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
上半身是火焰,下半身是冰山;
上半身动不动就上火,长痘痘、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还流鼻血;
下半身则冷如冰窖,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等等这些类似的情况,其实属于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且现代人尤其容易上热下寒。
熬夜、胡吃海塞、吃药抗生素、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空凋冷饮、宅家久坐......种种常见的生活因素,造成大部分现代人都存在上热下寒的问题。
女性上热下寒表现的尤其突出,不论什么季节,下半身总是冰冷,很多体寒的女性,也多是下半身寒,很是让人发愁。
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个什么鬼,如何对付它?今天彻底讲清楚。
二、中医解读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说法其实很早就存在,它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灵枢·刺节真邪》提到:“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简单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三、看一看,你上热下寒了没?
上热下寒的人,上半身活在夏天,下半身处在冬天。上热下寒具体有哪些的表现,我们又应该如何分辨?
首先,上热下寒存在上热的症状,除了动不动就上火之外,常见的还有燥热,失眠、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等一系列上热证候。
下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屁股以下冰凉,腿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凉的就难受,拉肚子,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妇科问题等等。
另外,上热下寒和阳虚怕寒又不一样,阳虚的人常常是全身都冷,因为整体的阳气太弱。
上热下寒的人阳气不一定虚,只是没有利用起来,一直停留在上半身就成了火,只要让它跑到下面去,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艾灸打通中焦,引火归元!
解决上热下寒最关键的一点是打通中焦,因为只有打通中焦,才能顺利引火归元,使水火相济,阴阳交汇。
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医里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中焦脾胃。
中焦可以说是五脏六腑的大管家,其他脏腑都离不开它,中焦如果不通,身体里的气血阴阳就无法正常运转,就像下面这张图:
心火要下来要经过中焦,肾水上去也要经过中焦,打通中焦是调理上热下寒的重中之重。
怎么才能打通中焦?最重要的不是艾灸,而是养好脾胃。
现代人上热下寒,很大一部就是吃的花样太多太杂,只顾嘴巴享受,不顾脾胃死活。
吃好喝好,不要经常吃垃圾食品糟蹋脾胃,把它给堵了,那时候受苦的还是自己。
然后才是艾灸,通过艾灸的双向调节能力打通中焦,引火归元,同时温煦肾阳,让身上的火下得来,水上得去,从而温暖滋润全身。
艾灸取穴也以下半身为主,引火下行的同时有助于温阳滋肾,更容易达到寒热的平衡,具体穴位如下:
1、八髎
2、少商
3、三阴交
4、复溜
5、涌泉
五、对付上热下寒的2个动作!
怎样才能够让肾水上去,让心火下来呢?除了艾灸,再给大家推荐两个十分实用的小动作:
1、静坐
静坐可以调整呼吸,通过肺的敛降,将人体心火向下引导,用上面的热中和下面的寒。动作简单,效果却不一般,既能驱散下焦的寒,又通过心火的下移补养了亏虚的肾阳,从而达到上不热下不寒的状态。
上火或者上热下寒的灸友不妨试一试,闭上眼睛,静坐五分种或十分钟后,你会感觉到内心平静,精神状态提升,长期坚持收获更多。
2、金鸡独立
顾名思义,就是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闭目。
做这个动作的时,人体会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就要求人的思想集中到腿上,同时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上面的能量会自动向下转移,从而达到心肾相交,水火交融的目的。
什么时候你能够闭上眼睛金鸡独立5分钟,那就蛮不错了。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寒湿型腰间盘突出艾灸视频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 , 张仲景这个方子管用!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1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
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伙伴们注意哦,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哦。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小伙伴们是不是对这三味药很熟悉呢。对了,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又不缺银子的可以加入人参6克。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主嘛。
上面有虚火又咋整?不怕,咱有干将黄连、黄芩呢,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
啥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比如咽喉炎,比如口角炎,比如牙龈炎,比如结膜炎,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比如肠炎痔疮,生殖粘膜的病也可以治疗,比如阴道炎等等,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2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
每个人都有“上火”的经历,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吃了上火的食物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还有肝火旺的人脾气急躁、内热大,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
而目前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实际上,这是没有对症治疗。可如果要去掉身体内的寒湿,要补肾,用的都是温热的食物。
温热疗法,这难道不是火上浇油吗?
