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五味古法中医”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属经外奇穴。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高热,爆发火眼,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青春痘,高血压,口眼歪斜,失眠,咽喉肿痛,偏正头痛,麦粒肿,舌痛,湿疹等
【工具】针灸针、三棱针,一次性注射针头、刺血笔等
【操作】直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耳尖所在的位置,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生物全息律的原理,人体在耳部的缩影不仅是一个倒置的胎儿,同时也是一个正置的胎儿,耳尖穴对应于头部与会阴部的位置,故它对头面部的上火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临床运用1、 高热:
这是耳尖点刺放血最常用最有效的适应症,适用于感冒、肺炎、扁桃体炎所引发的高热,尤其是在以上疾病经过几天后仍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用耳尖放血常可迅速退热,有时针刺一二次放血即可。(可结合十宣、大椎)
2、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中医称之为火眼:
为眼科常见的传染病,接触传染,发病急,多见于春秋季节,流行于学校等集体场所。它以明显的结膜充血,黏液脓性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点,轻者仅眼睑结膜微红,有分泌物,早晨明显,病人自觉眼痒、眼涩。重者球结膜发红,眼白呈一片血红,并有水肿,分泌物增多如脓状,早晨睫毛及睑缘粘住,不能睁眼,病人感到眼睛灼热,怕光及磨痛。
治疗取单侧病侧,双侧患病取双侧。局部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耳尖穴,左手揉按,使局部充血,右手持针速刺,用酒精棉球擦其针孔,左手反复挤压,如此数次,出血量达3-5滴即可,一般1-3次可治愈。(可结合太阳穴)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3、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
是春季常见,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治疗将耳尖穴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在耳尖穴上点刺出血,挤出8-10滴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3-6次腮腺肿胀可以消退(可结合关冲、少泽)。
4、麦粒肿俗称“针眼”:
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此病顽固,而且容易复发,严重时可遗留眼脸疤痕。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将患眼同侧耳尖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在耳尖穴放血3-7滴,每日1次,一般2-5次即可。(也可在背部1-7胸椎旁开3寸范围内寻找异常反应点,如压能点、粟粒状突起、丘疹等。如无反应点或不明显可选心俞、神堂等穴)
5、口腔溃疡:
把耳尖穴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点刺出血,挤出5-8滴血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治疗3-5天能结痂而愈。(如果溃疡多时可在太阳穴放血是最好的)
6、角膜炎:
角膜炎分溃疡性角膜炎,非溃疡性角膜两类。由内因,外因不同因素造成。因角膜外伤,细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引起的炎症。患眼有异物感,刺痛甚至烧灼感。球结膜表面混合性充血,伴有怕光、流泪、视力障碍和分泌物增加等症状。
治疗耳尖点刺放血,充血重的结合太阳穴刺血尤佳。
7、痤疮俗称“青春痘”:
又叫“面疱”“粉刺””“暗疮”等,中医称“肺风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
治疗双耳尖取穴、大椎、肺俞刺血。
8、失眠症:
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人体处于一种渴求睡眠而又难以达到睡眠要求的状态,具有经常性和一定的病理顽固性,常伴有头晕、头胀、心烦、焦虑、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等,中医称本病为为“不寐”。
耳尖刺血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结合间谷、行间再加风市穴效果更好。
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因此耳尖刺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
9、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这种病常规针刺可加耳尖刺血,可帮助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闭眼的动作,能结合健侧的合谷穴更佳。
10、高血压的防治:
耳尖刺血一周一次,一次刺一侧即可,左右交替,坚持二三个月,有助于血压的平稳。
11、湿疹、荨麻疹:
耳尖点刺放血能使湿疹、荨麻疹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易复发。特别是对肝胆经脉所循行之处,如面颊、耳后、胁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部位的湿疹,针刺耳尖能明显减轻瘙痒缓解症状。
总之,耳尖放血因其简便效验广泛适用于由胸膈以上尤其是头面部的热性疾病,耳尖穴是我最常用于放血的穴位之一,这里就对耳尖穴的疗效介绍一下,耳尖对几乎所有的眼病都有效果,像上述的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炎等。
在治疗口眼歪斜时,如果在口腔粘膜放不了血时,可以在耳尖穴放血代替。另外耳尖穴放血治疗失眠症,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在耳尖穴放血,还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
为什么耳尖对那么多的疾病有效果?
