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知识要点:
甘温益气
+
理肠清化
+
调和肝脾
+
煦养命火
大道至简,小术玄繁
万分难得,十分简单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绢书
“五味日知录”每天一段干货
▍版权声明: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制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文中所涉及中医理论及具体中药方剂为编者个人观点,用以学习交流而不可做为临床依据,谢谢。
往期好文:
五味日知录
一、【五味日知录】民间中医脉诊秘诀二、【五味日知录】是谁偷走了你的气血?三、【五味日知录】中医的"补气第一方"
四、【五味日知录】参苓健脾四君底,脾虚湿盛此方理
五、【五味日知录】脾虚痰湿身体重怎么办?
六、【五味日知录】手脚冰凉拉肚子怎么办?
七、【五味日知录】温阳散寒-附子理中丸
八、【五味日知录】消食除胀好轻松--保和丸
九、【五味日知录】藿香正气水为什么可以治风寒湿感冒?
十、【五味日知录】小柴胡治感冒的正确姿势
十一、【五味日知录】表虚水湿身体重的调理方法
十二、【五味日知录】感冒缠绵不清,用药除考虑寒热还要考虑这方面
十三、【五味日知录】感冒能够艾灸吗?
十四、【五味日知录】口渴一定是有热?见热就可去清热吗?
十五、【五味日知录】气血两虚怎么办?
十六、【五味日知录】为什么喝完风寒感冒药后医生让喝热粥?
十七、【五味日知录】口渴一定是有热?见热就可去清热吗?
十八、【五味日知录】气血两虚怎么办?
十九、【五味日知录】为什么喝完风寒感冒药后医生让喝热粥?
二十、【五味日知录】肾只能补,不能泻吗?
二十一、【五味日知录】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不能泻吗?
二十二、【五味日知录】白术为何既能止泻,又能治便秘?
二十三、【五味日知录】痛经是怎么治的?
二十四、【五味日知录】胆结石是怎么治的?
二十五、【五味日知录】脸上红疹怎么办?
二十六、【五味日知录】通窍活血汤的四大病证
二十七、【五味日知录】上火的‘虚与实“
二十八、【五味日知录】治疗和预防“上火”的前提与根本
二十九、【五味日知录】治疗一切痰湿的基础方
三十、【五味日知录】君火相火,有何不同?
三十一、【五味日知录】关失眠的机理与脉诊辩证
三十二、【五味日知录】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三十三、【五味日知录】为什么这几味药就叫生化汤
三十四、【五味日知录】“玉屏风散”的组方法诀
三十五、【五味日知录】通脉者必先入心补血
三十六、【五味日知录】用青蒿的名方 —— “青蒿鳖甲汤”
三十七、【五味日知录】把肝的“体阴用阳”讲明白
三十八、【五味日知录】肾的“水中之火”与“阴中求阳”
三十九、【五味日知录】“引火归原”与真寒假热证的三种类型
四十、【五味日知录】由出汗部位来看你的身体状况
四十一、【五味日知录】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
一、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位居右胁。胆和肝通过其静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主要功能:
1. 贮藏、排泄胆汁。胆汁由肝分泌后贮藏于胆,经过浓缩后由胆排泄于小肠,帮助脾胃消化吸收。
2. 参与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即胆和人对事物的决断能力有关。
二、胃
胃居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与脾以膜相连。胃和脾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主要功能:
1. 受纳、腐熟食物。饮食入口,经食管,过贲门,受纳于胃,由胃进行消化,然后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全身,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2. 胃主通降。饮食通过胃的腐熟,下行至小肠,食物残渣移至大肠。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连接,与心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主要功能:
1. 受盛化物。《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并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
2. 泌别清浊。小肠在接受胃下降的食糜的同时,一方面将残渣(浊)经阑门传入大肠,一方面将水谷精微(清)吸收,经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输布到全身。
四、大肠
大肠位居腹中,上口接阑门,下口为肛门。大肠与肺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主要功能:大肠主津,主要功能为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排泄糟粕。
五、膀胱
膀胱位居小腹,为囊性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与尿道相连,开口于前阴。膀胱与肾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主要功能:贮尿、排尿。
六、三焦
三焦指上焦(膈以上为上焦)、中焦(膈至脐为中焦)、下焦(脐以下为下焦)。三焦经络与心包的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主要功能:
1. 通行元气;
2. 运行水液。
气通人和
1气通
1.1气气是中医中的物质载体,在古代,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庄子在《知北游》道:“通天地一气耳。” 就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皆是因气聚,它可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知北游》又道:“人这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 “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这在《医方考》也有相似的记载:“ “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以有生”。《医门法律·大气论》也谈及:“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则谈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素问·宝命全形论》记载:“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上记载都说明在中医学中气这一作为构成生命最基本物质的涵义。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故气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维持生命的物质——气,是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并且通过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素问·六微旨论》道:“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这种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这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最佳概括。
