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医为什么那么关心病人的吃饭问题,从《伤寒论》说起!

凌泉 2023-07-23 19:40:11

仲景临证,以胃气的盛衰作为辨证、立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较之二便、脉、腹、呕吐、汗出、寒热、渴与不渴等与胃气有关的症状体征,食欲状况与脾胃的关系更为直接。

有人说,中医看病啰唆,问寒问暖,不如西医干脆,患者坐下了就开检查单,报告回来就开药走人。

的确,小小一个患者食欲,中医都很关注。“欲,贪也”(《说文》),因为欠谷而贪是一种需求。食饮是生命之需,患者对食物的贪求状况能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方面面,医者必须关注入微。

仲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食欲状况的辨证。《伤寒论》中有关食欲辨证的条文竟达35条之多,这既表明食欲辨证是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仲景临证详于问诊的示范,应该努力学习与效法。

一、食欲多指主诉症状《伤寒论》中食欲状况大多是患者的主诉症状,如不能食、不欲食、消谷善饥和能食等,六经各篇均有分布。

1.不能食

此指各种原因所致的不能饮食。《伤寒论》中“不能食”共有14条,见于太阳、阳明和厥阴篇中,有呕不能食、腹满不能食、反不能食、饥不能食、干呕不能食等。太阳篇之不能食(98、120条,此条目序次据新辑宋本《伤寒论》,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195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下同)悉是因误吐、误下后的变证,非太阳本经之正证。厥阴篇中之“不能食”(332、333条)是胃气将绝的危证。唯阳明篇中之“不能食”最多(185、190、191、194、209、215、226、228、251条),均属阳明本经之证,然其病机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临床当须分辨。

2.不欲食

此指不思饮食,但仍可勉强吃一些。《伤寒论》中“不欲食”共5条,有邪热郁胸,气机不宣,影响脾胃的“嘿嘿不欲饮食”(96、97条);热结于里,不能外达的口不欲食(148条);厥阴篇中的寒痰阻滞和上热下寒的饥而不欲食(326、355条)。从病情上看,可知“不欲食”较之“不能食”要轻些,但都是食欲减退的表现。

3.能食

此指食欲尚可,也是胃气尚强的表现。《伤寒论》载“能食”者9条,根据所在条文的不同情况,分别有“若能食”(190条)、“故能食而咳”(198条)、“能食者则衄”(227条)、“虽能食”(251条)、“其人反能食而不呕”(270条)。其中有的能食是胃气和的正常现象,也有的是胃气败绝的反常现象;有的标志着疾病向愈,还有的提示疾病有恶化的趋势。

4.消谷善饥

此指进食后消化甚速,易饥饿而食欲旺盛。《伤寒论》中仅有2条,即257条“消谷善饥”和122条“当消谷引食”。病机都是胃中热盛、精微耗散所致。

5.食则欲呕

此指食欲尚有,但进食后想吐,或食入即吐,终致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如243条“食谷欲呕”、338条“得食而呕又烦者”,以及359条“若食入口即吐”等,从文字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食欲状况的轻重缓急。

此外,尚有“饮食如故”(129条)、“初欲食”(192 条)、“食不下”(273条)、“人强与谷”(398条)等,都足以说明仲景在询问病情,描述症状方面诚是一丝不苟、至微详明,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与食欲相关的症状从病机分析,《伤寒论》中与食欲有关的各种症状,有寒、热、虚、实等不同属性,以此为纲来观察食欲状况,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1.阳明中寒

阳明属胃,中寒者乃胃中虚冷。若患者脾胃素虚,加之外寒直伤胃阳,或误用苦寒攻下,必致中虚寒盛,阳气衰微,不能腐熟水谷,因而食欲减退。如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190条“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等均为阳明中焦虚寒证。

