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国医薪火传承系列课之《针灸奇学》

金钱草 2023-07-23 09:16:33

明代汪机的《针灸对问》中记载:“《内经》治病,汤液醪醴[láo lǐ]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就是说古人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呢,占到了四五。针刺占多少?有十之八九。可见,针灸在中医中得有多重要。

上古有神针法,高人扁鹊、大家华佗等都是不可超越的经典。近现代大家金针王乐亭、董氏奇穴、国医大师贺普仁、鬼手神针石学敏等,更是针灸传奇。

阿尔及利亚一位高级官员曾因骑马摔伤致瘫,从欧洲请了十几位医学专家,久治无效。国医大师石学敏为其进行针灸治疗,当两枚银针拔出时,患者的腿便抬起来了,在场的人惊得目瞪口呆。

针灸效果立竿见影,我为什么做不到?

学习针灸很多年,就是入不了门,不会治病,原因到底在哪?

其实,你只是缺少名师指路找对师父、跟师都是从古至今中医学传承的精髓为帮助中医人更好的成长,我们特邀各路针灸名家打造“国医薪火传承”系列课程。其中《针灸奇学》班,由石学敏院士,国医大师贺普仁传人,以及董氏针灸第四代传人林正泰共同打造!三天时间,教您学会醒脑开窍、贺氏三通、董氏针灸三大特色针法实际应用!

三大特色针法介绍1、醒脑开窍针法石学敏院士是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创立了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的针灸治疗手法——“醒脑开窍”针法,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

2、贺氏三通针法贺普仁是首届国医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他根据中医理论中人体喜温热、厌寒邪的道理,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病机学说和针灸治疗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在乳腺癌、帕金森氏综合征、运动神经元损伤等疑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董氏针灸董景昌天赋异禀又得崂山深山修行的道长加持,经30万人次的有效案例积累,将医理、哲理和文理三者融会贯通,总结完善出一套独出一格的治疗体系--董氏针灸。其穴位配伍极为简明,易学易掌握,且有针到见效的奇效。

课程安排

专家介绍

石学敏,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50余年,被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长子,贺氏针灸三通法代表性传承人,火针技术操作規范国家标准制定项目主要负责人,贺氏火针针具国家专利持有人,仿生贺氏针灸铜人经络设计人,北京中医管理局健康养老示范工程贺氏火针项目教学专家。多年从事针灸临床,老年性脑病,骨关节病及儿童智障、脑瘫等。

贺普仁教授嫡孙女,贺氏针灸第三代传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现任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监事。北京中医管理局健康养老示范工程贺氏火针项目负责人,贺氏火针讲师。擅治各种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症。

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董氏针灸第四代传人,创办“董氏针灸门户网”,传授董氏针灸十余年,授业学员几万人,学员分布美国各州、中国各省及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地。

课程特色

1、名师亲授:针法创立人和传承人亲自教学,权威性独一无二。

2、不传秘法:针法思路、取穴、进针、行针及操作技巧倾囊相授。

3、容易学习:取穴配伍简单明了,手把手教学,容易掌握。

4、学会多种疑难病治愈方法,有效提升临床水平。

合适人群

1、想多学一门技术,提高竞争力,为自己职业发展铺路的从业人员

2、想学习疑难杂病治疗和治愈方法的基层医务人员

3、想提高诊所或者医院名誉的医疗机构负责人

4、想学习针灸绝技的中医深度爱好者

开课信息

开课时间:2019年9月20日

上课地点: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大厦

课程费用:5800元

(我们将按照报名先后顺序排列座位,越早报名座位越靠前,赶快报名)

报名联系方式

报名联系方式:扫码添加五味客服微信号详细了解,或电话咨询:13751730525

联系人:李小姐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名单

院校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 6032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4%。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6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 “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66人,其中研究生5683人,本科生8894人。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38人,继续教育学生295人,网络教育学生32466人。,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 1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学校现有 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 56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灸用艾绒》和《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三部分:问诊》成为国家级标准。,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 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9年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在美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学校于 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已经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正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 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数据库,入选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和《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荣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等。,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其他信息: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北京中医排名第一的大学