这有它的道理: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朵。表证与太阳有关,皮肤病与风与表皆有关连,所以耳尖可以主风主表,可以治风也可以治表。
另外少阳经也循行眼的内侧及外侧,在这里放血,可以治疗眼的疾病。因为少阳主风,又胆透过脏腑别通与心通所以可以治失眠症。大家都知道肾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因此在耳尖刺血治心悸及多汗(心主汗)亦有效。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请添加:QQ:40304452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耳朵上有许许多多的穴位,每一个穴位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作用和效果的,比如说耳朵上的神门的作用和效果是什么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资料吧。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1 一、耳朵神门的`功效
耳朵神门这一穴道尽管难找,可是它对身体的功效却非常大,耳朵神门的主要功效便是能够 让人镇静而且安神助眠,由于它是在医治人失眠时发觉的穴道,因此这一穴道针对身体的失眠有非常大的功效,能够 让处于狂躁或是心神不安的内心气越来越宁静,加速入眠。
耳朵神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它还能够医治认体的许多 病症,例如运用这一穴道能够 医治人的高血压,许多 老人得了高血压以后,常常会碰到血压大幅度提高的状况,根据这一穴位治疗,能够 合理的减少血压,对高血压这一症状有非常大的功效。
假如自身觉得精神不大好,神经一些衰微,或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非常容易作梦,平常也常常控制不住性子,能够 尝试根据耳朵神门来开展医治。并且在做检查的情况下,假如耳朵的神门穴展现呈阳性,就表明有可能得了神经衰弱症或是人体某一位置得了疼痛病。
二、耳朵神门的轻按方式
许多 情况下,假如晚上睡不着觉觉,性子也越来越狂躁,神经衰弱得话,能够 尝试自身轻按耳朵的穴位,那样会获得合理的改进。实际上耳朵里面上面有许多 穴道,另外包含很重要的神门穴。轻按耳部穴位也是要注重方式的,最非常容易学的一个方式便是提拉紧致耳朵尖。
两手的大拇指和无名指另外捏紧自身的2个耳朵里面的上端,起先要轻轻地的捏揉好多个往返,随后轻提这耳朵尖往上轻轻地提拉紧致,一直到耳朵尖刚开始发热才行。这类方式非常简单,在家里还可以自己做,每日做上一次,能够 合理地改进自身失眠头疼的问题。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2 1、心血管病症
(1)心动过速:《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10期报道:针刺神门穴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及窦性心动过速42例.直刺0.3~0.5寸,中弱刺激.结果:29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有效27例(93%);13例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有效11例(84.6%).
(2)脑动脉硬化:《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4期报道:神门、四神聪治疗脑动脉硬化,可以改善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针刺后患者头痛消除,语言流畅,肌力恢复效果较好.
2、神志病症
(1)失眠:《江西中医药》1994年第S1期报道:针刺神门、灵道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神门、灵道直刺0.5~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一开始每日1次,见效后隔日1次,1周为1疗程.结果:治愈35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8%.《中国针灸》1995年第4期报道:针刺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168例.二穴均深刺,三阴交直刺2~2.5寸,神门进针5~8分中等刺激,平补平泻,动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病人每晚睡前自灸三阴交穴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89例(53%),好转46例(27.3%),无效33例(19.7%),总有效率为80.3%《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6期报道:
中药贴敷加按揉神门穴治疗失眠症58例.敷贴用药实证用朱砂粉2g;虚证用酸枣仁末3g.每晚入睡前将中药细粉调敷在神门穴上,用胶布固定,睡下之后由他人或患者自己用指端在神门穴上逐渐向下用力按揉.一般连续按揉15分钟以上,患者即有昏昏欲睡感,随即入睡.晨起去药,入夜再敷10天为1个疗程,约需1~3个疗程.结果:痊愈40例(69%);好转16例(28%),无效2例(3%),有效率97%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32天.
