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德尔塔变种新冠病毒的入侵,国内各地再次出现疫情。很多城市刚刚看到摘掉口罩的希望,又重新戴了起来。
近日,“口罩佩戴超4小时,会成为细菌培养皿!”的话题冲上热搜。
这究竟是不是真的?
口罩戴4小时会变细菌培养皿?
天热的时候,佩戴口罩时间稍长,会明显感觉到口罩下的皮肤温度因为空气无法流通而偏高,加上呼吸的原因,口罩内也会渐渐潮湿。因此,在口罩覆盖的区域,其实是一个综合了高温、高湿度、厌氧环境的“细菌乐园”。
如果长期不更换口罩,这种高温高湿厌氧的环境会造成许多的皮肤问题。
此外,口罩的湿热环境非常利于细菌增殖,且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防护能力下降。但“口罩四个小时不换就会成为细菌的培养皿”的结论并不科学。
疫情防控敲黑板:
再热也要继续坚持戴口罩
虽说戴着口罩会比较闷热,但疫情之下,正确佩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措施,也是尊重他人的文明表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大家务必继续戴好口罩,更要勤换口罩。出门戴口罩的同时,也要注意:
1.多备几个口罩,夏季建议1至2小时换一次口罩;
2.口罩一旦被汗浸湿就要更换,否则无法有效预防新冠病毒;
3.旅途中常洗手,遵守“1米线”规定,及时清洁消毒。
在公共场所、通风不好的
密闭空间等建议戴口罩
在空气流通不好地方,比如封闭的交通工具飞机、高铁、地铁、公交车等,封闭的公共场所如乘坐电梯这样通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要戴口罩。
到医院就诊或者陪同亲友看病,在医院环境中一定要戴口罩。此外,在公共服务窗口,像超市的收银、银行的柜台这些地方要戴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
如何正确戴口罩
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科学佩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有利于保护个人,又有益于公众健康。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可松懈
现如今出门戴口罩已经成了市民们的常态,而在这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科学规范的佩戴口罩也是非常重要的,近期有居民听说口罩潮湿会影响防护效果是引发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口罩潮是真的会影响防护吗?那我们应该如何规范的佩戴口罩才会保证自己的安全呢?大家在佩戴口罩的时候都应该有过亲身的体验,戴着口罩进入温度相对较高的室内场所,口罩会瞬间湿透。冬天在室外行走,呼吸的水汽也会使口罩内壁出现小水滴。虽然潮湿的口罩有些略微的难受,但很多人都认为它防护效果不会打折扣,实际上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专家有所表示,口罩主要是靠静电力来吸附病毒、气溶胶 ,而潮湿之后进钉的作用就会消失,所以这时就起不到应有的保护效果,所以口罩一旦变潮湿,专家给的建议是尽快更换。我们接下来看一下该如何正确的戴口罩:
1.确保口罩反面朝内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防护口罩罩住口鼻及下巴,还有鼻夹的部位向上紧贴着面部。
2.保证鼻梁处口罩的中心位置,用右手将口罩带子挂向耳朵后方根部。
3.用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向两侧移动,根据自己的鼻子按压住,保证口罩的封闭性。
4.摘掉口罩时不接触口罩外侧,则拿着挂耳绳取下。摘下口罩后也要及时洗手。
5.只要不是去过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可以循环利用的口罩不必消毒,可以直接挂在干净通风的地方或存放在清洁投机的纸袋中。
6.平时用的一次性口罩,尽量不要待时间过长,超过4小时就一定要更换。大家也记得戴口罩前用肥皂喝水或者是含有酒精的免水洗手液洗手,一旦变得潮湿,请立即更换新的口罩,一次性的口罩,不要重复的使用。千万不要为了省钱重复使用一次性的口罩,这个样子会让口罩没有原本的保护用途,起不到保护您健康的功效。最重要的是选购口罩时,一定要走正规渠道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 取下口罩之后,也请立即放在废弃封闭的垃圾桶内。 在这段充满危险的日子里,大家平时的防护心一定不可减少,出门在外一定要佩戴口罩,不可有侥幸的心理。爱护自己,更是爱护家人,保护大家。
主要看用户和实际情况。基于接触病原体感染高危医务人员的需要和手术口罩的一些特点,建议仅佩戴4小时。如果我们把这当成一个普遍的金科玉律,认为任何一个戴任何面具的人都应该这样,我们只是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以我们更能理解的N95为例:“专家说,N95口罩最多可以戴4个小时。”可以,但不代表口罩不能连续戴4小时。但是人们不能穿四个小时。
