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家正在变小,许多老年夫妇独自居住,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养老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较大。更为严峻的是,只有28.9%的城镇老人感觉养老没有困难,这一比例在农村更低,仅为15.9%。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大约八成老人面临养老困难。家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革,也映射出养老的困局。
八成老人面临养老困境
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家庭追踪调查,共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494个家庭,登记人口184439人。此次调查结果中,有几个关于老年人生存现状的数据值得关注。第一,中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农村留守以及单人家庭等不断增加,家庭的养老能力被削弱。农村留守老人和独居老人家庭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第二,我国共有约4.3亿户家庭,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比超过20%。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独居老人占近10%。第三,八成左右老人面临养老困境。其中,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的农村老人病痛较多。第四,老年人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比重很低,仅有27%。
北京民政教育管理学院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郭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速度呈同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其中近七成老人居住在农村。随着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变化,农村和小城镇空巢老人家庭正在快速增多,单身独居老人或仅有两个老人留守的家庭占农村老年人家庭的50%以上,近40%的老人生活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失能老年人数达3750万,预计2015年失能老年人数将超过4000万。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高龄空巢、失能、病残、失独,以及贫困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生活保障等多项需求叠加,养老问题将日趋严重。
三大难题让老人心塞
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多年的郭苹分析称,目前我国老人在养老方面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1.缺乏生活照料。“目前,农村和中小城市有许多年轻人离家去大城市打拼,出国工作、定居的也不少,导致部分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尤其生病时获得的照顾不够。许多八九十岁高龄的空巢、失独老人,生活起居、一日三餐都要靠自己。”郭苹说,她所在的北京西城区新街口社区里,就有两个这样的案例。91岁的张茂林(以下均为化名)和85岁的王桂花这对夫妇平日里只能互相照料,他们的子女都在国外工作。今年春节刚过,王奶奶因肺炎住进了北大人民医院,张大爷只能独自一人在家,惦记着生病的老伴。等老伴病好出院,张大爷却因心里着急发烧了。老两口感慨:“没病还好,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对我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家住同一社区的82岁空巢老人陈芳,面对病痛折磨只能吃点药扛着。说起这些事,陈芳脸上写满了心酸。对于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来说,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突出,一旦生病或跌倒,都没人送他们去医院,替他们挂号、拿药,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2.缺乏精神慰藉。老人常出现孤独、寂寞、失落、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慰藉需求突出。家住北京通州区北苑的侯淑芳今年78岁,两年前老伴去世,她腿脚不好,孩子住得又远,便主动要求住进了养老院。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住进养老院的那一刻,她还是心酸不已,经常独自流泪,但她却对前来探望的孩子说:“如果忙就不用来了,别总惦记我。”目前,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不少老人每天守着电视过日子,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
3.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顾。家住北京市大兴区枣园小区的张玲早年丧偶,现在靠每月2000元的养老金生活。儿子一家也不富裕,养孩子都困难。最近,她身体每况愈下,有了去养老院的念头,但高昂的费用让她望而却步。郭苹曾进行过一项“北京市低收入家庭非自理老人养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的课题研究,结果发现,面对低收入家庭的完全不能自理以及半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往往无能为力。六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但家庭收入往往连北京最偏远、最便宜的养老院都住不起。当被问及“如果政府给予补贴,是否愿意入住养老院”时,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
解决养老难题,政府不能缺位
解决养老困难,郭苹认为,社会和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真正推动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郭苹说,如今很多社区只是按上级要求办了托老所,设有几张床位,但对整个社区有这种需求的老人来说是杯水车薪。其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了这么多年,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和宣传层面,要真正走进家庭,走近老人。社区应尽快建立高龄空巢、失能、失独老人数据库,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困难并给予帮助。鼓励本社区的“年轻老人”帮助高龄空巢老人,建立志愿服务队,定期上门探望、服务。最后,建立贫困救助评估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加以评定,不同等级给予不同标准的救助。同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贫困老人分类施救、梯次救助。比如,对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有入住养老院意愿和需求的老人给予补贴等。
