复留置片刻,再提插捻转数次,再留置之,往复数次。此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肌肉弛缓时,以兴奋为目的。如用强刺激,亦可作为抑制法。
7.震颤术:在针刺后行轻微上下的震颤,或在针柄上抓搔数次,或用食指频频轻叩,摇动针柄上端,专用于血管、肌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兴奋。
8.乱针术: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或向
前或向后,向在向右,随意深进,引为强刺激。专用于诱导及解散充血郁血。
其中应用最多者为雀啄术、旋撚术、置针术。
三、出针之手法古法出针有补泻二法之区别,今则不复分别,不论何种手法,出针时必须将针作轻缓捻转,徐徐退出,而在针孔处用消毒棉花盖上,略揉数转。绝对不许将针一抽而出,否则有后遗感发生,或出血。
四、得气与补泻进针后,必须得气,发生感应和传达。感应快的治愈速,传达远的取效宏。如遇体弱久病,针刺不易发生感应和传达的,则须用催气法,但不及用古人“爪括针柄”之法,只须凝神靜气,轻轻捻动针柄,缓缓提出针身少许。如是约经20秒时间,如仍无酸麻胀感,即以针再深入少许。如仍无感效,则再提出少许。如是反复试探仍不能得气时,必须休息1~2天再针。得气后,视病症及体质而分别用补泻手法。
补法:将针柄轻微捻动,由浅入深,缓缓插入,三捻三进而后一退,进速而退缓,指上皆不用力,此为要诀。如感应轻微,指力可略加强些;如感应太甚,则捻转可以轻缓些。约捻转2分钟即可出针。
泻法:指力要重,紧提慢按,使有剧烈的酸楚,约2分钟即可出针。
承淡安先生以弘扬针灸学术为毕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
北京的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的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
承淡安先生留下的学术财富十分丰厚,深为学界所景仰。对承淡安先生的诞辰纪念、学术思想总结评述、历史功绩的追忆,层出不穷。随着“澄江针灸学派”的提出,对澄江针灸学派的研究文章一直不绝于途。
强调针灸价值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拓展腧穴理论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1931年,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详细考察每个腧穴的定位和解剖结构,掀开了腧穴发展史上新篇章。在书中,他还引入人体骨骼图、人体肌肉图、人体血管分布图、人体神经分布图,并按照解剖部位标记各腧穴所处位置,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经穴图解》一书中,承淡安按头、躯干、手、肘、膝、足等部位,绘制17幅经穴骨骼图,将腧穴与骨骼的关系描述得清楚明了,十分便于学习。有感于经外奇穴颇多特效的临床经验,承淡安对经外奇穴也极为重视, 1954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共收录他收集整理的经外奇穴132个,且分别记述了各穴名称、位置、针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供临床医家采用。
研究经络本质受西方实证医学以及日本新派针灸理论的影响,承淡安一度对解剖学上无迹可循的经络理论不以为然。但反复的临床实践,让他感悟到经络理论之可贵,发出了“针灸界应该首先学习研究经络学说”的呼吁,并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针灸临床现象与疗效等方面,论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他主张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文献按图索骥地寻找人体对应点,因为十二经络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因而也就有时代的局限性。承淡安十分肯定经络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价值,认为只有仔细辨别病变经脉之所在,才能在治疗时更具针对性。
改进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既是理论之运用,又是疗效之基础。承淡安一直重视学员针刺手法的练习,认为手法是否熟练以及指力之强弱是临床收效的重要基础,不仅创建了针灸界沿用至今的指力练习方法,而且发明了无痛的押手进针法。在对传统针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界长期莫衷一是的针刺补泻,他提出针刺无补泻之别,而只有刺激强弱不同的观点,主张对于刺激强弱与疾病虚实之间的关系,应由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体质情况、耐受程度、病之新久、得气难易和气感强弱而随机应变,并认为单纯依据病之虚实来决定针刺补泻或针刺轻重之说,只是一种说教而已。
探究艾灸机理承淡安十分重视灸法的运用,综合中西医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认为灸法可以活跃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调整人体各系统之功能,不仅可以治病,亦可防病保健,使人延年益寿。为便于准确把握灸治量,他制定了强、中、弱刺激的临床灸治操作标准,并对施灸部位的选择和灸治现象进行了总结分析,较好地推动了灸治操作的规范化。晚年著有《灸法草稿》。
