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一种警告,告诉我们这里出了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哪里痛就是哪里有问题,但凡事也有例外,有一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可不是这样!这个地方疼,千万别当骨科病!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左手臂没有缘由的突发疼痛,并伴有胸痛症状,千万别当作是劳累引起的骨科问题!大量的研究发现,左侧手臂疼痛是心脏骤停的征兆。这种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尽管疼痛不太严重,但要抬起手臂却十分困难。可为什么会这样呢?疼痛是由于神经受到刺激传到大脑皮层后人体就有了相应的感觉。心脏病发作引起的疼痛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左侧的神经造成的。所以,如果出现了左臂疼痛,千万别简单的以为就是胳膊疼,这可能是心脏在拉警报!如果身体出现以下情况
心梗离你不远了典型症状是胸口痛、发闷
心梗最典型的表现是胸部有闷痛的感觉,但持续时间比较短,不超过 5 分钟。有的人可能只有胸闷或胸痛、呼吸困难。此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头晕等症状。身体其他部位也会痛
疼痛部位常为胸部,一般疼痛范围有一个巴掌大小,但有的人可能表现为整个胸部,甚至肩膀、左臂、脖子、牙齿等部位的不适。
这里要强调一下,放射痛的范围很广,包括胃、下巴、肩膀、颈部、后背、左臂、左腿、牙、舌头等等部位的。▼ 深色为疼痛不适可能出现的部位如果身体频繁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到心内科就诊,必要时做心脏动脉 CT或者做一个心脏动脉造影看看血管是否出现狭窄。心梗突发时,3大自救方法严重的心梗很容易引起心跳骤停,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及时抢救,病人的死亡风险可以迅速下降。否则,即使挽回生命,病人也会因为长时间脑部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1、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心梗的治疗必须要去医院!看到病人倒下了,立马扶起来;马上喂水,在不明情况的时候喂药;用力摇晃患者等方法统统不靠谱。遇到心梗患者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具体位置和症状,等待救援。在等待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比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帮助医生了解情况。
如果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记得打开门,留出通道,方便急救人员施救。2、保持镇静,减少运动怀疑心梗发作,患者要立即停止活动,而且是任何活动。立即就地休息,避免外界干扰。心梗发作,着急慌乱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了患者病情稳定,大家还是要第一时间保持冷静。3、谨慎用药硝酸甘油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治疗心绞痛的药,但给心梗患者服用则要慎重。这个药可以使全身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因此,对于血压偏低的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服用硝酸甘油就是一大禁忌,它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增加休克的发生风险。所以,最好在测量血压后,真正确定血压不低再吃,可以尝试含服 1~2 片硝酸甘油(若无效,不要含服更多)。如果没有测量血压的条件,就不要盲目服用。平时做好这3件事
1、经常有鱼吃——预防心血管病,降低胆固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通过观察发现,每周通过吃一两次鱼摄取2克左右的欧米伽—3脂肪酸,能使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降低 36%,并减少 17%的死亡可能。2、口味轻——预防高血压,远离心脏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人每天吃盐不应超过6克(约平装满一啤酒瓶盖的量),并少吃腊肉、熏鱼等富含隐形盐的食品。盐摄入过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高血压。研究发现,吃得太咸,不仅容易导致血压增高,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血管疾病。3、 饮食结构“三五七”——身体的保健秘诀所谓“延寿三五七”,就是说饮食上要做到,三高、五低、七分饱。“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蛋白主要来源于谷类粮食、水产品、豆类及其制品的的植物性蛋白,和深海鱼的蛋白。高纤维:是指较为粗糙的蔬菜水果等。高质鲜度:这个概念跟天然食品更加相近,尽可能吃些新生产出来的食品,少吃加工食品,吃加工品要注意食品保质期限。
“五低”饮食
低脂肪:每人每天摄取脂肪不要超过膳食总热量的 15%~30%。低盐分:每人每天摄取的盐分以不超过 6 克为度。低糖分:少吃不含营养素的游离糖(白糖、红糖这种纯糖,而从食物中去获取糖类)。低胆固醇:指每人每天食用的动物性食品中胆固醇含量以不超过 300 克为好。低刺激性:食物的口味总体很清淡,油、盐、佐料等都很少。“7分饱”是说晚餐不要吃太饱,七分即可,在还想继续吃的时候离开餐桌。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它比任何一个器官的负担都重,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一个器官。赶快提醒身边的朋友们,记住心脏发出的这些警报,别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睡前脖子还好好的,一觉醒来脖子就不能动了 。
没错,就是落枕惹的祸。
想必大家都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前一天晚上脖子还好好的,第二天起来脖子沉沉的,一动就疼。甚至未来几天内脖子都不能动。下面李医生就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有关落枕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快速的治疗落枕。
落枕是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多发于春冬季节。发作之前没有任何前兆,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睡醒之后,突发的脖子、肩颈部位的疼痛。
那是不是脖子疼就是落枕呢?当然不是!
