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4月2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开表示,由于艾滋病临床试验失败,他们将暂时停止艾滋病疫苗研究。
据了解,研究人员将研制出的艾滋病疫苗注射到参与这次研究的志愿者体内并不能预防艾滋病感染,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决定暂停该研究。此外,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该疫苗还无法减少艾滋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艾滋病毒数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其公告上如此写道:“隶属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国立过敏反应与传染病研究院将停止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因为独立数据和安全监督委员发现该疫苗既不能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又不能减少艾滋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艾滋病毒数量。”
据悉,这项被暂停的研究始于2009年,总计2504位志愿者参与了这项研究。这些志愿者要么是与其他男性有着密切关系的男性,要么是与其他男性有着密切关系的变性人。
艾滋病至今仍无完全治愈的方法,但在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概括地说:1. 药物治疗方面,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应用使患者寿命显著延长,病情得到控制。新研发的药物使治疗方案更加多样化,药物耐受性降低。但未能根治,治疗终生。2. 疫苗研发方面,HIV致病机理复杂导致难以研制出高效疫苗。但近年来部分疫苗在减缓病情和延缓药物治疗方面显示出潜在效果。包括:疫苗RV144效果显著但无法长效。RV144 II期的改进版效果有限。“Berlin patient”接受基因疗法后功能性治愈,但难以推广。“巴黎患者”进行骨髓移植术后停药仍无病毒反弹,显示能控制病毒复制。部分研究在治疗肿瘤和感染艾滋病病毒方面表现出协同增效,值得探索。2020年,部分mRNA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有望提高研发效率。3. 其他免疫治疗法也在研究,如细胞治疗、中和抗体、宿主靶向药物等,仍需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总体来说,艾滋病仍属全球性威胁,但药物疗法和疫苗研发的进展为最终控制疾病带来希望。下一步的关键是继续深入研究HIV传播与致病机理,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与疫苗。这需要医学界和药企的通力合作与投入,也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
生物圈二号,建造时。生物圈2号(Biosphere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是爱德华·P·巴斯及其他人员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几乎完全密封,占地12000平方米,容积达141600立方米,由80000根白漆钢梁和6000块玻璃组成,耗资1.5亿美元。实验失败,在1991至1993年的实验中,由于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现在已由哥伦比亚大学接管,对外开放。
转基因猴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28日宣布,他们培育出世界首批能够遗传转入基因的猴子。科学家在多只猴子体内植入一种“发光”基因,结果它们后代身上也出现这一特征。
媒体报道说,这一技术将来或许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用以治疗或预防某些遗传或先天性疾病等。但它因涉及伦理问题而颇具争议。
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28日刊登于英国知名学术杂志《自然》。研究人员选取灵长类动物中体型最小且繁殖能力强的普通狨猴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首先将来自水母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植入80个普通狨猴胚胎内,然后再将它们移入50只雌性普通狨猴的子宫。
选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为方便跟踪检测。最终共有7只普通狨猴怀孕,其中4只产下5只小猴。它们体内也都有转入基因,在紫外线照射下,它们脚底等处皮肤都发出绿色荧光。
更为重要的是,其中2只小猴的生殖细胞内含有转入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而且研究人员利用其中1只再度培育出体内含转入基因的后代。
参与研究的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冈野英之(音译)说,灵长类动物遗传转入基因,“我们相信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应用
科学家先前很少能够成功培育出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更无法获得第二代还能继承转入基因的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日本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使得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进行生命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相信,通过研究转基因灵长类动物,他们能够加强对一些不可治愈疾病的理解和治疗。英国帕金森病学会负责人对这一研究成果感到高兴,认为它有利于帕金森病因的研究。
另外,科学家将有可能借助转基因技术清除人体中的“缺陷”基因,从而实现治疗、预防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目的。
担忧
日本研究小组培育出转基因普通狨猴让一些人振奋,但同时引发另一些人的担忧。
转基因技术的一个禁区是人体实验,转入的基因在人身上遗传更是遭到严格禁止。不少人担心这一禁令可能会受到影响。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大学的学者洛里斯·安德鲁说,一些人将来可能向人类体内植入基因,以使他们拥有某些特质,如拥有夜视能力、奔跑速度像猎豹一样。有人担心这将有可能模糊物种之间的界限。
动物保护组织则担心,转基因实验在猴子身上取得成功后,用于医疗实验的灵长类动物数量将会迅速增加。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这张《自然》杂志5月27日提供的拼版照片显示的是最新诞生的两只转基因狨猴。新华社/路透
中国科学家研究“大熊猫基因组”取得成果
内容摘要:?(记者吴迎春)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21日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有关?“大熊猫基因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并配有两只嬉戏的中国大熊猫的图片,该刊以这种图文并茂的醒目方式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成就”及其意义。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研究完成。
人民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吴迎春)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21日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有关?“大熊猫基因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并配有两只嬉戏的中国大熊猫的图片,该刊以这种图文并茂的醒目方式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成就”及其意义。
据悉,该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序列图,全部组装和分析软件都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编写的,该成果证明了短序列也能组装成完整基因组,并将成为基因组绘图的国际标准,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尽管大熊猫种群的数量据估计仅为2500只,测序研究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于灭绝。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的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保护我国其他一级保护动物提供范例。
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研究完成。
据了解,“大熊猫基因组”是华大基因一项新计划的前奏。近日,华大基因同时对外宣布,启动----“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于未来2年内为1千种重要动植物进行测序,并从科学界征集测序物种的提案。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从各地研究者的提案中挑选测序物种,评选条件包括物种的重要性,申请人的匹配资金状况,项目的科学水平,以及实验设计。该委员会将根据各种情况建议相关的测序方法,并且界定参考基因组的标准。
华大基因科技合作部李卓表示:“该项目将为被测序物种的各种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比如同一物种各种品系的基因组学研究、表观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等。另外,世界各地、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公开数据来培育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和优质的畜牧品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5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跑步能瘦大腿吗,瘦大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