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3、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4、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6、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会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7、吃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
8、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端午节本身是为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所以吃麻糖(麻花)来粘嘴,也是为了祝愿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
9、吃“五红”、“五黄”
南京传统意义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黄”,即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五黄”的内容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五红”,即“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10、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南宋士子陈可常,曾写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诗句。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多,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端午节的9种美食。
11、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12、吃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13、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14、吃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15、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同样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义则或者南人有别。吃子就算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代表子孙繁殖,有人而且认为猜疑抗御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态就像蛇)。吃茄子则可抗御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16、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17、吃绿豆糕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当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绿豆糕。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色泽浅黄,组织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热解毒,保肝益肾的消夏小吃。
18、喝雄黄酒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19、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1、注意杂精粮搭配
现代社会的人们饮食讲究精细,吃了很多的精良而杂粮涉及的很少。但是,事实上面,虽然精面、精米的可感很好,但是由于在加工中他们去掉了富含B族维生素、铁、钙、锌和膳食纤维的外皮,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
而小米、燕麦、高粱等五谷杂粮的营养素却很丰富。所以粗细搭配,节日期间在享受精粮造就的美味佳肴的同时,适时吃些粗粮,才能有效保障足够的营养素摄入。
2、注意荤素食搭配
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肉,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菌类,和没有腿的鱼类,还要有豆制品和有根、茎、叶、花、果的果蔬,这才算是一桌有营养又健康美味的美食。一般来说,兼“吃”并蓄,荤素食比例1:4,肉食中四条腿的、两条腿的、一条腿的和没有腿的比例各占1/4。
3、注意酸碱性搭配
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人们在摄入肉类、禽类、鱼虾类、蛋类等成酸性的食物逐渐的增多,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体的内环境偏酸性,,也很容易导致各种代谢疾病。因此每日要增加胡萝卜、菠菜、芹菜、花菜、油菜、莴笋、莲藕、柿子椒等时令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奶类等成碱性食品摄入,由此保持身体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避免疾病。
4、注意干稀搭配
健康的饮食每餐要有干有稀,易于消化。可采取肉丝、碎肉、烩肉末羹、肉丸子等制法,或与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共同炖煮、烩炒,如猪脊骨炖海带、菠菜烩猪肝、莴笋炒肉片、紫菜蛋汤等。总吃干巴巴的食物对人体肠胃不利,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
温馨提示:端午正值火热夏季,正是人们身体调养的最佳时节,所以一定要注重养生,如有其它疑问,可咨询专业医师。
5、热能分配要合理
在节假日期间,很多上班族或者是学生都喜欢睡懒觉,已觉醒来已经是九,十点钟了,自然早餐也就不吃了,会直接等着中午的时候大吃一顿,这样的做法是十分的不可取的。节日期间一日三餐的热能比例分配要合理,不吃早餐而午餐、晚餐超量,这样容易代谢超负荷而导致肥胖。
端午节日期间的早餐应以高蛋白食物为主(一袋牛奶、一个鸡蛋和粥),还可以喝一点咖啡或茶,以便提神醒脑。建议最合理的三餐热能分配是:早餐占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此外,对于想要控制体重、减肥的朋友,还要适当控制每日总热能的摄入,尤其减少花生、核桃、芝麻等热量较高的食物食用,减少零食的摄入。