可见,阳明虽主燥,病多阳热炽盛,但因中寒而不食者亦不少。中寒之证与体质有关,胃气素虚之体再受外寒侵袭,必然胃阳更衰,影响食欲。即使外受热邪,胃中之寒也未必就能化解,切不可认定阳明之不食都是属热属实。

2.胃中积热

邪热盛于胃者亦能杀谷,最多见者是消谷善饥、食欲亢进。如257条“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122条“患者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等将消谷能食之症辨作为“热”。但在《伤寒论》中更多见的是因里热壅盛所致的食欲减退,如太阳篇中有汗不得法而热阻于胃,转属阳明的呕而能食(185条);阳明病下后,余热不尽的“饥不能食”(228条);热结于里,不能外达的“口不欲食”(148条);蛔厥之“得食而呕又烦者” (338条);少阳热郁“嘿嘿不欲饮食”等等。由此可见,热郁中焦,既常见消谷善饥,又可影响气机升降,伤阴耗液,出现纳差食少的证候,这在辨证上不容忽视。

3.胃气虚损

食欲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纳运功能是否协调,倘若脾胃虚弱,既不能纳谷,或虽可纳谷亦难运化等都要影响食欲。在太阳篇和阳明篇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误吐、误下所致的脾胃虚弱不能食。如120条“太阳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陆渊雷解释说:“一二日、三四曰谓病之深浅,不可拘泥日数。病浅而误吐之,则胃受刺激而为热,故食即吐,虽饥不能食;病渐深而误吐之,则胃受刺激而充血,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又如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医二三下之,不能食……”此因患者气血素虚,邪人里而表未解,医见邪入,竟二三下之,重虚胃气,因而不能食。

此外,太阴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运化无权;其主症是腹满而吐食不下,为太阴病的提纲证之一。再如厥阴病上热下寒,风木横侮脾土,脾胃受病,胃中空虚,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等诸如此类的食欲变化都属虚。一般情况下,辨证时可作为鉴别脾胃虚损的特征性证候。

《伤寒论》的除中证是胃气虚极的反常现象。332条:“……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333条:“……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除中能食,是胃阳将绝前的虚性兴奋, 故总属死证,是《伤寒论》通过食欲推测疾病预后的一种方法。

4.实邪阻胃

经云:“邪气盛则实。”这里的邪气是指湿热或实痰壅积于胃,胃失和降,因之不食。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邪已入里,阳热亢盛,理应能食,今不受食,故曰“反”,又见潮热谵语,是燥屎已成,腑实太盛之征。

又如251条提出“虽能食”“虽不能食”,用以讨论大承气汤的使用时机,能食与不能食在此均是胃犹未虚之实证,但肠尚未成实。还有因停痰实积于胸胃而致“饮食入口则吐”(324条)和“饥不能食者”(355条),前者属热属实,后者病在胸不在胃,故当知饥;但又因痰涎壅盛,所以虽饥而不能食。这里所论,不仅能通过食欲状况辨明疾病的属性,而且也能通过食欲状况确定疾病的部位所在。

5.脾胃调和

《伤寒论》中能食且食入不吐者都是脾胃调和的佳象。反之,不能食或反能食、或能食而呕,多是脾胃不和之故。

试观339条“欲得食,其病为愈”、270条“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384条“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以及129条“饮食如故”、192条“初欲食”等,都是脾胃调和,食欲好转,疾病向愈的条文。足以说明,食欲状况的顺逆是脾胃调和与否的重要标志。后世《脾胃论》中“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的学术思想,当是从《伤寒论》中得到的启示。

三、小结仲景临证,以胃气的盛衰作为辨证、立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较之二便、脉、腹、呕吐、汗出、寒热、渴与不渴等与胃气有关的症状体征,食欲状况与脾胃的关系更为直接。《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强调了食欲是脾胃的一大功能。“仓廪”指受纳,“五味出焉”主要是指味觉,受纳加之味觉就是食欲。

