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白芥子!

七里香 2023-07-23 16:05:42

概述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种皮薄而脆,有油性。无臭,味辛辣。可入药。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别名

辣菜子。

产地

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形状鉴别

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炮制

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功能主治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相关配伍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相关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寒湿型腰间盘突出艾灸视频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白芥子的药用价值

白芥子,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炮制】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呈类圆球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具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种仁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辛辣。
炮制作用:生用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 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3~9克。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本草拾遗》:主冷气。子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韩懋《医通》: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肘后方》言热病人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本草经疏》: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澼邪,豁痰利气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尔。
简误: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乘雅》: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
《药性解》: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复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药鉴》:味大辛,气温。善开滞消痰,疗咳嗽喘急,反胃呕吐,风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傅甚效。
《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未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矛三子养辛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本经逢原》: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用常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韩氏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本经疏证》:白芥子布种于秋尽,采实于夏初,以生以长,咸在冬凑,而于夏秋反若无所与者,殊不知发生于冬,长养于春,皆其胚胎之际,而夏秋则其原始要终之会也。味之辛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是辛感于水而生,温孕于寒而育,温不能离辛,辛不能离温,则辛温之用,皆萃于水矣。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则气难横达而一于上行为上气,气难横达,则痰冷益无所泄,而惟留于胸膈,于是碍脾之磨荡而黄发于面,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皆由横达之功,并非泄降之力,故后世称其能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节之痛,亦为此耳。然得谓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欤,盖亦有界限矣。夫大则空虚,小则坚实,他物之恒情。惟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仍系一类二种可同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是故用以治内,其证必兼上气,用以治外,其证必兼肿痛,则凡痰在骨节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为肿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与此宜,以是为其轸域可也。
《本草新编》: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止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本草分经》: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 煎服,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
该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以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
①《纲目》: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盛,气虚久嗽者忌用。
③ 寒痰壅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不利者,可与苏子、莱菔子配伍。
④寒痰凝结肩背,经络不通,症见肩背疼痛,或似瘫痪者,可与桂心、没药、木香、木鳖子配伍。
⑤ 寒痰凝结经络,症见结核瘰沥者,可与麻黄、生南星、半夏、僵蚕等熬膏外贴。 ①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②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③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
④治关节炎:芥末50克,醋适量。将芥末先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再盖一层纱布,贴敷痛处。三小时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贴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⑤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⑥治大人小儿痈肿:芥子末,汤和敷纸上贴之。(《千金方》)
⑦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
⑧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150克,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⑨治耳聋:芥子捣碎,以人乳和,绵裹内之。(《千金方》)
⑩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孙天仁集效方》)
⑾治疗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50克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 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⑿治疗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敷之.(《濒湖集简方》)
⒀治疗伤寒后肺中风冷 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 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1。抗真菌作用 白芥子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 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
芥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 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温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
芥子粉作为调味剂, 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3.其他作用 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 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
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有轻度上升,后则下降, 呼吸增快.
亦有报告指出,给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其甲状腺肿大,此可能由于分泌了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引起.
白芥子 - 药(毒)理学
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别为134,81及128mg/kg。 1、种子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白芥子甙(sialbin)。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siapine)和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 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 benzylamine)。
2、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 原料: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
制法:共研细末,每次取1/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每次用鲜姜60克,浸泡后捣碎,挤汁),分摊在6块边长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药膏直径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无麝香时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药膏上,并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时开时贴药,至下午2~3时为止,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时,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为1疗程。
功效:据报道,治疗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白芥子的临床应用及副作用介绍

白芥子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中医的养生方法和中药的名字,所以对于中医不太了解,其实中医养生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和效果。今天就来说说一种叫做白芥子的中药材,它有着治疗疾病的作用,来看看关于白芥子的临床应用和它的副作用介绍。

白芥子为温化寒痰常用药。

1、用于寒痰滞于胁下,表现为咳嗽而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可见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渗出性胸膜炎等,常配苏子、萝卜子,方如三子养亲汤。白芥子可以有缓解胸闷气短的作用,可以和中药材大戟、甘遂相互搭配食用,可以起到利尿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治疗气管炎和胸闷的问题。

2、用于筋骨疼痛,外用治风湿关节痛,神经痛等,研末醋调局部外敷,但如敷处出现刺痛感时,即应停止外敷,以免因刺激太甚而致皮肤发泡和造成溃疡。对于跌打损伤有一定的好处,而且也可以有治疗疼痛,对于出现的关节痛有缓解的作用,可以舒筋活血。

白芥子的副作用

本品性味辛温,只宜用于寒证,阴虚内热者服之很不适服。超过15g,会有胃不适、恶心,甚至呕吐等刺激反应。白芥子可以导致腹部不适的副作用,所以不能过量食用,以免导致身体不适的情况。

对于没有白痰、没有积液的病人,一般不宜使用。对红肿热痛辨证为阳证、热证者不宜内服和外敷。这些人群要禁忌,以免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

白芥子的临床应用和作用,上面都介绍了相关的内容,其实白芥子的好处有很多,大家要懂得去利用,可以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于缓解关节疼有好处,还能治疗胸闷气短的症状,当然也要注意一些副作用和不适宜的人群,这些都很重要。

白芥子相关中成药简介

白芥子:1.中药名;2.方剂名。

详见百科词条:白芥子 [ 最后修订于2017/3/27 21:15:46 共39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白芥子相关中成药如下: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2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