落枕, 主要症状表现为脖颈疼痛 ,而且这种疼痛感多为针扎的刺痛感,严重者也会有撕裂般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甚至会放射到头、背、上肢,导致这些部位也会出现疼痛感。所以,落枕并不仅仅表现为脖颈部位的疼痛。
落枕后的 另一个症状表现为头部偏向一侧,脖颈不能左右转动 。检查时脖颈并没有任何损伤,在斜方肌等受损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和轻微的肿胀。患者转动头部时,必须两肩同时转动。
落枕一般通过简单的体格检查就能判断,如果不太放心也可以通过X光片检查,如果X光片无异常就无需过于担心。 症状较轻的人一般3~5天就能痊愈,对于反复发作,对日常生活和睡眠造成一定阻碍的情况可以及时就诊,找专业的骨科医生进行治疗 。
落枕后,由于脖颈酸痛不舒服,头脑昏昏沉沉,这个时候大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自己动一动,按一按,来解颈部的疼痛。
注意不能乱揉!不能乱动!
人体的脖子上的神经是十分脆弱的,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自己盲目乱按一通,大力转动脖颈,极易导致颈部肌肉痉挛。甚至引发颈椎部位关节的紊乱,错位,反而加重病情。
有些人认为落枕不就是肌肉问题,那随便找一家按摩机构按一下就行了。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我们脖颈部位的肌肉神经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按摩不当,轻者改善不了落枕,重者可能会给颈部关节带来不适。因此在选择颈部按摩时,要选择专业的按摩师。
总之落枕后,尽量不要随意按动脖颈。特别是刚落枕的情况下,切记不要立刻按摩,别胡乱按动。如果感觉落枕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想要通过按摩缓解,也要谨记寻求专业医生或者按摩师治疗。
那导致落枕的罪魁祸首又是谁?该从哪些方面来注意和避免落枕情况的发生呢?
落枕出现, 首先要考虑睡觉姿势 。错误的睡姿,很容易导致头颈部偏斜过大,扯着脖子睡觉使得脖颈部位的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牵拉,导致肌肉过度紧张,难免就造成肌肉损伤。
特别是喜欢趴着睡觉的人一定要注意,这样的睡姿会使得脖颈偏向一侧,在熟睡的状态下,长时间处于一个姿势。持续性的牵拉很容易出现关节错位,导致落枕的情况发生。
此时正值寒冬季节,晚上睡觉时如果 颈部受凉,风寒入颈也会出现落枕 。睡觉时颈部一般都会露在被子外边,温度较低会对颈部的神经带来刺激性,很容易导致颈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造成脖颈僵硬,疼痛。
因此,在天气较冷,室内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睡觉时要注意门窗的缝隙不要正对着脖颈。睡觉时要盖好被子,避免寒气对脖颈的刺激。
同时,如果 经常性地出现落枕状况,要小心颈椎病 。患有颈椎病的人,极易出现反复落枕。肩颈部位受伤,导致肩颈肌肉收缩、关节紊乱,一旦熬夜,颈部肌肉更容易劳损僵硬,患落枕的风险也就更高了。
所以,患有颈椎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避免熬夜,长时间久坐,以免导致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引发落枕。