根据食欲状况辨别疾病的属性,确定疾病的部位,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预后,这是仲景示我们以探骊得珠的手段。我们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应当倍加珍视之。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肾虚型腰间盘突出视频学习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老医真言》,作者:王辉武。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伤寒论》——桂枝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十分著名的经方第一方。

伤寒论关于桂枝汤的原文内容为:

这一条讲中风的治法。

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脉之阴阳请参看第3条)。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壅塞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往上冲到头部,就会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人体就是这样设计的。我去医院,看到耳鼻喉科有很多治鼻炎的在熏洗鼻子,很荒谬。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实质在于表气不通,感冒的时候你们可以去体会,如果一开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马上就通了,光去洗鼻怎么行?有的洗成了慢性鼻腔疾病又去做手术,然后得空鼻症。空鼻症极度痛苦,这种病人自杀的,向医院维权的很多。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中风有汗出了还会鼻鸣呢?治感冒是微有汗出才会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气过多丧失,正气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会趁机深入,便形成了中风。邪气不去,气血自然还是会大量往体表往头部走,所以还是会有鼻鸣。

“干呕”,当气血往上往体表走时,里就空虚了,于是胃会虚弱,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表气还并不完全通畅时,气血就会往上逆,也会加重呕。干呕则说明胃里是空虚的。“胃家实”就不是太阳病了,是阳明病了。

上面是桂枝汤证的现象,现在来说桂枝汤方义。

中风这个证是已经汗出而病不解,好比打了一仗没打赢,兵力丧失了,津液也虚了,脾胃也弱了,想再战就必须先建中,建中洲之运化,生脾胃之津液。前面说过,仲景的整个辨证体系是以津血的盛衰来作为阴证阳证的划分标准并组方用药的。那津血从何而来呢,津血自然是从脾胃运化而来。脾胃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一切动能的来源。在《伤寒》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脾胃都不运化,津血都不生成,谈何自体免疫力,谈何治病?

建中用什么药呢?《伤寒》里是四味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的药,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生姜和大枣已广泛种植,是最常见的食材了。中国人早已经将这四味药引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其实最管用的东西都会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贵呢?昂贵的多数没什么用。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现在说药性,先说甘草和大枣。这两样东西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甜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不寒凉,不会妨碍脾胃的运化。所以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适合。

出现一个问题,我之前说过反对药物归经,甜入脾又如何解释?现在来说说五味和五脏的关系。

“辛”,也就是辛辣辛散之类的味道,是上行的,它走上走表,肺在上,自然能入肺。肺是主收敛主吸纳的,辛味是行散的,和肺的主要功能相反。辛味一来自然先刺激到肺,肺就会亢奋起来抵抗,这是人体的自保模式。所以适量的辛气能刺激助长肺的功能,辛多了则伤肺。这就是“辛入肺”的道理。这种解释是层面之学,是实证而严谨的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主观臆断的说归某经归某脏腑。

“酸”是收敛的,而肝的作用是升发疏泄,酸的作用和肝的作用相反,自然一进入人体就先抑制肝的功能,肝脏受到抑制自然也会亢盛起来,所以“酸入肝”,适量酸味助长肝气,酸味多了也伤肝气。

“苦”是降而寒的,心脏在上,功能是永远勃动向上,永远有热能的。适量的苦助长心的功能,苦多了则伤心。

“咸”是下行的,所以地球上海水是咸的,因为海的位置最低。肾脏是人体的元气之所在,它像水泵一样,位置虽然在下面,却是引能量上行的,这种元气能量在西医称之为肾上腺素。能量的代谢物是废水,从膀胱排出,就像汽车有个水箱。既然肾的功能是上行,适量的咸能助长肾的功能,咸多了则伤肾。

最后说到“甜”。甜味不偏不倚不走不散,温和居中。脾胃在中间,所以入脾。脾胃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转化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补充津液。脾是主运化的,而甜有和缓之性,与脾性相反,所以适量的甜是助长脾的,甜多了则伤脾。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和大枣两味药入脾的原因。

