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三伏过半,已入八月,再过几天便要夏末秋至了,虽是夏末,天气确是越来越热,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整个人身体困重、乏力,容易疲劳,食欲减退,身体黏糊糊的,头亦昏昏沉沉,大便也十分黏腻……
看似很多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原因:湿气重→气血不通→脾胃运化不得力,国医大师路志正曾说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大家一定要重视。
形象一些说,湿是咱们身体的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而体内有垃圾了,必然会影响身体整体的健康情况。比如说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包括某些头痛、眩晕、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带下、痛风、泄泻、中风、高血压等等都与湿邪加重、代谢不利等有关。
盛夏暑多挟湿,湿气作乱更加猖獗,尤其南方还是雨季,人们就像是蒸笼中的包子,无时无刻不在被水汽所包裹,想象一下,随时都泡水里的感觉,能不生病吗?三步自查体内湿气
体内的湿气我们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知道湿气重不重呢?其实有个三步就能自查是否有湿气。1检查水肿
用力按胫骨
按腿的内侧胫骨面,三四秒钟。这个骨头面上没有肉,所以摁起来不应该有坑,但如果一摁一个坑,这就是水肿的表现,一般有这个问题的人,在脱袜子的时候,袜子印也特别明显。
2检查手指根
看有无青筋
指根的地方,如果看到一些青筋,青色的血管,也是体内一种湿气的表现,一般南方人的手上会比较多见。
3检查舌苔
黏腻必痰湿
如果舌苔边如锯齿,颜色发白,还有点胖,看起来就是用水泡过的!里面很多水,外面也全泡着水,甚至嘴里面发黏,就好像有丝儿似的,就是感觉黏糊糊的那样子,体内80%就已经有痰湿了。
还有一点,自己早晨起来的大便是不是比较的黏,水冲不干净,那么痰湿已经找上你了。
再次重申,过湿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虽然看不出来但是影响着你的生活,与你息息相关乃至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每天喝点它,湿毒排光光
8月是夏秋交替的时期,也是三伏的最后一段时间,如何祛湿是重点。今天分享两位名医给大家推荐的几个特别简单的祛湿小方子,方子很简单,祛湿的效果却十分犀利。
推荐人: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徐陆周1玉米须茶取50g左右的玉米须,用开水冲泡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喝了。
方解:玉米须性味甘平,有益肝、胆、肾等经脉的作用,并且有利水、促进体内多余水分代谢的好处。夏天喝玉米须茶还有凉血泄热的功效,不仅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之气,还具有抗结石形成的作用,全家人都可以喝。
提醒:现在正是吃玉米的季节,煮玉米时,别拔掉玉米须,等煮好了玉米,把煮玉米的水倒出,用玉米水代茶饮。如果脸部浮肿,可以加入益母草和丹参。玉米须,能利尿、去湿、消水肿;益母草,有活血、利水的作用;丹参则有助提升、加强气血与淋巴循环。
2藿香荷叶茶取20克藿香,20克荷叶,开水冲泡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喝了,这道茶夏天喝起来觉得非常“清爽”,能够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
方解:荷叶清香升散,具有清心解暑、消风祛湿的功效,藿香能祛除湿气、消解暑热,取藿香30~50克煎汁泡脚祛湿效果非常棒。
3枸杞薏米茶说到祛湿,当然离不开薏米了 ,不过薏米最好炒过后再泡茶,才能达到祛湿且不伤根本的效果。
材料: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做法:
1、将买来的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
2、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
3、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如喜欢甜味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水放温了再抓一小把枸杞子放入。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
推荐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增良刚刚推荐的都是代茶饮,中医专家杨增良有一款粥方,专门针对湿毒。
利湿降脂粥:冬瓜带皮150克,炒白扁豆15克,玉米碴60克,鸡头米(芡实)30克,以常法煮粥,久服。
方解:冬瓜皮皮利尿作用非常强,冬瓜利水消肿,炒白扁豆要去药店买,健脾化湿,多余的水走二便就排出去了,杨老先生一家经常吃。玉米碴也能健脾化湿,排出身体多余发的水分,芡实同样是祛湿高手,还能补肾固精。
这个粥可以长期喝,至少保证一周喝两次,健脾化湿、排毒、减肥美容,功效很多,并且一个月就能见效,多余的湿毒排出体外,一身轻松。
两个法子,让祛湿效果翻倍
当然,除了食疗,还有祛湿步和祛湿穴的小技巧,配合使用,祛湿效果更佳。1祛湿步为什么湿气大的人腿容易肿?因为湿性下注,湿的重点是在下面,所以走的时候,着重对于腿的锻炼,怎么练呢?
湿气大的人可以这么散步:双手叉腰,后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脚尖勾着蹬出去。走得不用太着急,走稳一点、慢一点,只要把腿抖起来,气血循环就舒畅开,经络就疏通。
祛湿步,其实就是一个蹬腿的动作。我们这样走起来,它特别有效,可以促进腿的气血循环。腿的气血循好,湿气就能很好地消利出去。
2祛湿穴阴陵泉穴属于脾经上特别好的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穴位,可以说是祛湿第一穴。
取穴方法:做好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胫骨内侧髁后下方45度凹陷处就是阴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最舒适的体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侧阴陵泉上,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维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对局部肌肉进行左右弹拨。每次按揉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日2-3次。
悬灸方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约3cm处,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2次。
湿气是百病之源,8月是祛湿重点是把握天机,以免秋冬疾病缠身。觉得有用也提醒下朋友们吧!
左侧后背痛是气血运行不通畅造成的,传统医学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它或是自身背部受寒,或是自身久坐久蹲,导致背部气血运行缓慢,背部肌肉缺少气血滋养,会变得僵硬紧绷,气血不痛,不通则痛。
恢复它,需要强健体质,加快周身及背部气血运行速度,畅通淤堵之处,排出寒湿,使得周身及背部气血运行通达,便会得到恢复了。
怎么做呢?可以百度搜看此文《背部疼痛2大原因,这么锻炼2个月将有效得到恢复!》,文中讲述了一个传统锻炼的恢复方法,希望帮助到你,望采纳。
养脾胃一定要规范自己的日常饮食,养成定时三餐的好习惯,每顿饭七八分饱即可。并且要多吃一些清淡营养,柔软好消化的食物,忌讳那些荤腥油腻,辛辣刺激,过甜过咸的,需要长期的慢慢调养。
平时可以吃的谷物有大米、玉米、小米、高粱、糯米、小麦、大麦、大豆、蚕豆、薏苡仁、莲子、荞麦等。肉类食物有猪肚、牛肉、牛肚、鸡肉、鸭肉。蔬菜类有番茄、胡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萝卜、芫荽、莲藕、芋头、扁豆、蘑菇、木耳等。水果类有苹果、香蕉、荔枝、桔子、山楂、木瓜、石榴、大枣等。
调理脾胃,常按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点之一,是强身健体的大穴。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扶正祛邪的作用。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小腿鼻下3英寸,一个横向手指(中指)从胫骨前边缘。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无力、腹泻、便秘、痢疾、营养不良、躁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瘫痪、心悸、气短、乏力消瘦。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穴5-10分钟,每分钟15-20次,注意让足三里穴感觉像针刺一样又痛又热。
脾胃是健康的基础,脾胃的维护应该持续。只有脾胃养好了,我们才能充分的吸收营养,其他内脏才能有效运作。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5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