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20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善用脾胃学说治疑难杂病,被称为“杂病圣手”。最早认定中医对乙脑治疗的成果,首创穴位编码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志正曾说,用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恰中病机,要抓主证。你看,最近有人拿一张方子给我看,居然开了70多种中药,神乎其神,仔细研究,配伍乱七八糟,那种方子我们叫“驴马方”,驴马吃了都受不了,何况是人?要警惕这些“大方派”。
1.坚持“白天看病,晚上读书”,尤其是医案我1920年12月出生在河北冀中平原的小村庄。伯父路益修先生,是当地的名医,对我影响很大。我14岁的时候,伯父开办了一所民间的中医学校,叫河北中医专科学校。我当时已经会背诵《千家诗》、《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考中了高级小学,但因为交不起八九块大洋的学费而辍学在家。听到伯父办医校,我就去学习。
虽然学校规模不大,只有3间房子,但伯父请来了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请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教专业课。孟先生经验丰富,指定的学习书目有《素问》、《灵枢经》、《图注难经脉诀》、《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等,都是成为大医必读的书籍。陈先生教授《易经》和《古文观止》等古文典籍,古人有“易与医通”或者叫“医源于易”,说的就是这种文化同源关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兵很快来到了华北平原,学校无法继续办下去了。伯父开了一个“施诊所”,和孟先生边教学生,边行医济世。我就跟着他们出诊抄方子,手指都磨脱了一层皮。对老师辨证思路及治疗特点有所认识,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我到现在还记得,伯父曾冶一个赵姓患者,头身汗出如雨,心慌气促,四肢冰凉,脉细如丝,属于书本上的“厥逆”之证。伯父认为患者汗出过多,而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阴,而且还会“阴损及阳”,形成“大汗亡阳”之证。就用大剂量的人参、附子,进行急救,说这种方法叫做“益气回阳”,或叫“急救回阳”。把药煮开锅之后,随煎随饮,而不是慢慢煎好之后再喝。经过我们师徒紧急治疗,3小时之后,患者的汗逐渐收敛,四肢厥冷的情况慢慢消失。
1939年之后,我开始独立应诊。一开始也有些信心不足,但坚持“白天看病,晚上读书”,尤其是阅读一些医案,如喻嘉言《寓意草》、《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古人说“读书不若读案”,的确有一定道理。
2.弘医之道:顶住压力,推广白虎汤治乙脑建国后,我到北京进修西医知识,结业后进入卫生部工作,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查证、总结、推广中医学术经验。
1954年,石家庄市传染病院的郭可明先生,依据中医温病学理论,采用解毒、清热、养阴等法,选用白虎汤重加生石膏、清瘟败毒饮及安宫牛黄丸等方剂,治疗乙脑,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材料报到卫生部,我与另外两个人一起前往调查,我坚持这个好疗效是按照中医温病学的方法取得的,他们的看法不同。为了慎重,卫生部派工作组进行调查,终于确信并推广了郭可明的经验。不久,北京也爆发乙脑,郭可明的经验初期效果不错,到8、9月份之后突然“失灵”了。我们专门请了蒲辅周和赵心波等名老中医参与。根据北京当时热中带湿的特点,在白虎汤中加了苍术,病人的病情很快得以控制。
我参加卫生部防治专家组,提出“西医杀虫,中医治水”的防治原则,先用中医药治疗腹水,再用锑剂杀虫,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专长,“送瘟神”也有中医的贡献。
3.药不在多而在精,要警惕这些“大方派”我一直都没有脱离临床,就喜欢当医生,给病人解决痛苦。广安门医院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中医院,专家云集。我与赵金铎先生一道创办了中医内科教研室,在中医病历书写、查房、会诊、病历讨论、收治急性病、疑难病等方面突出了中医诊疗特色,做到能中不西,针药并施,汤丸结合,灵活多变。后来,我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一书,形成了专著。
当时很多同道都在搞活血化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活血化瘀有些过于泛滥,只要一提心脏病就只知道活血化瘀,其他的治疗法则、方法都被忽视了。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位心律失常的病人,刚出院就复发了,又回来看病。我就按湿热阻滞胃肠辨证治疗,患者很快就恢复了。所以,我决定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带领研究生开展有关课题研究,冠心病也可以肾论治、从肝论治,所以就提出来肾心病、肝心病、脾心病,不仅仅是见心脏病就活血,或者只知道有一个肺心病了。
4.独树一帜,认为“北方亦多湿”长期以来,中医认为湿病多发南方,北方多燥病。
中医认为病有六因,“风、寒、暑、湿、燥、火”。“湿病”即由“湿”引致,如风湿病、心脏病、脾胃病、肠胃病、妇科病、前列腺炎等均可归于其中。
天暑下逼,氤瘟蒸腾,雾露雨淋,是天之湿;处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是地之湿;暴饮暴食,过嗜茶酒,恣食生冷,是人之湿。天地之湿伤人,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最广,引发百病。且湿性粘滞,湿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不易除去,西医难治,中医调理有优势。