《新疆中医药》2002年第1期报道:针刺神门穴为主治疗不寐症42例.主穴:
神门(双);配穴:合谷、太冲(均双)神门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太冲、合谷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手法1次.每日1次,10次1疗程.经治疗1~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31例(7.8%),好转9例(21.4%),无效2例(4.8%),有效率95.2%.《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第4期报道:针刺神门穴为主治疗失眠症56例.主穴:神门;配穴:中脘、内关、三阴交、百会、神庭、风府、大椎、风池、足三里、合谷、膻中、气海、血海、太冲.主穴平补平泻,配穴中阴经穴施提插捻转补法,阳经穴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小时,其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24例痊愈(42.8%),26例显效(46.4%),4例好转(7.1%),2例无效,有效率96.3%.
(2)中风后情感障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4期报道:神门配心俞穴治疗中风后情感障碍36例.神门、心俞与皮肤呈45°角进针,顺经而刺,行捻转补法.另外针刺头针情感区(前发际上2cm距中线2cm处)30例作对照,进针后要求快速捻针,速度约200~220次/分钟,持续2分钟两种方法均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神门穴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头针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
(3)焦虑症:《中国针灸》2001年第2期报道:神门透刺少海治疗焦虑症30例.神门针刺得气后针尖斜向少海穴进行透刺,双侧同时快速捻转约3分钟,留针20~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临床痊愈8例(26.7%),显效16例(53.3%,好转6例(20.0%),全部有效.一般第1次针刺治疗,精神紧张首先得到改善,部分患者逐渐进睡眠状态,以后焦虑症状、自主神经症状亦逐渐缓解.
(4)癫痫:《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3年第3期报道:针刺神门穴为主治疗癫证15例.取神门穴配心俞、肝俞、脾俞,针刺得气后行泻法,每次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1~2个疗程,痊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
(5)脑病:《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4期报道:神门、四神聪治疗脑病.其中,脑动脉硬化1例,针刺神门、百会、四神聪、上星、廉泉、足三里、丰隆.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诸症悉除,随访未发脑萎缩1例,针刺神门、百会、四神聪、神庭、关元,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同时配服养神定志中药"读书丸".3个疗程后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行走平稳,睡眠好转,记忆力增强,显效出院,随访未发.脑外伤1例,神门直刺,四神聪平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服用"读书丸".经治1个疗程,头痛明显减轻,精神失常消除,饮食正常,2个疗程后痊愈出院.
3、消化系统病症
《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第8期报道:以神门为主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病症.神门配中脘、关元、阳池、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急性胃肠炎:针刺平补平泻并留针30分钟,中脘、关元艾条温和灸后拔罐神门配合谷、太冲、足三里、阴陵泉、肝俞、脾俞、胃俞治疗胃肠神经症,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起针后背俞穴拔罐;神门配梁丘、内庭、阴陵泉、支沟治疗消化性溃疡,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胃俞附近找阳性反应物,点刺不留针;神门配阳陵泉、蠡沟、阴陵泉、支沟治疗胆囊炎、胆石症,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同时取耳穴肝、胆、胃、大肠、神门、皮质下埋磁珠;神门配足三里、三阴交、腕骨治疗肠麻痹,针刺并行导气法,留针20分钟.
4、其他病症
(1)尿潴留:《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1期报道:神门穴位注射酚妥拉明治疗产后尿潴留27例.抽取酚妥拉明5mg注入双侧神门穴,注射15分钟后主动排尿.
结果:15~25分钟排尿8例,26~35分钟排尿者19例,500~1700ml尿量不等,以后均能自行排尿,全部有效.
(2)舌疮:《河北中医》1998年第2期报道:神门配中极治疗舌疮.神门逆经而刺,做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泻法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共4次诸症消除.
