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流脑和乙脑有哪些区别

佚名 2023-07-13 21:32:14

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这两种疾病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造成的传染性疾病,两种症状都对身体的危害比较大,所以在适当年纪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流脑和乙脑虽然有相似之处,但还是具有一定差别的,那乙脑和流脑的区别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1、病原体不一样

流脑是有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属于细菌感染。而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是病毒感染。

2、流行季节不一样

流脑主要在冬末、春初季节流行;乙脑流行在夏、秋季节。

3、传播途径不一样

流脑是咳嗽、喷嚏产生的飞沫借助空气,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播;乙型脑炎是由于受到带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叮咬才得病的。

4、症状不一样

流脑和乙脑都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但乙脑病人没有败血症期,不会出现出血点和瘀斑,也很少出现休克者。

5、病变部位不一样

流脑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脊髓膜,特别是蛛网膜及软脑膜,一般脑实质的损害比较轻微。而乙脑的病变主要的脑组织,以大脑、脑干的损害比较严重,在医学上交坐脑实质的损害。

6、治疗方法不一样

流脑是一种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乙脑由于是是病毒感染,至今仍没有特殊的控制感染的办法,治疗乙脑多是对症治疗。

7、其他区别

流脑和乙脑的重症病人都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危险症状,但是乙脑的病程不像流脑那么迅速。

流脑的病程较短一般为7-10天,而乙脑病程较长,2周左右才进入恢复期甚至在发病半年后仍遗留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

8、流脑的症状

据介绍,流脑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烧、咽喉疼痛等,数小时后身体开始出现血性皮疹,一般伴有头痛、呕吐,随后出现高烧、抽搐,严重的还将伴有休克、脑水肿、昏迷等症状。流脑起病很急,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发展到严重期,一旦耽误治疗,死亡率较高。

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突然出现40℃左右,常于肩、肘、臀部等皮肤受压部位出现出血性的、大小不一的瘀点、瘀斑,有的出现抽搐,重者可出现休克。如果是小宝宝的话,通常发病较急,容易发生惊厥或有烦躁、尖叫、双目呆滞、拒奶、呕吐,囟门未闭者可见前囟饱满。

9、流脑预防措施

1、“三晒一开”,杀灭病菌。“流脑”的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有怕冷、怕热、厌氧的特性。所以,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流通的环境中不易生存。“三晒一开”就是常晒太阳、晒被褥、晒衣服,居室常开窗通风,以达到杀灭该病病菌的目的。

2、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6个月至2岁的宝宝是“流脑”易感人群,需要重点保护。除了在流行季节少去或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外,还可以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提高对“流脑”的免疫能力,接种疫苗后免疫时间可维持一年以上。

3、及时发现,早期隔离。在“流脑”好发季节,如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呕吐时,须引起警觉,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为“流脑”的要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要严密观察,以防止该病扩散、传播。

医生提醒广大婴幼儿家长,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身边环境卫生,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可让孩子少量饮用淡盐水或用淡盐水漱口。另外,也可给孩子注射流脑疫苗进行预防。

10、乙脑预防措施

1、乙脑疫苗接种应注意,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

2、乙脑疫苗接种要注意在启开小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如在使用疫苗时发现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块状物、小瓶有裂纹或溶解前疫苗变红时均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对用不完的要废弃。

3、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儿童以及来自非流行地区的其他健康人群均为接种对象。

4、本疫苗不良反应较少,乙脑疫苗接种注意有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发热反应,但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5、儿童的接种方法是首次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毫升;2岁时加强注射0.5毫升;7岁时再注射0.5毫升,以后就不再免疫;其他人群的接种方法可参考儿童的免疫程序进行。

6、患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及心、肝、肾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这是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需特别注意的。

菌痢.乙脑.流脑季节分布不同,影响因素有哪些

流脑一般是冬春季多见,主要是病毒感染,菌痢与乙脑主要是夏季的疾病,菌痢是细菌感染,要注意卫生,乙脑也是病毒感染,要注意卫生。

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脑水肿者,以降低脑含水量和耗氧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氯丙嗪和异丙嗪肌注或静推,安静后置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使体温下降至36℃左右。以后每4~6小时再肌注一次,共3~4次。

扩展资料:

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皮疹。

通常为瘀点或瘀斑,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

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如坏死累及皮下组织可留瘢痕。多数患者12~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解答题:菌痢、乙脑和流脑三种传染病季节分布特点如何?

菌痢: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乙脑: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多在7~9月,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惊厥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脑脊液较澄清,细胞数大多在500/mm以下,糖及蛋白量正常或稍增高,氯化物正常,免疫学检查如特异性IgM、补结试验等有助于鉴别。



扩展资料

乙脑病毒具较强的嗜神经性,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可以生长并复制,适宜在蚊内繁殖的温度为25℃~30℃。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7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