枕头对于人体 健康 有着重要作用,睡眠时间占据我们生活的三分之一。一个合适的枕头不仅能让我们睡得更香,也能够让我们的颈椎更 健康 。
人睡觉时,枕头可以使得头部与颈部以及腰椎保持平衡。垫枕头可以减缓下半身血液的流动,减少心脏负担,让呼吸更顺畅。而不枕枕头则容易导致脸、眼睛浮肿,影响睡眠质量。
挑选枕头必须 考虑枕头的高度 ,在仰卧睡觉时,枕头的高度在5到8厘米更为合适。在侧睡时,根据每人肩膀的宽度不同,枕头高度以8到10厘米为好,男性枕头可以高出女性一两厘米左右。只要 保证躺下时,枕头支撑部分高于后脑勺3到5厘米左右即可 。
挑选枕头时,要 考虑枕头的软硬程度 。枕头太软头部得不到良好支撑,极易导致头颈部疲劳。而枕头过硬会导致头部压力大,影响睡眠舒适度。因此要选择软中带硬的枕头,不仅可以支撑头部,还能放松肩颈,提高睡眠质量。
那如何选择适合的枕芯呢? 枕芯最好选择弹性好,透气性较好的样式 。特别是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稍微有点硬度的枕芯。比如荞麦皮,谷糠对于老年人来说软硬都很适合。
落枕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更有利于脖颈 健康 ,因此在选择枕头时一定要考虑枕头的高度,软硬以及枕芯的材料。帮助自己睡得更香更好。
物理热敷
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注意温度不要过高)对着疼痛的部位直接热敷。建议一天热敷两到三次,每次热敷的时间保持在20分钟左右。可以很好的放松肌肉,缓解脖颈疼痛,改善脖颈部位的血液循环,更好的治疗落枕,让脖颈更舒服。
按压穴位
按揉手三里穴也能很好地缓解落枕导致的疼痛。具体的穴位位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寻找。把大小臂折叠起来,在距离大小臂缝隙差不多两指的位置,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就是手三里穴位。
在按压手三里穴时,轻轻地转动我们的脖颈,一般10秒左右就会感觉明显好转。
药物治疗
如果上述方法后落枕还为缓解,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具体可以通过贴膏药来缓解肌肉疼痛或者涂抹红花油来放松脖颈。但注意膏药和红花油具有活血作用,孕妇不要使用。建议膏药可以在热敷后使用,效果更佳。使用膏药不要超过8小时,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
日常注重锻炼
对于经常落枕的人来说,要避免久坐对肩颈的伤害。每天可以做一做头颈的锻炼,通过头部的俯仰和左右转动,来增加肩颈部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进而减少落枕的发生。
虽然落枕不是什么很大的疾病,但是脖颈突然一动就疼,行动受到障碍,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麻烦。
了解落枕的原因,保持良好的睡姿、选择合适的枕头、预防颈椎病、避免肩颈受凉,能够很好地预防落枕的发生。落枕症状较轻的人一般3~5天就能痊愈,对于落枕的治疗,也希望上述提到的物理热敷、穴位按压、药物治疗以及日常锻炼这些小方法能对您有一些帮助。
我是李医生,您的 健康 ,我来守护!