确实,有虚火的人普遍都存在“虚不受补”,但这种补不得的状况只是一种假象。
身体内寒湿重还极易造成经络不通,散热困难,容易感到闷热、燥热。
与老人相比,孩子的经络通畅,散热快,因此孩子在夏天是最不怕热的,大热天里照样在太阳底下玩耍。而老人经络不通畅,不易出汗,热散不掉就闷在身体内,人就很难受、烦躁,只有吃了冰凉的食品才感觉体内舒畅些。
当然这种经络不通引起的身体燥热已不只在老年人中出现了,现在的人们普遍贪凉,运动又少,自然就会造成血液流动的速度变慢、变缓,从而极易导致经络的淤堵,经络淤堵带给人的就是身体出现的各种疼痛,以及皮肤上长痘、长斑。
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说自己很健康,从没有过腰酸背痛、腿痛胳膊痛的?
再看看周围人的皮肤,又有几个色泽明亮、富有弹性、不长斑、不长痘的?
这些都是和长期贪凉有关的。
经常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运动开了,出汗了,就会感到身体内的燥热自然消失了,浑身轻松了,心情舒畅了,这是因为运动后体温明显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湿的同时也能带走了虚火、疏通经络。这就是为什么多数运动员性格开朗的原因。
运动后不再郁闷了,再注意营养的补充,就不会患上抑郁症。现在的人普遍贪凉,大量吃著寒凉的食物还觉得燥热,是肾气虚弱、经络不通造成的。燥热则会进一步贪凉,就更加重了血管、经络的收缩、淤堵,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种体质,是最复杂的一种了,就是上热下寒,身体里寒热错杂。
这种人的身体里面特别矛盾,上半身就跟有一团火一样,下半身就跟冰窟窿一样。
上面老是冒火,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心里烦得很,这一派热像都集中在上面;
但是再一看下半身,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子,宫寒痛经,这一派寒像又集中在身体的下肢。
你说用咱们中医的方法来调吧,怎么都不对。吃点滋阴清热的吧,拉肚子了;如果吃点温热散寒的吧,身体上面上火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类朋友非常痛苦,说这体质不知道该怎么调了。今天咱们把这个最难调的体质来跟大家分析清楚。
上热下寒的人是这样的,大家自己去对照一下:
上热: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牙龈肿痛,咽喉痛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虚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双脚常年冰凉
肚脐以下凉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舌像最好判别
舌头尖是红的,有些舌边是红色
舌头中下部是白色,有些还有白厚腻苔
大家自己去对,是不是中奖率很高。上热下寒体质在14岁到4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特别多。我来跟大家说说这种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以女性为例,女子在14岁的时候,体内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体内的心火很旺,肾气也很足,这样子心和肾的阳气相加,导致体内有热。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热有多宝贵,只想着要凉爽点,就特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冰镇西瓜啊,冰淇淋啊,沙拉水果啊等等,总之什么东西越寒,她就越喜欢吃。
这些寒凉的食物就进入到胃里,先把胃里的阳气就扑灭了。
胃里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我一直以来喜欢把人放到大自然中去思考,这个胃阳就好比土壤的温度,如果胃里没阳气,就跟土壤没温度是一样的。
土壤没温度之后,大家去想一下,土里还能长出生命来吗?
所以,这些长期喝冷饮寒凉的小姑娘,伤了胃的阳气之后,身体的生命力就在一点点消耗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气血,胃里没有能量了怎么去化生气血啊。
胃里没有热能之后,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开始减退了,很多女孩子还经常想着节食减肥的,这样气血就不能满足供应了。
如果只是气血不足还比较好调,更严重的是会出现上热下寒这种错杂复杂的问题。
那胃阳不足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胃火,在中医观念里是属于相火,跟胃火相连的还有肺火和胆火,他们都是相火。这个相火是要下行的,是要把心的热能引到肾水里面去的。
正常情况下是心里面的火要跟肾里面的水相交的,这样火不会太热,水不会太寒。
而现在这个胃火没有了,相火不足了,就没有能力把心火引到肾水里面去了。
心火不能降到水里去了,这样火就在上面烧,水就在身体底下却结冰了。就这样,上热下寒体质开始形成了。
这时候,人往往就非常难受了,就要去找医生来治。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种问题是认识不足的,看到你上火就去清火,再是一派寒凉药用下去。大家想想,再用寒凉药的后果是什么? 这样只会更伤胃中阳气啊,仅存的阳气都可能被浇灭。
这样的治疗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身体上面越来越热,身体下面越来越寒,这种体质要调整过来其实不太容易,赤脚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组调理方法。
一、上热下寒体质调理
1、先来说泡脚的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泡脚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这个泡脚方是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
既然是上热下寒,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将上面的热引下来,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