调理脾胃治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水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故调脾胃可治病。现代人的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都变化了,深入研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病的发病机理,脾胃损伤往往是其发病的关键。“调中央以通达四旁”,调理脾胃,气机通畅,胃气来复,诸病皆除。
5.用药“轻灵活泼”,不在多而在精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所长。在临床中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必要的,但治疗时,仍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思路。
“用药如用兵”,按君臣佐使,“组方遣药,轻灵活泼”,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恰中病机,要抓主证。你看,最近有人拿一张方子给我看,居然开了70多种中药,神乎其神,仔细研究,配伍乱七八糟,那种方子我们叫“驴马方”,驴马吃了都受不了,何况是人?要警惕这些“大方派”。
曾有一个东北小儿持续发烧,西医用大剂量抗生素未果,还怀疑可能是血液病。家长带他来京,先用中医“凉药”清热解毒法治疗未见效。我使用“热药”,三服药高烧立退。因为患儿是“真寒假热”。
疑难病往往病症怪异,病因多端,病机复杂,西医多无有效办法。中医贵在可辨证论治,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如治疗痹病,每以汤液配合熏洗,针灸取效;慢性肾炎,常配合扁鹊三豆饮,水煎代茶,药食同用等,往往有显效。
6.在古汉语和中医历代经典著作上下功夫1981年11月,由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任应秋教授主持,召开了在京的部分中医教授座谈会。我们建议中央应该检查中医药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把中医药管理工作从卫生部分离出来,成立“中医药总局”,直接隶属国务院领导,各个省市也相应成立专管中医药的机构。这个座谈会的《纪要》上报中央,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直属的国家中医管理局。
2003年非典爆发,中医药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我们心急如焚。我和吕炳奎先生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建议发挥中医善治瘟疫的优势,运用中医药防治非典。5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主持召开“在京中医专家座谈会”,我就坐在她的身边,说了你们广东中医治疗非典的好经验,呼吁让中医介入临床治疗。吴仪采纳了我们的意见,中医终于进入北京抗击非典的主战场,小汤山医院也喝上了中药。
中医治疗急症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抗击非典中出现的中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说明中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目前不少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不会用中医看病,中医院的很多医师首先考虑的是用西药,然后再配合中药。
为什么呢?据了解,学生在中医学院学5年,中医和西医课程的比例说是7:3,但学生用在西医上的时间不少于50%。除去一年的临床实习和寒暑假,真正用在中医上的功夫不到2年。
我们建议,人事评定部门加速构建按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制定的学术评估体系,卫生教育部门要鼓励我们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和在职中医师在古汉语和中医历代经典著作上下功夫,才能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中医的后继人才。
大师轶事首创穴位编码法 促针灸走向世界早年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期间,路志正积极推广针灸疗法,挖掘民间医术绝活,如北京“捏脊冯”,四平“易筋经拍打疗法”等,还与名中医董德懋先生一起创办了《北京中医》(《中医杂志》前身)。
196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针灸学概要》的编写工作,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并被译成日、俄、英三种文字。1975年以后,该书作为北京、上海、南京“国际针灸培训班”的教材,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
路志正治疗急症也有一手。一名患者因瓦斯爆炸,头肿如斗,路志正依据温疫理论,按大头瘟辨治,不久获痊愈。包钢一位被钢水喷射全身而灼伤的职工,皮肤严重烧伤,持续高烧40℃,神志模糊。路志正以中医湿病和外科理论,控制了患者的败血症感染和休克,经过18天抢救成功。
凡来找路志正求医者,他总是一视同仁。对生活拮据者,他尽量少用贵重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煴煴灸使用说明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湿 疹(中医解释):
【概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分急性、慢性两种,任何性别,年龄均可发生,也可能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其特征常对称发作,有剧烈瘙痒的感觉。由于患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与病名。