姜,我们知道它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中医一见津血亏,就喜欢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问为什么不用姜,说则答曰姜性热,会耗散津液。现在的医生都这么说,这简直是千古谬论,贻误世人。津血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补进去的吗?后世的中医理解问题就这么简单。脾胃虚了寒了,本身就是阴了,麦冬生地之类的滋阴药,也是寒凉属阴,阴上加阴,脾胃就更不运化了。《伤寒》的用药法则是从阳引阴的。阴上加阴必是死路。除非阴虚阳亢,同时脾胃不缺运化之力,才可用麦冬地黄滋阴制阳。我看过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了很多年中药的,病没治好不说,看脉证尽是一派阴寒之象,再看吃过的方子,无非就是滋阴养血之类的药。

人参这个药要多说几句。后世说它补气,“气”是什么?从医理上来说,气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血”,血是“阴”,是有形的物质。既然“气”是能量,气化是需要热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气化药;“味”是有形物质,像地黄这样没有香气,却很粘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药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人参呢,人参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这种气有没有热能呢?我们尝一下就知道了,它不辣不麻不热,没有热能。所以人参亢奋的是主要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伤寒》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药物里亢奋阳的药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药物的不可替代性。经方里人参寒热不禁,既能合热药治阴证,也能入白虎汤之类的寒凉之剂治大热伤津。后世说人参补气,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人参既然没有热能,哪里能阳化气呢?

还有一味所谓的补气药黄芪也是如此,黄芪的作用类似于人参,也是没有一点热能的,只是黄芪的香味更轻更升能往表走,能滋养表而已。后世的中医却惯用这两味药治虚寒之证,说是补气。有一个癌症术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懒言少气,脉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汤的症候,非姜附不能救的。去找北京一个大医院的专家,没用姜附,主药是五十克黄芪。后世对药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落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总结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枣,甜而温,能快速补充津液。炙甘草得土气纯厚,补中最速;大枣微香,又能帮助脾的运化。甘草色白,偏向于补津;大枣色红,偏向于补血。姜是亢奋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参是平性,是亢奋阴的,生成津液而不上火。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选而用之。

桂枝的作用呢?桂枝性温,其气是一股热郁的浓香;桂枝煎的水有一股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气,而味很少。桂枝的气相比薄荷、白芷,没那么轻扬;相比川芎、当归又没那么浓厚。所以薄荷、白芷是走表走头的,桂枝只能把能量送到肌肉里,我们称之为“解肌”。至于那一点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说过,甜是入脾的,脾又主肌肉,所以桂枝是一味气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药。

桂枝后面标注的“去皮”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此药效果好的部分是桂树的嫰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桂枝了,所以剥落下来的皮要去掉,效果不好。皮里面的木头是没有疗效的。现在药房的桂枝一般都是皮和木分开了的,一截截的木头渣子都在里头。

白芍,这是一味极其常用的药。后世有说白芍敛肝的,有说养阴的,有说降胆火的。到底是什么呢?药物的作用不能光凭书上的几个词语去理解,因为语言的传递太有限了,也太笼统了。比如阿胶地黄白芍书上都说是养阴养血,可这三味药一尝就知道,相差很远。所以我主张真要学药,药材一定要单味煎好品尝过,细细体味,才能确切把握其性味。白芍没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陈年雨水一般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绝对没有五味子、山萸肉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的;黏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这就是尝过之后的真实感受。总结一下,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临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则能引气血下行,苦则能泄而去实,所以能治腹痛。