(1)、第一梯队,用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身体里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一杯冷水倒进一杯开水里面就成了不寒不热的温水,这寒和热是可以中和的,为什么就不行呢?实际上,因为身体里的气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而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力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而且半夏本身是降的,可以把心火往下降。
(2)、第二梯队,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黄连来清心胃之火,并且苦味的黄连作用力也是降的,可以沿着心胃肾这一条路把火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用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火降下来。这样将上面的火从两条通道一起往下降,最终目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水里面去。
(3)、第三梯队,用肉桂+干姜来温阳散寒。肉桂是温热的,能引火归元,作用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将引下来的火继续往下引,引到肾水中去。干姜大辛大热,辛味宣散,从左路把气机宣发出去,形成一个圆。同时干姜大热,用来驱除下面的寒气,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十二经的寒气,提升散寒的效果。
(4)、第四梯队就是这个甘草,用来调和寒热,让方子里这些药物的气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这个泡脚方的用方思路基本上是来自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思路。
2、接下来,我们看下运用中药汤剂怎么来调这种上热下寒体质。
在用方上,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最为对证。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好,咱们来分析下张仲景先生的这张方子。
咱们在分析上热下寒这个体质的时候火了,主要问题是胃里没有能量了。
(1)、第一步要去建中,把脾胃之土建立起来。用什么来建呢?张仲景用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
张仲景那时候的人参并不是咱们现在这个东北人参,而是党参。所以这个方子里的人参大家看实际情况吧,如果脾胃气虚比较严重可以用人参的,如果脾胃气虚不严重改为党参遵从医圣原方精神不要动它。
人参配上红枣,就可以把中焦稳固住了。
(2)、第二梯队是用半夏来消除胃里的痞结。我们很多朋友知道半夏是化痰的,实际上半夏还擅长消痞。什么叫痞呢?就是痞块硬块。因为胃里寒热交错,这些寒啊热啊就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那咱们现在要来解决寒热的问题,就要把这些病理产物分开,半夏非常擅长消除这些痞块。
(3)、第三梯队,就是寒热并用。用黄连黄芩把心里的热,肺里的热,胃的热清掉一部分,然后引相火下行,用大辛大热干姜来散中下焦的寒气。
所以呢,张仲景之所以称为医圣自然是最高明的。方子有攻有守,寒热并用,针对咱们讲的上热下寒这种体质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一张方。
其实呢,经方的这些方子,我们现代人都不太会用,就只简单认为这个方子治什么病,调什么体质这样。
经方里100多个方子,整本书都没出现一个病,如果说治病的话,伤寒论只讲了6个病,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6个。
我们现代人学中医大多数读不透伤寒论,都知道这里面方子都很经典,但是不会用。实际上,如果咱们把这100多个方子都搞明白了,90%以上的病都会治。但是很可惜,我们现代人智慧不够,对经方里面的东西研究不透。
就拿这首甘草泻心汤为例,原文也没说它治什么病,只列了几个症状,就说用甘草泻心汤。我们现代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医圣的意思,实际上,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很多种病症。
比如胃炎,肠炎,胃溃疡,胃粘膜受损,口腔溃疡等等,都是可以用这个方子的。
咱们现代治病的思路实际上是乱了的,而且越来越乱。我们现代分了很多很多的病名,我们就追着这些病名跑,结果一个病就去研究哪个方子最好,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发现都解决不了。而伤寒论的治病思路就是化繁为简,把病只分成这么6种,所有的病不管你叫什么病名都逃不出这6经框架,最终都能给你治好。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跟大家分享方子的时候,优先选用的都是经方。自己拟的方也都是根据经方思维来的,大家用起来效果好,道理在这。
泻心汤在伤寒论里面共有三张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差不多,只是在甘草的用量上有点变化,其他都一样。这里大家不用去分这么细,把他们当成一个就行。另外一个生姜泻心汤,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12g。
生姜泻心汤: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生姜12g。
生姜主要是用来和胃止呕,用来散水气。所以,如果是平素胃不好,吃了药容易反胃呕吐,或者胃里水气较多的人,就用这个生姜泻心汤来服用。
一般而言,上热下寒的人,用上张仲景的泻心汤,同时配合给大家的《上热下寒》泡脚方,这样的体质慢慢就会得到改善了。
【看到公众号“赤脚说”,觉得挺好,以上摘自“赤脚说”。】
“您呀,是上热下寒体质,得好好调理。”
“这倒奇了,只听过体质有‘寒’有‘热’,没听说过两个体质还能混在一起的,难道一个人的身体能既是寒性的、又是热性的吗?”