N95的呼吸阻力比较大,不宜连续佩戴太久,否则可能会对人的肺部造成损伤。口罩过滤级别越高,呼吸阻力越大。同样,外科口罩的过滤等级虽然没有N95高,但还是有呼吸阻力。所以当我们戴口罩的时候,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窒息,呼吸困难。而且长期戴口罩会削弱我们的抵抗力。所以要注意佩戴的时机,防止事情倒退。我们大部分是非疫区的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概率比医务人员低很多。平时出去一段时间买蔬菜水果,回家路上买口罩等。,回家后扔掉。目前,医院缺乏医疗用品。为了节省防护用品的使用,很多医生护士宁愿中午不喝水不吃饭去上班,只在下班后摘掉帽子、口罩和隔离衣。请不要进一步压榨已经稀缺的材料。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一线最危险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节省物资。
因为眼睛和鼻子是相通的。一旦不小心揉到眼睛,让病毒带着眼泪流到喉咙。因为感染,防疫不仅仅是把病毒堵在口鼻。把病毒挡在眼睛里。
虽然只是从防护效果来说,N95口罩防护效果最强,其次是医用外科口罩,再其次是普通医用口罩。但是N95口罩也有一些实际问题,使用不舒服,购买困难,价格高。所以,你不用抢购不能穿的N95,也就是白穿。如果去一般开放的公共场所,不与患者接触,可以选择佩戴无过度防护的医用外科口罩,但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应佩戴N95口罩。
空气中本身就有很多细菌,悬浮微生物,灰尘。但是人的皮肤是人体防病毒的第一道防线,所以不要怕,如果想要更保险,一般人都是正规的试戴,所以你可以选择反面试戴,,口罩一般都是均码的所以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口罩成为武汉新型肺炎下,人人疯抢的用品,尤其是医疗用口罩,造成现在所谓的口罩之乱,各国都有口罩不敷使用的情形,在台湾更是施行了实名制购买口罩政策,目前仍无法缓供货不足的情形。
而在第一线防疫人员及全民的努力下,未出现社区型感染,除会进出医院者、陪病家属、抵抗力较弱的慢性病患需要配戴医疗型口罩外,在一般公共场所,只要生病的人自行配戴口罩,旁边的人就会安全许多。
根据食药署的资料显示,一般外科口罩共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防水层、中层具过滤细菌的作用,最内层可吸附湿气,对于 6μm 以上微粒有 90%的阻隔效果,所以可以阻隔大部分飞沫传染病菌。
认清材质才不会买错 / 图片制作:艾蜜莉医疗用N95口罩,N表示这材质可在非油性场合中使用,而95的意思是可以过滤 95%以上的粉尘,包括飞沫及某些有毒气体。但因为这类口罩密度非常厚,戴起来会觉得难呼吸,一般民众其实是戴不住的,所以在防疫或是日常疾病预防上,使用一般外科口罩已足矣!N95口罩就留给第一线防疫及医护人员使用。
1.「开」:打开包装,检查口罩有无破损。
2.「戴」:两端松紧带挂上耳朵,鼻梁片固定在鼻梁,口罩拉开到下巴。
3.「压」:轻压鼻梁片,让口罩与鼻梁贴紧。
4.「密」:检查口罩和脸部内外上下是否密合。
戴口罩这4步骤不可少 / 图片来源:截自卫生福利部确实执行 4 步骤,才能够达到有效的防范!不过在这防疫关键时刻,戴口罩只是能防范带有病菌的飞沫,如果在戴口罩的时候,你的手上已经存留了病菌,那就会让病菌透过你的手沾染在口罩上,进而有机会入侵人体内造成感染。
所以戴口罩前请一定要先洗手,当口罩浸湿后,就需要做更换!而且脱口罩也是有正确步骤的:
1. 先抓着口罩耳挂。
2. 不要摸到口罩表面。
3. 记得丢入垃圾桶,若有呼吸道症状者先放进夹链袋内封好,再丢弃到有盖的垃圾桶。
4. 将口罩丢弃后要洗手。
如果只是在出入人潮众多的地方,像是搭乘大众交通运输而短暂戴口罩的话,当需要拿下时,请记得不要将口罩随手丢在桌上,或是随便折一折就放入包包。请准备一个干净全新的信封,将脱下的口罩放入保存。
此方法为香港医学会前会长蔡坚所提供,在这口罩缺乏的时期,如果在正常使用口罩下,没有出现明显脏污,就可以用信封来保存,因为信封有助吸收口罩上的水气、保持干燥,不利于病毒生长,在这非常时刻是让口罩重复再使用的。(更多阅读: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吗?医师教一招:放入信封就可以)
脱下口罩的步骤也很重要 / 图片来源:截自小米简报
但大家在买不到口罩,又非常需要口罩的情形下,不得已可透过消毒再继续使用。中山医学大学职安系副教授赖全裕实验发现,比起使用酒精、高压灭菌法,使用「电锅干蒸」 3 分钟,是最不会影响口罩过滤力的方法。不过赖全裕副教授也提醒,这是口罩短缺时的应急措施,并不能当成常规使用。
作法如下,可用一般家用电锅依序放入内锅架、内锅,再放上没沾染鼻涕、血液或体液的口罩,记得不要让口罩直接碰触到电锅底部,免加水直接按下煮饭键,干蒸约 3 分钟待煮饭键跳起后,再继续闷温约 5 分钟即可拿出来继续使用了。
图片来源:经Yingying Chen授权使用,未经同意者不可任意转载不过在干蒸 5 次后,口罩的过滤力会减损到 70%以下,就必须要丢弃,不能再继续使用了,而且重复干蒸,也会让挂耳的松紧带逐渐弹性疲乏。
因为以上这 4 种族群不是本身抵抗力就比较差,就是比一般人更常会接触到病菌,所以可以的话,请直接换新口罩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所以除了戴口罩外,「勤洗手」才是更好预防感染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采用肥皂洗手,但如果在外面不方便,就可以用酒精性干洗手液来洗手喔!(更多阅读:肥皂、酒精、抗菌洗手液,感染科医师:选对才能清除病毒)
文 / 彭幸茹? 图 /?阿巫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2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