现在我们将桂枝汤的药和中风的证做个一一的对应。中风是汗出后津液虚了,人体却要再次作战,于是白芍、姜、草、枣合在一起主守,守津液;桂枝一味主攻。当然,生姜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但整个方子是以守为主的,服了药之后还要喝粥,用五谷直接补充津液营养。桂枝将阳气送到体表,于是该发汗的会发汗,该止汗的会止汗。白芍的作用相反,负责将阴气收回,阴成形的力量强了,阴血充足了,才是病愈的根本原因。后世说桂枝汤是发汗的,我说过药物不能代人体行指令,药物只是让人体回到正常状态。会使用经方的都知道,桂枝汤止汗的效果也是如神的。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只要稍一动就汗出如洗,脉浮大,口不渴。之前吃过很多敛阴止汗的药,黄芪白术所谓固表的也吃过不少,汗出反而加重。用桂枝汤一剂而愈。

简而言之,桂枝就是“阳化气”,白芍就是“阴成形”,调和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姜、草、枣守中。仲景的核心法门就是这两个,所以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理解了桂枝汤,讲后面的就好办了。

煎药的方法也尽量要依照书中的提示,现在一剂药煎两回是不妥当的,因为药物不同,药性释放的时间也不一样,煎两回喝常常味道有差异。最好一次煎好分两次喝。一般煎个三十到四十分钟即可。宣散解表药不要超过三十分钟,滋补药可以煎一小时以上。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二条讲的是经常自汗出,也就是出虚汗的情况,宜用桂枝汤来治疗。

自汗出用桂枝汤是前面讲过的,只是新增加了两个概念——荣和卫。荣,也称之为营,简单来讲就是指血管之内的血液;卫指行于血管之外的津液和气化的能量。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渗出行于脉外,也就成了津液。所谓血汗同源就是这个意思。

《伤寒》里只有这么几条谈到荣卫的概念,这些不像是仲景的行文习惯,疑为后人所加。因为照仲景的习惯,是不会搞很多复杂的名词概念的。他一般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津液”,或者“血”,甚至通称为“阳”。因为强行将血管之内和血管之外的津血区分开来,临证上也不现实。比如,当我们一汗出,脉立刻就缓和了,说明血管内外本为一体,很难截然的割裂开来。这一条里说,荣气和则卫不和,又说自汗出是因为荣和卫不协和。

为什么荣气和就会卫不和呢?为什么不协和就自汗出呢?又是为什么会不协和呢?有的人出虚汗出好多年,难道是一直协和不了吗?有说桂枝汤能治荣卫不和的自汗出,是因为桂枝走卫气,白芍敛荣气。我试验过,这种情况不用白芍,单用桂枝也能治好。

这又是为什么?——都是本糊涂账。后世的中医喜欢制造很多概念,事实上纸上谈兵的多,落实到人体上却经不起推敲,反而制造混乱和曲解。按照仲景的观念,人要有表证才会自汗出。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经常自汗出,难道是经常有表证吗?这是有可能的。风寒暑湿燥,人体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外界的邪气。如果我们脾胃功能好,津液充足,表里通畅,邪气随时随地的被我们解决掉了,我们也觉察不到。

反之,如果津液的能量不够,邪气总解决不掉,人体的自保模式就总要调集津液去解决,这就成了出虚汗。诸如出虚汗,手足烦热,颈肩腰腿的酸痛,经常脑袋昏沉,都是慢性的外感病反应。我们平时所谓的感冒只是急性的外感病反应。慢性也好,急性也好,只要是桂枝汤方证,就可用桂枝汤。桂枝汤里姜草枣芍是建中气敛津液的,桂枝是增加气化能量,解外驱邪的。如此一合力,自然邪气去虚汗自止。当然,如果津液不太虚,单用一味桂枝解外,津液也就自己回来了,也能治好。

如何评价《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由针灸为主问汤方治病为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医发展的奠基之作,群方之祖,后世方与伤寒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继承,取其义者,有发展,补其不足者。《伤寒论》为百病立法,以阴阳正邪消长,探百病之进退,以法统方,针对病情,灵活组合八法,统治天下之病,治病之条文,示例而已。