别让产后疼痛跟你一辈子!专家教你6招预防妈妈手、肩颈酸痛、骨盆疼痛产后症状百百种,但大部分人卸货后都忙着照顾宝宝,没有多余时间处理身体问题。本文针对妈妈手、肩颈酸痛、小腹变大等5种常见的产后症状请治疗师提供预防动作,让你用运动轻松度过产后危机。 产后症状→妈妈手 许多人生了北鼻以后都会因为照顾宝宝而衍生出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其中又以「妈妈手」(stenosingtenosynovitis,狭窄性肌腱滑膜囊炎)最为普遍。「妈妈手」的成因是频繁使用肌肉导致肌腱发炎增厚、无法顺利移动而在大拇指和手腕中间产生疼痛。绝大部份的妈咪都是在哺乳、挤奶、抱小孩、换尿布时习惯固定一种姿势才导致妈妈手。但它不仅会在产后妇女身上发生,一般人如果反复活动肌腱,譬如常拧毛巾,也会出现妈妈手的症状。大里仁爱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文中表示,若不确定自己是否得了妈妈手,可以将惯用手握拳,用四根指头握住大拇指,尽量让大拇指延展,只要大拇指内侧和手腕中间感到疼痛,就可以确定是妈妈手。
当发现自己罹患妈妈手,该怎么办呢?王文中主任表示,由于妈妈手的成因是反复做某个动作,所以只要停止做那个动作,症状就会改善。建议妈咪在复原过程中多休息、避免让手部动作或活动量过大,并视情况搭配护具固定。通常家人的协助(帮忙做家事、带小孩)可以加快复原速度。若妈咪没有家人支援,则可以服用药物或施打局部类固醇缓解痛感。他指出,少数情况较严重的妈妈手需要请骨科或外科医师动手术,但大部分妈妈手都可以自行痊愈。预防妈妈手可参考以下两点:
1.挤奶、哺乳适时变换姿势、调整角度,避免固定一种姿势。
2.用电动吸乳器辅助挤奶。
产后症状→肩颈酸痛&下背痛 肩颈酸痛、下背痛和腰痛、骨盆疼痛一样,都属于「产后疼痛症候群」;这些症状通常在孕期就会出现,因产后没有及时调整姿势而无法复原甚至变得更严重。由于韧带一旦走位就很难复原,有可能要等到再次松弛(下次怀孕)才能重回原本的位置,妈咪在喂奶、挤奶、抱宝宝时都要注意姿势,平常也要多多保养身体,减少背负重物、养成锻练肌耐力的习惯才能避免疼痛情形持续。
产后肩颈酸痛、下背痛通常是因为哺乳姿势不当。王文中主任分析,妈咪哺乳时通常会把焦点放在宝宝身上,不大会改变哺乳姿势,单一肌肉长期受力便会产生疼痛。头、脖子、肩膀、下背和腰部酸痛的成因都是因为长期固定姿势所致。因此无论是亲喂或瓶喂,都应该尽量变换不同姿势,并适时使用哺乳枕或抱枕等辅具,才不会让疼痛情况更严重。
除了调整哺乳姿势,锻炼肌力可以让肌肉在承重时有较多力量支撑并保持稳定;坐着把双手往后撑则可以适时缓解局部肌肉压力;挺直身体有助固定肌肉,也是预防产后疼痛症候群的好方法。王文中主任强调,只要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有效缓解产后疼痛。但不能什么都不做就期待疼痛「可以自然痊愈」,要记住,产后疼痛症候群并不是一种暂时性的状态,而是一种身体反应,惟有积极处置,才能看见成效。
延伸阅读: 生完小孩以后动不动就感冒?小心产后免疫力下降3大讯号!
