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很多人的冰箱中囤满了雪碧、可乐和各种果味饮料用来降温,一瓶瓶下肚后,不仅钱包瘪了,体重也控制不住了~
其实除了上述的这些“快乐肥宅水”,在家喝一碗绿豆汤也不错,不仅经济实惠、清凉爽口还不容易长胖。
1绿豆汤煮法有讲究
开花or不开花,哪种更好?
中医认为巧用绿豆可以祛热邪,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暑的作用。不过煮法不同,功效侧重也有差异:
1清热解毒,煮开花绿豆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三倍,而且蛋白质富含赖氨酸,再加上其含有的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农药、汞、砷、铅等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使之减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这就是其解毒能力的来源。
而只有煮开花,这些物质才能发挥更好的功效。
2消暑解暑,不煮开花绿豆的消暑功效来源于绿豆皮,中医也叫做“绿豆衣”,主要是其所含的多酚类物质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就是绿豆煮的时间越短,多酚类物质含量越高,它的抗氧化活性也越高,解暑功能也是最好的,因此想要消暑热的话,绿豆无需煮开花。
绿豆快速开花小妙招
①浸泡冷冻法
把绿豆洗净加少量水(刚好没过绿豆)浸泡十来分钟,然后沥干水分,放入冰箱冷冻层,四小时后拿出,吸水后的绿豆体积变大,经过冷冻会把绿豆撑裂,就很容易开花了。
②炒制法
如果刚买的绿豆想马上煮,可以先把绿豆洗净放入锅中小炒到水干,然后加入凉水,绿豆表皮遇冷就会马上破裂,等水开后再煮两分钟,绿豆就完全开花了。
3清除自由基,绿色的绿豆汤同样是绿豆,但有些人煮出来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而有些人的则是绿色,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正常的。
绿豆皮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氧化后也就渐渐变色了。这跟我们削了皮的苹果放久了变颜色是同一个道理。
绿豆汤不变色的诀窍
①避免用铁锅,最好用高压锅,既隔离了氧气,又能缩短熬煮时间。
②煮的时候加一点醋或者柠檬汁。
不过无论绿豆汤是红色还是绿色,大部分的营养成分并没有损失,只不过绿色的绿豆汤抗氧化物更多,清除自由基效果更好。
2久置绿豆汤,暗藏致病菌
很多人煮绿豆汤时都会煮一大锅,放着慢慢喝。但是绿豆汤在室温下静置5小时,就会开始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产生的肠毒素A需要煮30分钟才能被消灭,否则进入肠道后容易引起黏膜感染、溃疡。
在所有的食物中毒案件中,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约占1/3。因此喝不完的绿豆汤、豆浆等,放凉到五六十度时,应及时放进冰箱,并用盖子盖好或者保鲜膜密封好。
而放入冰箱冷藏的绿豆汤建议在1-2天内吃完,且拿出来后需要再次煮开后食用。这样不仅可以杀灭在冰箱中滋生的细菌,还能避免食物过凉对胃肠道的伤害。
3绿豆汤加点料,效果更好
绿豆除了直接煮汤,加点其它配料,能有不同的效果:
1绿豆+薏米——辅助控糖做法:如上消症状明显,比如经常口干、口渴重,绿豆和白薏仁的比例为2:1;如果下消症状明显,出现尿频量多、腰腿酸痛,绿豆和白薏仁的比例为1:2。
绿豆主要是取其皮,即绿豆衣,能清除体内毒火,改善糖尿病消化不良症状;薏米有清热化湿健脾的功效,帮助消除体内堆积的水分。
2绿豆+冬瓜——祛湿材料:绿豆100克、冬瓜100克、茯苓20克、蜂蜜5克、清水适量。
做法:绿豆洗净后泡半小时,然后上火煮至开花,放入切成小块的冬瓜和茯苓,煮至冬瓜透明出锅,调入少量蜂蜜。每天喝2~3次,每次喝1杯。
功效:解暑利湿,特别适合夏季湿气重时饮用,尤其建议三伏天里常喝。但阳虚、怕冷人群不建议饮用;糖尿病、肥胖人群不建议加蜂蜜。
3绿豆+百合——宁心安神做法:绿豆100g先煮沸,再放入20g百合,煮至熟烂,可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和绿豆搭配,清心除烦的功效更好,适合失眠多梦、心情抑郁等人群作为日常膳食。
4喝绿豆汤,把握4大原则
绿豆汤虽好,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喝,也不是人人都能喝的。
1不宜空腹喝夏天炎热,很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喜欢把绿豆汤当饭来喝。
殊不知,绿豆汤空腹喝并不利于健康——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绿豆性寒凉,空腹饮用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可导致腹泻、胃寒、胃痛等症状,脾胃虚弱者可引发慢性胃炎。
2不能喝太多绿豆汤好喝,却不能喝太多,绿豆中含有的低聚糖容易导致胀气,绿豆本身不易消化,过量饮用会伤害脾胃,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易反酸人群更要少喝。
建议大家一周喝2-3次,每次一碗即可。
3不宜与温热中药同服绿豆汤对某些药物有解药的作用,比如与温补类的中药一起服用,会与中药中的生物碱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沉淀物,进而降低药物的药效,影响身体的恢复情况。