李振华的脾胃病国手

◆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
◆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
◆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医路漫漫
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
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的入口,迎面墙壁上一个大大的红木横匾上题写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古老的医德规范与遒劲古朴的字体和谐统一,书写者正是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称“八十五叟”的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李振华,身材高大,面色朗润,慈眉善目。在国医堂的李振华教授工作室,李老朴实亲切的话语,让一个初诊的抑郁症病人破涕为笑,围坐着的徒弟、学生在他和缓而抑扬顿挫的讲解中,若有所思,频频颔首。这位在中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上辛勤劳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坚守在中医药传承的一线。
从一名乡医成长为国医大师
他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危济厄,夜晚点灯苦读经典;23岁悬壶乡里,盛名一方;在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任教中他显露才华;6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乡医成为国医大师
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宁县。这里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不少名贤名医。他父亲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李振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他边读私塾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父亲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让他钦佩并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父亲教导李振华要“真善为本,济世成德”,并在每日诊余,尤其晚间对他有计划地讲授中医经典,医文并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李振华说:“这段学习对我一生至关重要,后来我又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中医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以后的医、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父学医,主要分侍诊、试诊、试方、独立诊病处方几个阶段。”起始,李振华在一旁观看父亲望闻问切,一年后开始试诊,聪颖勤勉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进步很快。一次,李振华为一个妇女诊病,摸脉后断其为浮细而软的濡脉,父亲很高兴。其后,当李振华能准确判断出少见的芤脉以及多种复杂舌象时,其父才开始对其进行试方训练。
23岁的李振华悬壶乡里,开始独立诊病。他经常徒步走山路出诊,或骑小毛驴为急症病人送药。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李振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开业执照。1953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为唯一的中医医师。
李振华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54年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他系统学习了生理、解剖等知识,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他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药经验的2个小时发言,由于概念清楚,重点突出,临床实用,引起同学和老师的重视,于是被留下当了专职教师。1956年全国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他被评为河南省唯一的卫生部西学中甲等模范教师。
1957年,河南一些地区发生流脑、乙脑疫情,他大胆运用中医药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还及时总结经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并敢于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就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疗效慷慨直言。这些突出表现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调往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了解到李振华的才干,又以对调的方式“换来了”李振华。此后,他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医教部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李振华由一名乡医成长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这基于他勤奋踏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坦诚豁达的性格。 “五字真经”
练成治疗外感内伤“真功”
恪守“学在于勤,知在于行”的座右铭,严守“五字真经”的治学之道,使他在中医药之路上不断攀越一个个高峰
李振华热情、健谈,与他聊天就像翻读一本百科全书,中医经典、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悠悠岁月中的治病故事,随着他和缓的乡音慢慢展现。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阳地区发生流脑。他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去抢救。一个32岁女病人患流脑,高烧昏迷抽搐,病情严重。李振华果断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药的治法,改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李振华又治疗了14个病人,全部治愈。之后李振华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患者,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中医药治疗流脑的疗效和李振华的医技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及时召开现场会,介绍李振华的经验。他写的论文发表在《新中医》、《中医杂志》上,还出版了专著,其治疗流脑的经验被大力推广。
