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干姜!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0 20:29:18

蓝字“五味古法中医”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概述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切片或切块生用。

图片

入药部位

为姜科植物姜根茎的干燥品。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主治病症

1.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2.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3.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调入干姜粉敷于创面,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采集加工

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性状鉴别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干姜的故事

清代民医吴鞠通,淮安人,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他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展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相传吴鞠通有一天外出,见路边众人围观,凑近一看竟然是一村妇。只见她面色苍白,昏死在地,已不省人事,吴鞠通赶紧拨开众人,上前询问缘由。从其丈夫口中得知,原来这位村妇连日来泄泻,今晨突然昏厥,已找乡里的郎中来治,但毫无办法。吴鞠通凑近一摸,发觉村妇四肢厥冷如尸,脉微细欲绝,似乎已快断气。吴鞠通当时未带针药,情急之下,想起身上有块佩姜,遂取下,嘱其夫马上煎汤灌服。村妇服过姜汤后,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慢慢睁开双眼,四肢也渐渐回暖,一会儿竟能支撑坐起。围观者无不叫绝、称赞,纷纷询问这是什么神药。其实,吴鞠通身上的这块佩姜,就是一大块普普通通的晒干的生姜。 

如果病人脾胃本来阳气就不足,夏天无度地吃冷饮或西瓜,吃到脾胃冰凉、肚子疼,寒邪直接进身体里边去了,或者病人在大雨天淌水,很冷的天气受凉,寒气从下边上来,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干姜暖中,从里边温暖身体,一般身体很快就能恢复。因此,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中医认为,干姜味辛,性热;归肺、脾、心、胃经。它能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可治疗胃寒疼痛,肺寒咳嗽,受寒昏厥等多种症状。治病时,一般取3~10g,煎水饮用,孕妇忌服。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请添加:QQ:40304452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干姜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干姜的别名7干姜的处方用名8干姜的来源9干姜的产地10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11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干姜11.2干姜片 12干姜的炮制 12.1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干姜12.1.2炮姜12.1.3姜炭 12.2成品性状12.3炮制作用12.4炮制研究 12.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2.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2.5贮存方法 13干姜的性味归经14干姜的功效与主治15干姜的用法用量16干姜的化学成分17干姜的药理作用18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品名18.2来源18.3性状 18.3.1干姜18.3.2干姜片 18.4鉴别18.5检查 18.5.1水分18.5.2总灰分 18.6浸出物18.7含量测定 18.7.1挥发油18.7.26一姜辣素 18.7.2.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18.7.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8.7.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8.7.2.4测定法18.8干姜饮片 18.8.1炮制 18.8.1.1干姜 18.8.1.1.1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8.8.1.2姜炭 18.8.1.2.1鉴别18.8.1.2.2浸出物18.8.1.2.3含量测定18.8.2性味与归经18.8.3功能与主治18.8.4用法与用量18.8.5贮藏18.8.6制剂 18.9出处 19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干姜的方剂2用到中药干姜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干姜 1拼音 gān jiāng

2英文参考 rhizoma zingiberis [朗道汉英字典]

mon ginger dried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干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黄色,内部深黄色,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干姜味辛,性热[2]。归脾、胃、肾、心、肺经[3]。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 Rhizoma Zingiber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干姜的别名 白姜、均姜[1]

7干姜的处方用名 干姜、炮姜、姜炭[2]。

8干姜的来源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

9干姜的产地 干姜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1]。

10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2]。

11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1.2干姜片

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2干姜的炮制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2]。

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2]。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2]。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2]。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2]。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2]。

12.1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干姜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2]。

12.1.2炮姜 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2]。

12.1.3姜炭 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2]。

12.2成品性状

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2]。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2]。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2]。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黄色,内部深黄色,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

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12.3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2.4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2]。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2]。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2]。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2]。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2]。

12.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2]。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2]。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2]。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2]。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2]。

12.5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3干姜的性味归经 干姜味辛,性热[2]。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3]。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1]。

炮姜味苦、辛,性温[2]。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2]。

14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2]。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5干姜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孕妇慎服[1]。

16干姜的化学成分 干姜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姜烯酮、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烯(Zingiberene)、6姜辣醇、龙脑、柠檬醛等[1]。

17干姜的药理作用 干姜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1]。本品成分还可麻醉降温[1]。

18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品名

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18.2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18.3性状

18.3.1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8.3.2干姜片 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8.4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戍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检查

18.5.1水分 不得过1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二法)。

18.5.2总灰分 不得过6.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 0%。

18.7含量测定

18.7.1挥发油 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18.7.26一姜辣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18.7.2.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8.7.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8.7.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彤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7.2.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

18.8干姜饮片

18.8.1炮制18.8.1.1干姜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18.8.1.1.1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8.1.2姜炭 取干姜块,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18.8.1.2.1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姜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6一姜辣素对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糖(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8.1.2.2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26.0%[4]。

18.8.1.2.3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050%。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8.2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18.8.3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18.8.4用法与用量 3~l0g。

18.8.5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8.8.6制剂 姜流浸膏

18.9出处

柴桂干姜汤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瓜蒌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 甘草6克(炙)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6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