穴位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1?7?1?7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 其各自的作用是: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
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耳尖穴的功能
1、耳尖穴的功能具有安神镇静、清热解毒、泻火、清脑明目、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凉血止痒,抗过敏、消炎、抗感染等。
耳尖穴的刺激方法
(一)刺血疗法:耳尖穴常用于刺血治疗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消除黄褐斑、痤疮及其疤印的目的。因其方法简便、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适应症广泛而容易被美容师所使用。
1、操作方法:①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常规消毒耳廓皮肤;②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耳廓顶端,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消毒的三棱针、对准耳尖快速准确的刺入约2毫米深;③以双手拇、食指在耳廓上由下向上轻挤针眼四周。视顾客体质情况放血3-5滴,以消毒干棉球吸去血液,仍出血者以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片刻,不必包扎,片刻后自愈;④采用两耳交替施治,视顾客面部皮肤问题轻重隔日或3-5天放血一次。
2、注意事项:①针刺放血操作要熟练,针刺不宜太深,以免过多损伤和引起疼痛;②放血量适当,不宜太多和过少,通常放血3-5滴,斑片明显或属脓疱型痤疮者可放血5-10滴;③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不宜用此法;④注意无菌操作,以免皮肤感染。
机制探讨
我国民间很早就使用耳尖穴治疗疾病,应用耳尖放血治疗皮肤问题是根据耳尖穴的功能特点,也符合我国古代“刺络”疗法的原理。
1、经络的传导作用:耳与人体经络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说明耳与全身的沟通与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经络之间又是相互联系沟通,因此全身脏腑器官以及各组织间都与耳廓相应部位有其相关性,生物全息论学说更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刺放血有祛邪作用,针刺耳尖穴可激发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发挥经气的防卫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美白皮肤的效果。
2、神经的反馈作用:从现代医学神经解剖来看,耳廓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除来自躯体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外,还有来自颅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支,以及分布于耳部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而这些神经的分支又相互重叠或吻合,有的交织成网或形成神经丛。耳尖穴位于耳轮顶部,该处有耳颞神经、迷走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针刺耳尖后,其局部相交的神经和血管受到刺激,激发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其反馈到相关病灶部位,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炎症的吸收,从而使机体得到康复,色斑淡化,痤疮及其疤痕消除。
用灯火灸耳尖穴夕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下领下腺炎、感冒发热不退等热性疾病共763例,辄取佳效。 操作方法 取灯芯草一段,蘸芝麻油少许,点燃后对准双侧或单侧的耳尖穴灸之,听见‘“啪”地响声即可。不响者效不佳,以响为度每日l次。 治疗结果 流行让腮腺炎:痊愈(火灸1一2次后,1一3天同体温降至正常,耳垂周围肿胀痛明显消退夕伴随症状消夫)641冽。有效(火灸后体温下降,但仍高于止常,耳垂周围肿胀疼痛减轻)9例。无效(火灸后体温不降,耳垂周围肿胀疼痛不消失)2例。
1950年法国的保罗·诺吉尔博士,他在诊所里发现了几位病人耳朵上有小面积烧伤,询问得知是一位华侨用来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后来这位诺吉尔博士通过6年的研究,在1956年的地中海针灸学大会上,提出耳廓形如倒置胎儿的耳穴图,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注意,也开启了耳穴的“成名之路”。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灵枢·口问》篇提到过一句话“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有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其中手足三阳经均分布到耳,六阴经则由于表里两经脉气相通(见下图),故均与耳有联系。
