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医院实习护士配药时玩直播,用错药的危害有哪些

妙手生春 2023-07-07 04:57:40

10月31日下午,一段护士上班期间玩直播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显示,直播时间为10月31日下午3时许,正值上班时间,一名身穿粉色护士服、戴黑框眼镜、蓝色口罩的年轻女子对着手机进行直播,时不时与网友互动,其身后的场景是医院护士操作间。有网友提出你是护士长吗?让我看护士长漂亮不?该年轻女子将口罩陆续摘下几次,随后又将手机放到工作台上,面前是另一名身穿粉色护士服的年轻女子,右手持记录本,对照着记录本,左手操作配药。两人身穿的粉色护士服胸前均印有榆林市第一医院字样。

直播期间,有网友提醒上班期间不能直播,但两名女子称不影响工作。也有网友提醒配药时直播不怕配错药,而配药的女子则表示她们是专业的,错不了。直播期间,戴眼镜女子提醒网友关注她的直播号。整个直播时长超过1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00人。

我们都知道,配药需要专注,细心,容不得出现一丝错误。因为配错药导致用错药,很容易造成恶劣的结果。那么,用错药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物只有在针对病情,并且合适的剂量下,才是药物。一旦不针对病情,或者少量、超量,药物就会变成毒药了。用错药不仅仅治不了病,甚至会耽误病情,甚至导致死亡。我国居民用药存在严重误区,迷信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为错误用药而损害健康,其中死亡的有20万人,是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两倍。

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患者,经常会因为错误用药而导致不良反应。绝大多数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但是一些患者经常自我诊断,认为自己没有高血压的症状,或者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结果导致耐药或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心衰危及生命。

药罐子通常过度用药,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以老年人居多,很多人咳嗽或不舒服了就吃点消炎药,腿疼抽筋就贴点膏药。老人们过度迷信药物的作用,甚至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迷信药物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也动辄服用抗生素或输液,从而产生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

生活中,我们要建立正确的用药观。正确使用药物与公众健康素养和观念有关。一些日常用药的规范必须了解。比如长期服用止痛片会产生不良反应,还有可能错过诊治疾病的最佳时间;每次服用止疼药物最好不要超过3天,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护士给患者输液配药时,应不应当当着患者及家属的面进行操作?

其实我在实习工作的医院中,都是不当面配药的。首先,护士配药都在治疗室,白大衣口罩,治疗室本身就不让病人家属进,病人家属如果都在治疗室看护士配药的话是一个什么场面呢?你说的这种少加药的我还真没遇上过,可是哪个行业没有败类的存在呢?至少正规医院不该出现这种局面。

护士实习绝对不能犯的五个低级错误

作为护士,大家在工作中一举一动可能都在牵扯着患者的安危,万万马虎不得,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就会导致事故的产生,以下是环球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护士实习操作过程中绝对不能犯的低级错误,一定牢记!
2018护士资格考试交流3群:146696295
2018护士资格考试全新辅导课程
2018护士资格起航讲练直播开课啦!
护士备考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 zghsks
输血错误
医嘱予某患者输血,因当天输血患者较多,责任护士拿过血袋潦草看了看就直接给患者输上了。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寒颤,抢救时发现患者为B型血,但是输入的却是O型血。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 184号)等相关规定:①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②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查对不严
某护理人员为一患者输液,因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要求,误将结晶的甘露醇给患者输入,家属发现后立即告知护理人员,虽未出现事故,但是引起了医疗纠纷,该护理人员也受到了严肃的处理。
甘露醇在室温低于15℃时,极易产生甘露醇微粒,甚至析出结晶。如果在输注前不仔细检查,在出现微粒或结晶时不采取加热措施而直接输入,可能引起血栓。护理人员在进行甘露醇静脉输入前应严格进行三查八对,并仔细检查液体是否有结晶,在室温较低的时候应事先用热水溶解结晶。
输液过快
某患者因支气管炎就诊,医嘱1.8g林可霉素+生理盐水250ml 静脉输入。11点10分开始输入,下午1点10分时患者刚输完便大叫一声 我不行了 ,就休克了,1时50分,该患者被宣告猝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林可霉素0.6g~1g至少用100ml以上液体稀释,滴注速度每小时不宜超过100ml。
注射过快
某病人诊断 急性左心衰 入院,医嘱予患者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时间要长于10分钟。但责任护士急于忙其他事情,仅用了5分钟便将药物全部注射完毕,病人当即往后一仰,口唇发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说明书所示:负荷量按体重3mg/kg,然后以1~1.5mg/min维持,使用全过程应该严密监测患者心率 60次/分。此案例中护理人员将本应该10分钟推注完毕的药物,在5分钟内推注完毕,并且在过程中没有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导致患者死亡。
非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且无护理记录
一位甲状腺术后的患者,夜间主诉憋气,护理人员发现后请示值班医生,值班医生说: 扶患者到楼梯里溜达溜达。 护理人员遵口头医嘱扶患者散步,事后未进行护理记录且值班医生未补录医嘱。翌日清晨,发现患者已死亡,死因是术后出血压迫窒息死亡。
事后患者家属复印了病历,向法院举证说,在患者死亡前十小时内无病历及护理记录,说明医护人员没有仔细观察患者病情。
调查中,值班医生否认接到过护理人员的请示也未下达过口头医嘱,当班护理人员百口莫辩,受到了相关处罚。
作为护理人员应该明确知道:①在非抢救情况下,护理人员不执行口头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②术后患者一般为一级护理,根据规范一级护理患者应给予严密观察,在病情变化的时候须如实进行护理记录。
点击立刻获取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题库试题
更多护士资格考试相关信息敬请关注环球医学教育网/中国卫生人才网,或关注环球网校护士资格考试微信:zghsks,了解更多资讯请加入护士资格交流QQ群 146696295。随时掌握一手新鲜医考信息。

