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卫计委我国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如何评价中国人口日渐老龄化的现象?)

佚名 2023-07-06 17:04:26

今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我国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是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指出,现在流动老人总体的年龄在老人里面是比较年轻的,因此他们总体的健康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自认为身体不健康的只有9.3%。我们同时注意到,流动老人确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也不低,有22%。因此,下一步流动老人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需求会增加。再有就是流动老人在城市居住会更加稳定,他们会长期居住下来。因此整体来说,我们在制定各种社会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愈发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如何评价中国人口日渐老龄化的现象?

年轻象征着活力,而年老意味着衰亡。一个国家跟一个人一样,如果年轻人越多,这个国家的生命力就越旺盛,而如果老年人越多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暮气沉沉,这是国势气运衰退的象征。不是好事。

一个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是,由于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中国人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等原因,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已越来越深。人类学家景军说,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更紧迫、更复杂。

人口结构问题,是社会问题之本,这个问题不解决好,那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20岁的"老龄中国"

其实早在20年前,中国就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比例达到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则进入"老龄社会";如果比例达20%,就意味着进入了"超老龄社会"。

人类学家景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更紧迫、更复杂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早在2001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了。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62万,在12.76亿总人口中占比7.1%,超过了7%。而此后的二十年来,老年人所占人口总数的比列依然在逐年增加,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也越来越快。

至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约1.76亿,占总人口的12.6%,离"老龄社会"的门槛也不远了。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4.87亿和34.9%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美国的总人口也才3.3亿,也就是说,到那时中国的老年人口,比美国的总人口还要多1个多亿。而34.9%,比现在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28.4%还要高许多。100个人当中就有35个老年人,是不是很可怕?

根据估计,日本到2060年将有约40%的人口超过65岁。这意味着,再过三四十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可能直逼日本甚至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

(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不过,尽管广东仍是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但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已明显弱化。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显示出这些地区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入重心已经从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地区。天津和福建对流入劳动力吸引力显著增强,显然与近年来滨海新区和闽台经济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因素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城镇收入水平高和人均GDP高的地区,更可能成为流入劳动力集中的地区,如2012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和浙江,除内蒙古以区内人口流动为主外,其他几个地区都是跨省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地区,2005~2010年的省外流入人口几乎占全国跨省流入人口的45%(另一个主要流入省广东占25%),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迁入率高居全国前三位。经济因素也是推动人口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2010年人口迁出率最高的前三个省依次是人均GDP较低的安徽、江西、贵州,其他几个主要的人口流出地还有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总的来说,人口流出地区几乎遍布全国、相对分散,而人口流入地区则相对集中在东部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16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