产后疼痛症候群常见姿势&影响部位
姿势
影响部位
持续低头看宝宝
脖子酸痛
独力用手抱宝宝
肩膀酸痛
弯腰帮宝宝洗澡、换尿布
背痛
抱宝宝坐的时候用单边大腿支撑
骨盆疼痛
如何缓解
捡地上的东西先蹲下再捡。 使用较长的扫帚或拖把打扫。 找一个比腰部高一点的平台帮宝宝换尿布、穿衣服。 抱宝宝时最好坐下用双边大腿的力量支撑宝宝。 坐着喂宝宝时尽量把腰挺直,并在手臂下方垫垫子支撑。 半躺式哺乳对背部负荷最小 。 咨询/王文中主任整理/戴筠
别让产后疼痛跟你一辈子!专家教你6招预防妈妈手、肩颈酸痛、骨盆疼痛 产后症状→小腹变大 不少妈咪产后虽然瘦回原本的体重,但小腹依然凸出且松松垮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腹直肌分离的缘故。王文中主任表示,在怀孕期间怀双胞胎、羊水较多、肚子大的较快或肚子在某段时间急速变大的人都有可能变成「小腹婆」,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孕期肚子太大」。正因为肚子愈大腹部愈容易松弛,他建议妈咪在备孕期间就开始控制体重、锻炼核心肌群,以免孕期体重增加造成腹部压力、腹直肌遭到破坏。
产后若想防止小腹变大变松弛,应该分两阶段进行,第1阶段先用束腹带分摊腹部力量,让束腹带在腹部用力时保护松弛的肌肉,第2阶段则须确保腹直肌
回到原位再开始运动,用运动拉回腹部肌肉。王文中主任指出,这两个阶段的具体作法可以参考「Tupler」运动;前6周绑束腹带,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他命C的食物,除了走路不要做额外运动,帮助结缔组织尽速复原,第2个6周再视结缔组织复原程度逐渐增加运动量,重点放在锻炼肌肉、使肌肉强壮。他提醒,
之所以将复原进程分成两阶段,是因为腹直肌尚未修复前运动只会让腹直肌受损更严重,且在腹部不适时做运动(特别是仰卧起坐等腹部运动)会增加腹部压力、使肌肉没有机会复原。太早做运动并不能让小腹变紧实,反而会让小腹更松弛,这点妈咪必须留意。
除了用束腹带和运动双管齐下,产后若出现咳嗽、便秘等症状须尽快就医以免肚子受压太大,其它会造成腹部压力的行为也是能免则免。有些钟情 *** 的人或许会想借由 *** 消除小腹,但 *** 其实对缩减小腹帮助不大,减轻腹部压力才是让肚肚变小的不二法门。
产后症状→尿失禁 尿失禁一般可以分成压力/应力性、急迫性、混合性、满溢性和功能性等5种类型。产后尿失禁大多是「压力性」,最常见的情况是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时漏尿、渗尿,少数症状严重的人连走路震动都会漏尿。王文中主任说,尿失禁无论在孕期或产后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其发生机率与生产经验息息相关,生育次数愈多愈严重;咳嗽、便秘、体重过重、胎儿过重、腹压增加都会提高罹患风险,备孕期做凯格尔运动可以降低罹病率,孕期做则帮助不大。
要预防产后尿失禁,在怀孕期间就要控制体重,不能把宝宝养得太大;如果自然产有困难,别让待产时间(第二产程)拖的太久,因为待产时间愈久,尿失禁机率愈高;抱宝宝时应尽量避免用肚子的力量支撑,以免骨盆腔不易复原;平常在家、在办公室可以随时做提肛(骨盆底肌)运动,模拟憋尿、憋屁状态,收缩会阴和 *** 附近肌肉,持续5~10秒再慢慢放松,以10秒为间隔重复练习。
王文中主任提醒,有些人误以为剖腹产可以降低尿失禁机率,但除非产程太长或会阴撕裂伤过大,否则生产方式只对产后头一年有影响,第二年以后剖腹产和自然产出现尿失禁的比率就差不多了。另外,切开会阴对预防尿失禁的帮助也不大,因为即便宝宝提早出来,产后尿失禁的机率也不会因此降低。
延伸阅读: 月子没做满真的有差?产妇痛诉40天月子做得心好累…女中医教你应付秘诀
产后小叮咛
抱小孩别用肚子施力,以免腹压增加。 若肌肉已经受伤,持续 *** 、活动会让复原速度变慢。 别因为喂母乳而不敢服药,腹压长期升高会产生大问题。 孕期症状到产后并不会不药而愈,还是必须积极治疗。
预防妈妈手
step1. 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拉开弹力带往前平举。
