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知道一个药的作用和性质还不够,
还得明白它的“行走步调”。
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1.升降浮沉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明白了它的道理,自然就记住了。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2.花叶升散,凡子必降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经常是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3.枝走四肢,梗通上下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4.根分三部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现在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我们在用根部的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像人参这样比较珍贵的药材,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留下来,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他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会往下走得快一点;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5.药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给你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还有鹿筋,保健品店里买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来峻补人体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不需要补的时候用了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咱们怎么啃也啃不下来,有的在缝隙里,剔也剔不下来,扔在地上,很多蚂蚁爬上去了,开始吃骨头上面的肉,很快骨头就被啃得光溜溜了,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
但是,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是救人的,是拯救众生生命的,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当用则用,不必用时,就千万别滥用。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6.入气入血解虫类药也是有入气分入血分之区别。叶天士比较善于用虫类的药,他总结说:“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有的虫子有血,有的虫子没有血。比如说一只蚂蚁,你把它拈死,就没有红色的血。当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颜色,但是它没有红色,在中医里面就叫无血,这样的虫子入药就往往走气分。知了死了以后,你把它剥开,看不到红色的,知了没有血,蛇则肯定有血。所以蝉蜕就走气分,蛇蜕就走血分。咱们自己就能看出来。
其它的药也是如此。红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气分为主。紫苏叶一面是红的一面是绿色,还有的叶子春天夏天是绿的,到了秋天的时候成红的了。这说明它一定能沟通气血。或者说当它青的时候采就入气分为主,红的时候采就以入血分为主。但你不管什么时候采,因为它在红和绿之间的变化比较快,它肯定是能沟通气血的。
7.有规律就有例外当然,有规矩就有特权,有规律就有例外,凡事没有绝对。
比如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这是规律;金银花不是红的,所以入气分,这也是规律;但金银花也入血分,这又另当别论。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颜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黄色的,里面则是墨绿色的,而且很坚硬。没听说它是红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8.药的行走速度药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是走而不守,有的药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他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我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说:“你们走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 风寒感冒视频学习本文来源:中国中药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 ?说起老乐家的“仙人还少丹”这付名中药,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要是说起打老儿丸,那民间知道人还真不少,因为,这里有一个流传很久很久的传说。传说什么呢?就是打老儿丸的由来。想听?那我就讲给各位看官听听。
? ?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天傍晚,在一个小镇子上有一位年轻的女子,手持一根木棍,在大街上追打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过路的人见了,无不感到气愤:看相貌,那年轻女子无疑是老者的晚辈,却在光天化日之下追打年迈的老人,真是太不像话。于是,路人都停下脚步,愤怒地围住了年轻的女子,夺下了她手中的棍子,并纷纷上来质问:“你这年轻人也太不懂孝道,为何要追打年已花甲的老人呢?”再看躺在地上的老人,满脸的委屈,又不敢言语。咦,众人纳闷,这,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蹊跷?
? ? 就在这时那位年轻女子开口道:“俺是他娘。俺教训一下自己的儿子,难道有什么不妥吗?”众人不禁哗然,哎呀,我的天呢?这真是蹊跷的事。
? ?这时躺在地上的那位老人爬了起来,恭恭敬敬对那位年轻女子说道:“娘亲,从今以后小儿一定遵从母命,再也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了。”众人听了更加诧异,一个个瞠目结舌。
