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煲汤越久营养越丰富?大错特错!这3类人尤其要注意

望月砂 2023-07-20 11:04:22

经常听老人家说,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还有的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但喝汤的方法不对,不仅会越喝越胖,还会有三高风险,快来看看你喝对了没?

喝汤有好处,但要学会正确喝汤

汤是既富于营养又最易消化的一种。

美国营养学家的一项调查表明,在6万多接受营养普查的人中,那些营养良好的人,正是经常喝汤的人。

但是,喝汤也有着让人发胖的潜在危险,因为汤汁能在小肠中均匀分散,营养物质很容易被消化、吸收。

喝汤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关于喝汤存在以下一些常见的问题,跟随小编都来看看吧。

01

汤泡饭:导致“三高”的元凶

老王特别喜欢吃汤泡饭,年龄大了,剩下的菜汤都不舍得扔,长期下来,得了三高。

去医院医生才说,吃汤泡饭是一种很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论是汤泡饭、茶泡饭、酱油泡饭都不应该吃。

汤泡饭不易消化,长期吃还会导致消化机能减退,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02

多喝浓汤 = 慢性自杀

很多朋友都有喝浓汤的习惯,觉得汤越浓越滋补,汤的颜色越白越滋补,其实并不是。

猪蹄汤、骨头汤熬得越白,说明里面的脂肪含量越高,对于三高人群来说,这类汤要少喝,最好不要喝。

03

饭前饭后喝汤效果千差万别

要想吸收营养还不长胖可以在饭前适量喝汤。

饭前先喝几口汤,将口腔和食道润滑一下,可以防止干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食物稀释和搅拌,促进消化吸收。

最重要的是,饭前喝汤可使胃内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中枢,降低人的食欲。

有研究表明:在餐前喝一碗汤,可以让人少吸收100—190千卡的热能。

相反,饭后喝汤是一种有损健康的吃法。

一方面,饭已经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另外,最后喝下的汤会把原来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释,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04

“趁热喝”和“快点喝”会害了你

喝汤要喝滚烫的汤,中国人总爱说:“趁热吃,趁热喝”,“快点喝”,这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殊不知长期这样做会破坏胃粘膜,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医生说,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

还有些人吃饭喝汤速度快,一转眼一碗汤就下肚了。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05

煲汤越久营养越丰富?大错特错!

按理说,汤煲得越久,受热越充分,里面的营养会更丰富,可实际上并没有。

肉里面的蛋白质、氨基酸只能被水溶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汤熬得再久,都不如直接吃肉划算。

有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的汤,最主要的成分是盐、油,85%的蛋白质仍然在肉里面,只喝汤不吃肉可不行,肉就这么扔掉好可惜。

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少之又少,所以正确的方式是:既要喝汤也要吃肉。

这几种人尽量少喝汤或者不喝汤

01

痛风、糖尿病、肥胖人群

正确喝汤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改善亚健康的状态。

但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分,则不能多喝,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

还有就是痛风患者在吃火锅的时候,最好不要喝火锅里的汤,也不要用其来煮面。

因为反复沸腾后的火锅汤中,有益成分大多已被破坏,而饱和脂肪、嘌呤等有害成分居多,这些成分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痛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02

胃病人群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但对于胃病患者来说,这句话不一定有道理,因为饭前喝汤,可能会加剧胃部不适。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姮提醒大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患者,并不适合在饭前喝太多的汤。

因为相比健康人,他们胃酸分泌较少,如果饭前汤水摄入过多,就会冲淡胃液,进一步影响食物的消化,引起胃部不适,从而加重病情。

03

三高人群、慢性病患者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经常喝汤容易导致盐摄入量过高,这样会使血压的发生风险增加。

尤其对于肉汤来说,胆固醇含量比较高,因此,经常喝汤,还可能导致高血脂。

喝对汤不仅可以美容养颜,还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喝不对汤,还不如不喝。赶快分享给爱喝汤的朋友们吧。