一年前听徐文兵讲《黄帝内经》的时候,提到过一句“人体部位蕴含的全息影像”。用我们的高中生物知识解释就是,我们都是一个受精卵不断分裂的结果,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人体所有的遗传物质。个人理解内容慎读:(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一种类似神经,但却暂时找不到实体的内在信息联系,那是什么保证了你的手成了你的手,而不是变成了脑袋,也就是黄帝内经说的先天“元神”。因此人体每一个部位都能与神相通,也就保证了人体的所有的部位可以相互进行信息的交换。)我们现在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足疗、看手相、看面相,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治疗疾病,其原理也就在这了。但是人的手、脚、脸由于经常被我们使用,敏感程度比较低,对于刺激治疗的效果也就相对较差,更多的用于视诊。相反这耳朵就不一样了,除了年少不懂事被父母老师们揪一揪外,相比其它部位对于刺激更加敏感,因此前辈们利用耳廓的这一特点,开发出了一套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就是采用针刺、放血、按摩、艾灸、皮内埋针、压迫、药物贴压与注射等多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耳郭穴位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目的。它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治法多样化,疗效快速,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经历过老婆羊水早破,孩子七月半早产,以及我的母亲从我10岁到现在跑遍武汉各大医院钱没少花,病却一直没怎么见好转,最后也不得不成为了“药罐子”。对现状失望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古人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这也是我决心学习中医的原因,听了两遍徐文兵讲的《黄帝内经》,发现自己连略知皮毛都谈不上,因为徒有理论,不会也不敢调理施治,唯一欣慰的是知道了不该做什么(中医治未病,用流行词汇解释就是no zuo no die)。
今年也是我为了陪伴孩子下决心离开老东家的一年,来到新单位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是我收获我最想要得到的东西(施治)。9月末,我初次接触耳穴压豆疗法,10月份有幸蹭上了公司福利接受了耳穴初级培训。然后自己也买了本书研究了一下,就开始给我父亲和母亲针对他们的病症贴了几个穴位。当晚我爸的反应最明显,一晚也睡不着,之前我老爸因为前列腺增生经常起夜,到了第二天晚上奇迹发生了,我老爸一晚上就起夜了一次,睡眠也得到改善;我母亲常年低血压从贴耳穴的第二周开始睡眠改善,包括腿抽经也改善了很多,坚持一个月后我开始使用耳尖轮4放血治疗,老妈常年的炎症以及易上火,这次竟然没使用抗生素就好了。从那以后热心肠的我,就开始了我的耳穴“不归路”,见人就贴···
今天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耳穴压豆的学习经验,首先我们得了解耳廓穴位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我先推荐一本简单的初学者书籍(当然有老师讲课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耳穴的基本国标穴位有哪些,以及一些简单的观耳辨病与治疗。仔细看一下这些穴位,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些穴位有的是人体解剖名称、耳部位名称、中医名称、西医名称。耳穴疗法其实是一个中西结合的成果,西医更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更倾向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也有人将两者同步进行施治,效果似乎更加明显。我本人也更倾向于这一种,因此我再给大家推荐一本进阶的书籍《耳穴疗法治百病》作者程爵棠,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的病症案例,以及疗效考察分析,并且对施治的各种手法与耳穴视诊、触诊都作了很系统的讲解。
初识耳穴疗法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虽然在视诊、触诊和手法上还很生疏,但是在豆子使用上还是有一些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开始我用的是我们公司的耳穴压豆贴(用泗水砭石做的小豆子),应该说效果对比来看是最好的。后来我买了很多王不留行子和磁珠,还试用了公司的新产品耳穴压丸贴。
因此我发明了一个独门贴耳穴的秘方,主穴采用耳穴压豆贴,如果是较为平坦的部位,而且附近不取其它穴区,可使用磁珠或耳穴压丸贴(可以减少按压力度与频度)。配穴:可采用王不留行籽(全部用耳穴压豆贴更好,前提你可以买得到)。
我们的身体里都有一套自我防御修复机制,就像是一道道城门,一个个士兵。我喜欢把耳穴比作是一个个门铃,我们要做的就是按响那些门铃,把睡着的士兵叫醒,让他们帮助我们赶走入侵的敌人,修补破损的城墙,保卫我们身体的健康。健康本身算是一种自身与环境的博弈,不管是什么治疗方式,都只是帮助你对抗病因,真正能够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改变那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no作no die!(强烈推荐常听,徐文兵和梁冬主持的那几十期关于《黄帝内经》的广播节目)。
耳穴疗法再一次让我们从中西结合的成果中受益,殊途同归,我坚信中西医一定会在不断的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求知中造福我们。