护士常见的职业暴露危害一有哪些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

⑴锐器损伤: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调查发现,87.5%的护理人员有锐器损伤的经历,且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关系。锐器损伤后病原微生物侵入是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BV大量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微粒。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1次后的感染概率为6%~30%,针刺伤后,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若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3%~10%;若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0.3%~0.5%,至少需要0.1mL的血液。锐器损伤的发生主要与锐器相关的工作行为有关,如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另外,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原因。大量临床调查发现,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发生率为24.0%~35.3%,其中8.2%~18.0%具有感染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明确感染了HIV,48人由皮肤刺伤引发感染,其中护士24人。我国对1075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645人是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⑵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护士在化疗药物的准备、注射或处理过程中,可发生一定的职业危害。肿瘤专科护士在抽取瓶装液或打开冷冻粉剂安瓿时,均有肉眼看不到的药液或粉沫溢出,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并且污染环境。研究显示,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较非肿瘤科护士明显增高,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损伤。将肿瘤科护士的血清作为培养基,培养大鼠胚胎显示胚胎的平均节数、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胚胎;另有调查显示,肿瘤科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先天性缺陷率高,其不良妊娠结局随接触化疗药物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杨惠云等的调查显示,护士职业接触肿瘤药物可导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月经紊乱、脱发等毒性反应。

⑶消毒剂的危害: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集聚的地方,护士又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在器械和环境消毒、护士洗手、治疗、换药等操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都可因其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而引起接触者过敏、哮喘、接触性皮炎、癌变等。如果人体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消毒剂,持续刺激皮肤黏膜,会导致呼吸道损伤,降低机体免疫力。同时,患者大量应用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随之增加,而这种耐药性已扩展到消毒剂,使消毒剂的使用明显增加,其结果必然使耐药细菌成为医院感染传播的潜在危险因素。在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时,人对氯气的嗅觉为35mg/L,而在40mg/L环境中停留1小时,可引起中毒。因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过量使用易产生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难以降解的致癌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而过氧乙酸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过量使用可出现恶心、头痛、眼部水肿等。

⑷介入放射治疗的危害:X线是对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血细胞损伤较大的放射物质,且具有蓄积性,长期过量的辐射,使人产生乏力、头晕、失眠、食欲缺乏症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和造血系统损害。介入治疗与传统的X线检查不同,在操作过程中,介入放射工作者长时间暴露于X射线剂量较高的辐射场中,所受照射剂量较传统X线工作者高数倍至数十倍。由于护士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配合手术进展经常在机房停留,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护士在患者的头侧进行观察或护理,此时离射线源最近,会给护士造成多次少量的辐射危害。据统计,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务人员均有白细胞及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甚至停经。

⑸紫外线照射的危害:紫外线灯照射是多年来一直使用的空气消毒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手术室、婴儿室、产房、治疗室及重症监护室等。但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用,对眼黏膜和肺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和呼吸抑制。另外,机体直接接触紫外线,组织细胞亦会受到损害,甚至引发癌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3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