很多人都认为煲汤时间越久越好,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很多人以为煲汤时间越长越好,其实并非如此。煲汤是一种饮食文化,煲汤文化,在我国最流行的非广东莫属。以前广东流传着一句话,很夸张地表现出广东女人对于煲汤的得心应手,“广东女人可以什么都不会,但她肯定会煲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认为煲汤并不是煲得越久就越好。煲汤是将汤料和水放在一个瓦煲中,先是较大火候到汤料翻滚,然后调小火候,慢慢煲出味。第一阶段煲到汤料翻滚是意在让其中的骨肉熟透。

第二阶段的细火慢煲则是为了将汤料中的味煲出来,当然这种前期粗暴的滚炖法是针对一些猪骨,鸡骨之类的汤,若果是煲鱼汤,可能全程都要细火慢煲,因为鱼汤火的的话,翻滚的汤会将鱼肉打碎,鱼骨就会落到汤里。还有就是煲骨头汤也好鱼汤也好,如果时间长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场面,煲得越久汤水会少,到时会不够喝。

但是如果煲药性汤,就不建议先大火后小火地煲,也要像煲鱼汤那样,细火,而且这种药性汤,更要注重时间的长短,这种汤煲得时间会比骨汤长,但是因为要保持药性作用会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而不像骨汤两个半钟头,三个半钟头也可以。但是骨头汤煲三个半小时肯定会比两个半小时的更加浓和好喝,但是一般我们不用太过注重时间,可以是感觉煲好了,就可以结束了。

煲汤必知的9个小技巧

煲汤必知的9个小技巧

煲汤必知的9个小技巧,煲汤仿佛是南方的一种技能,几乎每天都会煲汤,煲汤其实是很有学问的,技巧很讲究,煲出美味,才能吃出健康,今天就由我为大家分享煲汤必知的9个小技巧。

煲汤必知的9个小技巧1

1、煲汤肉类应先以冷水浸泡后氽烫

买回来的肉,切适当大小放入盆中,置于水槽中以流动的水冲洗,除了可以去除血水外,还有去腥、去杂质、让肉松软的作用,冲净之后应浸泡约1小时。之后入沸水中氽烫,更可去除残留的血水和异味,也能消除部分脂肪,避免汤过于油腻。

2、煲汤药材需冲洗

中药材的制作,多会经过干燥、曝晒与保存,可能会蒙上一些灰尘与杂质。使用前,最好以冷水稍微冲洗一下,但千万不可冲洗过久,以免流失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此外,中药材一次不要买太多,免得用不完,放久后发霉走味。

3、怎样加水有学问

这可是煲汤的关键。研究发现,原料与水分别按1∶1、1∶1.5、1∶2等不同的比例煲汤,汤的色泽、香气、味道大有不同,结果以1∶1.5时最佳。对汤的成分进行测定,此时汤中氨态氮(该成分可代表氨基酸)的含量也最高,甚至高于用水较少时。这是因为水的加入量过少,原料不能被完全浸没,影响了汤中营养成分的浓度。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汤中氨态氮被稀释后浓度会有所下降。但是,汤中钙、铁的含量以原料与水1:1的比例时为最高。

4、细火慢炖,但也不宜过久

煲汤虽然需要长时间以慢火熬煮,但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大多数汤品以1~2小时为宜,肉类则以2~3小时为最能熬煮出新鲜风味。若使用叶菜类为主,就更不宜煮太久。

5、火候大小是关键

通常先以大火,以一定的高温炖煮,尤其是有骨髓的肉类食材时,应先用大火将血水、浮沫逼出,以免汤汁混浊。待沸腾后,需要调至接近炉心的小火,慢慢熬煮,记住不要火力忽大忽小,这样易使食材粘锅,破坏汤品的美味。

6、调味增美味

如果喜欢清爽喝原味,可不加调味,若想调味的话,建议起锅前加些盐提味。过早放盐会使肉中所含的水分释出,并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味。若是喜欢重口味,亦可加上鸡精或是香菇精。如果煮鱼,则可以酌量加姜片或米酒去腥。

7、搭配要适宜

许多食物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营养素起到互补作用,即餐桌上的黄金搭配。如海带炖肉汤,酸性食品肉与碱性食品海带起到组合效应,这在日本的长寿地区是很风行的长寿食品。为使汤的口味纯正,一般不用多种动物食品同煨。