放血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治疗方法,现代治疗出现后,放血疗法已成为过去糟糕的医疗实践的代名词。既然放血疗法如此糟糕,但为什么它会在医学史上流行那么长时间呢?医生们是如何解释他们治疗的成功和失败的呢?当医史学家们考察放血疗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之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放血疗法与现代医疗实践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实际上,人们很难确定放血疗法起源于何时何地。现有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医生就曾使用过这种治疗方法。古希腊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应用放血疗法治疗疾病。他认为,放血治疗可以祛除体液中过多的物质,改变体液的比例以及它们在机体内的分布,从而使受到阻塞的体液自由地流动。希波克拉底指出,炎症,尤其是胸膜炎、扁桃体炎适于采用放血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和减轻疼痛。我国传统医学也有放血治疗的记载。中医里所说的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乙中医学认为放血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美国著名医史学家L.S.金认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放血疗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流行的治疗方法,是因为它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至少足以使人相信它是有效的,但是这并不是公众的盲目信仰。因为即使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放血疗法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从日常经验中人们可以知道,如果某人患有高血压和严重的头疼症状,当他发生鼻出血后会感觉好一些。尽管这种症状的改善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但它与失血之间的联系则是勿庸置疑的。另一个例子是患严重肺炎时,放血疗法可以改善病人呼吸困难的症状。我们现在知道,肺炎导致肺组织产生大量分泌物,从而引起肺组织的通气量明显下降。在此同时,心脏泵出同样量的血液进入因炎症而减少了容量的肺组织,这又造成了肺组织那些正常部分的充血。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通过放血减少血容量也可以暂时性地缓解病人呼吸困难的症状。因此,希波克拉底提出呼吸困难是进行放血治疗的适当指征。
经验事实与医学理论解释相互印证,为放血疗法的“长治久安”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当然,这些理论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前人的理论可能被后人抛弃,但放血治疗依然流行。例如,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病理学为那些患多血症的病人放血提供了理论解释。17世纪,当时欧洲医学界的领袖人物、荷兰著名医学家布尔哈维又为放血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他认为,机体的炎症主要是因为血管的机械性阻塞造成的。而阻塞的原因可能来自三方面:一是血管的收缩,二是血液中某些粒子(血细胞)的影响,第三是血液变稠。由于血管阻塞,从而引起了病变部位的肿胀、发红和疼痛,这也是炎症的特征性标志。布尔哈维还推断机体的发热也与炎症造成的血管阻塞有关。人体发势时不仅体温增高,而且脉搏加快。脉搏加快反映了心脏活动量的增加,因此他指出,当排放一定量的血液之后,就可以降低发热的程度,因为放血减弱了心脏的活动。
18世纪,英国著名医学家居仑对布尔哈维的炎症理论提出了重大的修改。他提出炎症并非是因为血液变稠,也不是由于所谓的血管堵塞,而是血管痉挛的结果。居仑的学生布朗发挥了老师关于炎症的血管痉挛学说,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亢进型疾病,另一类为虚弱型疾病,而治疗亢进型疾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放血疗法。
19世纪以前,在体液病理学理论的支持下,放血疗法一直是医生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甚至可能说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当时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医生道格拉斯对医生们随意采用放血疗法提出了批评,他说:医生们“始终如一的放血、催吐、发疱、通便,如果病情还持续,他们就重复这些方法,直至病人最后死去。”179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死于这样大量、反复的放血治疗。
直至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细胞病理学和细菌学的发展,医学家们终于弄清楚了炎症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作为治疗炎症主要方法的放血疗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看来,尽管放血疗法的各种理论都是缺乏足够科学依据的推测,但它在治疗某些疾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却是事实。实际上,现代医生们依然采用一些减少循环血液容量的方法,如脱水、利尿来帮助某些疾病患者(如中风病人)改善症状。回顾放血疗法的兴衰史,或许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会有所帮助。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豨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