院校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 6032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4%。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6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 “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66人,其中研究生5683人,本科生8894人。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38人,继续教育学生295人,网络教育学生32466人。,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 1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学校现有 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 56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灸用艾绒》和《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三部分:问诊》成为国家级标准。,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 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9年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在美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学校于 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已经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正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 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数据库,入选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和《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荣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等。,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其他信息: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学校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分别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学校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108.30万平方米;下设14个教学单位,12个本科专业;有8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8所教学医院;教职工5120人;全日制在校生12602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本科生7536人,留学生562人。

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诗歌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诗歌1《 献给母校的诗

在这里

有师资一流的教师

有朝气蓬勃的学生

在这里

有汇集了各国风景名胜的地博园

有种植了各地奇花异草的生物园

在这里

有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有我们最难忘的初中生涯

有我们最知心的朋友

在这里

有我们军训时那难忘的辛劳

有我们初三这艰苦的最后拼搏

在这美丽的校园里

有情有义

有苦有乐

但更多的是汗水洗过的风采

我会永远爱你,母校

每天把你的名字挂在胸前

我能感受到你博大的爱

你永远是我的一片森林

我是一粒微小的种子

我的思想在你的呵护中发芽

每次仰望你的时候

你的肩膀就像一座木头房子

容纳了蓝天和白云

我曾想象我们能永远站在一起

所有美丽的清晨和夜晚

在你的脚下默默地醒来睡去

直到今天

我长成了一颗会移动的树

重温那些你给我的爱

我才要像你一样

在岁月的风雨中

随意站在人生的某个角落

形成一片绿色的荫蔽

母校的回忆

母校,是你哺育了祖国的未来,

母校,是你教育了下一代,

母校,是你让我学到了知识,

是你,让我懂得了学习的乐趣。

我像朵刚刚生长的小花,

是你给了我土壤,

是你给了我清水,

我在你的怀抱里成长,

我在你的怀抱里学习,

是你让我知道了应该做些什么,

是你不会让我长大时变得无所事事,

是你让我知道了大千世界的奥秘,

谢谢你,我的母校

是你让我这只迷途的小鸟,

再次找回了伙伴找回了家,

啊,母校再此说谢你,

是你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

是你给我提供了学习的环境,

我的母校,我即将离去,

你会永远埋藏再我心灵的深处!

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诗歌2 《母校啊,向你献礼》

虽然我不知道你原来的模样

可我却知道你现在的模样

你越来越美丽漂亮

晨曦中你容颜旖旎

月光下你思绪绮丽

酷暑里你吟唱历程

凛冽中你放声高歌

虽然我不知道

前辈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

但我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环境值得骄傲

母校啊,

在你百年华诞时,

我们用同一颗心创造同一个梦想

采一片涟漪,

去荡涤每一次尘埃与辛酸

借成长的笔

去绘制贵大的一片彩色

燕子的民歌时时在唱,

彩蝶的轻舞连连断

一切都在赞美您

切都在祝福您

我们以赤诚忠心为您欢呼、喝彩

为您献礼、祝福!

《校庆志》

六朝故都,滨江新城。

北依杭沪,南接绍嵊。

临钱塘而对玉皇,引一桥而望六和。

江南福地,烟雨调而丰顺;

大医辈出,德艺馨而远扬。

办学五秩,桃李天下。

有何公国医之高妙,又大鹏才华之拔萃。

迁旧址于新地,全国首范;

建校舍之滨江,眼略宏远。

形局特色,义含精深;

求本远志,浙中之魂。

先圣至理,励师生以慎独;

草药济世,授天下以仁术。

生有所幸,得学四年;

幸而不幸,难躬校庆。

十月金风,送爽飘香。

天晴朗而色碧蓝,气清新而味芬芳。

结丽锦于内外,张彩旗于道旁。

登顶楼而望南,尽目力而不达。

高楼栉比,层出叠嶂;