1970年夏秋季节,河南禹县流行乙脑。李振华当时随学院备战疏散在此。他带领医疗小组踏进集中收住病人的一个药行的大殿,只听到哭声一片。一个深度昏迷的19岁青年,服了李振华开出清瘟败毒饮和安宫牛黄丸后,第3天后清醒,第5天可以进食,7天后挽扶着能行走。其余病人也在他们的治疗下好转,前几天还哭声一片的大殿中出现了笑容。农民对他千恩万谢,称他是“小神仙!”
其后,李振华及其医疗小组共治疗了132个乙脑患者,治愈率达92.7%。对于25个患儿的偏瘫等后遗症状,他又针药并用全部治愈。此项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末,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奖。
李振华“出名”了!他除了讲课效果好,治病的名声更响亮。谈起这些往事,他淡淡地说:“我没有读过大学,起点低,所以就应该比别人勤奋。从年轻时期,多少年来我都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想多看点书。”
除家传外,李振华学医主要靠他半个多世纪的自学。“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中青年时期在洛阳任教时,李振华虚心向针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学习,这使他以后能用针灸配合方药治愈大量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他曾陪名老中医秦伯未在河南看病讲学,学得秦伯未运用仲景炙甘草汤治疗心脏早搏时用桂枝之妙;他向病人求方,学到施今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珍贵经验。他重视民间单验方,不耻下问,虚心收集并组合成效验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婚宴上有姑嫂二人误服烧碱,引起食道黏膜溃破、狭窄。医院要手术,姑嫂二人死活不肯。李振华选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法治之,二人分别服用13、21服后,钡餐检查食道黏膜和收缩功能正常。
说起这些典型验案,李振华的学生、徒弟和传承人都由衷地佩服。他们不但从病案中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学术经验、用药规律,还从中牢记老师治学的“五字真经”:勤、行、精、博、悟。老师就是靠着“五字真经”,在中医药之路上不断攀越一个个高峰。 仁心仁术感动患者无数
他治外感热病,见解深刻,用药准确;他重视脾胃,理论系统,疗效显著;他满腔热情,扶危救困,是一个苍生大医
“大医必大儒”。李振华出身医门,一生勤学不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后来虽然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但从未脱离临床。其临证四诊详细,辨证确切,用药灵活,屡起沉疴。
外感热病如流脑、乙脑、流感、麻疹等发病急、病情凶险,李振华分期辨治,常力挽狂澜,救人于鬼门关口。在2003年非典流行,他不顾八旬高龄,关注疾病流行情况,依据自己一生治疗温热病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2004年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专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预案,提出重要建议。
他继承诸家脾胃学思想,力倡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临床注重保护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他主编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多次承担国家及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步奖。在其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中,他辨治脾胃病强调肝脾胃的关系,提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据此创立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此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对近20余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疗随访中发现,凡坚持服药者,未有一例转为胃癌,纠正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
他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这种脾胃病学术思想,师古不泥古,多有创新,指导临床颇有效验。
温阳扶正法是他临床常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如重视心阳救病人于垂危之际,重视脾阳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医理论分析和治疗疑难杂症,如罕见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脑震荡后遗症等常取拨云见日之效。
“大医必有大德”。李振华平时为人平易和善,笑颜常开,加上他对学生、病人有一颗至爱之心,多年来,慕名来找李振华治疗的患者众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华与老伴张竹琴总是满面春风地接待。 辛勤耕耘迎来桃李芬芳
“要学好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较深的文理和哲理,才能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名医。”他的这一中医教育观点,影响了一代代学生
李振华是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从教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
他任院长时亲自讲授《中医内科学》,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学生们喜爱听他讲课,不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且在引经据典同时,还穿插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他临床带教,要求严格,学生们既敬畏又钦佩。李振华的第二个硕士生郭淑云教授现已是“河南省名中医”,她说恩师喜欢学生提问题,在学业上非常严格,而在生活方面则关心备至。
他治疗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益气健脾止血方药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这些独到的用药经验和体会,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的学生说,跟老师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路,还升华了人格。记者在采访李振华的列车上,收到他远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徒弟华荣的短信,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和感谢。师徒之情,至深至真。