step2. 将弹力带往上举高伸直。
step3. 上半身往左侧弯曲,停留2 ~3 秒再回到原位。
step4. 上半身往右侧弯曲,停留2 ~3 秒再回到原位。
频率: 一边重复5 ~10 次再换边做。
目的: 伸展并强化肩膀、上背、腰部的肌肉群。
预防肩颈酸痛
step1. 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拉开弹力带举高伸直。
step2. 上半身侧身往左,停留2 ~3 秒再回到原位。
step3. 上半身侧身往右,停留2 ~3 秒再回到原位。
频率: 一边重复5 ~10 次再换边做。
目的: 伸展并强化肩膀、上背、腰部的肌肉群。
预防下背痛-- 基础动作
step1. 面向墙壁站直,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伸直轻推墙壁。
step2. 双手用力推墙,右脚适度前蹲,左脚尽量往后伸直、脚跟往后踩(弓箭步)。
step3. 左脚适度前蹲,右脚尽量往后伸直、脚跟往后踩(弓箭步)。
频率: 一边重复5 ~10 次再换边做。
目的: 伸展并强化肩膀、上背、腰和腿的肌肉群。
小提醒: 推墙时手臂须打直,不可弯曲。
预防下背痛-- 进阶动作1
step1. 面对墙壁躺下,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把脚踏在墙上,臀部尽量靠近墙。
step2. 用力将臀部慢慢抬高,让腰、臀离地。
频率: 重复5 ~10 次。
目的: 伸展并强化腰、上背和臀部的肌肉群。
小提醒: 动作时以身体可以负荷的程度为主,不要太勉强。若不会太费力,可以尝试双手抱胸,让难度升级。
预防下背痛— 进阶动作2
step1. 面对墙壁躺下,双手抱胸,把脚踏在墙上。
step2. 双脚轮流做踏步动作。
频率: 左右踏步为一次,重复10 ~20 次。
目的: 伸展并强化腰、背、臀及骨盆肌肉的协调。
小提醒: 此动作难度较高,动作时应视身体状况适时调整强度。
预防小腹变大-- 基础动作
step1. 双膝跪地,双手撑在地板上。
step2. 右手举起向前伸直,重复5 ~10 次后换左手做同样的动作。
step3. 左脚往后抬起再慢慢放下,重复5 ~10 次后换右脚做同样的动作。
频率: 单边重复5 ~10 次。
目的: 强化肩、腰、臀的肌耐力。
别让产后疼痛跟你一辈子!专家教你6招预防妈妈手、肩颈酸痛、骨盆疼痛 预防小腹变大— 进阶动作
step1. 双膝跪地,双手撑在地板上。
step2. 左手向前伸直,右脚向后抬起,头、背和抬起的脚呈一直线。
step3. 右手向前伸直,左脚向后抬起,头、背和抬起的脚呈一直线。
频率: 单边重复5 ~10 次,抬起时维持1 ~2 分钟。
目的: 强化肩、腰、臀的肌耐力。
小提醒: 做此动作时记得收小腹并将背部拱起来(背不要往下掉)。
预防尿失禁— 凯格尔动作1
step1. 平躺,手放身体两侧,双膝弯曲,用膝盖夹住小球或毛巾, *** 夹紧(缩肛)。
step2. 抬高臀部,维持5 ~10 秒放下。
频率: 重复5 ~10 次。
目的: 训练尿道外括约肌及 *** 旁肌肉群等骨盆底肌,强化膀胱颈的支撑,增加尿道闭合能力。
小提醒: 由于夹球的难度较高,一开始可以先夹毛巾;挑选小球时最好以较软、有弹性的球为主。
预防尿失禁— 凯格尔动作2
step1. 平躺,双手抱胸,双膝弯曲,用膝盖夹住小球或毛巾, *** 夹紧(缩肛)。
step2. 持续用膝盖夹紧毛巾,将左脚抬高维持5 ~10 秒换右脚做同样的动作。
频率: 重复5 ~10 次。
目的: 训练尿道外括约肌及 *** 旁肌肉群等骨盆底肌,强化膀胱颈的支撑,增加尿道闭合能力。
小提醒:
1.虽然各动作的运动频率定为5 ~10次,但不是绝对,妈咪可以视身体负荷状况增加或减少。
2.做扭转腰部的动作时,不要太急,慢慢来,扭转角度以身体可以负荷为主。
咨询/钟仁燕治疗师整理/编辑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4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传染病的教训:中餐必须改变这个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