山多树密,莽莽苍苍。

漏视西湖,荡舟舸之湖心;

闻声溪涧,啸狮虎于林间。

山傍水,水滋林:

绿长堤以旷心,绕明珠以怡神。

白露旋翔,南雁成行。

雷峰与保俶遥望,净慈共流霞互彰。

音乐喷泉,响随碧波荡漾;

游人醉景,笑似流水汤汤。

纵有奇景,难消遗憾。

五十载而今同庆,三年多求学于此。

校园草木,具含不舍之情义;

湖边柳下,曾留终生之永忆。

成学业,续梦想。

回首昨日点点,历历皆在目旁。

懵懂入校,得师长以启智;

行将离校,赖领导之力荐。

敬学长而同事,友学弟以共展;

承前辈而创新天,继传统而树新风。

服务同学,未曾思求回报;

提高自身,未忘培养后人。

扪良心而无愧,却今朝而有悔。

嗟乎!节虽定日,事难择期。

有心向往,无暇躬身。

呜呼!且回身而埋首,以待来时;

暂舍欢而先志,以求明朝。

君子宁静致远,无欲则刚。

庄公拒相,宁拽尾于泥泞;

五柳挂印,不同污而违心。

圣人难效,仰之可钦;

先贤虽远,敬之非晚。

登高骋目,空留长叹之声;

抚膺默念,唯增遗恨之情。

某,一介书生,何足轻重?

无才少德,纵弱冠已多年;

有心重义,欲尽力以同庆。

寄祝福于长风,托良愿于周公。

未羽化而登仙,使万物可随心。

今日且罢,安担本分;

他年有成,百岁庆生。

宝驹非命,必精饲以强体;

凤凰涅槃,必浴血而重生。

何憾?佳期已逝,盛事可期;

五十华诞,百年梦想。

昨日灿烂,幸得蒙于前贤;

开创未来,将寄望于我辈!

承前启后,再谱华章;

继往开来,共创辉煌!

东海已见,且把神通展亮!

《校庆诗歌》

春华秋实五十年,

辛勤耕耘,细心浇灌,

播种一畦又一畦绿色的希望。

春华秋实五十年,

桃李满枝,硕果飘香,

收获一个又一个人生的璀璨。

五十年,

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都镌刻着美丽温馨的力量。

五十年,

一年一层喜人的发展,

都酝酿成如诗如画的辉煌。

五十年,

在漫漫的历史长卷,

时间,只能算是不经意的短暂。

五十年,

在秀丽的浦江大地,

母校,是横扫愚昧和落后阴影的阳光。

五十年,

风风雨雨,

薪火传承,

奏响艰难创业中激昂的乐章。

五十年,

日日夜夜,

继往开来,

谱写锐意改革里骄人的辉煌。

啊,上海电大,

今天,是您五十周年的华诞,

今天,湛蓝的天空写满了温馨的阳光,

今天,靓丽的校园流溢着喜悦的馨香。

今天,四方学子欢聚一堂,

今天,各地来宾送来吉祥。

让我们一起呈上我们的祝愿。

祝您雄姿英发,日日荣昌。

祝您康健如愿,年年辉煌。

《校庆60年,写给老师》

有一种情感,

它不像友情那样脆弱,

也不像爱情那样热烈短暂,

那便是师生情

———题记

老师啊!在校庆60周年之际,

我暗暗地把:

对您的祝福,

对您的感谢,

对您的赞美……

都放进信里,

托秋风将此信捎给您。

您的音容笑貌,

您的品性德行,

仿佛是我的'记忆之湖上

闪烁的光,

永不泯灭。

您的谆谆教诲,

您的兢兢业业,

如秋风,似瑞雨,

永铭我心!