具体到五脏六腑的运动,也通过气这一既是物质载体又是运动载体来实现的。五脏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宜降。以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以六腑而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糟粕排泄过程中,总体是降,降中寓升。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胃主受纳腐熟,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对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并在胃的通降作用下,将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主导变化,吸收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形成大便,并排出体外;膀胱贮存尿液,气化而将尿液排出体外。而主宰膀胱气化的则是肾气。因此,肾的气化失常,则可导致膀胱贮尿排尿失常的病变。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等症。可见,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维系生命的气的升降出入才能通畅,才不会出现病理状态。而人体也正是从这一气化运动中不断地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使生命得以继续。
由此可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气的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的正常生理活动。综上所述,气存在于人体生命之始终,生命的本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1.2通中医在载体中以气为载体,而在空间和时间状态中,选择 “通” 作为万物之间和万物内部之间正常存在的状态,其认为人体内部贵通,人体与天地相通,人体与精神相通。《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认为精气在人的身体内部不能流通就造成各种疾病。比如气滞、血瘀、寒凝等都是引起流通障碍的原因,而这些也常成为疾病的根源,比如疼痛的一大原因就是 “不通则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这则指人体内外的相通,可以指是途径,犹如经络学说,没有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物质,而是以类比取象的方式将人体与自然维系在一起,将内部脏器与外界一一对应在一起,从而为更好的掌握内部脏器的规律运动,而其形成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中医方证系统,是中医学经验传承的载体。
同时,将人体内部也归类于一体,这是内部的相通,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脾与胃、心与小肠皆成表里关系。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记载:“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指的就是心与肾的关系,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到达心肾相交也即所谓的 “水火既济 ”。而当两者不通,如心火不能下煦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两者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致一系列病理表现的出现,这就称之为 “心肾不交”。故平常所谓的 “交通心肾”、 “疏肝理气” 等治法,麻黄汤、半夏泻心汤等用意,无不体现出中医以 “通” 这一平衡状态为途径,达到 “阴平阳秘” 的境界。其实,通的含义不仅此而已,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则是身体与精神上的相通。而 “有诸内必形于外,有诸外必本于内” 这是四诊创立的理论依据,恰恰也是通的含义所在。
2人和
2.1人中医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整体常分为 “形” 与 “神” 这两部分,也即物质之体与精神之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正如此,在中医的理念中,人体内部也是不可分割的,研究人体就必须将其以整体的观念来进行阐述,而诸如余云岫在抨击中医之穴位不科学指出:“穴之研究,日本三浦谨之助博士曾为之矣。横陈死尸,号召彼国中针灸名家,以墨点识其穴,而实行局部解剖。据其报告,谓十之三四得神经干,十之二三得血管”。〔1〕因为中医很多概念是经过经验的总结升华为抽象的概念,也即 “形而上者谓之道” 的意思,其本身也许无形而下的物质存在,而以 “形而下” 的实验去印证 “形而上” 的概念,那得到的结果就极易让人费解。同时,中医的人常与万物联系在一起,不仅人与自然环境,而且同社会关系密切。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道:“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就谈到了人体一日之中阴阳消长的变化。故中医认为,人就应当主动去适应环境,如《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
而社会所带来之精神等影响,也都是中医诊治所常规考虑之因素,故而《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的不同层次的整体观,将人从 “形而上” 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2.2和中医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是先人根据 “阴阳学说” 这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作为阐述世上万物的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中医历来是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为目的,阴阳的偏胜及偏衰都是其诊治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就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也谈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表明用补法治不足的虚证,用泻法治有余的实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就将 “和” 法归于八大治法之中,在这里,和法就是指 “七法” 以外的众多治法的叠加。而早在《礼记·中庸》就有记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仅是中医,中华民族也是以和为贵之民族。在临床用药中,就非常重视 “致中和” 这一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一旦出现偏嗜,就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而气的生理亦贵在乎 “和”。《类经》道:“气之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 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从而维持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若气不和,则百病由生。《景岳全书》记载:“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矣。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故 “元气顽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
故而,“和” 的思想贯通中医治疗的始终,如果说 “通” 是中医治疗的途径和方法,那么 “和” 则是中医治疗的目的和价值。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0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瞿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