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检验检疫局在11月21日于成都双流机场口岸入境旅客中发现2015年四川本地首例登革热病例,是国内继广州、台湾等地后,又一受到登革热侵袭的地区。小编通过查阅相关资讯得知,今年以来,国际登革热疫情已导致百余人死亡,光是台湾目前就已经达到174人的恐怖数字,登革热如此猖狂,希望亲爱的大家都能多多注意防范以进行遏制。现在,小编先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登革热症状表现:
简介:潜伏期3至14天,但通常为4至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标准,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而我国近年来所见的典型登革热,在临床上又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对于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实际上是登革出血热的两个临床类型。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年人病例通常表现为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在24h内体温可升至40℃。同时还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在早期就已可见。儿童病例则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发热持续2~7天。有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康复;
2.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有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多种类型。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时间约为3~4天;
3.出血:25%~50%病例会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女性私处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天;
4.其他约1/4病例有肝肿大,黄疸不多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伴有休克;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天)。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多多掌握相关知识以实现有效预防、快速发现病情、及时治疗,让健康生活有准备更可靠。
2012年10月31日,登革热疫情在多米尼加蔓延,导致26人死亡。而登革热疫情主要由蚊虫传播,目前多米尼加流行登革热,发现5510例病例。
多米尼加卫生部门31日说,登革热疫情目前正在多米尼加境内迅速蔓延,现已发现5510例登革热病例,其中已有26人死亡。
根据卫生部门当天公布的统计报告,在5510例登革热病例中,有442例是本周新增病例,其中5人不治身亡。26名死者中,包括1名年仅2岁的儿童和1名21岁的孕妇。
多米尼加气候闷热,近来又屡遭热带暴雨和飓风袭击,致使登革热疫情在全国各地广泛蔓延。卫生部门正在严密监控疫情蔓延情况,并采取清除蚊虫孳生地、喷洒药物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以遏制登革热疫情蔓延。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热带传染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烧和肌肉疼痛等症状。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死亡率比较高。
登革热疫情蔓延多米尼加致26人死亡,疫情主要通过蚊虫进行传播。因此,市民应做好防蚊灭蚊的措施,避免被蚊虫叮咬感染上登革热,对健康造成影响。
这种情况,外国及国内公司肯定有责任。为了避免他们逃避责任,可以让你的哥哥联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通报有关情况(当然要秘密),并寻求帮助。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广泛流行。
登革热已列入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及县、区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编辑本段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预防]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
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登革热
权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 提供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享
病因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反转录“RT-PCR”检测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出现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失调,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均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
3.猩红热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小时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4.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1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怎么洗澡最健康,女人洗澡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