但若是患有中暑、咽喉肿痛、急性腮腺炎、口干、口苦、泌尿系统感染等热证实证时,在服中药的同时喝点绿豆汤(150毫升),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能促进病情好转。
4这些人慎喝①体质寒凉人群,常伴有四肢冰凉、容易腹胀、大便浠、腰腿冷痛等现象,不宜喝绿豆汤。
②老人、小孩、有胃病等脾胃虚弱人群也最好少吃。
③经期女性、孕妇不宜喝。
每当夏天的时候总是酷暑难耐,现在就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夏天喝的饮品,可以起到清凉解暑的效果。
其实夏天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季节,不管大家喝任何的饮品都要注意,寒凉之物不能常喝,因为这样会影响体质,尤其是对女生非常不好,解暑虽然重要,但是一定不能伤身。
1、可以具有清热去火,止咳化痰解暑的功效
在酷热的夏天,适度饮用绿豆汤可以很好地降低容易上火的状况,也可以减轻身体燥热流汗的状况,做到清热去火,止咳化痰解暑的功效。
2、祛除湿气,防止容易上火
此外应用恰当的绿豆汤也可以有效的清除身体内的体内湿气,推动身心健康;假如吃一些很容易热性食物,可在以后饮用一些绿豆汤,防止容易上火。
3、利湿退肿
适度喝一些绿豆汤,也可以具有利湿退肿的功效,针对这些小便不畅而引发浮肿,尿少、腹水、四肢水肿的人可以适度饮用一些绿豆汤。
此外虚寒体质的人,不建议每天都食用绿豆汤,每星期喝绿豆汤的频次尽量不要超越三次,绿豆汤一般合适在夏季饮用,针对身体素质较孱弱的人而言,不适宜在冬季的情况下饮用绿豆汤。
大家平常在制作绿豆汤的情况下,除开可以加上绿豆之外,还能够之中加上其它的食物,例如小枣、莲子、大枣等,不但可以使熬料出去的绿豆汤更为美味可口,并且营养成分也更高一些。
制作绿豆汤恰当的方式:我们在制作绿豆汤的情况下,应当首先要把绿豆洗干净以后泡浸在水里半小时,以后再往锅里边添加适量的冷水,再添加用冷水泡浸后的绿豆,随后盖锅用走红烧开后转中火熬煮,在水分即将煮干时,添加沸水再次烧开,最终添加老冰糖或是白砂糖,走红烧开后转中火煮20分钟,美味可口的绿豆汤就大获全胜了。
在酷热的夏天,大家除开饮用绿豆汤来做到清热去火的作用之外,还可以根据吃适度的水果蔬菜,例如无籽西瓜、茄子、苦瓜汁、青瓜等来做到清热去火的作用。
赤小豆和红小豆,在日常饮食中,经常被人们分不清,也难怪,网上很多写法都有误,红豆和相思豆也是不一样的。赤小豆常和红豆经常常一起用,而且效果大致相同。当然了,赤小豆和红小豆多少还是有些差别的。比如:
一、外形不一样
赤小豆颜色比较发暗黑,红小豆颜色紫红色,鲜亮。赤小豆粒较长,红小豆粒圆。
二、在营养成分上稍有差别
红小豆淀粉量较高,质地相比赤小豆软一些,所以出沙率较多,赤小豆相对较硬。蛋白质略高一些。
三、口感上也稍有差别
中药入药大都使用赤小豆,赤小豆清心除烦,消肿解毒,利尿通乳。
赤小豆薏米粥和红小豆薏米粥
薏米营养价值很高,因此,被称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薏米是药食同源食物,俗称″药玉米"。
薏米有明显的异味,让很多人无法接受,而赤小豆和红小豆的气味比较平淡,因此,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赤小豆薏米粥或红小豆薏米粥,先要把薏米进行处理,去除薏米特有的异味。
1、去除薏米特有的异味
把薏米挑选干净后,用水淘洗,沥干水分,倒入锅里中小火炒至出现焦糖色即可,也可以装盘放入150℃左右烤箱中,烘烤至出现焦黄色,时间为25分钟左右。
2、赤小豆或红小豆浸泡
把赤小豆或红小豆挑选干净后,用水淘洗,浸泡3小时~4小时。
3、用电压力锅煮粥
把浸泡后的赤小豆或红小豆与炒或烤后的薏米倒入电压力锅内胆,加入8倍左右的水,盖上盖子,按煮粥/羹按键,选择浓香即可。
你喜欢口感软糯的粥,就用红小豆和薏米煮红小豆薏米粥;需要钙和铁更多的粥,就用赤小豆煮和薏米煮赤小豆薏米粥。
小结
赤小豆细长圆形稍扁,红小豆短圆柱形稍扁;赤小豆颜色暗红或紫红,红小豆颜色枣红或暗棕红。
赤小豆比红小豆更难煮烂;煮熟的赤小豆口感偏硬而粉,煮熟的红小豆口感软糯。
赤小豆中的钙和铁的含量比红小豆中的钙和铁的含量高很多。
喜欢口感软糯的粥,用红小豆和薏米煮红小豆薏米粥;需要钙和铁更多的粥,用赤小豆煮和薏米煮赤小豆薏米粥;想要赤小豆薏米粥或红小豆薏米粥美味可口,就要把薏米炒或烤至焦黄色。
1,绿豆汤
绿豆中写信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非常适合夏季食用。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
2、苦瓜汁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带有苦味的蔬菜中,首选的就是苦瓜了。苦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消暑清热,明目解毒的作用
3、青菜
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4、柠檬水
柠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美白淡斑、收细毛孔、软化角质层,对皮肤有很强的护理作用,同时还能增强皮肤的抗晒能力。
5、西瓜汁
西瓜不同于喝水或饮料,它对人体不仅仅是水分的补充。西瓜汁中含有多种有益健康和美容的化学成分,如能促进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这些成分易被皮肤吸收,对面部皮肤的滋润、营养、防晒、增白效果较好。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94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