6、补充优质蛋白质
端午前后阳气生发,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开始日趋活跃,增加了对营养物质的摄取。适当摄入肉类、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不仅能增强体力,旺盛精力,还因优质蛋白质中富含可使大脑清醒和警觉的酪氨基酸,还可驱除“春困”。
提倡适量食用豆制品,但应避免聚会时一次性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否则会造成营养过剩,增加肾脏负担,痛风病人更要注意高蛋白物质的摄入。
7、饮食宜清淡温和
中医讲春夏养阳,此时节应减少含油类食物的摄入,选用较清淡温和的低脂肪食物。炒菜选用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等植物油,一日不超过30克,少用油炸油煎食品,避免肥胖、脂肪肝、高血脂等病症的发生。可多吃一些菌类,如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
黑木耳富含矿物质钙,而钙对人体肌肉、心、脑等细胞的功能起主导作用;银耳富含银耳多糖,能提高人体卫士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蘑菇含有蘑菇多糖,可抵抗绿脓杆菌的侵袭。春季是病毒活跃的时候,很多病毒都会乘虚而入,进入人体内,食用菌是春天里的天然保健营养品,多吃食用菌还可以增加人体抗病毒的能力。
8、多吃高纤维素、高矿物质食物
选用高纤维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的摄取,不仅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还可充分满足人体肝脏的需求。荠菜、油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可以祛散阴寒,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可减少感冒发生。
9、注意主副食搭配
节日聚餐时,很多人都只吃肉菜不吃主食,这样既不符合养生之道,又不符合营养需要。主食是我们每天能量的主要来源,主食吃多而消耗少会导致肥胖,但不吃主食又不能获取正常活动足够的能量,容易导致身体虚弱无力,只减肥了但没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每餐保证有适量主食才能保证充足体力而又不肥胖。一般原则:主食吃少,副食吃饱。
碧装素裹三角尖
玉带一缕腰间缠
未解罗裳清香送
无限诱惑在里边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统习俗包括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等,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朱叶珊提醒:过端午有吃粽子的习俗,从中医角度讲,粽子是药膳的一种。如何 健康 食粽子呢?
首先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苇叶。竹叶味甘;淡;寒,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止惊悸,退虚热的作用,苇叶性平、味甘涩,入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而此时常用竹叶和苇叶,可以起到解暑除烦的效果。用芦苇叶、竹叶等包裹粽子,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性绿色食品包装。一经高温蒸煮,不仅为食物增添一种清香之气,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了。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等作用,《本草经疏》就有记载,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
作为辅料的红豆、大枣,也是非常有营养的,红豆能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并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大枣更是药食同源的宝贝,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
健康 食粽有讲究
但粽子这种 美食 佳品,也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糖尿病、肾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以及老人、儿童如果饮食不慎,会在端午节罹患上“粽子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蒸熟热透,不宜配合冷饮
糯米本身以及其中的馅料,不论是豆类还是肉类或者蛋黄类,如果没有充分蒸熟热透,不但口感不佳,还难以消化,增加胃肠负担,让人感觉到滞胀不适,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更是雪上加霜。同理,吃粽子的时候也不要配合冷饮。如果保存不当,加热不充分还会引起食物中毒等。 吃粽子时最好配合一碗清淡的汤,冬瓜汤、青菜汤、丝瓜汤等都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又美味。
要细嚼慢咽,不宜过多过快
经常会有因吃粽子太多或太快而发生的消化不良、肠道梗阻、异物崁顿等。因为粽子是糯米制品,性质黏,不易消化,并且含有较多的盐或糖,热量很高。如果一次吃太多,很容易引起胃酸过多、胃胀等消化不良症。对牙齿脱落、肌肉收缩力减弱的老人及咀嚼功能还没发育完全的小孩子来讲,粽子也有可能黏在食道而出现窒息。还有枣核嵌顿造成消化道出血的病例。
要按时进食,不宜代替主食
尽量不要空腹吃粽子,也不要用粽子代替主食,因为糯米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粽子粘度高、缺乏纤维质,不易消化,而夜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所以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也不要吃粽子。
要因人而异,不要过量食用
吃粽子时要注意粽子的个头分量,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食用糯米后,人体血糖上升速度比较快,因此血糖不稳或患有糖尿病的人要少吃粽子;老人和儿童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如果吃太多粽子,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问题。血脂偏高、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不宜吃大量肉粽。