湿疹(eczema)是近代的病名,虽古代文献中未见此名,但依据部分的“癣”、“疮”、“风”等说状,如婴儿发生于面部的奶癣(胎癣疮),发生于鼻部的鼻 疮,发生于耳部的旋耳疮,发生于阴囊部的肾囊风,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四弯风等,皆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一般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但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慢性者多伴有血虚所致。
【辩 证】:
一急性湿疹:初期在局部皮肤上焮红作痒,很快的出现丘疹和水泡,搔抓破之后,变成糜烂,滋水淋漓,以后焮红渐退,滋水减少,结痂脱屑而愈。
二慢性湿疹:大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但也有初起时就为慢性。症状和急性的相似,病程可能延续几个月到几年,或者更久。由于病程缓慢,皮肤可变厚粗糙,呈暗红或带灰色,皮纹加深,呈席状,一般无滋水,间或因骚抓后亦可引起红肿糜烂出水,但范围是比较局限的。
湿疹因发生部位的不同,故具有一下的特点:
1、奶癣(婴儿湿疹):见于1个月至2个月的小儿,好于面颊及前额。初期皮肤发红,干燥脱屑,奇痒,夜间更甚,吵闹不安,骚抓后或衣领枕头摩擦后,则在原先干燥处发生丘疹和水泡,破后糜烂;滋水淋漓,滋水干后,渐渐结痂,甚至可蔓延之颈项,胸腋条处。每当肥皂或热水洗脸后,病变增剧,虽经治愈,可以反复发作,往往拖延一、二年自行消失。
2、鼻 疮(鼻孔口湿疹):好发于儿童。因经常流涕,刺鼻孔皮肤,一致发生糜烂结痂现象。亦可继发于热疮。
3、旋耳疮(耳部湿疹):好发于耳后。容易糜烂,滋水甚多,致耳后折系逢如刀割之状。
4、肾囊风(阴囊湿疹):急性者皮色潮红,水泡糜烂,滋水浸淫,慢性者皮肤肥厚,皮纹加深,颜色变白或变黑,均有剧痒。
5、肝门圈癣(肝门湿疹):起初时在肛门周有铜元大小的损害,皮色潮红,流滋作痒,日后往往转变为慢性,皮肤色褐,亦可蔓近会阴部,多继发于痔疮、蛲虫病之后。
6、四弯风(四肢湿疹):好发于四肢两侧,往往对称发作,皮肤变厚粗糙,干燥瘙痒。如用热水烫洗或抓后,亦有出水现象。
【治 疗】:
一、急性湿疹一般宜清热利湿为主。
二、慢性湿疹一般于清热利湿发中佐以养血祛风,营血不足、 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方法。风有外风、内风的区别。内风应平熄,外风应祛散。祛风法适宜于外风。分为“祛风除湿”、“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逐寒”等法)
【护 理】:
急性者忌水洗,不论急性,慢性,均忌食辣酒鸡鸭海鲜等都火发物。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针: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活血、清泻等,视乎病者的体质而定。中药医治湿疹是可以根治的,但由于医治的重点不是把表面的皮肤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彻底改变体质,因此医治需时,并非一两个星期便能见效。此外,病者需有心理准备,因为用药初期可能因要引发热毒排出以致病情更为严重。不过,这只是复原过渡期的短暂反应,无须过虑。
另一方面,要根治湿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须和医师配合,从日常饮食入手,因为若一面吃药排毒,一面又吃进带毒食物,试问又怎能痊愈。湿疹病患者应戒吃能加剧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虾、蟹、牛肉等。有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令人体难以分解,如牛奶、豆类等,应少吃为佳。病者亦应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例如搔抓、用碱性强的肥皂或过热的水洗浴、不要让阳光直晒着患湿疹的地方等。
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即使根治后若饮食不当或身体状态欠佳可能又会复发。因此,最重要的是把身体调理好,以及进食与体质相配合的食物,避免发病,而非到病发后才求医治。
根据清热、化湿和活血的原则以中医中药治疗湿疹,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中医对湿疹的命名:
中医对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 如 “ 痼疮 ” 相当于急性湿疹, “ 燥痼疮 ” 相当于慢性湿疹, “ 浸淫疮 ” 相当于泛发性湿疹, “ 面游风 ” 相当于面部湿疹, “ 旋耳疮 ” 相当于耳部湿疹, “ 乳头风 ” 相当于乳头湿疹, “ 脐疮 ” 相当于脐部湿疹, “ 绣球风 ” 、 “ 四弯风 ” 相当于肘窝与膝窝湿疹, “ 鹅掌风 ” 相当于掌部湿疹, “ 湿臁疮 ” 相当于小腿湿疹, “ 肛门圈癣 ” 相当于肛门湿疹。 祖国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风热内蕴, 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 浸淫肌肤而成。其中 “ 湿 ” 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 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应该不是哪一经脉的问题.这种病和经脉没太关系!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5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皮肤瘙痒?来看中医治疗瘙痒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