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是很常见的症状,我们知道,贫血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更别说是对幼儿的危害性了,小孩子一旦出现贫血的情况,就会影响孩子的各方面,比如智力、情绪和身体机能等,那么,小儿贫血是怎么回事呢?小儿贫血怎么补呢?家长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什么是小儿贫血
贫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至6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6~14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
小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最常见的就是营养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的缺乏从而导致血红素的合成减少所引起的疾病,是目前全球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婴儿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多。而母乳和牛奶含铁量都很低不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此时若未及时添加含铁的辅食,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2、母乳好还是不好
很多家长认为,母乳喂养是最天然的方法,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认为母乳喂养就不会造成宝宝贫血。
但是,最好的食物不一定没有缺陷!
据一项对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婴儿期纯母乳喂养发生贫血的几率高于混合喂养,进行人工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22.58%,实行混合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1.20%,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3.93%。
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但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铁量可达到9毫克。因此,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母乳成分缺铁和缺乏维生素D就是母乳的短板,只要及时添加这些元素,就会让母乳更完美。(TIPS: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4~6个月以前实施纯母乳喂养)
除了母乳的短板需要及时添加铁和维生素D以外,母乳喂养导致贫血发生率高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妈妈本身就有营养不良或者贫血:
现在很多妈妈刻意减肥节食,或者患有代谢亢进性疾病,导致本身的营养不良,体内铁元素的缺乏,甚至贫血。母乳是妈妈自身生产的,原料不足,产品(母乳)的铁含量肯定不足,就容易导致宝贝贫血。我们经常说的牛吃得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我要强调的是,吃什么样的草,挤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奶,食物里的蛋白含量越高,奶里的蛋白含量才会高,饲料里的营养成分越多,奶的营养才越全面。
2、没有及时添加辅食:
孩子到了该添加辅食的时候却仍然只吃母乳,或添加辅食量较少,或添加不得当都会造成缺铁性贫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不早于17周,不晚于26周。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远远高于各种配方强化奶粉产品,但是母乳中的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幼儿食用非婴幼儿配方的奶粉或辅助食品(比如只给孩子喝粥),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需要及时给孩子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3、某些因素会影响铁吸收:
比如补钙、补锌过多会影响铁吸收,这些阳价例子都是通过同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吸收,相互竞争,过多的补充一种阳价例子就会影响另外一种的吸收。钙的吸收有赖于维生素D,绝大部分婴儿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就可以,你不要盲目补钙。母乳还有丰富的锌元素,并且吸收率高,母乳喂养的孩子很少需要补充锌元素。
母乳确实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但妈妈一定要根据婴儿的发育情况调整自己的饮食,及时补充母乳缺乏的元素,不要因为母乳缺乏铁元素就盲目放弃母乳喂养!
3、饮食指导
鸡肝、鸭肝、鸡血、鸭血是小儿补血的最佳食物(每一百克食物(铁含量、蛋白质含量))
牛肉(3.2毫克、20.1毫克)
猪肉(3.4毫克、18.4毫克)
鸡肝(13.1毫克、16.6毫克)(鸡肝富含血红素铁、锌、铜、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
鸡血(28.3毫克、10.1毫克)(鸡血富含铁、锌、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
建议一岁以后在添加鸡蛋和蛋黄
蛋黄(10.2毫克、15.2毫克)(蛋黄含有丰富的铁、锌和维生素D)但由于蛋黄中存在一种卵黄高磷蛋白,可干扰铁的吸收,使得蛋类铁吸收率降低,并且鸡蛋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大豆营养丰富,含铁量高,但其所含的铁较动物性来源的铁吸收率要稍差一些
小儿贫血是很常见的症状,我们知道,贫血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更别说是对幼儿的危害性了,小孩子一旦出现贫血的情况,就会影响孩子的各方面,比如智力、情绪和身体机能等,那么,小儿贫血是怎么回事呢?小儿贫血怎么补呢?家长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什么是小儿贫血
贫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至6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6~14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
小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最常见的就是营养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的缺乏从而导致血红素的合成减少所引起的疾病,是目前全球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婴儿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多。而母乳和牛奶含铁量都很低不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此时若未及时添加含铁的辅食,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2、母乳好还是不好
很多家长认为,母乳喂养是最天然的方法,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认为母乳喂养就不会造成宝宝贫血。
但是,最好的食物不一定没有缺陷!