朱叶珊 简介
朱叶珊,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副主任。河北省三三三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师承人员,河北省第四批优秀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王国三工作室负责人。河北省首届杰出青年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唐山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唐山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王清任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浊毒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医疗机构联合会脾胃病专科联盟委员会委员。参与研究近10项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SCI论文1篇,参与编撰医学著作5部。
出门诊时间:每周三、周五上午(通讯员 史爱华 朱叶珊 )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粽子是这节日比不少的佳肴了,但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来说,吃粽子还是有讲究的。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口味多样,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下面看看哪些人不能或要少吃粽子。
1. 胃病、肠道病患者: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
2.老人: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
3. 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4.儿童: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
5.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端午节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及注意事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1、粽子
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传说公元前278年端午节这一天,流放到汨罗江边的爱国诗人屈原得知楚国都城沦陷,绝望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于是,传说“端午”乃屈原祭日,吃粽子赛龙舟便成为端午时节纪念屈原的中华传统风俗。从古至今,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思念、感恩、憧憬、祈愿。
2、茶叶蛋
端午节吃茶叶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个习俗,但是在我国的江西地区他们有这个习俗,只要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上煮上一大锅的茶叶蛋,煮熟之后的茶叶蛋壳他们要染成红色,放进网兜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然后必须由其他人把这个茶叶蛋碰烂,这样才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3、打糕
打糕是东北人过端午节的时候必吃的一种食物,我国的延边地区打糕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食物,吃这种打糕的时候配着蜂蜜和糖,有嚼劲还特别美味。
4、黄鳝
过节的时候吃黄鳝在湖北地区是非常流行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解释,是因为这个季节正好黄鳝吃起来很美味,所以端午节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喜欢吃黄鳝。
6、咸鸭蛋
端午节吃咸鸭蛋是有说气的,不过说法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同意一种说法,是因为吃了咸鸭蛋之后,保护自己的心神不受损害,另外一种说法是咸鸭蛋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在夏季的时候吃咸鸭蛋可以预防这些疾病。
端午养生饮食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主食与副食的搭配
逢佳节对于饮食方面,住住会比平常丰盛了许多,而且菜肴更是都以肉类、海鲜类居多,还有一些相当比较油腻的美食等,其实我们现在生活水平,对于平常饮食来说都不日很差,对于还是没有这样的暴饮暴食,如果遇上佳节,难免都会过量。所以其实我们在节日时候,一定要特别主食与副食相搭,要采用荤素的搭配方法,最好是以素食为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营养的均衡、饮食的健康,还可以激发人们的食欲,一举多得。
其次,粗粮与细粮的搭配
在节日里一般情况下,相对平常来说会吃得比较丰盛一些,可能食量相对会增加了许多,这个时候对于消化方面就要注意了,因为如果我们的饮食方法一旦作了很多的改变,有可能我们的胃会受不了,出现身体不舒服等情况。那么在节日里,我们要适当的吃一些粗粮,从而来进行粗细搭配,这样才会有助于消化。特别是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来说,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更是要尽量少食,比如:芋头、豆浆、地瓜等。
最后,饮酒要适量
在端午佳节里,亲朋好聚欢聚一起,喝酒一般是在所难免的,喝酒也可以增加活跃的氛围,所以在饮桌上,饮酒一般情况下也是少不了的。那么酒适量喝点是还不错,不仅可以增加气氛,还可以促进我们人体血液的循环,但是如果是过量的话,那么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了,严重者还会引起酒精中毒,特别是有酒精性肝炎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以免引起疾病的发作。