他1979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指导了10届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有2名学术继承人和10余名高徒等。他们传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有的成为新一代名医,有的成为优秀中医领导干部,有的在国外行医任教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1980年后,李振华担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期间,管理有思路,落实有措施,展露了领导才干。他强调教学一定要突出中医特色,当年听他讲课的79级学生至今清楚记得老院长的一句话:“背10个英语单词不如背一个五苓汤”,他们当时不解其意甚至抵触,后领会到其深刻含义。他邀请名医名家如董建华、邓铁涛等人来校作学术报告,开阔师生眼界,促进人才培养。他为中医教材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1982年担任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合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教参。1986年担任中南五省协编的八种中医教材副主编。
2004年12月,李振华带领课题组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医大师的医德医风、学术思想、临证精华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
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发展出谋划策,奔走呐喊。他重视人文修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1982年,在衡阳会议上,李振华倡议中南五省五所中医学院每年轮流主持召开教学和管理经验交流会。他还开创性地与这些院校联合开展了中南五省中医院校毕业生统考和交换学生毕业实习,这在当年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振华在各种场合为中医药事业奔走呐喊。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科技代表大会上,他呼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并写了内参报告,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之后,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养中医药队伍,如招收中医师子女为中医学徒,在全省“赤脚医生”中选拔培养中医等,如今,这些人都成了中医药骨干力量。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代会时,在中医界代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他首先提议对其中的“中西医工作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进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集体写出提案。后来《政府工作报告》将这句话改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来,李振华与邓铁涛等多位老中医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发展中医药事业。他就是这样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李振华是名医大家,他重视人文修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拉的二胡悠扬婉转,回肠荡气;他的书法上苍劲古朴,深厚有力,索要者众多。
李振华虽年事已高,除谈经论学、整理资料、笔耕不辍外,还坚持每周二三次边门诊边授课。他一谈起中医,仍然很兴奋很自信,他心中激荡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热切期望涌现出更多的中医大家名家。
李振华的在《八十抒怀》中写到“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这是一代大师的自我写照,也是他的胸怀和愿望。
2012年10月27日,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90寿诞庆典暨从医从教7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郑州市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现场,每位到会嘉宾拿到了一本《国医大师李振华医学生涯70年》和一盒御酒茶。到会嘉宾纷纷表示,李振华教授从医从教70年,今天能来为他祝寿,实属荣幸。通过《国医大师李振华医学生涯70年》可以更好地了解李振华教授从医从教的精神,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向李振华教授学习;御酒茶更是李振华教授从医从教70年的结晶,可以更好地让大家学会养生。 有人说李振华是个工作狂,没有一点生活乐趣。而李振华却说:“一个人活着啥也不干,光吃傻睡,不成废物了?如果喜欢自己的选择,工作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爱自己的选择,更爱医生这个工作。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不会停下来。
1986年,身为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的李振华,担任了中南五省合编的中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副主编。2003年非典流行,已是八旬高龄的他关注疾病流行情况,依据自己大半生治疗温病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献计献策,他选送的药方得以推广,为防控疫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4年,他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专家防治禽流感预案筛选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李振华带领的课题组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了解李振华的人不光敬佩他的医德医术,更欣赏他乐观阳光的心态和业余爱好,李振华的书法写得苍劲有力,二胡拉得婉转悠扬。他还把中医药方编成快板教学生说唱,在一片笑声里,学生们记得牢,用得上。
有人问他,你大半辈子与病人、学生打交道,睁眼就有一群愁眉苦脸,哼哼叽叽的病人等着你,你烦不烦呀?还有,隔三差五带一帮学生解剖尸体,多影响情绪呀。他说,在医院工作,每天都有新生命来到尘世,也有人离开这个世界,看惯了生生死死,悲悲喜喜,反而更冷静乐观了。你再有钱,每天也是吃三顿饭,睡三尺床铺,死了什么也带不走。何不趁活着时做些有意义的事儿,开心过好每一天呢!也有人说李振华是个老顽童,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好像有好事儿似的。他说我很知足呀,活到90岁了,身体还好,精神还好,重要的是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爱的人在一起,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治病救人的良方。想想,每天醒来就有一群人等着让你看病,等着听你讲课,看着他们,心里就充满自信。被人需要、被人包围着,不仅不会寂寞,反而有种幸福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3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