注意调味用料投放顺序,特别注意熬汤时不宜先放盐。因盐会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通常60℃~80℃温度易引起部分维生素破坏,而煲汤使食物温度长时间维持在85℃~100℃。故在汤中加蔬菜应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C破坏。汤中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8、喝汤时间有讲究

“饭前喝汤,苗条”;“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道理。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胃肠加润滑剂,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能量。而饭后喝汤,容易引起营养过剩。

9、煲汤时间越长越没营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煲汤时间越长,汤就越有营养”。对此,同济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选择了蹄膀煲、草鸡煲、老鸭煲,通过检测发现:蹄膀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1小时后明显增高,之后逐渐降低;草鸡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0.5小时后逐渐升高,蛋白质加热 1.5小时,脂肪加热0.75小时可达到最大值;鸭肉的蛋白质在加热1小时后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含量在加热45分钟时升至最高值。长时间煲汤并没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使这三种汤中的营养有所增高。尤其是草鸡煲和老鸭煲,煲汤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

煲汤必知的9个小技巧2 如何煲汤第一点:要懂药性。

比如煲鸡汤是为了健胃消食,就加肉蔻、砂仁、香叶、当归。为了补肾壮阳,就加山芋肉、丹皮、泽泻、山药、熟地黄、茯苓。为了给女性滋阴,就加大枣、黄芪、当归、枸杞子……不一而足。

如何煲汤第二点:要肉性。

煲汤一般以肉为主。比如乌鸡、黄鸡、鱼、排骨、龙骨、猪脚、羊肉、牛骨髓、牛尾、狗脖、羊脊等等,肉性各不相同,有的发、有的酸、有的'热、有的温,入锅前处理方式不同,入锅后火候也不同,需要最少时间也不同。

如何煲汤第三点:要辅料。

常备煲汤辅料有霸王花、霉干菜、海米、花生、枸杞子、西洋参、草参、银耳、木耳、大枣、八角、桂皮、小茴香、肉蔻、草果、陈皮、鱿鱼干、紫苏叶等不一而足,搭配有讲究,入锅有早晚。

如何煲汤第四点:要配菜

煲汤时很少仅靠喝汤解决一餐,还要吃其他菜,但有的会相克,影响汤性发挥。比如吃羊肉汤,不宜再同吃韭菜;吃猪脚汤,不宜吃松花蛋与蟹类等等。

如何煲汤第五点:要装锅。

一般情况下,水与汤料比例在1:3——1:4左右,同时加盐、加小苏打(仅酸性汤料需加)等,猛火烧开去沫,微火炖至汤余一半左右到3/4即可。

如何煲汤第六点:要入碗。

根据不同汤性,有的先汤后肉,有的汤与料同食,有的先料后汤,有的喝汤弃料,符合要求就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反之就影响接受效果。

煲汤操作中须注意调味用料的投放顺序。而且煲汤加水的比例一般为1∶1.5时最佳,这是因为水的加入量过少,原料不能被完全浸没,影响了汤中营养成分的浓度。随着加水量的增加,汤中氨态氮被稀释后浓度会有所下降。专家提醒,长时间加热会破坏煲类菜肴中的维生素;加热1~1、5小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三种煲汤的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较佳。

此外煲汤时我们还须注意:

1、感冒的时候不适合用煲汤进补,就连品性温和的西洋参也最好不服用,因为容易加重感冒症状。

2、具有食疗作用的汤要常喝才能起作用,每周2-3次为宜。

3、煲汤时忌过多地放入葱、姜、料酒等调料,以免影响汤汁本身的原汁原味也忌过早放盐,因为早放盐能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让汤色发暗,浓度不够,外观不美。

4、煲汤时,火不要过大,火候以汤沸腾程度为准,如果让汤汁大滚大沸,肉中的蛋白质分子运动激烈会使汤混浊。

5、煲汤时是在冷水时下料比较好,因热水会使蛋白质迅速凝固,不易释出鲜味。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6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