喝酒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我们在喝酒时常常会产生饱感,特别在大量饮酒时,这种感觉特别强烈,这样的话在喝完酒时,对于吃东西可能就会吃不下去。其实这对人体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这时体内的酒精浓度可以说相对是较高,那么饮酒过后更应该多吃点东西,多吃一些粗食类,多些一些水果蔬菜,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及维生C等对我们人们非常重要的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可以减少酒精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降了以上那些饮食要注意之外,其实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的粽子,粽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了,粽子虽美味,但是也是不宜多吃的,以免以引导消化不食、积食等,特别是糯米类的粽子更是要适量。不过如果适量的话,那么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像糯米做的绿豆粽子、小枣粽子等,不仅有着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作用,还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之功效哦,有的备料不一样,其功效也不一样。
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也是粽子的演变史。
最先的演变是在东汉,棕子由用竹筒装米的作法改用孤叶(荚白外面的叶子)、芦叶或棕桐叶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状。东汉末年应助著的《风俗通》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们不仅从中了解到当时棕子的做法,而且还知道了东汉时的粽子不只是节日的传统食品,人夏时节人们也常吃粽子,可见东汉时粽子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
到了西晋时代,粽子才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时期,端午节吃粽子已经很盛行。在东晋的时候,粽子里面包的东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枣、栗等物,一般是在端午节时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时,粽子不仅成为民间食品,而且还被皇宫所珍视。唐明皇有诗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看来唐明皇吃罢粽子,感觉不错,对粽子评价颇高,同时也能让我们隐约感到恢弘的盛唐气象。因为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诗文雅兴。不仅如此,每到端午节皇宫中便“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让人们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吃哪只,射不中者不得吃,大概唐明皇的雅兴,是从这歌舞升平的吃粽子的游戏中引发出来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表明粽子已成为民间市井的普及食品了。这时的粽子馅加进了各种果仁,首都长安还出现了专门制卖粽子的店铺,“庚家棕子,白莹如玉”是唐朝诗人段成式吃过一家庚姓店铺的粽子后所做的评价。
宋朝时候的棕子,里边包的馅有柿干、银杏、赤豆等。外用荚叶、薯叶裹住煮成。另外,当时粽子食谱中有了“巧粽”一名,还有用艾叶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见粽子的品种这时已逐渐增多了。
明代,有用芦叶包裹的粽子,粽馅的种类有豆沙、猪肉、桃仁、胡桃、蜜糖等。肉馅荤粽的出现,使粽子的品种有了新突破。
清乾隆时代,又有了“火腿粽子”的荤粽,使荤粽品种越来越丰富了。
端午节吃粽子注意事项:冷粽伤脾热粽养胃
专家提醒,粽子怎么吃有技巧:糯米性温,可以暖胃,因此趁热吃可滋养脾胃,特别有益于脾胃虚寒者;但糯米做的粽子如果放凉后再吃,或者凉后再热了吃,就难消化以致伤脾胃了。
专家还指出,糯米温中补气,适合脾胃有病的人吃,把糯米煮粥趁热喝确实可滋养脾胃,特别有益于脾胃虚寒者;但糯米做的粽子如果放凉后再吃,或者凉后再热了吃,就难消化以致伤脾胃了。如果再加上大量动物油脂,更不是人人能够承受。另外,粽子属于主食,吃了粽子就要减少米饭、馒头、面包等主食的量,避免能量过剩,引起增肥问题。
粽子最宜趁热吃
专家还提醒,吃新包出来的热粽子比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后再反复加热。因此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吃刚包好的热粽子。包粽子时要注意,粽叶蒸后放置一段时间颜色发暗是正常的。不要选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因为粽叶很可能是经过硫酸铜处理,安全性没有保障。
在保留上,粽子可以放在冷冻柜里速冻后长期保存,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炉化冻。存放时最好分成一次吃完的小包,用塑料袋包严实,和其他肉类等生食品分开放,避免交叉污染。
古代包粽子所用的糯米并非精白米,粗制糯米可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现代人在粽子里添加小枣、花生、莲子、山药等配料,更有补益作用;添加红豆、绿豆、豆沙等配料,则能清热解毒,并增加蛋白质含量;制作肉粽、蛋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增加铁的含量。
糖尿病人忌食粽子
很多人喜欢吃五花肉做的肉粽。专家指出,肉粽虽然蛋白含量高,却含有大量脂肪。因此高血脂病人应避免食用,可选择豆沙粽、小枣粽和八宝粽等。因为糯米升糖指数高,不管是甜粽还是肉粽糖尿病人都应避免食用。胃肠有病的人也不建议吃粽子,因为粽子不易消化,尤其吃了油腻之后再吃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也应当少吃。另外,中老年人和体弱者不宜多吃粽子,宜选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7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女性月经量变少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