改进针灸器具鉴于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针灸针具生产单位,针具制作规范缺如的实际,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对毫针的制式标准和质量要求作了严格的规定,并于1951年尝试以不锈钢制作针灸针,从而奠定了现代毫针的制作标准。同时,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的启发,承淡安不仅仿制了皮内针,更在此基础上创制和发明了使用更加方便的揿针。皮内针和揿针现都已经成为针灸临床的常用针具。此外,他还对温灸器、皮肤针、针灸经穴模型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针灸这一种调理身体的特殊方式是很早发明的,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千年的针灸文化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那么针灸的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吧。
——针灸的流派
1、 澄江针灸学派
澄江针灸学派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先生所倡导,主要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的中医流派,是现代针灸学科体系,为针灸高等教育体系等奠基力量。
2、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
管氏针灸五代相传,管氏针灸第三代传人管正斋对经络辩证、针刺手法、耳针、舌针、过梁针等均有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
3、 桂派中医大师黄瑾明壮医针灸
黄瑾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壮医针灸学》详细介绍普通针刺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和壮医药线点灸三种壮医特色疗法的定义、源流、作用机理、功能主治、特点、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在临床各科中的具体应用。
4、 蒙医五疗温针流派
蒙医温针主要是使用特制的银针或金针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一种蒙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其流派主要是运用蒙医温针配合穴位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有效地抑制 膝关 节骨性关节炎症。
5、 湖湘针灸推拿学术流派
湖湘针灸推拿主要是治疗经脉-脏腑相关的问题,其学术思想是以“经脉-脏腑相关”为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
6、 郑氏(郑魁山)针法针灸学术流派
著名的针灸学家郑魁山是当代针刺手法领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西北针王,针灸学科继承和发展了郑氏“热补”“凉泻”等针法,不断创新发展,历经四代传承,形成了郑氏针灸学术流派。
针灸的历史悠久,发展至今的流派非常之多,以上搜集整理的是比较著名的,针灸的流派主要根据方位来分类、按针灸创收人分类、有按内容来分类等,还有按部位来分的等等,所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内容。
清朝名医有:许思文、李茂盛、王三祝、叶天士、薛生白等等。
1.许思文
许思文,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歙北许村人,他幼读轩黄之书,克承家传,立志济世活人。成年后,长期行医于长淮之间,是一个能使染上霍乱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名医。
2.李茂盛
李莪华(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东寿光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于寿光九巷。生于清康熙末世,自幼无意仕途而立志为民造福。随父精研岐黄之术,医术精湛,尤长外科。尤其令人敬仰的是他医德高尚,口碑留芳于民间。
李莪华先生凭高尚的医德、精妙的医术行医民间,不知救活了多少濒临死亡的伤病者,所以他名垂千古,迄今人们还怀念他,尊之为神仙,世代祭祀,香火不绝。
李莪华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四方传抄,远及邻县,惜今已散佚无存。
3.叶天士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王三祝
王三祝(1798——1882年),字道馨,号贞一子,安宁区孔家崖真乐庄人。清代兰州名医、诗人。
13岁中秀才,熟读四书五经,此后,废举业而致医道,以行医为生。他为人豪爽,重义气,轻财物,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乡里敬如父母。
王不仅是著名的中医,而且是爱祖国、爱家乡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先后著有《达雅堂诗》、《验方集》等数卷。
他一生笃信理学,以理为贵,倡孔孟之“正学”,以“仁”为本。一生清贫,为人耿直,不求权贵,勤于著述,医术精,医德高尚,深受后人推崇。
参考资料-薛生白
-叶天士
-王三祝
-李茂盛
-许思文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千年健!
下一篇: 92岁老中医,一生治疗妇科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