老刘最近发现自己身体上的毛病很“矛盾”,他常常口干、嘴边生疮、烦躁易怒,这是“体热”的特征,但是他同时腿上又很怕冷,还伴有大便稀溏、腹痛喜暖等“体寒”特征。老刘百思不得其解,问了我,才发现中医上有“上热下寒”这一说。
光是体热、体寒已经不好理解,“上热下寒”又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判断自己是“上热下寒”体质、并在家中加以调理呢?
在中医理论中,热气往往往上走,所以会体现在头部口舌生疮上,而寒气则往下走,导致四肢冰凉,容易腹泻等。如果长期不对上下平衡加以调整,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两极分化情况。那么,上热下寒具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中医对此有一则著名的“三焦理论”。
三焦指的是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隔,从上到下依次为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大小肠等。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这些部位是会互相交换养分、彼此“来往”的。当某个部位出现故障,不能向其他部位输送物质,又或者是输送的通道被堵塞时,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例如,如果肾脏阳气不足,肾水就不够动力到达心脏。失去肾水滋润的心脏会令上半身出现燥热的症状。同时心脏的血流也不能充分地流回肾脏,就会导致下肢出现水肿和寒,这便产生了上热下寒。
以往普遍认为中老年女性是上热下寒的高发人群,因为这类人群容易血虚,导致的虚火旺盛比较多。然而近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幼儿也可以发生上热下寒,而且性别间也没有明显的区别。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都是久坐办公室不动的上班族,平时饮食不注意,却又缺少适当的锻炼,都容易引起上热下寒。
除此之外,上热下寒的多发地域在于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区,人的身体对季节的变换比较敏感。在四季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岭南地区,表现则没有那么突出。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可以依据以下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上热下寒。
上热的症状:热即阳邪,有向上、向外的特点。上热的人症状集中表现在头部、颈部、心肺等上半身的部位,会出现口舌生疮、咽喉干燥、头晕耳鸣,持续的口渴等症状。
下寒的症状:下寒则和热相反,是沉积在底部的寒气,且多数情况下伴随湿气入体。下寒的人会在脾胃和肾脏体现出症状,比如经常肚子胀痛、夜尿多,四肢酸软等。如为女性,可能还会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的情形。
总的来说,上热下寒就是将上述的上热和下寒的症状结合在了一起,且两极分化。在出现诸如口腔溃疡、高血压、乳腺增生等上热疾病时,同时伴有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炎、卵巢囊肿等下寒疾病。
舌象、脉象:上热下寒的人舌体肿大而滑,舌苔发白,表明体内肝郁气滞。脉象则细而弱,表明经络血流不足,导致四肢寒气滞留。
上热下寒的治疗需要同时做到清热和祛寒,故而不能单用一味去火或是滋补的中药。
清上可选用黄连、连翘等下火的中草药。温下则可以采用肉桂、枸杞子、鹿茸等辛温之品。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类药物单用的效果都不及两种同用来的好,建议在熬制中药时同时添加两类中药。
人们普遍了解的体质只有“热体”、“寒体”之说,却不知寒和热能够同时体现在身体上。这是由于人的三焦部位流通不畅所致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上热下寒的症状,为避免进一步出现其他疾病,需得好好调理。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在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通常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经常会对于一些疾病的防护与治疗也格外的上心。并且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是属于上热下寒体质,而这种体质对于我们人体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正常并且合理的调节我们的身体健康。
? 之所以有人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不注意保暖并且喜欢吃生性寒凉的食品,从而导致身体当中存在大量的寒气,这个而这种寒气会大量囤积在下半身的位置,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因此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了这种体制,我们就应该及时调理,这样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 我们要知道之所以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是根据平常的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调理上热下寒的体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饮食上更加注意,我们应该在平常生活当中少吃一些重口味的食物以及一些生性寒凉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体内的寒气不再积累。
? ?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自己个人的作息,因为如果作息时间不规律的话,也会使得我们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千万不要熬夜,如果熬夜的话,会使我们人体免疫力出现大幅度下降这样从而导致很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扰,这样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补充睡眠,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人体的免疫力,减轻我们人体当中各项器官的负担。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真人动图展示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和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