您对我们的爱,

千万种……

像春雨,滋润我们龟裂的心田;

似山泉,纯净我们稚嫩的灵魂;

如阳光,驱逐我们无知的黑暗……

您是光明。

当我们羁绊于黑暗迷茫中,

您引领我们迈向光明勇敢前进。

您是石阶。

当我们不懈地攀登信念之峰时,

您在我们脚下为我们的每一步做奠基。

您是蜡烛。

用一丝一丝光明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不惜蜡炬成灰,烛泪斑斑。

您是春雨。

用滴滴知识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在我们心目中,

您是伟大的园丁。

您为我们播种着五彩缤纷的希望。

您为我们辛勤耕耘着绚丽的梦想。

老师,您辛苦了!

我将祝福,挂在苍翠的桃李上,

但愿您的笑容,如夜空中的星星,

永不消逝……

《百年校庆诗歌》

一百年,一路风雨兼程的跋涉

一百年,一首催人奋进的诗篇

一百年,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一百年,一段继往开来的历史

一百年算不上沧桑,却也是砥砺漫漫风雨

一百年后的今天

通中

你的笑容,比烟花和繁星还要璀璨

光阴流逝,没有蚀去你尊贵的容颜

今天

请允许我诗意地翻开一百年的画卷

请允许我虔诚地聆听一百年的倾诉

回溯您流光溢彩的漫漫征程

重温您一路走来的铿锵歌唱

赤日如焰风雨如磐

坎坎坷坷是你的历程

风风雨雨是你的乐章

面对沧桑楸树,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数十载

你栉风沐雨

日升月落,年岁轮回

你披肝沥胆

如同征途中不朽的丰碑——坚定执着

如同沙漠中不屈的旅人——顽强坚韧

如同平原上巍峨的高山——豪情万丈

百年韶华

通中人

披波斩浪勇往直前攀枝折桂于各路赛场

励精图志慨当以慷捷报频传在众多学科

通中领导,薪火传承

通中学子,英才辈出

一百年的奋斗打造成教育品牌

一百年的奉献铸就出桃李芬芳

亲爱的通中

您的历史是一帘群星璀璨的夜幕

您的未来是一片云蒸霞蔚的蓝天

我们,作为通中学子

当接过通中百年不灭的火炬

不懈奋斗,锐意进取

用辛勤的汗水

续写永恒的传奇

百年通中

我们为您祝福!

《校庆诗歌》

时间的车轮总在消失的足音里渐行渐远

往事也在时光的冲洗中逐渐褪色

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上下求索,创办学校的老师们

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荣校报国、矢志不渝的莘莘学子

我们也不会忘记

所有光荣圣洁的灵魂和坚定豪迈的身影

啊,

您的历史就是一片群星的璀烂天空

啊,

您的将来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

舵手们倾注智慧的血汗

将生命的崇高凝成不朽

将精神的家园建成一流

我亲爱的母校

我们是你博大的花园里一方执着的绿地

是你温暖的河流中一只摇曳的白帆

是你坚定的躯干上一树烂漫的红叶

是你浩瀚的天宇中一片纯净的蓝天

当钟声拂过岁月的虬枝

当礼炮点燃庆典的烟花

感谢这一片青春的土地

接纳我的足迹

萌发我的启迪

躬逢其盛啊,自豪中的人

当镜头把瞬间定格为永恒

我们总是回眸,你昔日岁月的峥嵘和风采

我们总是唤呼,你春风化雨的智慧和责任

母校,我亲爱的母校

在这被歌声和盛典簇拥的胜地

我们以学子的赤诚、忠心和庄严

向你献礼、致敬、向你祝福

当校庆的欢歌随着金秋的收获飞扬

母校啊,请允许我将激越的音符镶在您幸福脸庞

当校庆的笑语伴着金秋的成熟飘荡

母校啊,请允许我用最纯最真最美的音质为你歌唱

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的光荣和梦想

来吧,我们亲爱的朋友

我们同甘共苦的姐妹兄弟

让我们用青春、汗水和生命

一代一代一代一代

生生不息生生不息

共同叙写这永恒的传奇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9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