? ? ? 原来,那“年轻”女子,其实际上已年逾百岁,她只因长年服用家传秘方配制而成的一种药丸,所以容颜不老,虽然年纪一百有余,却仍然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体态姣好。而被她追打的老翁真是她的儿子。他只因屡屡不听老娘的劝告,不肯坚持服用家传配制的药丸,结果七十多岁就便变得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为此,他母亲十分气愤,常常责打这不听话的儿子,逼他坚持服药,以缓和衰老。
? ? ? 路人听了之后,弄明白了原委,将这位女子奉为神仙,纷纷请她赐于药方。这女子也毫不吝啬,将这个延年益寿秘方告诉了大家。哈哈,这就是打老儿丸方名字的由来。
? ?各位看官,以上的故事只不过是“仙人还少丹”在民间的传说演绎罢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仙人还少丹的非凡功效。不过传说归传说吧,真正有记载“仙人还少丹”的文字就出自宋代杨倓的《杨氏家藏方》。杨倓(约1120—1185年)南宋人。其父杨存中先生喜好收集民间单验方,杨倓以其父所收集的千余首单验方,编辑成《杨氏家藏方》“还少丹”就是其中的一方。而“打老儿丸”则出自明代万表所著的《万世家抄方》。由此可见“打老儿丸”晚于南宋杨倓的《杨氏家藏方》中的“还少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打老儿丸”算是“还少丹”的升级版!我们浏览一下国内中药方剂大全,“还少丹”的方子有十余种之多。经过了几百年的流传,“仙人还少丹”的方子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多的版本。而且方子的药物种类与配伍比例也不尽相同,早期流传的方子出于保守的原因,甚至没有留下剂量。古方的制作方法,比较讲究同时也很复杂,我们现在已经达不到古人的制作要求了,更无法按照古法自己炮制。
? ?到了清代,经过清太医院的御医的不断完善和总结,开始有了具体的剂量。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方子,是记载于《清太医院配方》中的《仙人还少丹》,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打老儿丸”。方子抄录如下: 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牛膝、五味子、茯苓、楮实子、枸杞子、小茴香、肉苁蓉、杜仲、远志、菖蒲。 在这个太医院的方子中,把药材打粉制成蜜丸, 每天早晚各服一次。空腹时用淡盐水服用,或者是温开水服用。 按照古人的说法:服用《仙人还少丹》五日便觉身轻舒适,精神爽快,二十日语言响亮,手足轻健,一年白发转黑,行步如飞;长期服用此药,百病消除,面如童子。古人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以上方子中十几味中药材的共同功效,确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原方中记载:“两肾为先天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根本,根本有伤,则诸症悉作。故未老而先衰,此药滋补元阳固根本,则人虽老而可还少矣。”?
?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此方意思: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楮实子滋肾强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五味子敛肺固坚,益智安神;菖蒲、茯苓、远志益智安神。群药相合是一个阴阳双补之剂,既能滋补肾阴,又能温助肾阳;不仅补肾,而且补肝养心。本方药性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腻,在临床上对神疲乏力、五劳七伤、身体衰弱、阳事不举、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冷、不能行走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尤其适合于中老年人长期服用。随着我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利于健康,亚健康及老龄化的人群也在逐年递增,因此,通过服用此类中药可以养身健体、防病治病,以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古人在抗衰老延年益寿这方面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只可惜我们现代人没有充分发挥利用。
? ? 乐氏同仁老药铺在充分发掘祖国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方面尽心尽力,把古方“仙人还少丹”推陈出新,运用乐氏同仁老药铺的传统古法炮制药材,手工精心制作成便于服用的水蜜丸,把“仙人还少丹”的药效尽可能发挥到完美。多少年来“仙人还少丹”一直是乐氏同仁老药铺临方制剂手工药中经典的品种。如果你在生活工作中感到身体疲乏无力,脾肾虚寒,失眠健忘,需要调理,可到乐氏同仁老药铺咨询问医。乐氏同仁老药铺的名老中医会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制定完善的调理方案,使你在乐氏同仁老药铺得到尽心尽力的治疗调理。也许,这流传近千年的古方“仙人还少丹”还真能使你的精神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服用中药还在把药粉直接倒嘴巴?当心!吃错方式恐影响药效,无法达到预期的调理效果。药师表示,想要正确发挥中药效用,千万不可小觑老祖宗留下的用药规矩与禁忌!特别是下列6大用药Q&A,及4大烹煮要点,更应谨记在心。
中药制剂种类这么多,到底差在哪里,又该怎么服用才正确呢?药师特别针对民众最常使用的药粉、药丸、煎剂等中药制剂,提出6大用药Q&A禁忌,以及4大烹煮要点,提供大家参考:
张伶祝药师指出,虽然煎剂有煎药费时、药液不易保存的缺点,但其仍是目前中药药物中吸收最快、作用最强的用药方式。
忌:铜、铝、铁锅因有金属化学物质比较不稳定。
火侯:煎药用纯净冷水,不宜用热水。一般中药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后,改用微火(文火);且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发表药宜全程以武火煎煮。
后下:减少挥发油的耗损及成份被破坏,煮好前3到5分钟将药物放入。常见药材有薄荷、紫酥、大黄等。
包煎:药材较轻小,并防止药汁糊浆。如,车前子、五味子。
洋化:溶化的意思,含有大量胶质或黏性成份较多,能在加温后快速溶解,包括阿胶、龟鹿二仙胶。
冲服:因有大量挥发性,建议直接冲泡服用,故不宜入锅。举凡,川七(研粉)、参类、天麻、琥珀、珍珠母等药材。
发汗解表药:需多喝开水或热稀饭帮助药力,并加盖衣服,让全身微出汗。服药期间如有不适时,可先停药及询问医师或药师、告知服药反应。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治扁平疣,这是一张疗效可观的方
下一篇: 生病-是情绪能量通道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