对于每个家庭而言,老人也要转变观念,要客观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接受“老”这个现实,生活上不要逞强,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信誉良好的家政公司找保姆,或入住养老院。子女即便不能常在老人身边照顾,也要经常通电话,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多给予关怀。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家庭养老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随着子女外出务工、独生子女家庭、离婚和孤寡老人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年人面临的孤独、生活照顾和医疗保障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社会福利院、养老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和保障。同时,社会力量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养老事业中。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务护理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关爱和关注,化解老年人孤独和精神上的空虚感。此外,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也是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重要途径。总之,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共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保障。
养老模式有哪几种
养老模式有以下三种:
1、家庭养老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2、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所以,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3、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足众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综上所述,老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随着子女外出务工、独生子女家庭、离婚和孤寡老人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年人面临的孤独、生活照顾和医疗保障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社会福利院、养老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护和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2051年起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这个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于3~4亿人,老龄化水平占总人口基本稳定于比重31%左右,
并且80岁及之上的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于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我国老龄化正在面临的是第二个阶段,加速老龄化期,这个时期正涌现出4-2-1家庭的弊端日益突出。那什么什么是4-2-1家庭呢?所谓的4-2-1家庭,独生子女两两结婚,生1个小孩,上面还有4个老人家,形成了4-2-1,其中的压力都集中在2的身上,这种家庭结构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子女不止要面临工作上的压力,还要承担小孩养育及年迈老年的父母的养老问题。如果父母不幸卧病在床,如何照顾4个岁数相当的老人家?
养老猫举个例子:广州一市区80后典型的4-2-1家庭,一对夫妻养了4个老人及一个小孩,比较普遍。而有相关统计80后一些夫妻不仅要考虑双双父母的养老问题,还要面对耄耋之年的祖辈仍在世需要照顾的问题。
如今传统的“养儿防老”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已经不适应现在家庭养老模式了!
那如今,我应该如何养老,成为了我们长者的心声,靠子女不行,靠国家还不行吗?答案仍是否定的。作为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国家养老”到“以房养老”再到“子女养老”,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国家财政力不从心,并且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及私人老板进入养老板块,为国家排忧解难。现在国家鼓励和支持长者们,“我的养老我做主”号召,于是几年来养老市场得到了新鲜血液的注入,个性化的、档次化的、等养老园区大量涌现……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要养老的几种方式:
居家养老
适合刚刚退休的长者,且在60-75的长者为主,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各项指标良好,可以左右自己的生活,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想来场说走就说走的旅行,享受着惬意的晚年生活!
可是70多岁以后,感觉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以前从山脚爬到山顶都不是个事,如今走多两个楼梯就要休息半会。以前感觉意外那么遥远,谁也不知道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广州某高校单边的李老师,养育了一个小孩,小孩非常非常优秀,在国外工作,家中请了个8年的保姆,不幸赶上2019年低疫情大爆发,李老师心梗在家,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被送进医院ICU,保姆怕照顾被感染病毒,胆怯辞职逃回乡下,小孩无法回国,李老师就这样在医院孤独度过2020年的新年,后媒体得知老人家在医院没到1个多月前就离开了人世了。小孩没能见着老人家最后一眼,在中国的文化里就是最大的不孝,可谁又知道这里的苦衷呢?
居家养老的弊端日益显著
1.子女照顾
4-2-1家庭,子女家庭压力沉重,无法照料,老人家长时间在家,慢慢形成孤独感。
2.请保姆
在危难面前,保姆逃之夭夭。最近“江苏保姆闷死老人事件",在网络连续发酵,让人感叹保姆市场的混乱和医护医护常识的不足,居家养老就是个定时炸弹!
3. 机构养老
优势:
能找到同龄人聊天,打开心扉。
医疗完善,抢救及时。
护理专业,服务监管。
24小时有人看护,子女放心,子女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自己家庭及工作的问题。
老年大学,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发挥自己的第二春。
……
养老猫想说的是,无论哪种养老方式,都离不开子女的陪伴和关怀,有空就多去看看他们,因为我们跟他们见一次面就是少一次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良好的养老环境不止国家、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引导,行业的监管、子女们共同努力支持;但是幸福的晚年生活还得长者自己做主,子女给的是问候,自己给得才是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19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脖子怎么进行刮痧,刮痧注意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