据一项对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婴儿期纯母乳喂养发生贫血的几率高于混合喂养,进行人工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22.58%,实行混合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1.20%,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3.93%。
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但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铁量可达到9毫克。因此,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母乳成分缺铁和缺乏维生素D就是母乳的短板,只要及时添加这些元素,就会让母乳更完美。(TIPS: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4~6个月以前实施纯母乳喂养)
除了母乳的短板需要及时添加铁和维生素D以外,母乳喂养导致贫血发生率高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妈妈本身就有营养不良或者贫血:
现在很多妈妈刻意减肥节食,或者患有代谢亢进性疾病,导致本身的营养不良,体内铁元素的缺乏,甚至贫血。母乳是妈妈自身生产的,原料不足,产品(母乳)的铁含量肯定不足,就容易导致宝贝贫血。我们经常说的牛吃得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我要强调的是,吃什么样的草,挤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奶,食物里的蛋白含量越高,奶里的蛋白含量才会高,饲料里的营养成分越多,奶的营养才越全面。
2、没有及时添加辅食:
孩子到了该添加辅食的时候却仍然只吃母乳,或添加辅食量较少,或添加不得当都会造成缺铁性贫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不早于17周,不晚于26周。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远远高于各种配方强化奶粉产品,但是母乳中的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幼儿食用非婴幼儿配方的奶粉或辅助食品(比如只给孩子喝粥),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需要及时给孩子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3、某些因素会影响铁吸收:
比如补钙、补锌过多会影响铁吸收,这些阳价例子都是通过同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吸收,相互竞争,过多的补充一种阳价例子就会影响另外一种的吸收。钙的吸收有赖于维生素D,绝大部分婴儿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就可以,你不要盲目补钙。母乳还有丰富的锌元素,并且吸收率高,母乳喂养的孩子很少需要补充锌元素。
母乳确实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但妈妈一定要根据婴儿的发育情况调整自己的饮食,及时补充母乳缺乏的元素,不要因为母乳缺乏铁元素就盲目放弃母乳喂养!
3、饮食指导
鸡肝、鸭肝、鸡血、鸭血是小儿补血的最佳食物(每一百克食物(铁含量、蛋白质含量))
牛肉(3.2毫克、20.1毫克)
猪肉(3.4毫克、18.4毫克)
鸡肝(13.1毫克、16.6毫克)(鸡肝富含血红素铁、锌、铜、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
鸡血(28.3毫克、10.1毫克)(鸡血富含铁、锌、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
建议一岁以后在添加鸡蛋和蛋黄
蛋黄(10.2毫克、15.2毫克)(蛋黄含有丰富的铁、锌和维生素D)但由于蛋黄中存在一种卵黄高磷蛋白,可干扰铁的吸收,使得蛋类铁吸收率降低,并且鸡蛋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大豆营养丰富,含铁量高,但其所含的铁较动物性来源的铁吸收率要稍差一些
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 是由于缺铁而导致的,因为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 并且有些食物中的铁由于有草酸盐,碳酸盐和植物酸盐等,会干扰铁的吸收利用,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这个阶段的婴儿生长发育很快,一般到l 岁时体重已是出生体重的3倍 血液循环中具有携带氧能力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需要更多的铁元素来合成血红蛋白。这些铁元素怎样补充呢?
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获得铁元素和营养物质所必须的,也是防止缺铁性贫血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合理" 是指乳食的调配要根据小儿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饮食。如出生后6个月的小儿就要注意添加辅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以适当选用鸡蛋黄、瘦肉末 蔬菜汁、水果汁、蔬菜泥、猪肝泥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一旦罹患了缺铁性贫血的小儿会出现 易倦怠、乏力、烦躁不安,厌食,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易感冒.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不利,如果化验检查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应积极治疗纠正贫血。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多食则伤胃,过饥则伤脾,水谷精微无从运化 气血津液不能化生,而形成贫血。另外,如果能进食充足,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很弱,也会出现贫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0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